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

甘草甘草甘草
目录
《本草纲目》甘草
《本草备要》甘草
《本草便读》甘草
《本草乘雅半偈》甘草
《本草崇原》甘草
《本草从新》甘草
《本草撮要》甘草
《本草分经》甘草
《本草分经》甘草
《本草分经》甘草
《本草分经》甘草
《本草分经》甘草
《本草害利》甘草
《本草经解》甘草
《本草经集注》甘草
《本草蒙筌》甘草
《本草求真》甘草
《本草思辨录》甘草
《本草图经》甘草
《本草新编》甘草
《本草衍义》甘草
《本草易读》甘草
《本草择要纲目》甘草
《本经逢原》甘草
《长沙药解》甘草
《得配本草》甘草
《雷公炮炙论》甘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甘草
《名医别录》甘草
《神农本草经》甘草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甘草
《中药炮制》甘草
《汤液本草》甘草
《新修本草》甘草
《药鉴》甘草
《药笼小品》甘草
《药性切用》甘草
《药征》甘草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甘草
《证类本草》甘草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甘草
《中药学》甘草
《千金翼方》甘草
《外科全生集》甘草
《冯氏锦囊秘录》甘草
《医学衷中参西录》甘草
《饮膳正要》甘草
《顾松园医镜》甘草
《医学入门》甘草
《中国药典》甘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甘草
《中药大辞典》甘草
《中华本草》甘草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纲目》甘草

《本草纲目》

「释名」亦名甘、蜜、美草、草、灵通、国老。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

1、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甘草汤”。

2、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

3、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4、肺痿久嗽(恶寒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用灸甘草三两,研细。每日取一钱,童便三合调下。

5、小儿热嗽。用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此方名“凉隔丸”。

6、婴儿初生便闭。用甘草、枳壳各一钱,水半碗煎服。

7、小儿撮口风。用甘草二钱半,煎服,令吐痰涎。再以乳汁点儿口中。

8、婴儿慢肝风(目涩、畏光、肿闭,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长,胆汁灸过,研细。以米汁调少许灌下。

9、儿童遗尿。用大甘草头煎汤,每夜临睡前服之。

10、小儿尿中带血。用甘草一两二钱,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岁儿一天服尽。

11、小儿干瘦。用甘草三两,灸焦,研细,和蜜成丸,如绿大。每服五丸,温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12、赤白痢。甘草一尺长,灸后劈破,以淡浆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

13、舌肿塞口(不治有生命危险)。用甘草煎成浓汤,热嗽,随时吐出涎汁。

14、口疮。用甘草二寸、白矾一块(如粟米大),同放口中细嚼,汁咽下。

15、背疽。用甘草三两,捣碎,加大麦九两,共研细。滴入好少许和开水少许,做成子,热敷疽上。冷了再换。未成脓者可内消,已成脓者早熟破。体虚的人可加服黄芪粥。又方:甘草一两,微灸,捣碎,浸入一升水中,经过一夜,搅水使起泡,把泡撇掉,只饮甘草水

16、各种痈疽。用甘草三两,微灸,切细,浸入一半中;另取黑铅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复九次。令病人饮此酒至醉,痈疽自渐愈。又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浓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每服一、二匙。此方名“国老膏”。消肿去毒,功效显著。

17、初起乳痈。用灸甘草二钱,新汲水煎服。外咂乳头,免致阻塞。

18、痘疮。用灸甘草、栝楼根等分,煎水服。

19、阴部垂痈(生于肛门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渐红肿如桃子。成脓破口,便难治好)。用甘草一两、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灸之。自早至午,至水尽为度。劈开检视,甘草中心已有水润即可。取出细锉,再放入两碗酒中煎成一碗。温服。两剂之后,病热好转,但须经二十天,肿痛才会消尽。

20、阴部温痒。用甘草煎汤,一天洗三、五次。

21、冻疮发裂。先用甘草汤洗过,然后用黄连黄芩共研为末,加水银粉麻油调敷。

22、汤火伤。用甘草煎蜜涂搽。

引用:《本草纲目》甘草

下载:《本草纲目》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备要》甘草

《本草备要》

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

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火急甚者,必以此缓之)。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解退肌表之热),入凉剂则泻邪热(白虎汤泻心汤之类),入峻剂则缓正气(、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之意),入润剂则养阴血(炙甘草汤之类)。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土主肌,甘能缓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凡解毒药,并须冷冻饮料,热则不效。小儿初生,拭去口中恶血,渍汁令咂之,能解胎毒),故有国老之称。中满证忌之(甘令人满。亦有生用为泻者,以其能引诸药至于满所。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是已。故《别录》、甄权并云除满,脾健运则满除也。仲景冶痞满,有甘草泻心汤。又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

陶宏景,着《明医别录》,发明药性)。

大而结者良。补中炙用,泻火生用,达茎中(肾茎)用梢(梢止茎中痛,淋浊证用之)。

白术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与藻同用;丹溪治劳瘵,心饮与芫同行,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十枣汤,芫花、甘遂、大戟等分,十枚,仲景诒伤寒表已解,心下有水气喘咳之剂。时珍曰∶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赞帝力而人不知,参神功而己不与,可谓药中之良相也。昂按∶甘草之功用如是。故仲景有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苓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理中、四逆、调胃、建中、柴胡、白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

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见效,此古法也。

何时师每用甘草不过二三分而止,不知始自何人,相习成风,牢不可破,殊属可笑。附记于此,以正其失)。

引用:《本草备要》甘草

下载:《本草备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便读》甘草

《本草便读》

甘草图片

味甘性平.和中解毒.生用退虚热之功.补中寓泻.炙服助脾元之力.守内有常.推其缓急多能.故诸病均堪相济.且可协和群药.而各方随处咸宜.节医肿毒成疮.痈疽有验.梢止阴茎作痛.淋浊无忧.(甘草色黄味甘属土.为脾胃之正药.能补诸虚.善解百毒.以诸药遇甘则补.百毒遇土则化之意.凡甘药皆能缓中.甘草味极甘.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缓一切火.止一切痛.惟中满因于邪滞者不宜用之.外科方中最宜.但甘草味过于甘.若多服单服.则中气喘满.令人呕吐.)

引用:《本草便读》甘草

下载:《本草便读》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乘雅半偈》甘草

《本草乘雅半偈》

(本经上品)

合腑脏为中,内筋骨,外肌肉为四。

【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 ,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核】曰∶甘草,一名 草、灵通、国老、美草。

出陕西河东州郡,及汶山诸夷处。春生,高五六尺,叶如,七月开花,紫赤如奈冬,结实作如毕豆,根长三四尺,粗细不定,皮亦赤,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以坚实断理者佳,轻虚纵理,细韧者不堪用。凡使去头尾,及赤皮,切作三寸长,劈为六七片,入瓷器中,好酒浸蒸,从巳至午,取出曝干,锉细入药。苦参、干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忌猪肉

先人云∶甘具生成,路通能所,草从柔化,和协众情。又云∶和具四义,一合,二纯,三分明,四接续,甘草四德备焉。又云∶青苗紫花,白毛槐叶,咸出于黄中通理之 ,土具四行,不言而喻矣。又云∶土贯四旁,通身该治,是以土生万物,而为万物所归。

【 】曰∶尚书云∶土爰稼穑,稼穑作甘,言土以能生为性,而所生草木,唯稼穑最得土气之和,即拈以征土性,及土味。有云∶土位乎中。又云∶土贯四旁。难者曰∶设标竿于中,东观则西,南观成北,中亦难定,予谓中当竖论,四当横论。内经云∶地何凭乎,大气举之也。固知上下唯气,而土独居其中,四即在中之土,横贯四旁,离四无中。统言之也,甘草色味性情,含章土德,为五味之长,故治居中之腑脏。为邪所薄,而寒热外见,与在内之筋骨,在外之肌肉,悉以横贯之力,坚固长养,气聚于形,形全则力倍,形败则气亡,疮成 ,如掘土剥地,以致腠理断绝,此属九土之精,行土之用,接续地脉,仍相连合,毒性杀厉即以幽静平和之土缓解之,毒自降心而退舍焉。形全则身轻,形固则延年。中央内外,左右四旁,皆土贯之。若因土致病,因病及土者宜用,设四行借用,另须体会。

(土爰稼穑,金曰从革等语,直指五行真性,若能生之能所生之所,又指五行体用。)

引用:《本草乘雅半偈》甘草

下载:《本草乘雅半偈》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崇原》甘草

《本草崇原》

气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 ,解毒,久服轻身延年。

(甘草始出河西川、积山,及上郡,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一名国老,又名灵通。

根长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色紫赤,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以坚实断理者为佳。调和脏腑,通贯四旁,故有国老、灵通之名。)

甘草味甘,气得其平,故曰甘平。《本经》凡言平者,皆谓气得其平也。主治五脏六腑之寒腑为阳。寒病为阴,热病为阳。甘草味甘,调和脏腑,通贯阴阳,故治理脏腑阴阳之正气,以除寒热阴阳之邪气也。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者,坚肝主之筋,肾主之骨,长脾主之肉,倍肺主之气,心主之力。

五脏充足,则六腑自和矣。

金疮乃刀斧所伤,因金伤而成疮。金疮 ,乃因金疮而高 也。解毒者,解高 无名之毒,土性柔和,如以毒物埋土中,久则无毒矣。脏腑阴阳之气皆归土中,久服则土气有余,故轻身延年。

引用:《本草崇原》甘草

下载:《本草崇原》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从新》甘草

《本草从新》

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生阴血.

