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
《本草纲目》薄荷

「气味」(茎叶)辛、温、无毒。
「主治」
1、清上化普(利咽膈,治风热)。用薄荷研细,加炼蜜和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噙含一丸。用白沙糖调丸亦可。
2、眼睑红烂。用薄荷在生姜中浸一夜,取出晒干,研为末,泡热激发洗眼。
3、瘰疬。用新薄荷二斤,捣烂取汁,皂荚一个,水浸去皮,黑牵牛(半生半炒)各一两,皂荚仁一两半,一起捣烂,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煎连翘汤送下。
4、鼻血不止。用薄荷汁滴入鼻中,或以干薄葆水煮,棉球裹汁塞鼻。
5、血痢不上。用薄葆叶煎汤常服。
6、火毒成疮。用薄荷煎汁随时涂搽。
引用:《本草纲目》薄荷
《本草备要》薄荷

轻,宣,散风热
辛能散,凉能清(本经温,盖体温而用凉也),升浮能发汗。搜肝气而抑肺盛,消散风热,清利头目。
治头痛头风,中风失音,痰嗽口气,语涩舌胎(含漱),眼耳咽喉,口齿诸病(辛香通窍,而散风热),皮肤瘾疹,瘰 疮疥,惊热(凡小儿治惊药,俱宜薄荷汤调),骨蒸。破血止痢(能治血痢。血痢病在凝滞,辛能散,凉能清)。虚人不宜多服(能发汗疏表,夏月多服,泄人元气)。
苏产气芳者良(薄荷,猫之酒也;犬,虎之酒也;蜈蚣,鸡之酒也;桑椹,鸠之酒也;莽草,鱼之酒也,食之皆醉。被猫伤者,薄荷汁涂之)。
引用:《本草备要》薄荷
《本草便读》薄荷

薄荷图片
轻清入肺.味辛温而气禀芳香.解散上焦.清头目而善宣风热.(薄荷辛温香窜.体温而用凉.入肺经轻浮上升.故能解散上焦风热.为解表之药.利咽喉.辟口气.虽因其用凉而能治热证.然毕竟辛散之品.阴虚有火者仍宜远之.薄荷之性味功用.与冰片相似.体温而用凉.其所谓清者.乃轻清之清.非清冷之清也.)
引用:《本草便读》薄荷
《本草乘雅半偈》薄荷

(唐本草)
功利咽喉;故异名冰喉尉。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主贼风,伤寒发汗,恶风,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之,发汗,
【核】曰∶薄荷多栽时,亦有野生者。茎叶气味,皆相似也。经冬根不死,二月抽苗,清明分株排种,方茎赤节,绿叶对生,初则圆长,久则叶端渐锐,似荏苏荠宁辈。夏秋采取,日曝令干,先期灌以粪壤,雨后方可刈收。不尔,气味亦不辛凉矣。吴越川湖以之代茗,唯吴地者茎小叶细,臭胜诸方,宛如龙脑,即称龙脑薄荷;江右者茎肥;蜀汉者更肥,入药俱不及吴地者良。陈士良食性本草称菝 ;杨雄甘泉赋称茇 ;吕忱字林称茇 ;孙思邈千金方称蕃荷。名虽广,当遵唐本薄荷为正。纲目言薄荷系俗称,此未解释名之意耳。一种叶圆小如钱,称金钱薄荷;一种叶微小,耐霜雪,至冬茎叶纯紫,生江南山石间,称石薄荷;一种胡薄荷,形状与薄荷无异,但味小甜,多生江浙,俗称新罗薄荷,今汴雒僧寺多值之,天宝单方称金钱草者是也。同薤作齑,清爽可口,瘦弱人久食之动消渴,新病瘥人勿食之,令虚汗不止,猫食之醉,陆农师云,薄荷,猫酒也。
先人云∶气温性凉,具转夏成秋,为高爽清明之象,则气有余,自与薄弱虚寒,阴营不足者
【 】曰∶木曰林,草曰薄。薄者疾驱,荷者负荷而驱也。诗言载驱薄薄,顾名思义。
方之奇方急方也,味辛气温,禀辛金用,驱贼风,表汗出,开上焦,宣谷味,于是宿食消,胀满解,霍乱定,烦劳之张精续,剂之宣剂轻剂也。通关格,历关节,去愤气,却肾气,彻风涎,疗阴阳毒,破血止痢,利咽喉口齿头目,治瘰 瘾疹疮疡,皆生于风者,取效甚捷,更详奇急宣轻之义,靡投不善矣。
(烦劳则张精绝,仍使之相续不断。唐本曰劳乏,省却四字矣。晋注破句读之,烦劳则张作
引用:《本草乘雅半偈》薄荷
《本草从新》薄荷

