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龙草

目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降龙草
《中药大辞典》降龙草
《中华本草》降龙草
中药功效分类

《全国中草药汇编》:降龙草

【拼音名】Xiánɡ Lónɡ Cǎo

【别名】虎山叶、四台花、秤砣蛇药

【来源】苦苣苔科半蒴苣苔属植物降龙草Hemiboea subcapitata Clarke,以全草入药。秋后采,洗净晒干。

【性味】微苦、涩,凉。有毒。

药性查药: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平性

药味查药:甘味苦味辛味酸味咸味涩味淡味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患处。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大辞典》:降龙草

【出处】《湖南药物志》

【拼音名】Xiánɡ Lónɡ Cǎo

【别名】秤杆蛇药、冷水草

【来源】为苦苣苔科植物降龙草的全草。秋季采。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基部伏地,有须根。茎四棱形,近光滑或微有细毛,有棕黑色斑点。叶对生,长椭圆形,长10~20厘米,宽6~10厘米,先端尖,基部渐狭,下延至柄的基部呈狭翼状,全缘,上面散生白色短毛;叶柄长2~3.5厘米。花3~5朵集成近头状;花梗顶生或上端腋生,长2~3厘米,呈2歧分枝;苞片圆形;花萼6裂,裂片披针形,长约1匣米;花冠广筒形,长3~4厘米,稍近2唇状,淡紫红色;雄蕊2;子房上位。蒴果线形,长2~4厘米。花期8~9月。

【生境分布】生于岩石阴湿处。分布江苏、浙江、贵州、四川、湖南、湖北、陕西等地。

【性味】甘,寒,无毒。(一说有毒)

药性查药: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平性

药味查药:甘味苦味辛味酸味咸味涩味淡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烂敷。

【附方】①治热性腹痛;降龙草水煎服

②治外伤肿毒:降龙草苗捣烂,敷患处。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功效分类

《中华本草》:降龙草

【出处】出自《湖南药物志》

【拼音名】Xiánɡ Lónɡ Cǎo

【英文名】Herb of Half-capitate Hemiboea

【别名】秤杆蛇药、浸骨头、冷水草、小梁药、虎山叶、四台花、山兰、散血毒莲、雪汀菜、马拐、牛耳朵、水泡菜、白雌雄草、降蛇草

【来源】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降龙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Hemiboea subcapitata C. B. Clarke.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降龙草 多年生草本。茎高10-40cm,肉质,无毛或疏生白色短柔毛,散生紫褐色斑点,不分枝,具4-7节。叶对生;叶柄长0.5-5.5cm;叶片椭圆形、长椭圆形或窄椭圆形,长3-22cm,宽1.4-8cm,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楔形或下延伸至叶柄的两侧呈窄翼状,全缘,上面散生短柔毛或近无毛,下面无毛或沿脉疏被短柔毛;钟乳体窄条形。花3-5朵密集,稍呈头状,花淡紫红色或粉红色;花序梗长2-4cm,无毛;总苞圆形,直径1.5-2.2cm;花梗粗壮,长2-5mm;萼片5裂,裂片披针形,长约1cm,干时膜质;花冠筒长2.8-3.5cm,外面疏被腺状短柔毛,内面基部有一毛环,先端5浅裂,裂片圆钝;雄蕊2,花药顶端连着,退化雄蕊3,中央1个小;雌蕊长约3.4cm;子房线形,无毛,柱头钝。蒴果条形,稍弯,长1.5-2.2cm。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海拔100-2100m的山谷林下石上或沟边阴湿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药理作用】抑菌作用 降龙草茎叶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和痢疾杆菌有时显抗菌作用,对炭杆菌和大肠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1]。

【性味】味甘;性寒

药性查药: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平性

药味查药:甘味苦味辛味酸味咸味涩味淡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注意】《贵州民间药物》:“忌酸冷食物。”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拼音索引:x
打赏中医宝典
中药功效分类

相关中药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主治

相关方剂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