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能生肺金.)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解退肌表之热.)入凉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姜附加之、恐其僭上、硝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之意.)入润剂则养阴血.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脾主肌肉、甘能缓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故有国老之称.

疗诸痈肿疮疡.惟中满证忌之.(甘令人满、然亦有生用为泻者、以其能引诸药至于满所、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是已、故陶隐居名医别录、甄权药性论并云除满、脾健运、则满除也.又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故云∶下气除满、仲景有甘草泻心汤、治痞满.)大而结者良.出大同.名粉草.(弹之有粉出.)细者名统草.补中炙用.宜大者.泻火生用.宜细者.(去外赤皮.)

甘草头.(宣、涌吐.)消肿导毒.(在上部者效.)宜入吐药.

甘草梢.(达茎中.)止茎中痛.淋浊证用之.(取其径达茎中也.)白、苦参、干漆为使.

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胡洽百病方、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劳瘵、与芫花同行、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

引用:《本草从新》甘草

下载:《本草从新》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撮要》甘草

《本草撮要》

味甘平.入足阳明.通行十二经.功专解毒.生泻熟缓.甘和温补.得桔梗清咽喉.得大豆甘豆汤.解百药毒奇验.炙用补中.生用泻火.用梢达茎中.止茎痛及淋症.白术、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中满者忌用.惟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若脾胃气有余.与痢疾初起.均忌用.

引用:《本草撮要》甘草

下载:《本草撮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分经》甘草

《本草分经》

味甘,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生用气平,补脾胃、泻心火、而生肺金;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热,入峻剂则缓急,入润剂则养血,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头涌吐,消上部肿毒。梢达茎中。

引用:《本草分经》甘草(和)

下载:《本草分经》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分经》甘草

《本草分经》

见通行和。

引用:《本草分经》甘草(和)

下载:《本草分经》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分经》甘草

《本草分经》

见通行和。

引用:《本草分经》甘草(和)

下载:《本草分经》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分经》甘草

《本草分经》

见通行和。

引用:《本草分经》甘草(和)

下载:《本草分经》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分经》甘草

《本草分经》

见通行和。

引用:《本草分经》甘草(和)

下载:《本草分经》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害利》甘草

《本草害利》

〔害〕甘,令人中满。有湿之人,若误用之,令成肿胀。故凡诸湿肿满胀病,及呕家酒家,咸不宜服。

〔利〕甘平,入心肺脾胃。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

若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姜附加之,恐其潜上;

硝黄加之,恐其峻下;皆缓之之意,稍止茎中作痛,节医毒肿诸疮。

〔修治〕以大径寸,而结紧断文者为佳,谓之粉草。细者名统草,补中炙用宜大者,泻火生用宜细者。白术、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

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劳瘵,与芫花同行。非妙达精微者,不能知此理也。余疑远志与甘草相恶,必误,以远志用甘草水浸用可知。

引用:《本草害利》甘草

下载:《本草害利》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经解》甘草

《本草经解》

气平.味甘.无毒.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 .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用清火炙用补中)

甘草气平.禀天秋凉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地和平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降味升.阳也.肺主气.脾统血.肺为五脏之长.脾为万物之母.味甘可以解寒.气平可以清热.甘草甘平.入肺入脾.所以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也.肝主筋.肾主骨.肝肾热而筋骨.气平入肺.平肝生肾.筋骨自坚矣.脾主肌肉.味甘益脾.肌肉自长.肺主周身之气.气平益肺.肺益则气力自倍也.金疮热则 .气平则清.所以治 .味甘缓急.气平清热.故又解毒.久服肺气清.所以轻身.脾气和.所以延年也.

【制方】

甘草佐黄 、防风.治气虚痘症.同白芍、黄芩.名黄芩汤.治痢.同白芍.名甲己汤.治泄.同人参炮姜肉桂.则温中.同麦冬枇杷叶苏子.则下气.同川莲、白芍、升麻滑石.治热痢.同人参、菖蒲益智、圆肉、枣仁、远志.治健忘.同桔梗、元参牛蒡花粉利咽喉.同冬、石膏竹叶知母.名竹叶石膏汤.治烦闷燥渴.同川莲、木通、赤茯、生地.泻心火.同枝、人参、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姜、枣、酒.名复脉散.治心脾血枯.甘草一味.水炙熬.治悬痈如神.

引用:《本草经解》甘草

下载:《本草经解》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经集注》甘草

《本草经集注》

味甘,平,无毒。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 ,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久服轻身,延年。一名密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 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河西、上郡不复通市。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夷中来,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羌地名。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疏。又有如鲤鱼肠者,被刀破,不复好。青州间亦有,不如。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可用。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

引用:《本草经集注》甘草

下载:《本草经集注》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蒙筌》甘草

《本草蒙筌》

味甘,气平。生寒炙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无毒。产陕西川谷,逢秋后采根。因味甘甜,故名甘草。忌猪肉,恶远志。反甘遂、海藻及大戟、芫花。入太阴、少阴、厥阴足经,用白术、干漆、苦参引使。生泻火,炙温中。梢去尿管涩痛,节消痈疽 肿。

子除胸热,三者宜生。

身选壮大横纹,刮皮生炙随用。悬痈单服即散,(凡毒生阴囊后、肛门前,横纹者五钱,酒煎服下即散。)

咽痛旋咽能除。同桔梗,治肺痿脓血齐来;同生姜,止下痢亦白杂至。小儿初生,加黄连煎汤,拭口有益;饮馔中毒,伴黑豆煮汁,肌,长肌肉,健脾胃,补三焦。止渴除烦,养血下气。解百药毒免害,和诸药性杜争。后人尊之,称为国老。又因性缓,能解诸急。故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如附子理中,用者恐僭诸上;调胃承气,用者恐速于下。是皆缓之,非谓和也。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内加同煎,此却调和相协,非谓缓焉。凤髓丹中又为补剂,虽缓肾湿,实益元阳。

经云∶以甘补之,以甘缓之,以甘泻之,悉可征矣。中满证恐甘能作胀,切禁莫加;下焦药因性缓难达,务宜少用。凡诸呕吐,亦忌煎尝。久服轻身,延年耐老。

(谟)按∶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泻,辛横行而散,甘上行而发,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草味之极甘,当云上发可也。《本草》反言下气何耶?盖甘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补有泻。居中之道,具尽故尔。

引用:《本草蒙筌》甘草

下载:《本草蒙筌》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求真》甘草

《本草求真》

(山草)缓中气不足

甘草(专入脾)。味甘性平。质中。外赤肉黄。生寒熟热。昔人言其有火能泻。是因火性急迫。用此甘味以缓火势。且取生用性寒。以泻焚烁害耳。至书有云炙用补脾。是能缓其中气不足。调和诸药不争。(王好古曰。五味之用。苦泄。辛散。酸收。咸敛。甘上行而发。而本草言甘草下气。何也?盖味甘主中。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外可内。有和有缓。有补有泄。居中之道尽矣。张仲景附子理中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皆缓之之意。小柴胡汤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建中汤用甘草。以补中而缓脾急。凤丹用甘草。以缓肾急而生元气也。乃甘补之意也。)

故入和剂则补益。入凉剂则泻热。入汗剂则解肌。入峻剂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血并能解诸药毒。(颂曰。按孙思邈《千金方》论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方称大豆汁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入甘草为甘豆汤。其验乃奇也。)及儿胎毒。以致尊为国老。然使脾胃虚寒。及或挟有水气胀满等症。服此最属不宜。未可云其补脾。而凡脾胃虚寒。皆可得而服也。若使满属虚致。则甘又能泻满。不可不知。(王好古曰。甘者令人中满。中满者勿食甘。甘缓而壅气。非中满所宜也。凡不满而用炙甘草。为之补。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能引甘药直至满所。甘味入脾。归其所喜。此升降浮沉之理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是矣。)梢止茎中涩痛。(气行于下。)

节消痈疽 肿。及除胸热。(节行节处。)功各有宜。但用宜取大而且结。至书所载甘反大戟芫花甘遂。又云。亦有并用不悖。惟深达精微者始可知之。(如古治痰癖。有用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痨瘵莲心饮。与芫花同用。皆以反其下势之锐。)

引用:《本草求真》甘草

下载:《本草求真》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思辨录》甘草

《本草思辨录》

甘草中黄皮赤,确是心脾二经之药,然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脾,心为一身之宰,甘草味至甘,性至平,故能由心脾以及于他脏他腑,无处不到,无邪不祛。其功能全在于甘,甘则补,甘则缓。凡仲圣方补虚缓急,必以炙用,泻火则生用,虽泻亦兼有缓意。如治咽痛肺痿,火在上焦者为多。以其为心药也,甘草泻心汤,是泻心痞非泻心火,泻痞有黄连芩夏,甘草特以补胃,故炙用。炙用而以甘草泻心名汤者,甘草之奏绩可思也。

