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兰叶
《中药大辞典》:蚌兰叶

【出处】《广东中药》Ⅱ
【拼音名】Bànɡ Lán Yè
【别名】红蚌兰叶(广东中药》Ⅱ)
【来源】为鸭跖草科植物紫万年青的叶。春、秋均可采收,晒干或鲜用。
多年生草本。茎粗壮,多少肉质,高不及50厘米,不分枝。叶互生而紧贴,披针形,长15~30厘米,宽2.5~6厘米,先端渐尖,基部鞘状,上面绿色,下面紫色。花白色,腋生,具短柄,多数,聚生,包藏于苞片内;苞片2,蚌壳状,大而压扁,长3~4厘米,淡紫色;萼片3,长圆状披针形,分离,花瓣状;花瓣3,分离;雄蕊6,花丝有毛;子房无柄,3室。蒴果,开裂。花期夏季。
【生境分布】多栽培供观赏。分布广东、广西、福建等地。
【性味】甘,凉。
①《陆川本草》:"苦,寒。"
②《南宁市药物志》:"平,微辛涩。"
⑦《广东中药》Ⅱ:"甘淡,凉。"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外用:捣敷。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蚌兰叶

【出处】出自《广东中药》Ⅱ
【拼音名】Bànɡ Lán Yè
【英文名】Herb of Siebold Buttercup
【来源】药材基源:为鸭跖草科植物紫万年青的叶。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hoeo discolor(L' Her.) Hance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紫万年青 多年生草本,高50cm。茎较粗壮,肉质。节密生,不分枝。叶基生,密集覆瓦状,无柄;叶片披针形或舌状披针形,长10-30cm,宽2-6cm,先端渐尖,基部扩大成鞘状抱茎,上面暗绿色,下面紫色。聚伞花序生于叶的基部,大部藏于叶内;苞片2,蚌壳状,大而扁,长3-4cm,淡紫色,包围花序,花多而小,白色;萼片3,长圆状披针形,分离,花瓣状;花瓣3,分离,卵圆形;雄蕊6,花丝被长毛;子房3室。蒴果2-3室,室背开裂。花期5-7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人工栽培于庭园、花圃。
资源分布:我国南方各地可露天种植,其他地区多温室栽培。
【性味】甘;凉;淡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可用至60g。外用:适量,捣敷。
2.《南宁市药物志》:清热止血。治便血,咳血,尿血。
3.《广东中药》Ⅱ: 止咳,止血。治劳伤吐血,咳血,便血,痰火核,肺燥热咳。
【摘录】《中华本草》

蚌
- 蚌【本草纲目】
- 蚌【本草纲目】图文版
- 蚌【中药大全】
- 蚌《本草纲目》
- 蚌《本经逢原》
- 蚌《得配本草》
- 蚌《饮膳正要》
- 蚌《证类本草》
- 蚌《证类本草》
- 蚌粉【本草纲目】
- 蚌粉【中药大全】
- 蚌粉《本草从新》
- 蚌粉《本草撮要》
- 蚌粉《本草分经》
- 蚌粉《药性切用》
- 蚌蛤《侣山堂类辩》
- 蚌蛤《侣山堂类辩》
- 蚌蛤《医学入门》
- 蚌蛤《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蚌合《目经大成》
- 蚌合《目经大成》
- 蚌合《中医词典》
- 蚌花【中药大全】
- 蚌疽《中医词典》
- 蚌泪【中药大全】
- 蚌肉【本草纲目】
- 蚌肉【中药大全】
- 蚌肉《饮食须知》
- 河蚌【中药大全】
- 蚌津散【方剂大全】
- 蚌壳草【中药大全】
- 蚌壳散【方剂大全】
- 蚌兰花【中药大全】
- 蚌霜散【方剂大全】
- 炖蚌肉《保健药膳》
- 炖蚌肉《保健药膳》
- 蚌壳草根【中药大全】
- 蚌粉青黛散【医药典故】
- 河蚌汤的做法【饮食指南】
- 蚌兰花栽培技术【中药种贮】
- 蚌(蚌蛤)〈大寒〉《食疗本草》
- 炖蚌肉可润肤、明目【美容减肥偏方】
- 真珠(珍珠,蚌珠)【本草纲目】
- 介部(蚌蛤类十一种)《得配本草》
- 介部(龟 鳖 蛤蚌)《药性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