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蟆

目录
《中药大辞典》虾蟆
《中华本草》虾蟆
《本草崇原》虾蟆
《本草经集注》虾蟆
点击打开目录
《雷公炮炙论》虾蟆
《雷公炮制药性解》虾蟆
《名医别录》虾蟆
《神农本草经》虾蟆
《新修本草》虾蟆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虾蟆
《证类本草》虾蟆
《千金翼方》虾蟆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大辞典》:虾蟆

【出处】《本经》

【拼音名】Há Má

【别名】蛙黾(《国语》),蝈(《周礼》),蟹蟆(《尔雅》),土蛙(《现代实用中药》)。

【来源】为蛙科动物泽蛙的全体。

【原形态】体长约40~55毫米,雄者略小。头部略呈三角形。口阔,吻端尖圆,吻棱圆;口内有锄骨齿2团,向后集中而不相遇。近吻端有小形鼻孔2个。眼大而突出,眼间距窄,两眼之间有横斑;眼后方有圆形鼓膜,为眼径的2/3。体背面皮肤有许多不规则的纵肤褶,体侧多为圆形疣;后肢背面也有小疣,腹面皮肤光滑。生活时颜色变异很大,背面为棕灰色或灰棕橄桅色,有时杂以赭红色,深棕色斑纹颇显着,背面在前肢肩部多少成"VV"形斑;背后端有"V"字形纹或短横纹。前肢细长,第1指发达,指长顺序3、1、4、2;关节下瘤及掌突发达。后肢粗壮,胫跗关节前达眼部附近,趾间有蹼,内跖突窄长,外跖突小。雄者咽部黑色,有单咽下外声囊,其前肢第1指上有浅色的婚垫。

生活于田野、池泽附近及丘陵地带。食物以蛛形动物及膜翅类昆虫为主。5~7月产卵;蝌蚪橄榄绿色上有棕赭麻点,沿尾鳍上缘有若干的短黑横斑,腹无斑纹;口小;角质颌不强,唇乳突从口角两侧延至下唇两侧,而下唇中部乳突缺如。

本动物的皮(虾蟆皮)、脑髓(虾蟆脑)、肝(虾蟆肝)、胆(虾蟆胆)、幼体(蝌蚪)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生境分布】分布山东、河南、四川、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贵州、福建、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地。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虾蟆,先去皮并肠及爪子,阴干,然后涂酥炙令干,每修事一个,用牛酥一分,炙尽为度。"

【性味】甘,寒。

药性查药: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平性

药味查药:甘味苦味辛味酸味咸味涩味淡味

①《本经》:"味辛,寒。"

②《日华子本草》:"冷,无毒。"

③《本草衍义补遗》:"味甘,性寒。"

【归经】《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脾经。"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健脾消积。治痈肿,热口疮瘰疬泻痢疳积

①《本经》:"主邪气,破瘫坚血,肿阴。服之不患热病。"

②《药性论》:"涂痈肿及治热结肿。"

③《日华子本草》:"治犬咬及热狂,贴恶疮,解烦热。"

④《医林纂要》:"滋朋助阳补虚羸,健脾胃,杀积。"

⑤《现代实用中药》:"清热解毒。煮食,治热疮毒;制成黑烧,治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入丸、散。外用:捣敷、研末掺。

【附方】①治瘰疬溃烂:黑色虾蟆一枚,去肠,焙、研,油调敷之。忌铁器。(《纲目》)

②治湿瘑:干虾蟆一个,烧灰,细研为末,以猪脂调,涂敷疮上,日三、五度。(《圣济总录》虾蟆灰涂敷方)

③治小儿患脐及脐久不瘥者:烧虾蟆杵末敷之,日三、四度。(《外台》)

④治小儿口疮:虾蟆(炙),杵末敷疮上。兼治小儿蓐疮。(《子母秘录》)

⑤治小儿洞泄下痢:烧虾蜞末,饮调方寸匕服。(《子母秘录》)

⑥治小儿急:虾蟆一枚(去爪,烧作灰),熊胆(研)、麝香(研)、猪牙皂荚(去皮、子,炙)、白芜荑各一分。上五味捣研为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米饮或温水下,日三服。(《圣济总录虾蟆丸

⑦治蝮蛇螫伤;生虾蟆一枚,捣烂敷之。(《外台》)

【各家论述】《本草衍义补遗》:"虾蟆味甘性寒,南人多食之,《本草》明言可食,不患热病,由是病人煮食之矣。《本草》之义,盖是或炙、或干、或烧、或灰,在药剂用之,非若世人煮为羹,入盐、椒而啜其汤。此物大能发湿,久则湿以化热。《衍义》谓解劳热,非羹之谓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功效分类