东垣谓甘草生用泻心火,熟用散表寒。散表寒之方,无如桂枝麻黄二汤。自汗者表虚,故桂枝汤以桂芍散邪风,姜枣和营卫。无汗者表实,故麻黄汤以麻桂散寒,更加杏仁。然解表而不安中,则中气一匮,他患随生。故二汤皆有炙甘草以安中。表实与表虚不同,故二汤甘草亦分多寡。可见用炙甘草者,所以资镇抚,非以资摧陷也。东垣不加分辨,非示学人以准的之道。

东垣又云∶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肉急缩者,甘草宜倍用之。按小建中汤治里急腹痛,甘草炙用,病非心火乘脾。生甘草泻心火,而不治心火乘脾之腹痛。本经黄连主腹痛,治心火乘脾之腹痛,即仲圣黄连汤是。东垣之说,殊有未合。刘潜江发心火乘脾之义,而深赞之。邹氏又引东垣此说,以证栀子甘草豉汤之虚烦不得眠。不得眠岂是脾病。三君皆名家,而于甘草不细辨如是,真为不解。

王海藏谓附子理中汤用甘草,恐其僭上。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按伤寒论无附子理中汤,理中汤之附子,腹满则加。腹满而加附子,盖以其为中宫药不可缺也。若恐附子僭上,则白通汤乃少阴下利用附子,何以反无甘草。至生用而不炙用,则固有义在。寒多之霍乱,非全不挟热,温中补虚,既有干姜参术,故加以生甘草之微凉,即别录除烦满,东垣养阴血之谓。以是汤用于胸痹,则生甘草亦因气结在胸,不欲其过守也。调胃承气汤,是治胃气不和之内实,以调胃为下,是下法之元妙者。舍朴而取炙甘草,以与黄硝一补一攻,适得海藏又谓凤髓丹用甘草,以缓肾急而生元气。窃谓亦非也。是方不知制自何人,名医方论云,治梦遗失精及与交。医方集解云,治心火旺盛,肾精不固易于施泄。其方义之精微,则未有见及之者。夫元阴听命于元阳,元阳听命于天君。故心火炽而感其肾,肾感之而阳动阴随有必然者。黄柏靖肾中之火,防肾中之水;火不作则阳蛰,水不泛则阴坚。砂仁摄火土之气于水,而使肾得藏密。然心肾二家,交通最易,治肾而不治心,未善也。生甘草泻心火,宁心气。大甘为土之正味,且能止肾水越上之火(洄溪语)。集解治心火旺盛一语,实即用甘草与人参,皆能补中气调诸药,而仲圣用于方剂,则确有分别,不稍通融。姑举二方以明之,厥阴病有呕吐则兼少阳,仲圣法,转少阳之枢,多以干姜黄连并用,余已着其说于干姜。干姜黄连人参汤,是以小柴胡汤加减,乃舍甘草而用人参,几不可晓。夫不曰食入口即吐乎。少阳上升之气,得食即拒,难缓须臾。甘草甘壅,讵能任受。人参甘与苦均,为和少阳之专药,枢机利则食自下,甘草所以非其匹也。其舍人参而用甘草者。栀子豉汤治虚烦不得眠,若少气则栀子甘草豉汤主之。此在粗工,必以人参益气矣。庸讵知人参益气而亦升气,栀豉汤之吐,由二物一升一降之相激,得人参则升不成升,降不成降,挟其补性,反足窒邪。夫懊 者反复之甚,少气者懊 之甚,非元气之有亏,乃郁热之伤气。栀能吐去其邪,不能安定其气,此仲圣所以有取于甘平清心火之甘草,而人参亦不得跻其列也。

邹氏以黄 桂枝五物汤为治下,治下制方宜急,急则去甘草而多其分数。桂枝加黄 汤为治上,治上制方宜缓,缓则加甘草而减其分数。于是于血痹则但摘尺中小紧句为病在下,且别引本篇首条以证其治下之说。不思尺中小紧,下句身体不仁,谓为非病,宁有是理。本篇首条本与本病不属,况有关上小紧句,岂尺中小紧为病在下,关上小紧亦病在下乎。于黄汗则摘腰以上汗出句为病在上,且别引本篇第二条以证其治上之说。不思腰以上汗出,下句腰驰痛小便不利,谓非下体,宁有是理。本篇第二条非本条之病而引之,则他条又有黄汗之为病,身体肿,汗沾衣等句,亦得谓但指上体乎。血痹篇尤注阐发宜针引阳气句,至为精审。黄 桂枝五物汤,尤云和营之滞,助卫之行。亦针引阳气之意。经所谓阴阳形气俱不足者,勿刺以针而调以甘药也。引经语解此方,亦正切合。夫血痹者,痹在表不痹在里。以甘药代针,亦调其表非调其里。 桂姜枣,甘与辛合,所以补虚而宣阳。芍药佐桂,则能入营而调血。去甘草且加多生姜者,不欲其中守而欲其解表也。甘草中又有斟酌如此。以非桂枝汤加减,故不曰桂枝加黄 汤。然则桂枝加黄 汤,可不于桂枝汤一致思乎。愚于黄 已详着于方之义。甘草自是桂枝汤不可少之物,安得去之。桂芍减而甘草不减,则阳虚之与邪风有异也。邹氏不悟仲圣制方之所以然,而肆其臆说,疵 丛生,无谓甚矣。

引用:《本草思辨录》甘草

下载:《本草思辨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图经》甘草

《本草图经》

甘草图片,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今陕西及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叶如槐叶;七月间开紫花似;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去头及赤皮,今云阴干用。

今甘草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佳。其轻虚纵理及细韧者不堪,惟货汤家用之。谨按《尔雅》云∶ ,大苦。释曰∶ ,一名大苦。敦璞云∶甘草也,蔓延生,叶似青黄,茎赤有节,节有枝相当。或云 似地黄。《诗·唐风》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是也。 与苓通用。首阳之山在河东 县,乃今甘草所生处相近,而先儒所说苗叶,与今全别,岂种类有不同者乎?张仲景《伤寒论》有一物甘草汤、甘草附子、甘草干姜、甘草泻心等汤。诸方用之最多,又能解百毒,为众药之要。孙思邈论云∶有人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方称大豆解百药毒,尝试之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更速。又《备急方》云∶席辩刺史尝言岭南俚人,解毒药,并是尝用物。畏人得其法∶乃言三百头药,或言三百两药。辩久住彼,与之亲狎,乃得其实。凡欲食,先取甘草一寸,炙熟,嚼咽汁。若中毒,随即吐出,乃用都 藤、黄藤二物,酒煎令温,常服毒,随大小溲 出。都 藤者,出岭南,高三尺余,甚细长,所谓三百两银药也。又常带甘草十数寸,随身以备缓急。若经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非毒也。崔元亮《海上方》,治发背秘法∶李北海云∶此方神授,极奇秘。以甘草三大两,生捣,别筛末,大麦面九两,于一大盘中相和搅令匀,取上好少许,别捻入药,令匀,百沸水溲如饼剂,方圆大于疮一分,热敷肿上,以油片及故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脓水自出,未成肿便内消。当患肿着药时,常须吃黄 甚妙。又一法∶甘草一大两微炙,捣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横一小刀子,置露中经宿,平明以物搅令沫出,吹沫服之。但是疮肿发背,皆可服,甚效。

引用:《本草图经》甘草

下载:《本草图经》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新编》甘草

《本草新编》

甘草,味甘,气平,性温,可升可降,阳中阳也。他书说阴中阳者,误。无毒。反甘遂,不可同用,同用必至杀人。入太阴、少阴、厥阴之经。能调和攻补之药,消痈疽疖毒,实有神功。尤善止诸痛,除阴虚火热,止渴生津。但其性又缓,凡急病最宜用之。故寒病用热药,必加甘草,以制桂、附之热。热病用寒药,必加甘草,以制石膏之寒。下病不宜速攻,必加甘草以制大黄之峻。上病不宜遽升,必加甘草以制栀子之动,缓之中具和之义耳。独其味甚甘,甘则善动,吐呕家不宜多服,要亦不可拘也。甘药可升可降,用之吐则吐,用之下则下,顾善用之何如耳。

或问中满症忌甘,恐甘草助人之胀乎?不知中满忌甘,非忌甘草也。中满乃气虚中满。气虚者,脾胃之气虚也。脾胃喜甘,安在反忌甘草。因甘草性缓,缓则入于胃而不即入于脾。胃气即虚,得甘草之补,不能遽然承受,转若添其胀满者,亦一时之胀,而非经久之胀也。故中满之症,反宜用甘草,引人参、茯苓、白术之药,入于中满之中,使脾胃之虚者不虚,而后胀者不胀,但不可多用与专用耳。盖多用则增满,而少用则消满也。专用则添胀,而同用则除胀也,谁谓中满忌甘草哉。(〔批〕中满忌甘草,反用之以成功,可见药宜善用,何独甘草哉?)

