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臼
《中药大辞典》:鬼臼

【出处】《本经》
【拼音名】Guǐ Jiù
【别名】爵犀、马目毒公、九臼(《本经》),天臼、马目公、解毒(《吴普本草》),术律草(《丹房鉴源》),羞天花、羞寒花(《益部方物略记》),害母草(《本草图经》),八角盘(《通志》),独脚莲、独荷草(《土宿本草》),旱荷(《庚辛玉册》),山荷叶、八角镜(《纲目》),金星八角、独叶一枝花(汪连仕《采药书》),千斤锤(《福建中草药》),一碗水、江边一碗水、独荷莲(《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独角莲(《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八角乌(《药学学报》)。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茎横卧,棕褐色,木质化,具粗壮的须状根。茎直立,高30~50厘米。茎生叶1,有时2,分别着生于茎的近顶处和茎的中部;叶片盾状,圆形,直径达30~40厘米,5~9裂,裂片卵状矩圆形,长5~8厘米,宽5~7厘米,先端锐尖,下面疏生柔毛或无毛,边缘有针刺状细齿;叶柄长10~15厘米。伞形花序,花8~10,生于茎顶一叶的叶柄基部,下垂;萼片6,椭圆形,外面有疏长毛;花瓣6,2轮,长2厘米,深红色;雄蕊6,花丝开张,花药内向:子房上位,1室,柱头大,盾状。浆果椭圆形或卵形。种子多数。花期初夏。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下等阴湿处。分布长江流域各省。
【化学成份】根和根茎含4.2%醇溶性树脂,中含鬼臼毒素约15%,去氢鬼臼毒素约0.33%,又含山柰酚。
【性味】苦辛,平。
①《本经》:"味辛,温。"
②《别录》:"微温,有毒。"
③陶弘景:"味甘,温,有毒。"
④《药性论》:"味苦。"
【功能主治】祛痰散结,解毒祛瘀。治痨伤,咳嗽,吐血,胃痛,瘿瘤,瘰疬,痈肿,疔疮,跌打,蛇伤。
①《本经》:"主杀蛊毒,辟恶气,逐邪解百毒。"
②《别录》:"疗咳嗽喉结,风邪烦惑,失魄妄见,去目中肤翳,杀大毒。不入汤。"
③《药性论》:"主劳疾。"
⑤汪连仕《采药书》:"消一切毒,力能软坚透脓。"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磨汁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捣敷或研末调敷。
【注意】①《本草经集庄》:"畏垣衣。"
②《本草经疏》:"凡病属阳,阳盛热极及烦惑、失魂妄见者不可用。"
③《福建中草药》:"孕妇忌服。"
【附方】①治胃痛:八角莲根茎,泡酒服或嚼服,每服一钱。(《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
②治瘿瘤:鬼臼(切片,姜汁浸)、海藻、昆布、海带(俱用热水洗净)、海粉(水飞过)、海螵蛸各二两,甘草一两,海螺一个(火烧醋炙,如颈下摇者用长螺,颈不摇者用圆螺)。共为极细末,炼蜜丸如梧子大。每晚临睡时,口中噙化一丸。(《海上方》)
③治瘰疬:鬼臼根研末,醋调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④治瘰疬:鲜鬼臼根茎一两,水煎服;渣捣烂敷患处。(《福建中草药》)
⑤治疔肿痈疽:鬼臼根,醋酒磨涂;叶贴,能消痈肿。(《纲目拾遗》)
⑦治蛇虫咬伤:鲜八角莲适量,捣烂外敷;或内服,每服二钱,水煎服。(《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
⑧治跌打损伤,筋骨疼痛,劳伤:八角莲根一至三钱。研细末,用酒送服,每日两次;或泡酒服。(《中草药土方土法战备专辑》)
⑨治气血痰饮,积胀成蛊:鬼臼一斤(切片),生姜二两,白矾五钱。泡汤浸二日,再用酒煮,捣烂成膏;巴豆肉三钱(去油),沉香五钱,蟾酥五钱,俱为末,和入为丸,如黍米大每早晚各服二、三十丸,白汤送下。(《本草汇言》)
【摘录】《中药大辞典》

- 《本草纲目》鬼臼
- 《本草乘雅半偈》鬼臼
- 《本草崇原》鬼臼
- 《本草经集注》鬼臼
- 《本草蒙筌》鬼臼
- 《本草图经》鬼臼
- 《本经逢原》鬼臼
- 《名医别录》鬼臼
- 《神农本草经》鬼臼
- 《吴普本草》鬼臼
- 《新修本草》鬼臼
- 《证类本草》鬼臼
- 《千金翼方》鬼臼
- 《医学入门》鬼臼
相关记载
- 《神农本草经》:鬼臼
- 《本草纲目》:鬼臼
- 《千金翼方》:鬼臼
- 《本草经集注》:鬼臼
- 《新修本草》:鬼臼
- 《吴普本草》:鬼臼
- 《本草蒙筌》:鬼臼
- 《医学入门》:鬼臼
- 《本草乘雅半偈》:鬼臼
- 《本草图经》:鬼臼
- 《证类本草》:鬼臼
- 《名医别录》:鬼臼
- 《本草崇原》:鬼臼
- 《本经逢原》:鬼臼
鬼臼
- 鬼臼【本草纲目】
- 鬼臼【本草纲目】图文版
- 鬼臼【中药图谱】
- 鬼臼《本草乘雅半偈》
- 鬼臼《本草乘雅半偈》
- 鬼臼《本草崇原》
- 鬼臼《本草崇原》
- 鬼臼《本草纲目》
- 鬼臼《本草经集注》
- 鬼臼《本草蒙筌》
- 鬼臼《本草图经》
- 鬼臼《本草图经》
- 鬼臼《本经逢原》
- 鬼臼《名医别录》
- 鬼臼《千金翼方》
- 鬼臼《神农本草经》
- 鬼臼《吴普本草》
- 鬼臼《新修本草》
- 鬼臼《医学入门》
- 鬼臼《证类本草》
- 鬼臼《证类本草》
- 鬼臼浆【方剂大全】
- 鬼臼丸【方剂大全】
- 鬼臼叶【中药大全】
- 鬼臼汁【方剂大全】
- 鬼臼毒素类《药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