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竹沥
《中药大辞典》:芦竹沥

【出处】《重庆草药》
【拼音名】Lú Zhú Lì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芦竹的茎秆经烧炙而沥出的液汁。
【性味】《重庆草药》:"味苦,性寒,无毒。"
【用法用量】内服:开水冲。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芦竹沥

【出处】出自《重庆草药》。
【拼音名】Lú Zhú Lì
【英文名】Giantreed juice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芦竹茎秆经烧炙而沥出的液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undo donax L.
采收和储藏:取鲜芦竹竿,截成30-50cm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
【原形态】芦竹,多年生草本。具根茎,须根粗壮。秆直立,高2-6m,径1-1.5cm,常具分枝。叶鞘较节间为长,无毛或其颈部具长柔毛,叶舌膜质,截平,长约1.5mm,先端具短细毛;叶片扁平,长30-60cm,宽2-5cm,嫩时表面及边缘微粗糙。圆锥花序较紧密,长30-60cm,分枝稠密,斜向上升,小穗含2-4花;颖披针形,长8-10mm,具3-5脉;外稃亦具3-5脉,中脉延伸成长1-2mm的短芒,背面中部以下密被略短于稃体的白柔毛,基盘长约0.5mm,内稃长约为外稃的一半。花期10-12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溪旁及屋边较潮湿的深厚的土壤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华南及江苏、浙江、湖南等地。
【性味】苦;寒
【用法用量】内服:开水冲,15-30g。
【各家论述】《重庆草药》:治小儿高烧惊风。
【摘录】《中华本草》

芦竹
芦竹 知识
竹沥
- 竹沥【本草纲目】
- 竹沥【中药大全】
- 竹沥《本草备要》
- 竹沥《本草便读》
- 竹沥《本草崇原》
- 竹沥《本草从新》
- 竹沥《本草撮要》
- 竹沥《本草分经》
- 竹沥《本草害利》
- 竹沥《本草经解》
- 竹沥《本草经解》
- 竹沥《本草求真》
- 竹沥《本草择要纲目》
- 竹沥《本草择要纲目》
- 竹沥《本经逢原》
- 竹沥《冯氏锦囊秘录》
- 竹沥《顾松园医镜》
- 竹沥《药鉴》
- 竹沥《药鉴》
- 竹沥《医学入门》
- 竹沥《玉楸药解》
- 竹沥《中药炮制》
- 慈竹沥【本草纲目】
- 慈竹沥【中药大全】
- 淡竹沥【本草纲目】
- 淡竹沥《本草易读》
- 苦竹沥【本草纲目】
- 苦竹沥【中药大全】
- 甜竹沥《药性切用》
- 竹沥茶《茶饮保健》
- 竹沥膏《冯氏锦囊秘录》
- 竹沥汤【方剂大全】
- 竹沥汤《备急千金要方》
- 竹沥汤《备急千金要方》
- 竹沥汤《备急千金要方》
- 竹沥汤《妇人大全良方》
- 竹沥汤《普济本事方》
- 竹沥饮【方剂大全】
- 竹沥粥【方剂大全】
- 竹沥粥《保健药膳》
- 竹沥粥《保健药膳》
- 柏竹沥膏【方剂大全】
- 柏竹沥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大竹沥汤【方剂大全】
- 淡竹沥粥【方剂大全】
- 甘竹沥汤【方剂大全】
- 苦竹沥方【方剂大全】
- 烧竹沥法《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小竹沥汤《备急千金要方》
- 小竹沥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竹沥葛茶《茶饮保健》
- 竹沥姜茶《茶饮保健》
- 竹沥清茶《茶饮保健》
- 竹沥汤方《备急千金要方》
- 第三竹沥汤【方剂大全】
- 第三竹沥汤《备急千金要方》
- 第一竹沥汤【方剂大全】
- 第一竹沥汤《备急千金要方》
- 法制竹沥丸【方剂大全】
- 防己竹沥汤【方剂大全】
- 黄柏竹沥膏【方剂大全】
- 加味竹沥汤【方剂大全】
- 芥子竹沥汤【方剂大全】
- 秦艽竹沥汤【方剂大全】
- 竹沥(附)《本草崇原》
- 竹沥达痰丸【方剂大全】
- 竹沥导痰丸【方剂大全】
- 竹沥导痰丸《奇方类编》
- 竹沥涤痰汤【方剂大全】
- 竹沥茯苓茶《茶饮保健》
- 竹沥化痰丸【方剂大全】
- 竹沥姜星茶《茶饮保健》
- 竹沥枳术丸【方剂大全】
- 第二大竹沥汤【方剂大全】
- 第二大竹沥汤《备急千金要方》
- 取竹沥荆沥法《古今医统大全》
- 取竹沥荆沥法《古今医统大全》
- 二陈竹沥胆星汤【方剂大全】
- 钩藤生地竹沥饮【方剂大全】
- 《必用方》竹沥汤《普济本事方》
- 《千金方》竹沥汤《普济本事方》
- 竹茹(附:竹沥)《中药学》
- 淡竹叶(竹茹、竹沥)《本草新编》
- 淡竹叶(竹茹、竹沥)《本草新编》
- 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方《医方考》
- 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方《医方考》
- 四物汤加桃仁红花竹沥姜汁方《医方考》
- 竹沥青盐 还“油发一片清爽【部位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