或问甘草乃解毒之圣药,古人盛称而吾子约言,岂甘草不可以解毒也?嗟乎。甘草解毒,无人不知,然尽人皆知解毒,而尽人不知用之也。愚谓甘草解毒,当分上、中、下三法。上法治上焦之毒,宜引而吐之;中法治中焦之毒,宜和而解之;下法治下焦之毒,宜逐而泻之。

(〔批〕甘草解毒分上、中、下三法,实确而妙。) 吐之奈何?用甘草一两,加瓜蒂三枚,水煎服。凡有毒,一吐而愈。和之奈何?用甘草一两五钱,加柴胡三钱、白芍三钱、白芥子三钱、当归三钱、陈皮一钱,水煎服,毒自然和解矣。泻之奈何?用甘草二两,加大黄三钱、当归五钱、桃仁十四粒、红花一钱,水煎服,毒尽从大便出矣。此三者,虽不敢谓解毒之法尽乎此,然大约亦不能出乎此。毋论服毒、中毒与初起疮毒,皆可以三法治之。此用甘草解毒之法,人亦可以闻吾言而善用之乎。

或问甘草乃和中之药,攻补俱用,不识亦有不宜否?夫甘草,国老也,其味甘,甘宜于脾胃。然脾胃过受其甘,则宽缓之性生,水谷入之,必不迅于传导,而或至于停积瘀滞。夫水谷宜速化者也,宜速化而不速化,则传于各脏腑,未免少失其精华,而各脏腑因之而不受其益者有之。世人皆谓甘草有益而无损,谁知其益多而损亦有之乎。知其益而防其损,斯可矣。

或疑甘草在药中不过调和,无大关系,此论轻视甘草矣。甘草实可重用以收功,而又能调剂以取效,盖药中不可缺之药,非可有可无之品也。

或疑甘草视之平平,世医无不轻之,先生独重者,何好恶与人殊乎?曰∶甘草乃夺命之药,如之何而忽之,诚观上、中、下解毒之妙,神效无比,亦可以悟甘草之宜重而不宜轻矣,况调和百药更有殊功乎。

或问细节甘草,其性少寒,可泻阴火,不识阴虚火动之症,亦可多用之乎?吾谓甘草乃泻火之品,原不在细小也。细小泻火,岂粗大者反助火乎。惟是甘草泻火,用之于急症者可以多用,用之于缓症者难以重加。盖缓症多是虚症,虚则胃气必弱,而甘草性过于甘,多用难以分消,未免有饱胀之虞,不若少少用之,则甘温自能退大热耳。若阴虚之症,正胃弱也,如何可多用乎,毋论粗大者宜少用,即细小者亦不可多用也。

引用:《本草新编》甘草

下载:《本草新编》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衍义》甘草

《本草衍义》

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实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子如小扁豆齿啮不破。今出河东西界,入药须微炙,不尔,亦微凉。生则味不佳。

引用:《本草衍义》甘草

下载:《本草衍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易读》甘草

《本草易读》

去赤皮切用。蜜炙补中,生用泻火。苦参、干漆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大而紧结者良。

味甘,气平,性缓,无毒。入脾胃二经。和诸药,解百毒;养育二土,培植中州。上行宜头,下行宜梢。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咽喉肿痛,一切疮疡,并宜生用。

生河西山谷积沙山及上郡。枝叶如槐状,结角如相思子。二八月采根。

满家忌之,呕家无用。(按仲景治满家诸症,俱用之,是满家不忌甘草也。)

甘草梢治胸中积热,止茎中疼痛

阴头生疮,蜜炙频敷。(验方第一。)

代指肿痛,煎汤渍之。(第二。)

阴下湿痒,煎汤常洗。(第三。)

痘疮烦渴,蜜炙,同花粉煎服。(第四。)

一切痈疽,热酒冲,不常服。(第五。)

舌肿塞口,煎汤热漱,频吐。(第六。)

痈疽发背,熬膏服之。(第七。)

口疮发白,同白矾嚼咽。(第八)。

乳痈初起,蜜炙煎服。(第九。)

大人羸瘦,小便煎服。(第十。)

小儿尿血,水煎服。(十一。)

小儿羸瘦,蜜丸黍米大,每汤下二十丸。(十二。)

一切咽痛,水煎服。(十四。)

肺痿多涎,同干姜煎服。(十五。)

小儿热嗽,胆汁浸,蜜丸,薄荷汤下。(十六。)

肺痿久嗽,涕唾多,骨节烦闷,寒热,炙末、小便调服。(十七。)

下疳溃烂,同黑豆、槐枝葱根水煎洗之。(十八。)

代指溃烂,同琥珀血余轻粉银朱花椒黄蜡、麻油熬膏敷之。(二十。)

复脉汤 炙草 桂枝 人参 生地 阿胶 麻仁 生姜 大枣 麦冬酒水煎服。治脉结代,心动悸者。(诸方第一。)

泻心汤 炙草 大枣 半夏 黄连 黄芩 生姜治心下痞硬,呕烦,雷鸣下利。(第二。)

四逆汤 炙草 干姜 附子治脉沉腹胀,自利不渴者。膈上有寒饮,干呕者。外热内寒,内拘急,四肢痛,厥利者。(第三.)

通脉四逆汤 炙草 干姜 附子治下利清谷、厥逆脉欲绝者。下利清谷,外热内寒,汗出而厥者。(第四。)

四逆散 炙草 枳实 柴胡 白芍末服。治泄利下重,四逆,或咳或悸,或癃或腹中痛者。(第五。)

甘草干姜汤 炙草 干姜治烦躁吐逆厥冷。(第六。)

甘草附子汤 炙草 白术 附子治骨节烦痛,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第七。)

甘草麻黄汤 甘草 麻黄治皮水一身黄肿,小水不利者。(第八。)

调胃承气汤 炙草 大黄 芒硝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第九。)

甘草汤 生甘草治少阴咽痛。(第十。)

甘草蜜粉汤 甘草 官粉蜜水煎后入粉。治蛔虫为病,吐涎,心痛发作有时。(十一。)

甘麦大枣汤 甘草(二钱) 大枣(七个) 小麦(一把)治脏躁悲哭。(十二。)

奔豚汤 甘草 半夏 生姜 白芍 当归 川芎 黄芩 李根白皮奔豚上冲胸腹,往来寒热。(十三。)

引用:《本草易读》甘草

下载:《本草易读》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择要纲目》甘草

《本草择要纲目》

【气味】

甘平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三经.又甘能入脾.归其所喜.

【主治】

五脏六腑寒热邪气.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解百药毒.生用则气平.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内火.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养阴血.大约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故附子理中汤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汤用甘草.恐其速下也.小柴胡汤用之以和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建中汤用之以补中而缓脾急.凤髓丹用之以生元气而缓肾急.若中满而用生甘草为之泻.能引诸药直至满所.

【反】(大戟 芫花 海藻 甘遂)

【恶】(远志)

【忌】(猪肉)

引用:《本草择要纲目》甘草

下载:《本草择要纲目》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经逢原》甘草

《本经逢原》

一名国老 甘平,无毒。反海藻、大戟、甘遂、芫花。补中散表炙用,泻火解毒生用。中心黑者有毒,勿用。

《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解金疮肿毒。

发明 甘草气薄味浓,升降阴阳,大缓诸火。生用则气平,调脾胃虚热,大泻心火,解痈肿金疮诸毒。炙之则气温,补三焦元气,治脏腑寒热,而散表邪,去咽痛,缓正气,养阴血,长肌肉,坚筋骨,能和冲脉之逆,缓带脉之急。凡心火乘脾,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故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寒热相兼者用之得其平。《本经》治脏腑寒热邪气,总不出调和胃气之义。仲景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僭上也。

调胃承气用甘草恐速下也。皆缓之之意。小柴胡有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而用甘草则有调和之意。炙甘草汤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浑是表里津血不调,故用甘草以和诸药之性而复其脉,深得攻补兼该之妙用。惟土实胀满者禁用,而脾虚胀满者必用,盖脾温则健运也。世俗不辨虚实,一见胀满便禁甘草,何不思之甚耶。凡中满呕吐、诸湿肿满、酒客之病,不喜其甘,藻、戟、遂、芫与之相反,亦迂缓不可救昏昧耳。而胡洽治痰 ,以十枣汤加甘草、大戟,乃痰在膈上,欲令通泄,以拔病根也。古方有相恶相反并用,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其梢去茎中痛,节解痈疽毒,条草生用解百药毒。凡毒遇土则化,甘草为九土之精,故能解诸毒也。《千金方》云∶甘草解百药毒。如汤沃雪,有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验如反掌。方称大豆解百药毒,予每试之不效。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甚捷。岭南人解蛊,凡饮食时,先用炙甘草一寸嚼之,其中毒随即吐出。

引用:《本经逢原》甘草

下载:《本经逢原》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长沙药解》甘草

《长沙药解》

【本经】味甘平。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

味甘,气平,性缓。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

《伤寒》炙甘草汤,甘草四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人参二两,生地一斤,阿胶二两,麻仁半升,麦冬半升。清酒七升,水八升,煮三升,去渣,入阿胶,消化,温服一升,日三服。一名复脉汤。治少阳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者。以少阳甲木化气于相火,其经自头走足,循胃口而下两胁,病则经气上逆,冲逼戊土,胃口填塞,碍厥阴风木升达之路,木郁风作,是以心下悸动。其动在胃之大络,虚里之分,正当心下。经络壅塞,营血不得畅流,相火升炎,经络渐而燥涩,是以经脉结代,相火上燔,必刑辛金,甲木上郁,必克戊土,土金俱,则病转阳明,而中气伤矣。甲木之升,缘胃气之逆,胃土之逆,缘中气之虚。参、甘、大枣,益胃气而补脾精,胶、地、麻仁,滋经脉而泽枯槁,姜、桂,行营血之瘀涩,麦冬清肺家之燥热也。