轻、宣散风热.
辛能散.凉能清.(本经温、盖体温而用凉也.)升浮能发汗.搜肝气而抑肺盛.疏逆和中.
宣滞解郁.消散风热.清利头目.治头痛头风.中风失音.痰嗽口气.语涩舌胎.(含漱、或和蜜擦之.)眼耳咽喉口齿诸病.(辛香通窍、而散风热.)皮肤瘾疹疮疥.惊热(小儿治惊药蒸.
定霍乱.猫咬蛇伤.(薄荷、猫之酒也、犬、虎之酒也、蜈蚣、鸡之酒也、桑葚、鸠之酒也、莽草、鱼之酒也、食之皆醉、被猫伤者、薄荷汁涂之.)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
虚者远之.(每见小儿多食薄荷糕者、汗多体弱.)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最佳.江西者稍粗.次之.四川者更粗.又次之.野生者.茎叶气味都相似.入药以苏产者为胜.(张杲医说方、灸火毒瓦斯入内、两股生疮、汁水淋漓者、用薄荷煎汁、频涂立愈.)
引用:《本草从新》薄荷
《本草撮要》薄荷
《本草分经》薄荷
《本草分经》薄荷
《本草害利》薄荷

〔害〕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虚者远之。凡病新瘥勿服,以表气虚也,令人虚汗不止。
,咳嗽由肺虚寒客而无热症者勿服。阴虚人发热勿服,恐出汗则易竭其津液也。及血虚头疼,小儿身热,由于伤食疳积者禁用。每见小儿多食薄荷糕者,汗多体弱,瘦弱人久食之动消渴病。
〔利〕辛温(一作凉),入肺肝,芳香开气,发汗解表,能下气,故消食,治猫咬与蛇伤,伤寒舌苔,和蜜擦之。
〔修治〕处处有之,苏产为胜,夏秋采茎叶曝干。
引用:《本草害利》薄荷
《本草经解》薄荷

气温.味辛.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薄荷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伤寒有五.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温病是也.贼风伤寒者中风也.风伤于卫.所以宜辛温之味以发汗也.恶气心腹胀满.盖胀之恶气必从肝而来.薄荷入肝.温能行.辛能散.则恶气消而胀满平也.太阴不治.则挥霍扰乱.薄荷辛润肺.肺气调而霍乱愈矣.饮食入胃.散精于肝.肝不散精.则食不消.薄荷入肝辛散.宿食自消也.肺主气.薄荷味辛润肺.肺润则行下降之令.所以又能下气也.以气味芳香.故堪生食也.
【制方】
引用:《本草经解》薄荷
《本草蒙筌》薄荷

味辛、苦,气温。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无毒。又名鸡苏,各处俱种。姑苏龙脑者第一,(龙脑地名,在苏州府,儒学前此处种者,气甚香窜,因而得名,古方有龙脑鸡苏丸,即此是也。)五月端午日采干。与薤作 相宜,和蜜炒饯益妙。入手厥阴包络,及手太阴肺经。下气令胀满消弥,发汗俾关节通利。清六阳会首,驱诸热生风。退骨蒸解劳乏,善引药入荣卫。乃因性喜上升,小儿风涎尤为要药。新病瘥者忌服,恐致虚汗亡阳。猫误食之,即时昏醉,盖亦物相感尔。
引用:《本草蒙筌》薄荷
《本草求真》薄荷

