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藤
《中华本草》:茜草藤

【拼音名】Qiàn Cǎo Ténɡ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ubiacordifoliaL.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采集,切段,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茜草,多年生攀援草本。根数条至数十条丛生,外皮紫红色或橙红色。茎四棱形,棱上生多数倒生的小刺。叶四片轮生,具长柄;叶片形状变化较大,卵形、三角状卵形、宽卵形至窄卵形,长2-6cm,宽1-4cm,先端通常急尖,基部心形,上面粗糙,下面沿中脉及叶柄均有倒刺,全缘,基出脉5。聚伞花序圆锥状,腋生及顶生;花小,黄白色,5数;花萼不明显;花冠辐状,直径约4mm,5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先端急尖;雄蕊5,着生在花冠管上;子房下位,2室,无毛。浆果球形,直径5-6mm,红色后转为黑色。花期6-9月,果期8-10月。。
【生境分布】茜草藤Herba Rubiae Cordifoliae产于四川、江苏、上海、浙江等地。自产自销。
【性状】性状鉴别:干燥茎下端粗约3-4mm,呈圆形,外表面淡紫红色或棕红色;上端茎呈四方形,枯绿色,茎的棱上有粗糙细毛刺。体轻,质脆,易断,断面平整,内心色白而松。茎节上轮生叶片,叶柄及叶背中肋上均有倒刺毛。叶多脱落。气微,味微苦。 以条均匀,外皮红紫,内心黄红者为佳。
【化学成份】全草含茜草萜酸(rubifolic acid)及茜草香豆酸(rubicounlaric acid)。
【炮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软,切段,干燥,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为茎、叶混合,呈段状。茎方柱形,皱瘪灰绿色,有明显的4条纵棱,棱上疏生倒刺,切面白色或中空。叶灰绿色或红褐色,上表面具粗糙毛,下面脉上及叶柄有倒刺。气微、味淡。 贮干燥容器内,置通风干燥处。
【性味】苦;凉;无毒
【归经】心;肝;肾;大肠;小肠;心包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凡血虚发热泄泻无瘀滞者均忌用。"
【摘录】《中华本草》

茜草藤
茜草
- 茜草【本草纲目】
- 茜草【本草纲目】图文版
- 茜草【根茎类中药】
- 茜草【中草药图片】
- 茜草【中药】
- 茜草【中药大全】
- 茜草【中药图谱】
- 茜草《本草备要》
- 茜草《本草便读》
- 茜草《本草从新》
- 茜草《本草撮要》
- 茜草《本草分经》
- 茜草《本草分经》
- 茜草《本草纲目》
- 茜草《本草蒙筌》
- 茜草《本草求真》
- 茜草《本草新编》
- 茜草《本草新编》
- 茜草《本草易读》
- 茜草《本草易读》
- 茜草《本经逢原》
- 茜草《得配本草》
- 茜草《滇南本草》
- 茜草《滇南本草》
- 茜草《冯氏锦囊秘录》
- 茜草《药鉴》
- 茜草《药鉴》
- 茜草《药笼小品》
- 茜草《药笼小品》
- 茜草《药性切用》
- 茜草《玉楸药解》
- 茜草《中药炮制》
- 滇茜草【中药大全】
- 茜草根【中药大全】
- 茜草根《本草乘雅半偈》
- 茜草根《本草乘雅半偈》
- 茜草根《本草崇原》
- 茜草根《本草崇原》
- 茜草茎【中药大全】
- 茜草汤【方剂大全】
- 小茜草【中药大全】
- 茜草通脉汤【方剂大全】
- 海螵蛸、茜草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海螵蛸、茜草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茜草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别】
- 茜草的炮制方法【中药炮制】
- 茜草根真假鉴别【中药鉴别】
- 识别真假茜草根【中药鉴别】
- 活血化瘀药之茜草【中药基础】
- 茜草高产栽培技术【中药种贮】
- 茜草酒(关节疼痛)【百病药酒】
- 桃仁红花泽兰赤芍茜草五灵脂蒲黄苎麻根红曲苏木益母草续断紫参牡丹皮川木槿紫荆《轩岐救正论》
- 桃仁红花泽兰赤芍茜草五灵脂蒲黄苎麻根红曲苏木益母草续断紫参牡丹皮川木槿紫荆《轩岐救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