甘草泻心汤,甘草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半升,黄连一两,黄芩三两,干姜三两。治太阳伤寒中风,下后心下痞硬,干呕心烦,谷不化,腹中雷鸣下利者。以下后中气虚寒,水谷不消,土木皆郁,升降倒行,脾陷而贼于乙木,则腹中雷鸣而下利,胃逆而贼于甲木,则心下痞硬而干呕。君相火炎,宫城不清,是以心烦。甘、姜、大枣,温补中气之虚寒,芩、连清泻上焦之烦热,半夏降胃逆而止干呕也。

四逆汤,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生)一枚。治太阴伤寒,脉沉腹胀,自利不渴者。以寒水侮土,肝脾俱陷,土被木贼,是以腹胀下利。附子温补其肾水,姜、甘,温补其脾土也。脾主四肢,脾土湿寒,不能温养四肢,则手足厥冷。四肢温暖为顺,厥冷为逆,方以甘草而君姜附,所以温中而回四肢之逆,故以四逆名焉。治少阴病,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以其肾水上凌,火土俱败,寒饮泛滥,胃逆作呕。姜、甘、附子,温补水土而驱寒饮也。治厥阴病,汗出,外热里寒,厥冷下利,腹内拘急,四肢疼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贼脾,微阳不归,表里疏泄。姜、甘、附子,温补水土,以回阳气也。

通脉四逆汤,甘草、干姜各三两,生附子一枚。治少阴病,下利清谷,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者。以寒水侮土,木郁贼脾,是以下利。脾阳颓败,四肢失温,是以厥逆。经气虚微,是以脉微欲绝。姜、甘、附子,温补里气而益四肢之阳也。治厥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以水土寒湿,木郁贼脾,微阳不敛,表里疏泄。姜、甘、附子,温暖水土,以达木郁也。

四逆散,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等分,为末,饮服方寸匕。治少阴病,四逆者。以水寒木枯,郁生风燥,侵克脾土,中气痞塞,不能四达。柴、芍,清其风木,甘草补其中气,枳实泻其痞满也。

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干姜二两。治伤寒汗后,烦躁吐逆,手足厥冷者。以汗后火泄土败,四肢失养,微阳离根,胃气升逆。甘草、干姜,补土温中,以回升逆之阳也。

《金匮》甘草附子汤甘草二两,附子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四两。风湿相抟,骨节疼烦,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以水寒土湿,木郁不能行水,湿阻关节,经络不通,是以痛肿。湿蒸汗泄,卫阳不固,故恶风寒,术、甘,补土燥湿,桂枝疏木通经,附子温其水寒也。

甘草麻黄汤甘草二两,麻黄四两。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小便不利者。以土湿不能行水,皮毛外闭,溲尿下阻,湿无去路,淫蒸肌肤,而发黄肿。甘草补其土,麻黄开皮毛而泻水湿也。

《伤寒》调胃承气汤,甘草二两,大黄三两,硝半斤。治太阳伤寒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属阳明者。以寒闭皮毛,经郁发热,汗出热泄,病当自解。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此胃阳素盛,腑热内作,将来阳明之大承气证也。方其蒸蒸发热之时,早以甘草保其中,硝、黄泻其热,胃气调和,则异日之腑证不成也。

《金匮》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白头翁、黄连、黄秦皮各三两,甘草、阿胶各二两。治产后下利虚极者。以产后亡血木燥,贼伤脾土,而病下利。白头翁汤以清其湿热,甘草补其脾土,阿胶润其风木也。

《伤寒》甘草汤,生甘草二两。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少阴水旺,二火俱腾,上行清道,是以咽痛。生甘草泻热而消肿也。

甘草粉蜜汤甘草二两,铅粉一两,蜜四两,水三升,煮甘草,取二升,入粉、蜜,煎如薄粥。治蛔为病,吐涎心痛,发作有时者。以土弱气滞,木郁虫化。甘草补土,白粉杀虫蜂蜜润燥而清风,滑肠而下积也。

人之初生,先结祖气,两仪不分,四未兆,混沌莫名,是曰先天。祖气运动,左旋而化己土,右转而化戊土,脾胃生焉。己土东升则化乙木,南升则化丁火,戊土西降,则化辛金,北降则化癸水,于是四象全而五行备。木温、火热、水寒、金凉,四象之气也。木青、金白、水黑、火赤,四象之色也。木臊、水腐、金腥、火焦,四象之臭也。木酸、金辛、火苦、水咸,四象之味也。土得四气之中,四色之正,四臭之和,四味之平。甘草气色臭味,中正和平,有土德焉,故走中宫而入脾胃。

脾土温升而化肝木,肝主藏血而脾为生血之本,胃土清降而化肺金,肺主藏气而胃为化气之源,气血分宫,胥秉土气。甘草体具五德,辅以血药,则左行己土而入肝木,佐以气药,则右行戊土而入肺金。肝血温升,则化神气,肺金清降,则化精血。脾胃者,精神气血之中皇,凡调剂气血,交媾精神,非脾胃不能,非甘草不可也。

肝脾之病,善于下陷,入肝脾者,宜佐以升达之味,肺胃之病,善于上逆,入肺胃者,宜辅以降敛之品。呕吐者,肺胃之上逆也,滞气不能上宣,则痞闷于心胸。泄利者,肝脾之下陷也,滞气不得下达,则胀满于腹胁,悉缘于中气之虚也。上逆者,养中补土,益以达郁而升陷,则呕吐与胀满之家,未始不宜甘草。前人中满与呕家之忌甘草者,非通论也。

上行用头,下行用稍,熟用甘温培土而补虚,生用甘凉泻火而消满。凡咽喉疼痛,及一切疮疡热肿,并宜生甘草泻其郁火。熟用,去皮,蜜炙。

引用:《长沙药解》甘草

下载:《长沙药解》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得配本草》甘草

《得配本草》

术、苦参、干漆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忌猪肉。

甘。入手少阴、足阳明、太阴、厥阴经气分。益精养气泻火和中,健脾胃,解百毒,和络血,缓肝急,祛邪热,坚筋骨,长肌肉,疗疮毒。得猪胆汁炙为末,米泔调,灌婴儿月内、目闭不开,或肿羞明,或出血者,名慢肝风。得桔梗,清咽喉。配大豆汁,解百药毒,奇验。

温散血中之结。入润剂,养阴血。入辛凉药,行肝胃污浊之血。(宜用头。)

大而结紧断文者为佳,谓之粉草。泻心火,败火毒,缓肾急,和络血,宜生用。梢止茎中痛,去胸中热。节能消肿毒。和中补脾胃,粳米拌炒,或蜜炙用。酒家、呕家、酒痢初起、中满者,禁用。

引用:《得配本草》甘草

下载:《得配本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雷公炮炙论》甘草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

凡修事,每斤皆长三寸锉,劈破作六、七片,使瓷器中盛,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出,曝干,细锉。

使一斤,用酥七两涂上,炙酥尽为度。

又,先炮令内外赤黄用良。

引用:《雷公炮炙论》甘草

下载:《雷公炮炙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雷公炮制药性解》甘草

《雷公炮制药性解》

味甘,平无毒。入心脾二经,生则分身梢而泻火,炙则健脾胃而和中,解百毒,和诸药。甘能缓急,尊称国老,白芷、干漆,苦参为使,恶远志,反甘遂、海藻、大戟、芫花,忌猪肉、菘菜

按∶味甘入脾,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金石,一千二百种草木,有调摄之功,故名国老。然性缓不可多用,一恐甘能作胀,一恐药饵无功,惟虚人多热及诸疮毒者,宜倍用,中满及初痢者忌之,所谓脾病患毋多食甘也。

雷公云∶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每斤切长三寸,余劈破作六七。凡使用器中,盛酒浸蒸,从巳至午出,曝干细割,使一斤用酥七两涂上,炙三尽为度,先炮令内外赤黄用良。

引用:《雷公炮制药性解》甘草

下载:《雷公炮制药性解》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名医别录》甘草

《名医别录》

无毒.主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生河西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术、干漆、苦参为之使,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

《本经》原文∶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

引用:《名医别录》甘草

下载:《名医别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神农本草经》甘草

《神农本草经》

味甘平。

主五脏六府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御览》引云一名美草,一名密甘,《大观本》,作黑字)。生川谷。

《名医》曰:一名密甘,一名美草,一名密草,一名蕗(当作蘦)草,生河西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日除日,采根暴干,十日成。

案《说文》云:苷,甘草也,蘦,大苦也,苦,大苦苓也;《广雅》云:美草,甘草也,《毛诗》云隰有苓,《传》云,苓,大苦;《尔雅》云:蘦,大苦;郭璞云:今甘草,蔓延生,叶似荷,青黄,茎赤黄,有节,节有枝相当,或云蘦似地黄,此作甘,省字,蘦,苓通。