(芳草)疏肝气风及热内淫
薄荷(专入肝。兼入肺)。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皆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辛能散。凉能清。)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而止。恐其有泄真元耳。(气虚食之。令人虚汗不止。阴虚火甚食之。令人动消渴病。)苏产气芳者良。猫伤用汁涂之。最妙。(陆农师曰。薄荷。猫之酒也。犬。虎之酒也。桑椹。鸠之酒也。茵草。鱼之酒也。)
引用:《本草求真》薄荷
《本草思辨录》薄荷

薄荷,唐本草治贼风伤寒发汗,食性本草治阴阳毒伤寒头痛,苏颂、王好古亦皆谓治风寒,外此诸家则皆谓治风热,究将何从?考古方多用于风热,鲜用于风寒,煮汁饮之,则洁古所谓去高巅及皮肤风热者甚验。气味辛凉而不似荆芥之温,终当以治风热为断。
邹氏解贼风伤寒,谓夏之贼风乃北风,定是夏令伤北风之寒,此于薄荷之治,亦尚有合。但邹氏专主此说而于风热不推及之,且以薄荷根不畏寒,苗不畏暑,为消息之所在,则泥之至矣。惟其根不畏寒,所以苗不畏暑。不畏暑,正辛凉之金气足以当日。与麻黄所产之地,冬不积雪,可对观而明。邹氏又谓薄荷发寒泣之覆,与荆芥香薷等,试思香薷何物而可与之等量耶。
薄荷于头目肌表之风热郁而不散者,最能效力。若配合得宜,亦可治上中焦之里热。
凉膈散、龙脑鸡苏丸,以除胃热胆热肾热,可谓用逾其分矣。逍遥散合煨姜,又能变凉风为温风而治骨蒸劳热,彼存胶柱之见者,得毋闻而惊怖耶。
引用:《本草思辨录》薄荷
《本草新编》薄荷

薄荷,味辛、苦,气温,浮而升,阳也。无毒。入肺与包络二经,又能入肝、胆。下气冷胀满,解风邪郁结,善引药入营卫,又能退热,但散邪而耗气,与柴胡同有解纷之妙。然世人只知用柴胡,不知薄荷者,以其入糕饼之中,轻其非药中所需也。不知古人用入糕饼中,正取其益肝而平胃,况薄荷功用又实奇乎。惟前人称其退骨蒸之热,解劳乏之困,乃未免虚张其辞。余尝遇人感伤外邪,又带气郁者,不肯服药,劝服薄橘茶立效。方用薄荷一钱、茶一钱、橘皮一钱,滚茶冲一大碗服。存之,以见薄荷之奇验也。
或问薄荷实觉寻常,子誉之如此,未必其功之果效也?曰∶余通薄荷之实耳。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更神也。
或问薄荷解风邪郁结,古人之有用之否?昔仲景张夫子尝用之,以解热入血室之病,又用之以治胸腹胀满之症,子未知之耳。夫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木得风乃条达,薄荷散风,性属风,乃春日之和风也。和风,为木之所喜,故得其气,肝中之热不知其何以消,胆中之气不知其何以化。世人轻薄荷,不识其功用,为可慨也。
引用:《本草新编》薄荷
《本草衍义》薄荷

引用:《本草衍义》薄荷
《本草择要纲目》薄荷
《本经逢原》薄荷

辛平,无毒。苏产者良。去梗用。
发明 薄荷辛凉,上升入肝肺二经。辛能发散,专于消风散热。凉能清利,故治咳嗽失音、头痛头风,眼目口齿诸病。利咽喉,去舌苔,小儿惊热,及瘰 疮疥为要药。其性浮而上升,为药中春升之令,能开郁散气,故逍遥散用之。然所用不过二三分,以其辛香伐气;
多服久服令人虚冷,瘦弱人多服动消渴病,阴虚发热、咳嗽自汗者勿施。
引用:《本经逢原》薄荷
《得配本草》薄荷

