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骨皮
《本草纲目》地骨皮

「释名」枸枸棘、苦杞、甜菜、天精、地骨、地节、地仙、却老、羊乳、仙人杖、西王母杖
「气味」苦、寒、无毒。
「主治」
1、肾经虚损,眼目昏花,或云翳遮睛。和枸杞子一斤,好酒润透。分作四份:一份用蜀椒一两炒,一份用小茴香一两炒,一份用芝麻一两炒,一份用川楝肉一两炒。炒后拣出枸杞,加熟地黄、白术、白茯苓各一两,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每天服适量。此方名“四神丸”。
2、壮筋骨,补精髓。用枸杞根、生地黄、甘菊花各一斤,捣碎,加水一石,煮取汁五斗,以汁炊糯米五斗,拌入细曲,照常法酿酒,待熟澄清,每日饮三碗。此方名“地骨酒”。
3、骨蒸烦熟(包括一切虚劳烦热及大病后烦热)。用地骨皮二两、防风一两,甘草(炙)半两,和匀后。每取五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此方名“地仙散”。
4、肾虚腰痛。和枸杞根、杜仲、萆和一斤,好酒三斗浸泡,蜜封土罐中再放锅内煮一天,常取饮服。
5、赤眼肿痛。用地骨皮三斤,加水三斗,煮成三升,去渣,放进盐一两,再煮成二程式,频用洗眼和点眼。
6、小便出血。用新地骨皮洗净,捣取自然汁。无汁则加水煎汁。每服一碗,加一点酒,饭前温服。
8、口舌糜烂(膀胱移热于小肠,口舌生疮,心胃热,水谷不下)。用柴胡、地骨皮各三钱,水煎服。此方名“地骨皮汤”。
10、妇女阴肿或生疮。用枸杞根煎水多洗。
11、痈疽恶疮,脓血不止。有地骨皮不拘多少,洗净,刮去粗皮,取出细穰。以地骨皮煎汤洗,令脓血尽,以穰敷贴患处,很快见效。
引用:《本草纲目》枸杞、地骨皮
《本草备要》地骨皮

甘淡而寒。降肺中伏火,泻肝、肾虚热,能凉血而补正气。
内治五内邪热(热淫于内,治以甘寒。地骨一斤,生地五斤,酒煮服,治带下),吐血尿血(捣鲜汁服),咳嗽消渴(清肺)。外治肌热虚汗,上除头风痛(能除风者,肝、肾同治也。
肝有热,则自生风,与外感之风不同,热退则风自息),中平胸胁痛(清肝),下利大、小肠。疗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李东垣曰∶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地骨皮泻肾火,牡丹皮泻包络火,总治热在外,无汗而骨蒸。知母泻肾火,治热在内有汗而骨蒸。
四物汤加二皮,治妇人骨蒸。朱二允曰∶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病或风寒散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明之。时珍曰∶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足,则邪火自退。世人多用苦寒,以芩、连降上焦,知、柏降下焦,致伤元气惜哉!予尝青蒿佐地骨退热,累有殊功)。
引用:《本草备要》地骨皮
《本草便读》地骨皮

地骨皮图片
退伏热以除蒸.深入黄泉.下归肾部.降肺火而定喘.甘寒白色.清肃金家.(地骨皮即枸杞树根.入土最深.故名之.去外粗黑皮.取白皮用.味甘.大寒.性降.入肺肾.退伏热.肺热降则喘咳除.肾热除则骨蒸盗汗等病皆愈矣.)
引用:《本草便读》地骨皮
《本草崇原》地骨皮
《本草从新》地骨皮

凉血、除虚热.
甘淡而寒.降肺中伏火.除肝肾虚热.能凉血.而治五内烦热.(热淫于内、治以甘寒、地骨一斤、生地五斤、酒煮服、治带下.)吐血尿血.(捣鲜汁服.)消渴咳嗽.(清肺.)外治肌热虚汗.上除头风痛.(肝有热则自生风、与外感之风不同、热退则风自息.)中平胸胁痛.(清肝.)下利大小肠.疗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东垣曰∶地骨皮泻肾火、能治外热、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朱二允曰∶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病或风寒、散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明之、时珍曰∶枸杞地骨、甘寒平补、使精气充足、而邪火自退、世人多用苦寒、以芩连治上、知 治下、致伤元气、惜哉、予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屡有殊功.)中寒者勿用.甘草水浸一宿.叶(名天精草)苦甘而凉.清上焦心肺客热.代茶止消渴.(妇人阴肿或生疮、地骨皮煎水频洗、效.)
引用:《本草从新》地骨皮
《本草撮要》地骨皮

