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七

目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蜈蚣七
《中药大辞典》蜈蚣七
《中华本草》蜈蚣七
中药功效分类

《全国中草药汇编》:蜈蚣七

【拼音名】Wú Gōnɡ Qī

【别名】牌楼七、黑驴蛋、大口袋花、大花囊兰

【来源】兰科杓兰属植物大花杓兰Cypripedium macranthum Swartz,以根、根状茎和花入药。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性味】苦、辛,温。有小毒。

【用法用量】2~3钱,水煎或泡酒服。

【备注】(1)本品研末压片,每次合生药2克,每天3~4次,口服,治疗急性菌痢,取得一定疗效。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大辞典》:蜈蚣七

【出处】《陕西中草药》

【拼音名】Wú Gōnɡ Qī

【别名】黑驴蛋、牌楼七

【来源】为兰科植物大花杓兰的根、根茎及花。秋季采挖根及根茎,洗净、晒干。

同属植物大叶杓兰的根及根茎亦同等入药。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横生,并有鳞芽,着生多数褐色须根。茎直立,高30、50厘米,全株密生白色柔毛。叶互生,卵状椭圆形,长8~16厘米,折迭状,先端尖,基部抱茎,全缘。花单1或2朵着生在茎顶,大形紫色;花被片分内外两轮;外轮披针形,基部连合,先端尖或成二裂;内轮中央的唇瓣成扁球形囊状,口小而有细齿,表面有沟;雄蕊6枚,仅2枚发育;子房下位。蒴果椭圆形。花期5~6月。果熟期9月。

【生境分布】喜生于高寒湿润而肥沃的酸性土森林中。分布东北、华北、西北至西南一带。

【性味】苦辛,温,有小毒。

【功能主治】利尿消肿活血祛瘀祛风湿镇痛。治全身浮肿,下肢水肿白带,淋症,风湿疼痛跌打损伤,劳伤。花:阴干,研粉,用于止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或浸酒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功效分类

《中华本草》:蜈蚣七

【出处】出自《陕西中草药志》

【拼音名】Wú Gōnɡ Qī

【英文名】Rhizome of Bigflower Ladyslipper

【别名】黑驴蛋、牌楼七、鸡嗦子花、大口袋花、凤凰抱蛋、独龙抢宝

【来源】药材基源:为兰科植物毛杓兰或大叶杓兰的根及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Cypripedium franchetii Wils.2.Cypripedium fasciolatum Franch.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洗净,晒干。

【原形态】1.毛杓兰,陆生植物,高20-35cm。茎直立,密被长柔毛,上部尤密。叶3-4枚,互生,菱状椭圆形或近宽椭圆形,长达16cm,宽4-6.5cm,先央急尖或短渐尖,边缘具细缘毛。花单生,褐色而具紫色条纹;中萼片近卵形,长4-5.5cm,宽2.5-3cm,渐尖,背面主脉上被短柔毛,边缘具细缘毛,合萼片椭圆形,稍短,宽只为其2/3,先端2齿,亦具类似的短柔毛及细缘毛;花瓣披针形,长5-6cm,宽1-1.5cm,内面基部具长柔毛;唇瓣口径与花瓣长度相等,具明显紫斑点,口部前面内弯,边缘甚宽,内折侧裂片呈三角状,囊底具长柔毛;退化雄蕊箭形或近卵形,长1-1.5cm,基部具柄 及耳;子房被毛。花期5-6月。

2.大叶杓兰,陆生植物,高35-40cm。茎无毛或在上部及近关节处具短柔毛,具3-4叶。叶互生;叶片宽椭圆形,长15-20cm,宽6-12cm,先端急尖或短渐尖。花苞片叶状,卵状披针形。花单生,黄色,稍具紫色条纹,较大,直径可达15cm;中萼片宽椭圆形或宽卵状椭圆形,长5-5.5cm,宽2.8-3.5cm,先端急尖或渐尖;合萼片与中萼片相似,但稍狭,先端具2齿;花瓣条状披针形,长5.5-8cm,宽8-15mm,内侧面紫色且具短柔毛;唇瓣球形,甚大,直径可达5cm,几与中萼片等长,囊往往向上举,口部与茎并行,直径约2cm,边缘具齿,口部周围及底部具紫色斑点,囊底部被毛,内折侧裂片三角形;退化雄蕊椭圆形,长约17mm,基部有耳具短柄;子房条形,被棕色毛。花期5-7月,果期10-12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毛杓兰生于高寒山区林下阴湿处。

2.大叶杓兰生于高寒山区林下或疏林中。

资源分布:1.毛杓兰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2.大叶杓兰分布于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炮制】花:阴干,研粉,用于止血

【性味】苦;辛;温

【归经】脾;肝;肾;膀胱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9g;或浸酒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拼音索引:w
打赏中医宝典
中药功效分类

蜈蚣

中药功效分类

蜈蚣 知识

中药功效分类

相关中药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主治

相关方剂

拼音:W 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