《中华本草》:虾蟆

【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拼音名】Há Má

【英文名】South and East Asian rice frog, Rice-paddy frog

【别名】蟆、蛤、蛤蟆

【来源】药材基源:为蛙科动物泽蛙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na limnocharis Boie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捕得后洗净入药。

【原形态】泽蛙,体长约40-55mm左右,雄蛙略小,头长宽相等,吻端尖圆,吻棱圆;鼻孔距吻较距眼略近,眼间距窄,为上眼睑宽的1/2,鼓膜为眼很能够的2/3;犁骨齿两团,向后集中而不相遇。指、趾端钝尖;第1指发达,指长顺序3,1,4,2;关节下瘤及掌突发达。的肢短,胫跗关节前达眼部附近,左右跟部稍重迭,趾间的蹼约达趾长的2/3;关节下瘤小而明显;骨跖突窄长,有时与跗褶相连,外跖突小,有时与第5趾之跖褐相连。背面的皮肤有许多不规则、分散排列之长短纵肤褶,而无背侧褶,体侧多为圆形疣,后肢背面也有小疣,头部两上眼睑后方有一窄的横肤沟;颞褶明显;腹面皮肤光滑。生活时颜色变异颇大,背面为棕灰色或灰棕橄榄绿色,有时杂以赭红色,常棕色斑纹颇显着;上下唇缘有6-8条明显的纵纹;两眼之间有横斑;背面在前肢肩部多少成“VV”形斑,断续情况不一,两侧斑纹的凹入部分管于肩部浅色相对;背后端有“V”字形纹或短横纹,四肢有横纹,雄性咽部黑色,其余为白色。雄性第1指上浅色婚垫发达,有单咽下外声囊。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广泛生活在田野、池沼附的的山区。食物以蛛形动物及膜翅类昆虫为主,5-7月产卵;蝌蚪橄榄绿色上有棕赭色麻点,沿尾鳍上缘有苦干的短黑横斑,腹无斑纹;口小;角质颌3不强,唇乳突从口角两侧延至下唇乳突从口角两侧延至下唇两侧,而下唇中部乳突缺如。

资源分布:分布于陕西、甘肃、山东、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化学成份】全体含氨基酸、甾类、胆碱及吲哚类衍生物。胆囊中含胆酸(cholic acid),3α,7α,12α-三羟基-5β-胆甾烷酸(3α,7α,12α-trihydroxy-5β-cholestanoic acid)、5β-硫酸蟾毒醇(5β-bufol sulfate)及其牛磺酸(taurine)以酰键连接的化合物。

【炮制】《雷公炮炙论》:凡使虾蟆,先去皮并肠及爪子,阴干,然后涂酥炙令干,每修事一个,用牛酥一分,炙尽为度。

【性味】味甘;性寒

药性查药: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平性

药味查药:甘味苦味辛味酸味咸味涩味淡味

【归经】心;脾经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掺。内服:入丸、散,适量。

【附方】①治瘰疬溃烂:黑色虾蟆一枚,去肠,焙、研,油调敷之。忌铁器。(《纲目》)②治湿GUA:干虾蟆一个,烧灰,纲研为末,以猪脂调,涂敷疮上,日三、五度。(《圣济总录》虾蟆灰涂敷方)③治小儿患风脐及脐疮久不瘥者:烧虾蟆杵末敷之,日三、四度。(《外台》)④治小儿口疮:虾蟆(炙),杵末敷疮上。兼治小儿蓐疮。(《子母秘录》)⑤治小儿洞泄下:烧虾蟆末,饮调方寸匕服。(《子母秘录》)⑥治小儿急疳:虾蟆一枚(去爪,烧作灰),熊胆(研)、麝香(研)、猪牙皂荚(去皮、子,炙)、白芜荑各一分。上五味捣研为末,炼蜜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至七丸,米饮或温水下,日三服。 (《圣济总录》虾蟆丸)⑦治蝮蛇螫伤:生虾蟆一枚,捣栏敷之。(《外台》)

【各家论述】1.《本经》:主邪气,破症坚血,痈肿阴疮。服之不患热病。

2.《药性论》:涂痈肿及治热结肿。

3.《日华子本草》: 治犬咬及热狂,贴恶疮,解烦热

4.《现代实用中药》:清热解毒。煮食,治热疖、疮毒;制成黑烧,治痢疾

5.《本草衍义补遗》:虾蟆味甘性寒,南人多食之,《本草》明言可食,不患热病,由是病人煮食之矣。《本草》之义,盖是或炙、或干、或烧、或灰,在药剂用之,非若世人煮为羹,入盐、椒而啜其汤。此物大能发湿,久则湿以化热。《衍义》谓解劳热,非羹之谓也。

6.《医林纂要》:滋阴助阳补虚羸,健脾胃,杀疳积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拼音索引:h
打赏中医宝典

相关记载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功效分类

虾 知识

中药功效分类

相关中药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主治

相关方剂

    【中医宝典】网站地图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