味甘淡.微苦.入手太阴经.功专退热除烦.得麦冬、小麦治劳渴.得青蒿子治虚热.得生地酒煮服治带下.若吐血尿血.捣鲜汁服效.妇人阴肿或生疮.以之煎水频洗良.中寒及便溏者忌.甘草水浸一宿用.有汗之骨蒸最宜.
引用:《本草撮要》地骨皮
《本草分经》地骨皮
《本草分经》地骨皮
《本草分经》地骨皮
《本草害利》地骨皮

〔害〕中寒者勿用。
〔利〕甘淡而寒,凉血清三焦,降肺中伏火,除肝肾虚热,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主传尸有汗之骨蒸。去风邪者,肝有热则风自内生,热退则风息,与外感之风不同。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病感风寒,散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惟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故以青蒿佐之。地骨皮退热,屡有奇功,尽扶精气充足,而邪火自退。何得以芩、连、知、柏之苦寒,而伤元气哉。
鲜地骨皮汁。治吐血尿血。
天精草。苦甘凉,清上焦心肺客邪,代茶止消渴。
引用:《本草害利》地骨皮
《本草害利》地骨皮
《本草求真》地骨皮

(灌木)入肺降火入肾凉血凉骨
地骨皮(专入肺肾。)即枸杞根也。味甘气寒。虽与丹皮同治骨蒸之剂。但丹皮味辛。能治无汗骨蒸。此属味甘。能治有汗骨蒸。且丹皮原属入血散瘀之品。汗者血也。无汗而见血瘀。则于辛于寒最宜。若有汗骨蒸而更用以丹皮辛散。不竟使夺汗无血乎?经曰。热淫于内。泻以甘寒。地骨皮是也。按地骨皮入肺降火。入肾凉血凉骨。凡五内热淫。而见肌肉潮热。二便癃闭。胸胁痛楚。与夫于头而见风痛不休。(外感之风宜散邪。内生之风宜清热。热除而风自熄。)于表而见潮热无定。(是内熏蒸而达于表。朱二允曰。能退内潮。人所知也。能退外潮。人实不知。病或风寒散而未尽。作潮往来。非柴葛所能治。用地骨皮走表又走里之药。消其浮游之邪。服之未有不愈者。特表而出之。)于肺而见消渴咳嗽不宁。(肾火上蒸。)靡不用此解除。今人但知芩连以治上焦之火。知柏以治下焦之火。而不知地骨皮之甘淡微寒。深得补阴退热之义矣。时珍常以青蒿佐此退热。屡有殊功。李东垣曰。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服此既治内热不生。而于表里浮游之邪。无有不愈。此为表里上下皆治之药。而于下为尤切焉。但脾胃虚寒者禁服。(汪昂曰。肠滑者忌枸杞子。中寒者忌地骨皮。掘鲜者同鲜小蓟煎浓汁。治下疳甚妙。)甘草水浸用。
引用:《本草求真》地骨皮
《本草新编》地骨皮

枸杞子,味甘、苦,气微温,无毒。甘肃者佳。入肾、肝二经。明耳目,安神,耐寒暑,延寿,添精固髓,健骨强筋。滋阴不致阴衰,兴阳常使阳举。更止消渴,尤补劳伤。
地骨皮,即枸杞之根也。性甚寒凉,入少阴肾脏,并入手少阳三焦。解传尸有汗肌热骨蒸,疗在表无汗风湿风痹,去五内邪热,利大、小二便,强阴强筋,凉血凉骨。二药同是一本所出,而温寒各异,治疗亦殊者,何也?盖枸杞秉阴阳之气而生。亲于地者,得阴之气;亲于天者,得阳之气也。得阳气者益阳,得阴气者益阴,又何疑乎?惟是阳之中又益阴,而阴之中不益阳者,天能兼地,地不能包天,故枸杞子益阳而兼益阴,地骨益阴而不能益阳也。然而,二物均非君药,可为褊裨之将。枸杞佐阳药以兴阳,地骨皮佐阴药以平阴也。
或疑枸杞阳衰者,尤宜用之,以其能助阳也。然吾独用一味煎汤服之,绝不见阳兴者,何故?恐枸杞乃地骨皮所生,益阴而非益阳也。曰∶兴阳亦不同也。阳衰而不至大亏者,服枸杞则阳生。古人云∶离家千里,莫服枸杞。正因其久离女色,则其阳不衰,若再服枸杞,必致阳举而不肯痿,故戒之也。否则,何不戒在家之人,而必戒远行之客,其意可知矣。然则吾子服枸杞而阳不兴者,乃阳衰之极也。枸杞力微,安得有效乎。
或问地骨皮治骨蒸之热,用之不见效者,何也?夫骨蒸之热,热在骨髓之中,其热甚深,深则凉亦宜深,岂轻剂便可取效乎,势必多用为佳。世人知地骨皮之可以退热,而不知多用,故见功实少耳。曰∶黄柏、知母,亦凉骨中之热也,辟黄柏、知母,而劝多用地骨皮,何也?不知地骨皮非黄柏、知母之可比,地骨皮虽入肾而不凉肾,止入肾而凉骨耳。凉肾必至泻肾而伤胃;凉骨反能益骨而生髓。黄柏、知母泻肾伤胃,故断不可多用以取败。地骨皮益肾生髓,不可少用而图功。欲退阴虚火动、骨蒸劳热之症,用补阴之药,加地骨皮或五钱或一两,始能凉骨中之髓,而去肾中之热也。
或问地骨皮用至五钱足矣,加至一两,毋乃太多乎,恐未必有益于阴虚内热之人耳?不知地骨皮,非大寒之药也,而其味又轻清,如用之少,则不能入骨髓之中而凉其骨。大寒恐其伤胃,微寒正足以养胃也。吾言用一两,犹少之辞,盖既有益于胃,自有益于阴矣。
《本草易读》地骨皮

