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树叶

目录
《中药大辞典》樟树叶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樟树叶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大辞典》:樟树叶

【出处】《纲目拾遗》

【拼音名】Zhānɡ Shù Yè

【来源】为樟科植物樟的叶片,全年可采,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樟木"条。

【性味】《陆川本草》:"味苦辛,温。"

【功能主治】祛风除湿止痛杀虫。治风湿骨痛跌打损伤疥癣

①《陆川本草》:"杀虫.杀菌,治。"

②《南宁市药物志》:"祛化痰杀虫。治寒性风湿骨痛,胃痛。外治跌打扑伤,散毒行气止痛。"

③《广西中药志》:"枝、叶洗风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捣汁、研末。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服。"

【附方】①治面黄虚肿樟树叶、大血藤。研末,每次五分,开水送服。(《湖南药物志》)

②治钩虫病:樟树嫩梢半斤。炒黄,水二斤,煎至半斤,次晨空腹温服。(《江西草药》)

③治脚上生,此疮个个如小笔管大者:樟树叶,捣熟,略掺拔毒丹,外贴樟树叶,连换。(《周益生家宝方》)

④治阴疽:樟树鲜叶合冷饭粒捣敷患处。初期能消,如已化脓则能排脓。(《泉州本草》)

⑤治鹅掌风:樟叶(鲜)水煎熏洗。(《福建中草药》)

④治烫伤起泡:樟叶、皮各适量。晒干烧灰,蛋清调搽。(《江西草药》)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功效分类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樟树叶

【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拼音名】Zhānɡ Shù Yè

【英文名】Leaf of Camphortree

【别名】樟叶

【来源】药材基源:为樟科植物樟。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innamomum cam Phora(L.) Presl[Laurus camphora L.]

采收和储藏:3月下旬以前及5月上旬后含油多时采,鲜用或晾干。

【原形态】樟,常绿乔木,高20-30m。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纵裂;小枝淡褐色,光滑;枝和叶均有樟脑味。叶互生,革质,卵状椭圆形以至卵形,长6-12cm,宽3-6cm,先端渐尖,基部钝或阔楔形,全缘或呈波状,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无毛,幼叶淡红色,脉在基部以上3出,脉腋内有隆起的腺体;叶柄长2-3cm。圆锥花序腋生;花小,绿白色或淡黄色,长约2mm;花被6裂,椭圆形,长约2mm,内面密生细柔毛;能育雄蕊9,花药4室;子房卵形,光滑无毛,花柱短;柱头头状。核果球形,宽约1cm,熟时紫黑色,基部为宿存、扩大的花被管所包围。花期4-6月。果期8-11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栽培或野生于河旁,或生于较为湿润的平地。

资源分布:分布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

【化学成份】叶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是樟脑(camphor)(54.54%),还有1,8-桉叶素(1,8-cineole)和少量α-松油醇(α-terpineol),β-蒎烯(β-pinene),α-蒎烯,牻牛儿醛(geranial),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樟烯(camphene),龙及(borneol),橙花醛(neral)等。

【性味】辛;温

【归经】心;脾;肺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捣汁、研末。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注意】《南宁市药物志》:孕妇忌服。

【附方】①治面黄虚肿:樟树叶、大血藤。研末,每次五分,开水送服。(《湖南药物志》)②治钩虫病:樟树嫩梢半斤。炒黄,水二斤,煎至半斤,次晨空腹温服。(《江西草药》)③治脚上生疮,此疮个个如小笔管大者:樟树叶,捣熟,略掺拔毒丹,外贴樟树叶,连换。(《用益生家宝方》)④治阴:樟树鲜叶合冷饭粒捣敷患处。初期能消,如已化脓则能排脓。(《泉州本草》)⑤治鹅掌风:樟叶(鲜)水煎熏洗。(《福建中草药》)⑥治烫伤起泡:樟叶、皮各适量。晒干烧灰,蛋清调搽(《江西草药》)

【各家论述】1.《陆川本草》:杀虫,杀菌,治

2.《南宁市药物志》:被化痰,杀虫。治寒性风湿骨病,胃痛。外治跌打扑伤,散毒行气,止痛。

3.《广西中药志》:枝、叶洗风湿。

【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

中药拼音索引:z
打赏中医宝典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功效分类

樟 知识

中药功效分类

相关中药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主治

相关方剂

拼音:Z 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