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本草图经》
【拼音名】Lánɡ Bǎ Cǎo Gēn
【来源】为菊科植物狼把草的根,夏、秋采收,晒干。
【性状】主根不甚明显,支根圆锥状而多分歧,干后为灰褐色,表面有纵纹。
【药理作用】有增进消化功能。
【功能主治】治痢疾,盗汗,丹毒。
①《本草拾遗》:"主赤白久痢,小儿大腹痞满,丹毒,寒热,取根、茎服,煮之。"
②《本草图经》:"积年疳痢,频服之。"
③《南京民间药草》:"通经,活血,拔毒。"
④《东北药植志》:"煮汁,可止盗汗。"
鎸�鍔熸晥鍒嗙被锛�瑙h〃鑽�銆�娓呯儹鑽�銆�娉讳笅鑽�銆�绁涢婀胯嵂銆�鑺抽鍖栨箍鑽�銆�鍒╂按娓楁箍鑽�銆�娓╅噷鑽�銆�鐞嗘皵鑽�銆�娑堝鑽�銆�椹辫櫕鑽�銆�姝㈣鑽�銆�娲昏鑽�銆�鍖栫棸姝㈠挸骞冲枠鑽�銆�瀹夌鑽�銆�骞宠倽鐔勯鑽�銆�寮€绐嶈嵂銆�琛ョ泭鑽�銆�鍥烘订鑽�銆�澶栫敤鑽�銆傘€€鏇村鍔熻兘涓绘不 >>>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
【摘录】《中药大辞典》
浣跨敤寰俊鎵弿浜岀淮鐮�,鐒跺悗鐐瑰嚮鍙充笂瑙掑垎浜埌鏈嬪弸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