辛、微苦,微凉。入手太阴、足厥阴经气分。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口齿耳鼻诸病。
治心腹恶气,胀满霍乱,小儿惊热,风痰血痢,瘰 疮疥,风瘙瘾疹。亦治蜂虿蛇蝎猫伤。(薄荷,猫之酒也。)配生地、春茶,治脑热鼻渊。配花粉,治热痰。配蝉蜕、僵蚕,治风瘙瘾疹。配生姜汁,治眼弦赤烂。配白蜜、白糖,化痰利咽膈。入逍遥散,疏肝郁。捣取自然汁,滴 耳。捣取自然汁,和姜汁、白蜜,擦舌胎语涩。揉叶塞鼻,止衄血。(取汁滴鼻中即止。)
引用:《得配本草》薄荷
《雷公炮制药性解》薄荷

味辛,性微寒无毒,入肺经。主中风失音,下胀气,去头风,通利关节,破血止痢,清风消肿,引诸药入营卫,能发毒汗,清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
按∶薄荷有走表之功,宜职太阴之部,中风诸患,固其专也。而血痢之证,病在凝滞,今得辛以畅气,而结凝为之自释矣。
引用:《雷公炮制药性解》薄荷
《食疗本草》薄荷
《汤液本草》薄荷

气温,味辛、苦,辛、凉。无毒。
手太阴经、厥阴经药。
《象》云∶能发汗,通骨节,解劳乏。与薤相宜。新病瘥人,勿多食,令虚汗出不止。
去枝、梗,搓碎用。
《心》云∶上行之药。
陈士良云∶能引诸药入荣卫,又主风气壅并。
引用:《汤液本草》薄荷
《新修本草》薄荷

味辛、苦,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
茎方,叶似荏而尖长,根经冬不死,又有蔓生者,功用相似。(新附)
引用:《新修本草》薄荷
《药鉴》薄荷

引用:《药鉴》薄荷
《药笼小品》薄荷
《饮食须知》薄荷
《玉楸药解》薄荷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薄荷

味辛苦,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汁发汗大解劳乏。《药性论》云∶使。能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新病人勿食,令人虚汗不止。陈士良云∶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痛,又主风气壅攻胸膈。日华子云∶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证类本草》薄荷

(薄荷_图片)
味辛、苦,温,无毒。主贼风伤寒发汗,恶气,心腹胀满,霍乱,宿食不消,下气。
煮汁服,亦堪生食。人家种之,饮汁发汗,大解劳乏。
唐本注云∶茎、叶似荏而尖长,根茎冬不死,又有蔓生者,功用相似。(唐本先附)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薄荷,使。能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尤与薤作菹相宜。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虚汗不止。陈士良云∶胡菝 ,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头,主风气,壅并攻胸膈,作茶服之,立效。俗呼为新罗菝 。日华子云∶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图经曰∶薄荷,旧不着所出州土,而今处处皆有之。茎、叶似荏而尖长,经冬根不死,夏秋采茎叶,曝干。古方∶稀用,或与薤作齑食。近世医家治伤风,头脑风,通关格及小儿风涎,间多莳之。又有胡薄荷,与此相类,但味少甘为别。生江浙间,彼人罗薄荷。近京僧寺亦或植一、二本者。《天宝方》名钱草者是。石薄荷,生江南山石上,叶微小,至冬而紫色,此一种不闻有别功用。凡新大病瘥人,不可食薄耳。字书菝 。
食疗∶平。解劳,与薤相宜。发汗,通利关节。杵汁服,去心脏风热。外台秘要∶治蜂螫。
挪贴之,瘥。经验方∶治水入耳。以汁点,立效。食医心镜∶煎豉汤,暖酒和饮、煎茶、生食衍义曰∶薄荷,世谓之南薄荷,为有一种龙脑薄荷,故言南以别之。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猫食之即醉,物相感尔。治骨蒸热劳,用其汁与众药熬为膏。
引用:《证类本草》薄荷
《中药学》薄荷

