土木贼
- 目录
- 《中药大辞典》土木贼
《中药大辞典》:土木贼

【出处】《广东中药》
【拼音名】Tǔ Mù Zéi
【别名】木贼(《滇南本草》),纤弱木贼、接骨蕨、马人参、笔塔草(《广西野生资源植物》),节节草、斗眼草、豆根草、锁眼草(《滇南本草》整理本),笔头草、塔草、毛筒草、博节草(《广西中药志》)。
【来源】为木贼科植物笔管草的全草或根。秋季选择身老体大者,割取地上部分,拣除杂草,晒干。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营养茎和孢子囊茎相似,单出或簇生,分枝或不分枝,细长有节,节间多半中空,通常高可达1米,直径约2~15毫米,表面有肋棱6~30条,平滑或有1列密集的小刺状突起,沟中有2列气孔。小枝1条或为2~3条一组,很少4~5条的,小枝可能再分枝。叶退化,轮生,细小,与叶鞘连接,叶鞘常呈管状或漏斗状,紧贴,短或略伸长,先端呈齿牙状,齿宿存或脱落,而遗留一截头状、浑圆或三角形的基部。孢子囊穗长约2.5厘米,顶端短尖或有小突尖;孢子囊6~9个,在孢子叶下面边缘排成1列,孢子圆球形,有2条丝状弹丝,十字形着生,卷绕在孢子上,遇水即弹开,以便繁殖。
【生境分布】生于溪边、沟边、沙壤或粘土上半阴湿地方。分布华南、西南、长江中上游各地。
【性状】干燥全草为细长分枝的圆柱状茎条,淡绿色至黄绿色,长约60厘米不等。表面粗糙有纵沟,多节,节间长5~8厘米,亦有长至13厘米的。干时易断,潮湿时坚韧,中空,叶鞘呈短筒状,紧贴于茎,基部及钝头的齿片呈黑褐色。以粗条、青绿色、身长肉厚者为佳。
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当地作木贼使用,参见"木贼"条。
【性味】甘微苦,凉。
①《滇南本草》:"性微寒,味辛酸微苦。"
②《广西中药志》:"味甘微苦,性凉无毒。"
【功能主治】利湿清热,明目。治目赤胀痛,翳膜胬肉,急性黄疸型肝炎,淋病。
①《滇南本草》:"散肝家郁结。(治目)暴亦、胀痛,退翳膜,消胬肉攀睛。兼治五淋,玉茎疼痛,亦白便浊。(根治)妇人赤白带下,破血积,通月经。止大肠下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
【临床应用】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成人每天用鲜草1~2两或干草1两,煎水当茶饮。据82例观察,大部分病例服药后尿量增多,食欲好转,黄疸明显消退。可能与本品有利湿、退黄、清热作用有关。
【摘录】《中药大辞典》

木贼
- 木贼【本草纲目】
- 木贼【本草纲目】图文版
- 木贼【中草药图片】
- 木贼【中药大全】
- 木贼【中药图谱】
- 木贼《本草备要》
- 木贼《本草乘雅半偈》
- 木贼《本草乘雅半偈》
- 木贼《本草撮要》
- 木贼《本草纲目》
- 木贼《本草蒙筌》
- 木贼《本草求真》
- 木贼《本草图经》
- 木贼《本草图经》
- 木贼《本草衍义》
- 木贼《本草易读》
- 木贼《本草易读》
- 木贼《本经逢原》
- 木贼《得配本草》
- 木贼《滇南本草》
- 木贼《滇南本草》
- 木贼《雷公炮制药性解》
- 木贼《医学入门》
- 木贼《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木贼《证类本草》
- 木贼《证类本草》
- 木贼草《本草便读》
- 木贼草《本草从新》
- 木贼草《本草分经》
- 木贼草《本草择要纲目》
- 木贼草《本草择要纲目》
- 木贼草《冯氏锦囊秘录》
- 木贼草《顾松园医镜》
- 木贼草《药笼小品》
- 木贼草《药笼小品》
- 木贼草《药性切用》
- 木贼草《玉楸药解》
- 木贼草《中药炮制》
- 木贼草《中药学》
- 木贼煎【方剂大全】
- 木贼散【方剂大全】
- 木贼散《明目至宝》
- 木贼简介【中药基础】
- 木贼麻黄【中药图谱】
- 复方木贼汤【方剂大全】
- 景岳木贼煎《时病论歌括新编》
- 木贼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