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胡颓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蔓胡颓子

【拼音名】Màn Hú Tuí Zǐ
【来源】胡颓子科蔓胡颓子Elaeagnus glabra Thunb.,以果、根、叶入药。
【生境分布】河南及长江流域各省,南达广东、广西、台湾。
【化学成份】叶含生物碱、黄酮甙、酚类、醣类、氨基酸、有机酸。
【性味】酸,平。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大辞典》:蔓胡颓子

【出处】《广西药植名录》
【拼音名】Màn Hú Tuí Zǐ
【别名】甜棒锤、蒲颓子(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抱君子、桂香柳(《中国高等植物图鉴》),蔷蔤树、半春子、疑吴(广州空军《常用中草药手册》)。
【原形态】常绿蔓生或攀援灌木,无刺,长达5米,小枝密被锈色鳞片。叶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长5~7厘米,宽2~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上面深绿色,下面黄褐色或青铜色,有锈色鳞片,侧脉6~8对。花淡白色,下垂,外面密被锈色鳞片,3~7朵聚生于叶腋而成一短总状花序;花被筒漏斗状,质厚,上部4裂,裂片宽三角形,内面被白色星状绒毛;雄蕊4;花柱直立,无毛。果椭圆形,密被锈色鳞片,长1~1.4厘米。花期冬季。
【生境分布】生于丘陵、山地的灌木丛中。分布河南及长江流域各省,南达广东、台湾等地。
【性味】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酸,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6钱。
【备注】广东等地尚产一种角花胡颓子与本种的区别点为:花单生;花被管四棱,于子房顶部收缩,上端4裂;果具长柄。功用与蔓胡顽子基本相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蔓胡颓子

【出处】出自《广西药植名录》
【拼音名】Màn Hú Tuí Zǐ
【英文名】Fruit of Glabrous Elaeagnus
【别名】甜棒锤、蒲颓子、半春子、疑吴、痧银藤、白面将军、加豆叶、藤木楂、柿果、白甜蒲、旗糊、顶钟树、米疑吴、蔷蔤树。
【来源】药材基源:为胡颓子科植物蔓胡颓子和角花胡颓子的果实。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laeagnus glabra Thunb.2.Elaegnus gonyanthes Benth.
采收和储藏:春季果实成熟时采摘,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1.蔓胡颓子 常绿蔓生或攀援援灌木,高达6m。无刺,稀具刺;幼枝密被锈色鳞片。单叶互生;叶辆长5-8mm;叶片革质或薄革质,卵形或卵状椭圆形,长4-12cm,宽2.5-5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上面绿色,光亮,下面灰绿色,被褐色鳞片。花密被银白色和散生少数褐色鳞片,常3-7朵密生于叶腋短小枝上成伞形总状花序;萼筒漏斗形,长4.5-5.5mm,裂片2.5-3mm;雄蕊的花丝长不超过1mm;花柱细长,无毛,先端弯曲。果实长圆形,稍有汁,长14-19mm,被锈色鳞片,成熟时红色。花期9-11月,果期翌年4-5月。
2.角花胡颓子 本种与蔓胡颓子的主要区别点为:花单生,萼筒显着四角形(角柱状),裂片长3.5-4.5mm,网状脉在上面极明显,易于识别。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于丘陵、山地的灌木丛中。
2.生于海拔1000m以下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资源分布:1.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2.分布于广东、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性状】广东等地尚产一种角花胡颓子 Elaeagnusgonyanthes Benth.与本种的区别点为:花单生;花被管四棱,于子房顶部收缩,上端4裂;果具长柄。功用与蔓胡颓子基本相同。
【性味】酸;平
【归经】大肠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8g。
【各家论述】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收敛止泻。治肠炎腹泻。
【摘录】《中华本草》

蔓胡颓子
蔓胡颓子 知识
胡颓子
- 胡颓子【本草纲目】
- 胡颓子【本草纲目】图文版
- 胡颓子【叶类中药】
- 胡颓子【叶类中药】
- 胡颓子【中药大全】
- 胡颓子【中药图谱】
- 胡颓子【中医食疗药食同源】
- 胡颓子《本草纲目》
- 胡颓子根【中药大全】
- 胡颓子叶【方剂大全】
- 胡颓子叶【中药大全】
- 角花胡颓子【中药大全】
- 福建胡颓子叶【中药大全】
- 胡颓叶(附:胡颓子、胡颓根)《中药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