引用:《神农本草经》甘草

下载:《神农本草经》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甘草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甘能补中气,中气旺则脏腑之精皆能四布,而驱其不正之气也。坚筋骨,长肌肉,倍力,形不足者补之以味,甘草之甘为土之正味,而有最浓,故其功如此。金疮 ,脾主肌肉,补脾则能填满肌肉也。解毒。甘为味中之至正味,正则气性宜正,故能除毒。久服,轻身延年。补后天之功。

此以味为治也,味之甘,至甘草而极。甘属土,故其效皆在于脾。脾为后天之主,五脏六腑皆受气焉。脾气盛,则五脏皆循环受益也。

引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甘草

下载:《神农本草经百种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炮制》甘草

《中药炮制》

『来源』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胀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

『常用名』炙草、朴草、甘草节、甘草粉、国老。

『产地』内蒙、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采收季节』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去杂质,冬春季用热水稍浸片刻,夏秋季用温水洗,捞入筐内上盖湿布,使其润透。如有硬者,再洒上水,润透取出切2厘厚斜片晒干。若取其温中健脾,则用蜜炙,每斤药用蜜半斤,放锅内炼开,投入药片拌炒至金黄色,不粘手为度。

『用量』3~9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防潮,蜜炙用瓷缸贮存。

引用:《中药炮制》甘草

下载:《中药炮制》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汤液本草》甘草

《汤液本草》

气平,味甘,阳也。无毒。

入足厥阴经、太阴经、少阴经。

《象》云∶生用大泻热火,炙之则温,能补上焦、中焦、下焦元气,和诸药,相协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故名国老。去皮用。甘草梢子生用为君,去茎中痛,或加苦、酒煮玄胡索为主,尤妙。

《心》云∶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经曰∶甘以缓之。阳不足,补之以甘,中满禁用。寒热皆用,调和药性,使不相悖,炙之散表寒,除邪热,去咽痛,除热,缓正气,缓阴血,润肌。

《珍》云∶养血补胃,梢子去肾中之痛。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

《本草》云∶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 ,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故名国老。

《药性论》云∶君。忌猪肉。

《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以补脾,能缓之也,故汤液用此以建中。

又曰∶甘者令人中满。又曰∶中满者勿食甘。即知非中满药也。甘入脾,归其所喜攻也。

或问∶附子理中、调胃承气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调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胡、黄芩之寒,人参、半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用甘,为之泄,此升降浮沉也。凤髓丹之甘,缓肾湿而生元气,亦甘补之意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本草》谓∶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名为国老,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所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于此可见调和之意。夫五味之用,苦直行而泄,辛横行而散,酸束而收敛,咸止而软坚,甘上行而发,如何《本草》言下气?盖甘之味,有升降浮沉,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泻,居中之道尽矣。入足厥阴、太阴、少阴,能治肺痿之脓血而作吐剂,能消五发之疮疽。每用水三碗,慢火熬至半碗,去渣服之。消疮与黄 同功,黄 亦能消诸肿毒疮疽。修治之法与甘草同。

《本草》又云∶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引用:《汤液本草》甘草

下载:《汤液本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新修本草》甘草

《新修本草》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肿,解毒,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久服轻身延年。一名密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 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

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河西、上郡不复通市。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夷中来。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羌地名。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疏。又有如鲤鱼肠者,被刀破,不复好。青州间亦有,不如。又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

引用:《新修本草》甘草

下载:《新修本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药鉴》甘草

《药鉴》

气平味甘,阳也。入足厥阴太阴二经。生用则寒,炙之则温。生用泻火,炙则温中。能补上中下三焦元气,和诸药解诸急。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补阳不足,中满禁用。梢子生用,去茎中之痛。胸中积热,非梢子不能除。节治肿毒,大有奇功。养血补胃,身实良方。除邪热,利咽痛,理中气。坚筋骨,长肌肉。通经脉,利血气。止咳嗽润肺道。

又炙之能散表寒,故附子理中用之,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之,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小柴胡有柴芩之寒,有参夏之温,其中用甘草者,则有调和之意。中不满而用甘为之补,中满者而用甘为之泻,此升降浮沉之妙也。经云,以甘补之,以甘泻之,以甘缓之,此之谓也。痘家用之解毒,以和中健脾,若头面毒盛者,于解毒汤中多用之,取其缓诸药,使之上攻头面故也。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引用:《药鉴》甘草

下载:《药鉴》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药笼小品》甘草

《药笼小品》

生用泻火,炙用补中。凡入表和补泻温凉剂中,皆能相助为功,协和诸药,使之不争。

炙黑能治吐血,生肌止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

惟中满者忌之。

节治疮核,梢治淋浊。

引用:《药笼小品》甘草

下载:《药笼小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药性切用》甘草

《药性切用》

性味甘平,生用缓中气、泻火;炙用温元气补中,和药解毒,中满忌之。节∶行肢节头∶入吐剂。梢∶入茎中。

引用:《药性切用》甘草

下载:《药性切用》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药征》甘草

《药征》

【考证】

芍药甘草汤证曰∶脚挛急。

甘草干姜汤证曰∶厥,咽中干,烦躁。

甘草泻心汤证曰∶心烦不得安。

甘姜甘草汤证曰∶咽燥而渴。

桂枝人参汤证曰∶利下不止。

以上五方,甘草皆四两。

芍药甘草附子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甘麦大枣汤证曰∶藏躁喜悲伤欲哭。

以上二方,甘草皆三两。

甘草汤证曰∶咽痛者。

桔梗汤证,不具也。(说在互考中)

桂枝甘草汤证曰∶叉手自冒心。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曰∶烦躁。

四逆汤证曰∶四肢拘急厥逆。

甘草粉蜜汤证曰∶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毒药不止。

以上六方,甘草皆二两。

上八方,甘草二两三两,而亦四两之例。

苓桂甘枣汤证曰∶下悸。

苓桂五味甘草汤证曰∶气从小腹上冲胸咽。

小建中汤证曰∶里急。

半夏泻心汤证曰∶心下痞。

小柴胡汤证曰∶心烦。又云∶胸中烦。

小青龙汤证曰∶咳逆倚息。

黄连汤证曰∶腹中痛。

人参汤证曰∶逆抢心。

旋复花代赭石汤证曰∶心下痞硬、噫气不除。

乌头汤证曰∶疼痛不可屈伸。又云∶拘急不得转侧。

以上十方,甘草皆三两。

排脓汤证。阙。(说在桔梗部)

谓胃承气汤证曰∶不吐、不下、心烦。

桃核承气汤证曰∶其人如狂。又云∶少腹急结。

桂枝加桂汤证曰∶奔,气从少腹上冲心。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证曰∶惊狂、起卧不安。

以上五方,甘草皆二两。

上历观此诸方。无论急迫,其他曰痛、曰厥、曰烦、曰悸、曰咳、曰上逆、曰惊狂、曰悲伤、曰痞硬、曰利下,皆甘草所主。而有所急迫者也,仲景用甘草也;其急迫剧者,则用甘草亦多。不剧者,则用甘草亦少。由是观之,甘草之治急迫也明矣。古语曰∶病者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其斯甘草之谓乎?仲景用甘草之方甚多,然其所用者,不巡前证,故不枚举焉。

凡征多而证明者,不枚举其征,下皆效之。

【互考】

甘草汤证曰∶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者,与桔梗汤。凡其急迫而痛者,甘草治之。

其有脓者,桔梗治之。今以其急迫而痛,故与甘草汤。而其不差者,已有脓也。故与桔梗汤,据芍药甘草附子汤,其证不具也。为则按其章曰∶发汗病不解,反恶寒。是恶寒者,附子主之。而芍药、甘草,则无主证也。故此章之义,以芍药甘草汤。脚挛急者,而随此恶寒,则此证始备矣。为则按∶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俱有甘草。而大小承气汤浓朴三物汤,皆无甘草也。

汤证曰∶或如狂、或少腹急结,是虽有结实。然狂与急结,此皆为急迫,故用甘草也。大小承气汤浓朴三物汤、大黄黄连泻心汤,俱解其结毒耳。故无甘草也,学人详诸。

【辨误】

陶弘景曰∶此草最为众药之主。孙思邈曰∶解百药之毒。甄权曰∶诸药中,甘草为君,治七十二种金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众药有功。呜呼?此说一出,而天下无复知甘草之本功,不亦悲哉?若从三子之说,则诸凡解毒,唯须此一味而足矣!今必不能,然则其说之非也可以知已。夫欲知诸药本功,则就长沙方中,推历其有无多少。与其去加,引之于其证。则其本功,可得而知也。而长沙方中,无甘草者居半,不可谡众药之主也,亦可以见已。古语曰∶攻病以毒药,药皆毒,毒即能。若解其毒,何功之有?不思之甚矣。学人察诸。夫陶弘景、孙思邈者,医家之俊杰,博治之君子也。故后世尊奉之至矣。而谓甘草众药之主,谓解百药之毒,岂得无征乎?考之长沙方中,半夏泻心汤本甘草三两,而甘草泻心汤更加一两,是足前为四两,而误药后用之,陶、孙盖卒尔见之,谓为解药毒也。呜呼?夫人之过也,各于其党。故观二子之过,斯知尊信仲景之至矣。向使陶、孙知仲景误药后,所以用甘草,与不必改其过何也?陶、孙诚俊杰也,俊杰何为文其过乎?由是观之,陶、孙实不知甘草之本功也,亦后世之不幸哉!