【药用】本品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茎叶。
【性味与归经】辛,凉。入肺、肝经。
【临床应用】1.用于感冒风热、温病初起有表症者。
薄荷为疏散风热要药,有发汗作用,主要用于风热表症、身不出汗、头痛目赤等症,常与荆芥、桑叶、菊花、牛蒡子等配合应用;如果风寒感冒、身不出汗,也可配合紫苏、羌活等同用。
薄荷清利咽喉作用显着,主要用于风热咽痛,兼有疏散风热作用,常配合牛蒡子、马勃、甘草等应用。也可研末吹喉,治咽喉红肿热痛病症。
3.用于麻疹透发不畅
薄荷有透发作用,能助麻疹透发,可配合荆芥、牛蒡子、蝉衣等同用。
【处方用名】薄荷、薄荷叶、苏薄荷(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八分至一钱五分,煎服。宜后下。
【附药】野薄荷:草药名“见肿消”,上海郊区普遍野生。可用治肾炎、水肿,常配合胡芦壳、合子草等同用。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引用:《中药学》薄荷
《千金翼方》薄荷
《外科全生集》薄荷
《冯氏锦囊秘录》薄荷

感春末夏初之气,得乎火金之味,金胜火劣,故辛多于苦,而无毒,辛凉浮而升阳也。入手太阴少阴经。形质气味皆轻浮,走窜上升,故治风热轻寒郁火则有功。若内伤表虚阴虚当切禁。
薄荷下气,令胀满消弭,发汗俾关节通利,清六阳会首,驱诸热生风。辛能散,凉能清,搜肝气以抑肺盛,消风热以清头目,性喜上升,小儿风涎惊狂壮热,尤为要药。
新病瘥者忌服,恐虚汗亡阳,性轻浮走窜,能泻越真气而损心脾耳。
主治(痘疹合参) 消风热,清头面之肿,引诸药入营卫发汗,通利关节,治痘壮热风痫,惊搐者暂用,久用多用,走泄心气,耗阴损阳。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薄荷
《医学衷中参西录》薄荷

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少用则凉,多用则热(如以鲜薄荷汁外擦皮肤少用殊觉清凉,多用即觉灼热)。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疼,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螈 ,头疼目疼,鼻渊鼻塞,齿疼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痢疾初起挟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热,则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薄荷冰善消霍乱毒菌薄荷亦善消毒菌可知),逐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亦为要药。为其味辛而凉,又善表疹瘾,愈皮肤瘙痒,为儿科常用之品。
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麻黄服后出热汗,热汗能解寒,是以宜于伤寒;薄荷服后出凉汗,凉汗能清温,是以宜于温病。若以麻黄发温病之汗,薄荷发伤寒之汗,大抵皆不能出汗,即出汗亦必不能愈病也。
薄荷古原名苛,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药,《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皆未载之,至唐时始列于药品,是以《伤寒论》诸方未有用薄荷者。然细审《伤寒论》之方,确有方中当用薄荷,因当时犹未列入药品,即当用薄荷之方,不得不转用他药者。试取伤寒之方论之,如麻杏甘石汤中之麻黄,宜用薄荷代之,盖麻杏甘石汤,原治汗出而喘无大热,既云无大热,其仍有热可知,有热而犹用麻黄者,取其泻肺定喘也。然麻黄能泻肺定喘,薄荷亦能泻肺定喘(薄荷之辛能抑肺气之盛,又善搜肺风),用麻黄以热治热,何如用薄荷以凉治热乎?又如凡有葛根诸汤中之葛根,亦可以薄荷代之,盖葛根原所以发表阳明在经之热,葛根之凉不如薄荷,而其发表之力又远不如薄荷,则用葛根又何如用薄荷乎?斯非背古训也,古人当药物未备之时,所制之方原有不能尽善尽美之处,无他,时势限之也。吾人当药物既备之时,而不能随时化裁与古为新,是仍未会古人制方之意也。医界之研究伤寒者,尚其深思愚言哉。
引用:《医学衷中参西录》薄荷解
《中医饮食营养学》薄荷