引用:《本草易读》地骨皮
《本草择要纲目》地骨皮

(凡使根掘得、以东流水浸刷、去土、捶去心、以熟甘草汤浸一宿焙干.)
【气味】
苦寒.升也阴也.入足少阴手少阳经.
【主治】
细锉拌面煮熟吞之去肾家风良.又益精气.去骨热消渴.解骨蒸肌热消渴.风湿痹.坚筋骨凉血.治在表无定之风邪.传尸有汗之骨蒸.泻肾火.降肺中伏火.去胞中火退热.补正气.治上膈吐血.煎汤漱口.止齿血.治骨槽风.又治金疮神验.去下焦肝肾虚热.
引用:《本草择要纲目》地骨皮
《本经逢原》地骨皮

甘淡微寒无毒。泉州者良。
《本经》主五内邪气,周痹风湿,久服坚筋骨,轻身不老。
发明 地骨皮,枸杞根也,三焦气分之药。下焦肝肾虚热、骨蒸自汗者宜之。热淫于内,泻以甘寒也。人但知芩、连治上焦之火,知、柏治下焦之火,谓之补阴降火。不知地骨之甘寒平补,有益精气退邪火之妙。时珍尝以青蒿佐地骨退热,屡有殊功。又主骨槽风证,亦取入足少阴,味薄即通也。《本经》主五内邪气,周痹风湿,轻身不老,取其甘淡化热,苦寒散湿,湿散则痹着通,化热则五内安。其气清,其味薄,其质轻,诚为修真服食之仙药。
按∶《续仙传》云,朱孺子见溪侧二花犬,逐入枸杞丛下,掘之得根形如二犬,烹而食之,忽觉身轻,《本经》之轻身不老,可确征矣。则枸杞之滋益不独在子,而根亦止于退热也。
苗叶微苦,亦能降火及清头目。
引用:《本经逢原》地骨皮
《滇南本草》地骨皮

引用:《滇南本草》地骨皮
《雷公炮制药性解》地骨皮

味苦,性寒无毒,入肺肾二经。疗在表无定之风邪,退传尸有汗之骨蒸,除热清肺,止嗽解渴,凉血凉骨,利二便。去骨用。
按∶地骨皮即枸杞根也。故均入肾,又入肺者,盖以其为表则其用在表,肺主皮毛,所以入二经。功用与枸杞相同。
引用:《雷公炮制药性解》地骨皮
《中药炮制》地骨皮

『来源』本品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
『产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采收季节』春初或秋后采挖根部,洗净剥取根皮、晒干。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及残留的木心、洗净,晒干。
『用量』9~15克。
『贮存』置通风干燥处。
引用:《中药炮制》地骨皮
《汤液本草》地骨皮

气寒,味苦,阴也。大寒。无毒。足少阴经,手少阳经。
《象》云∶解骨蒸、肌热,主风湿痹,消渴。坚筋骨。去骨,用根皮。
《心》云∶去肌热及骨中之热。
《珍》云∶凉血、凉骨。
《本草》云∶主五内邪气,热中消渴,周痹风湿,下胸胁气,客热头痛。补内伤大劳嘘吸,坚筋骨,强阴,利大小肠。
《药性论》云∶根皮细锉,面拌,熟煮吞之。主肾家风,益精气。
《衍义》云∶枸杞当用梗皮,地骨当用根皮。枸杞子当用其红实。实,微寒;皮,寒;根,大寒。
引用:《汤液本草》地骨皮
《药鉴》地骨皮