东垣李氏曰∶生用则补脾胃不足,而大泻心火;炙之则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是仲景所不言也。五藏浮说,战国以降,今欲为疾医乎?则不可言五藏也。五藏浮说,战国以降,不可从也。

【品考】

甘草 华产上品,本邦所产者,不堪用也。余家唯锉用之也。

引用:《药征》甘草

下载:《药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甘草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国老。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 ,解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药性论》云∶君。忌∶猪肉。诸药中为君,调和使诸药有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养肾气内伤,令人阴痿,主妇人血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日华子云∶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

引用:《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甘草

下载:《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证类本草》甘草

《证类本草》

(甘草(国老)_图片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 (时勇切)解毒,温中下气,烦闷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久服轻身延年。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 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术、干漆、苦参为之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陶隐居云∶河西、上郡不复通市,今出蜀汉中,悉从汶山诸夷中来。赤皮断理,看之坚实者,是抱罕草,最佳。抱罕,羌地名。亦有火炙干者,理多虚疏。又有如鲤肠者,被刀破,不复好。青州间亦有,不如。又有紫甘草,细而实,乏时可用。此草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不用者,犹如香中有沉香也。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臣禹等谨按尔雅云∶ ,大苦。注∶今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青黄,茎赤有节,节有枝相当。疏引《诗·唐风》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是也。药性论云∶甘草,君,忌猪肉,诸药众中为君。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调和使诸药有功,故号国老之名矣。主腹中冷痛,治惊痫,除腹胀满,补益五脏,制诸药毒,养肾气内伤,令人阴痿。主妇人血沥,腰痛,虚而多热,加而用之。日华子云∶安魂定魄,补五劳七伤,一切虚损,惊悸,烦闷,健忘,通九窍,利百脉,益精养气,壮筋骨,解冷热,入药炙用。

图经曰∶甘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今陕西河东州郡皆有之。春生青苗,高一、二尺叶如槐叶,七月开紫花似柰,冬结实作角子如毕豆。根长者三、四尺,粗细不定,皮赤,上有横梁,梁下皆细根也。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去芦头及赤皮,今云阴干用。

今甘草有数种,以坚实断理者为佳,其轻虚纵理及细韧者不堪,唯货汤家用之。谨按《尔雅》云∶ ,大苦。释曰∶ ,一名大苦。郭璞云∶甘草也,蔓延生,叶似荷,青黄,茎赤有节,节有枝相当。或云∶ 似地黄。《诗·唐风》云∶采苓采苓,首阳之巅是也。 与苓通用。首阳之山,在河东蒲 县,乃今甘草所生处相近,而先儒所说苗、叶与今全别,岂种类有不同者乎?张仲景《伤寒论》有一物甘草汤、甘草附子、甘草干姜、甘草泻心等汤,诸方用之最多,又能解百毒,为众药之要。孙思邈论云∶有人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

方称大豆解百药毒,尝试之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更速。又《备急方》云∶席辩刺史尝言∶岭南俚人解毒药,并是尝用物,畏人得其法,乃言三百头牛药,或言三百两银药。辩久住彼,与之亲狎,乃得其实。凡欲食,先取甘草一寸炙熟,嚼咽汁,若中毒,随即吐出。乃用都 藤、黄藤二物,酒煎令温常服,毒随大小溲出。都 藤者,出岭南,高三尺余,甚细长。所谓三百两银药也。又常带甘草十数寸随身,以备缓急。若经含甘草而食物不吐者,非毒也。崔元亮《海上方》∶治发背秘法,李北海云此方神授,极奇秘。以甘草三大两,生捣,别筛末,大麦面九两,于一大盘中相和搅令匀。取上好酥少许,别捻入药,令匀,百沸水搜如饼剂,方圆大于疮一分,热敷肿上,以油片及故纸隔令通风,冷则换之。已成脓水自出,未成肿便内消。当患肿着药时,常须吃黄 粥,甚妙。又一法∶甘草一大两微炙,捣碎,水一大升浸之,器上横一小刀子,置露中经宿,平明以物搅令沫出,吹沫服之。但是疮肿发背,皆可服,甚效。

雷公云∶凡使,须去头尾尖处,其头尾吐人。每用切长三寸,锉劈破作六、七片,使瓷器中盛,用酒浸蒸,从巳至午,出曝干细锉。使一斤,用酥七两涂上,炙酥尽为度。又,先炮令内外赤黄用,良。外台秘要∶救急瘦疾。甘草三两炙,每旦以小便煮三、四沸,顿服之,良。

百一方∶小儿初生,未可与朱、蜜,取甘草一指节长炙碎,以水二合,煮取一合,以缠绵点儿口中,可得一蚬壳止,儿当快吐胸中恶汁,此后待儿饥渴,更与之。若两服并不吐,尽一合止,得吐恶汁,儿智惠无病。又方∶中蛊者,煮甘草服之,当痰出,若平生预服防蛊者,宜熟炙甘草煮服之。凡中蛊毒即内消,不令吐痰,神验。又方∶食牛、羊肉中毒者,煮甘草汁服之一、二升,当愈。经验方∶崔宣州衍传赤白痢方∶甘草一尺,炙擘破,以淡浆水蘸三、二度,又以慢火炙之,后用生姜去皮半两,二味以浆水一升半,煎取八合,服之立效。师方∶治初得痢,冷热赤白芨霍乱。甘草一两炙,豆蔻七个锉,以水三升,煎取一升分服。孙真人食忌∶主一切伤寒。甘草如中指长,炙,细锉,取童子小便一升和煎取七合,空心服,日再服之。广利方∶治肺痿久咳嗽,涕唾多,骨节烦闷,寒热。甘草十二分炙,捣为末,每日取小便三合,甘草末一钱匕,搅令散服。御药院治二、三日咽痛。可与甘草汤去滓,日三服。古今录验∶治阴下湿痒。甘草一尺并切,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渍洗之,日三、五度,瘥。金匮函∶中有水莨菪,叶圆而光,有毒,误食之令人狂乱,状若中风,或吐。甘草煮汁,服之即解。又方∶治误饮馔中毒者。未审中何毒,卒急无药可解。只煎甘草、 汤服之,入口便活。又方∶治小儿撮口及发噤方∶用生甘草一分细锉,以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温与儿服,令吐痰涎后,以乳汁点儿口中瘥。又方∶治小儿中蛊欲死。甘草半两锉,以水一盏,煎五分去滓。作二服,当吐蛊出。又方∶治小儿羸瘦 方∶甘草二两,炙焦,杵为末,蜜丸如绿豆大。每温水下五丸,日二服。伤寒类要∶治伤寒三、二日咽痛者。与甘草二两炙,水三升,煮取一升半,服五合,日三。又方∶伤寒,脉结代者,心悸动方∶甘草二两,水三升,煮取一半,服七合,日二。

姚和众∶治小儿尿血。甘草五分,以水六合,煎取二合去滓,一岁儿一日服令尽。淮南子∶甘草主生肌肉。

衍义曰∶甘草,枝叶悉如槐,高五、六尺,但叶端微尖而糙涩,似有白毛。实作角生,如相思角,作一本生,子如小扁豆,齿啮不破。今出河东西界,入药须微炙;不尔,亦微凉。生则味不佳。

引用:《证类本草》甘草(国老)

下载:《证类本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甘草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君 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用宜去节服此忌猪肉及菜。

甘草,味甘平,无毒。生之则寒。炙之则温。生则分身梢而泻火。炙则健脾胃而和中。

解百毒而有效,协诸药而无争,以其甘能缓急,故有国老之称。

引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甘草

下载:《珍珠囊补遗药性赋》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学》甘草

《中药学》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茎和根。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十二经。

【功效】补中益气,泻火解毒,润肺袪痰,缓和药性,缓急定痛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虚弱及气血不足等症。

甘草味甘性平,能补脾胃不足而益中气,对于脾胃虚弱之症,常与党参、白朮、茯苓等补气健脾药配伍应用;对于心血不足、心阳不振之症,可与补血养阴及温通心阳药如阿胶、生地、麦冬、人参、桂枝等品配合应用。

2.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等症。

甘草生用则能泻火解毒,故常用于疮痈肿痛,多与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药配伍;对咽喉肿痛,可与桔梗、牛蒡子于等配合应用,有清热利咽的功效。

3.用于咳嗽气喘等症。

本品甘缓润肺,有袪痰止咳的功效,在临床上用治咳嗽喘息等症,常与化痰止咳药配伍应用,作为辅助之品。因其性质平和,故不论肺寒咳喘肺热咳嗽,均可配合应用。

4.用于腹中挛急作痛。

本品有缓解挛急之功,常与芍药配伍,治腹中挛急而痛。

此外,甘草还能缓和药性,有减低或缓和药物烈性的作用,历代本草文献上并载有本品有解药毒作用,可供研究。

【处方用名】生甘草、生草、粉甘草(生用,多用于泻火解毒,缓急止痛。)、炙甘草、炙草(蜜炙用,多用于补中益气。)、清炙草(炒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三钱,煎服。