【基原】为唇形科植物薄荷的全草或叶。
【异名】又名番荷菜、升阳菜。
【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
【功效】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止痛,宣散透疹。
【应用】
1.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多配伍应用,薄荷研细末,加入蜂蜜或白砂糖,制丸食,善清风热,名为薄荷糖。(《简便单方》)
2.风热咽喉肿痛。可配伍桔梗等同用。或用薄荷甘草汤,薄荷、甘草适量,煮汤代茶饮,为口齿咽喉圣药。(《调疾饮食辨》)
3.麻疹初期,疹透不畅以及风疹瘙痒。可配伍荆芥等同用。
此外,还可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胀,血痢。
【使用注意】
有表虚自汗及阴虚血燥者不宜食用。
【按语】
薄荷为清利头目养生食品。适于热性体质、肝郁气滞体质者食用,常用食疗方如薄荷糖等,亦可煎汤代茶饮。
【参考文献】
1.《医学衷中参西录》:“以之作蔬,不以之作药。至唐时始列于药品。”
2.《本草纲目》:“吴、越、川、湖人多以代茶”。
引用:《中医饮食营养学》薄荷
《顾松园医镜》薄荷

〔辛凉,入心、肝、肺三经。〕解散风热,〔为风热上壅之要药。〕通利关节。〔以其辛香走窜也。〕清头目,利咽喉口齿诸病;〔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主头痛、头风、面肿、目赤肿痛,咽疼,暴喑,舌糜,唇肿,齿痛诸病。〕治瘰 ,兼痧疹瘙痒诸疮。〔瘰 多因气郁伤肝,肝火血燥而筋挛所致。兼入肝经气分,辛香开气,故能祛愤气。且凉能清利之功。其治痧疹疮疥,风气瘙痒,皆祛风清热之效。〕能理霍乱,可除胀满。〔辛香开气通窍之力。〕和蜜而擦伤寒舌苔,捣汁而涂猫咬蛇伤。〔猫食薄荷则醉故也。亦涂蜂螫。〕仲淳噙化丸,治阴虚肺热咳咳嗽,用之为君,以其与滋阴收敛之剂同用,故有利而无患。
病患新瘥勿服,以其能发汗,虚表气也。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
引用:《顾松园医镜》薄荷
《医学入门》薄荷

薄荷辛凉最发汗,清头目解皮风绊,止惊风热劫劳蒸,消食下气除霍乱。
至轻清而薄,荷乃花叶总名。无毒,浮而升,阳也,入手太阴厥阴经。主贼风伤寒发汗,通利关节,清利头目咽喉,一切在上及皮肤风热。又治小儿风涎惊风壮热,大人骨蒸劳热,消宿食,下气壅,心腹胀满霍乱。兼能破血止痢,除痫 ,疗阴阳毒,能引诸药入荣卫。大病后勿食,令人出虚汗不止。去梗。
引用:《医学入门》薄荷

薄荷
荷
- 荷
- 白荷
- 荷鼻
- 荷叶
- 蓑荷
- 荷包草
- 荷地茶
- 荷叶茶
- 荷叶煎
- 荷叶藕
- 荷叶散
- 荷叶粥
- 卷荷散
- 双荷散
- 银荷汤
- 荷花莲房
- 荷莲兜子
- 荷叶本汤
- 荷叶升茶
- 霜打荷花
- 香薷荷茶
- 桂花荷叶茶
- 荷叶米粉肉
- 荷叶糯米粥
- 荷叶翘苓茶
- 荷叶止崩茶
- 西瓜荷斛茶
- 银花簿荷饮
- 昨叶荷草散
- 山楂决明荷叶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