【按语】1.甘草是一味常用的药物,一般认为本品在方剂中只是作为辅助、矫味之用;其实根据临床实践的体会,它本身确实具有一定的功效,如炙甘草汤补心气、振心阳,甘草干姜汤温润肺脾,芍药甘草汤缓急定痛,甘桔汤袪痰利咽,银花甘草汤清热解毒等,都是用它作为主药的。

2.甘草又能缓和药性,如四逆汤用本品以缓和干姜、附子的温热,调胃承气汤用本品以缓和大黄、芒硝的攻下作用等。

3.甘草甘缓,凡湿阻中焦、脘腹胀满者用之能令人气窒满闷,故在使用时必须注意。

【方剂举例】炙甘草汤《伤寒论》:炙甘草、生姜、人参、地黄、桂枝,阿胶、麦冬,麻仁、大枣、酒治心动悸、脉结代。

【文献摘录】《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金疮肿,解毒。」

《别录》:「温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

《用药法象》:「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

《汤液本草》:「附子理中汤用甘草……,调胃承气用甘草……,此缓之之意;小柴胡有柴、芩之寒,参、半之温,用甘草和之;建中汤用之,以补中而缓脾急。」

引用:《中药学》甘草

下载:《中药学》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千金翼方》甘草

《千金翼方》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疮 ,解毒中下气,烦满短气,伤脏咳嗽,止渴。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为九土之精,安和七十二种石,一千二百种草。久服轻身延年。一名蜜甘,一名美草,一名蜜草,一名 草。生河西川谷积沙山及上郡,二月八月除日采根,曝干,十日成。

引用:《千金翼方》甘草

下载:《千金翼方》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外科全生集》甘草

《外科全生集》

切三寸一段,水浸透,放筛上,炭火慢炙,炙至汗将出,即取离火,暂冷再炙,炙至草熟,去皮切片。熟者健脾和中,甘平之品,乃九土之精。生者化百毒,和药性,润肺,解疮疽胎毒,利咽喉。

引用:《外科全生集》甘草

下载:《外科全生集》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冯氏锦囊秘录》甘草

《冯氏锦囊秘录》

味甘气平无毒,入脾经。正禀土中冲和之阳气以生,故称为九土之精。诸毒遇土则化,故能解诸百毒也,生寒炙温,梢去尿管涩痛,节消痈痘 肿,子除胸热,身则补中,直选壮大横纹者佳。

甘草解诸毒、利咽痛,健脾胃,补三焦,止泻渴烦,和调药性,却脐腹急疼,脏腑邪热,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补脾而和中,润肺而解热。梢止茎中作痛,节疗肿毒诸疮,但中满症禁用,虽行下焦,药勿加。

主治(痘疹合参) 生用泻火解热毒消疮疽,熟用能补三焦元气,健胃和中,解诸药毒。凡痘疹常用,宜小者生者。如入补剂,宜大者炙者。若欲解疫疠毒瓦斯,疽症恶毒,宜制作人中黄最佳。节生用,消肿导毒。

按∶甘草外赤内黄,备坤离之色;味甘气平,资戊己之功。调和群品,有元老之称,普治百邪,得王道之用。甘味居中,而能兼乎五行,可上可下可内可外,有和有缓有补有泻,益阴除热,有裨金宫,故咳嗽咽痛,肺痿均治。甘缓中和,专滋脾土,故泻利虚热肌肉必需。理中汤用之,恐热药僭上也。承气汤用之,恐峻剂速下也。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甘能满中,故中满者勿用∶甘能缓急,故筋急者宜之。头入吐药有功,梢达肾家清火,呕病酒病胀病俱禁用也。(甘草造人中黄法,用筒一段,刮去青皮,一头开一小孔。将甘草纳入填满,油封固其孔,立冬日投于通衢无女人到厕中,至立春日取起,清水洗净,置有风无日处,阴干半月后,劈开取出晒干,用之神治一切热毒疫毒。)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甘草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医学衷中参西录》甘草

《医学衷中参西录》

(附∶甘草反鲢鱼之质疑)

甘草∶性微温,其味至甘。能解一切毒性。甘者主和,故有调和脾胃之功,甘者主缓,故虽补脾胃而实非峻补。炙用则补力较大,是以方书谓胀满证忌之。若轧末生服,转能通利二便消胀除满。若治疮疡亦宜生用,或用生者煎服亦可。仲景有甘草泻心汤,用连、苓、半夏以泻心下之痞,即用甘草以保护心主,不为诸药所伤损也。至白虎汤用之,是借其甘缓之性以缓寒药之侵下。通脉汤、四逆汤用之,是借其甘缓之性,以缓热药之僭上。与芍药同用,能育阴缓中止疼,仲景有甘草芍药汤。与干姜同用,能逗留其热力使之绵长,仲景有甘草干姜汤。与半夏、细辛诸药同用,能解其辛而且麻之味,使归和平。惟与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相反,余药则皆相宜也。

古方治肺痈初起,有单用粉甘草四两,煮汤饮之者,恒有效验。愚师其意,对于肺结核之初期,咳嗽吐痰,微带腥臭者,恒用生粉甘草为细末,每服钱半,用金银花三钱煎汤送下,日服三次,屡屡获效。若肺病已久,或兼吐脓血,可用粉甘草细末三钱,浙贝母三七细末各钱半,共调和为一日之量,亦用金银花煎汤送下。

若觉热者,可再加玄参数钱,煎汤送服。皮黄者名粉甘草,性平不温,用于解毒清火剂中尤良。

愚拟治霍乱两方,一为急救回生丹,一为卫生防疫宝丹,二方中皆重用甘草,则甘草之功用可想也。然亦多赖将甘草轧细生用,未经蜜炙、水煮耳。诚以暴病传染,皆挟有毒瓦斯流行,生用则其解毒之力较大,且甘草熟用则补,生用则补中仍有流通之力,故于霍乱相宜也。至于生用能流通之说,可以事实征之。

【附案】开原王姓幼童,脾胃虚弱,饮食不能消化,恒吐出,且小便不利,周身漫肿,腹胀大,用生甘草细末与西药百布圣各等分,每服一钱,日三次,数日吐止便通,肿胀皆消。

铁岭友人魏××,其地多甘草,魏××日以甘草置壶中当茶叶冲水饮之,旬日其大小便皆较勤,遂不敢饮。

后与愚觌面,为述其事,且问甘草原有补性,何以通利二便?答曰∶“甘草熟用则补,生用则通,以之置茶壶中虽冲以开水,其性未熟,仍与生用相近故能通也。”门生李××言,曾有一孺子患腹疼,用暖脐膏贴之,后其贴处溃烂,医者谓多饮甘草水可愈。复因饮甘草水过多,小便不利,身肿腹胀,再延他医治之,服药无效。其地近火车站,火车恒装卸甘草,其姊携之拾甘草嚼之,日以为常,其肿胀竟由此而消。观此,则知甘草生用、熟用,其性竟若是悬殊,用甘草者,可不于生、熟之间加之意乎?

引用:《医学衷中参西录》甘草解

下载:《医学衷中参西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饮膳正要》甘草

《饮膳正要》

味甘,平,无毒。和百药,解诸毒。

引用:《饮膳正要》甘草

下载:《饮膳正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顾松园医镜》甘草

《顾松园医镜》

〔甘平,入脾经。反芫花、大戟、甘遂、海藻。忌猪肉〕。补脾以和中,止泻长肌肉,〔脾虚则泻,脾损则瘦。〕润肺而疔痿,治咳止咽疼。〔皆益阴除热之功。〕解千般毒,〔诸毒遇土则化,甘草为九土之精,故能解一切金石草木虫鱼禽兽诸毒。〕和一切药〔调和诸药,相协力共为而不争。

又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理中汤用之,恐其僭上,承气汤用之,恐其速下。〕生则泻火,炙则温中。梢止茎中作痛,节医肿毒诸疮,调和群品,有元老之称,善治百邪,得王道之用。

甘能缓中,故中满者忌之。呕家忌甘,下焦药中宜少用,恐太缓不能自达。。

引用:《顾松园医镜》甘草

下载:《顾松园医镜》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医学入门》甘草

《医学入门》

甘草甘平生泻火,炙之健胃可和中,解毒养血坚筋骨,下气通经消肿红。

甘,甜草也。性缓,能解诸急。热药用之缓其热,寒药用之缓其寒。善和诸药,解百药毒。故又名国老。

无毒。可升可降,阴中之阳也,入足三阴经。生则分身、梢,泻火。梢、子生用,性寒,能泻胃火,解热毒,除胸中积热,去茎中痛。节,生用消肿导毒,治咽痛;炙则性温,能健脾胃和中。身大者,补三焦元气,止渴止嗽,及肺痿吐脓。腹中急痛,赤白痢疾。又养血补血,坚筋骨,长肌肉倍力,下气除烦满逆气,通经脉。消诸痈疽疮疡红肿,与黄 同功,若未溃者宜生,已消与不红肿者宜炙。大抵脾胃气有余,如心下满及肿胀呕吐,痢疾初作,皆不可用。下焦药亦少用,恐缓不能达。凡药宜少用,多用则泥膈而不思食,抑恐缓药力而少效。白术、苦参为使。恶远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忌菜,猪肉。

引用:《医学入门》甘草

下载:《医学入门》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拼音索引:g
打赏中医宝典
中药功效分类

甘草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功效分类

相关中药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主治

相关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