引用:《药鉴》地骨皮
《药笼小品》地骨皮
《药性切用》地骨皮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地骨皮
《中药学》地骨皮

【药用】本品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及枸杞的根皮。
【性味与归经】甘、淡,寒。入肺、肾经。
邪热袭肺,肺失肃降,则上逆而为喘咳;热伤肺络,络损则血溢,夹于痰中,则为痰中有血丝。地骨皮能清泄肺热,肺热除则肺气清肃,喘咳等症自可减除,常与桑白皮等同用。
2.用于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尿血等症。
地骨皮入血分而凉血,故亦可用于吐血、衄血等症,可与白茅根、侧柏叶等配用。
3.用于阴虚发热等症。
地骨皮善于退虚热,对阴虚发热、低热不退等症,尤为适宜,常与青蒿、鳖甲、白薇等药配用。
【处方用名】地骨皮(洗净,晒干,切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五钱,煎服。
【按语】1.地骨皮与丹皮,都能凉血疗虚热,用于阴虚发热。但地骨皮能清泄肺热;而丹皮能清泄肝热,且能清血分实热,又可活血散瘀。这是两药主要不同点。
2.关于治疗阴虚发热方面,前人有“丹皮治无汗之骨蒸,地骨皮治有汗之骨蒸”的说法,但现在临床上没有如此严格的区分,且在用于阴虚发热时,不论有汗或无汗,两药都可以同用。
3.枸杞的根,叫枸杞根,功与地骨皮(枸杞的根皮)相似。枸杞根在上海地区草药店有售,常用于肺结核潮热、低热不退及高血压等症,一般用量为五钱至一两,煎服。
引用:《中药学》地骨皮
《冯氏锦囊秘录》地骨皮

地骨皮,专退有汗骨蒸劳热,肾肺伏火,补益正气,凉血凉骨,五内邪气,热中消褐,及去肌热,利大小便,此与牡丹皮主治骨蒸同功,但丹皮解无汗者,地骨皮解有汗者,较之知柏苦寒伤胃,何如骨皮甘寒,勿伤胃气也。
主治(痘疹合参) 药性同前,更治在里无定风邪者,谓肾水不足则火旺,肝木不宁则风淫,风热内生,不与外感同类也。
按∶枸杞、骨皮,均为肾家之剂,热淫于内,泻以甘寒,地骨皮是也。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枸杞是也。肠滑者禁枸杞子,中寒者忌地骨皮。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地骨皮
《医学衷中参西录》地骨皮

枸杞子∶味甘多液,性微凉。为滋补肝肾最良之药,故其性善明目,退虚热,壮筋骨,除腰疼,久服有益,此皆滋补肝肾之功也。乃因古有隔家千里,勿食枸杞之谚,遂疑其能助阳道,性或偏于温热。而愚则谓其性决不热,且确有退热之功效,此从细心体验而得,原非凭空拟议也。
愚自五旬后,脏腑间阳分偏盛,每夜眠时,无论冬夏床头置凉水一壶,每醒一次,觉心中发热,即饮凉水数口,至明则壶中水已所余无几。惟临睡时,嚼服枸杞子一两,凉水即可少饮一半,且晨起后觉心中格外镇静,精神格外充足。即此以论枸杞,则枸杞为滋补良药,性未必凉而确有退热之功效,不可断言乎?
或问∶枸杞为善滋阴故能退虚热,今先生因睡醒而觉热,则此热果虚热乎?抑实热乎?答曰∶余生平胖壮,阴分不亏,此非虚热明矣。然白昼不觉热,即夜间彻夜不睡,亦不觉热,惟睡初醒时觉心中发热,是热生于睡中也,其不同于泛泛之实热又明矣。此乃因睡时心肾自然交感而生热,乃先天元阳壮旺之现象,惟枸杞能补益元阴,与先天元阳相济,是以有此功效。若谓其仅能退虚热,犹浅之乎视枸杞矣。
【附方】金髓煎
枸杞子,逐日择红熟者,以无灰酒浸之,蜡纸封固,勿令泄气,两月足,取入砂盆中,研烂滤取汁,同原浸之酒入银锅内,慢火熬之,不住箸搅,恐粘住不匀,候成饧,净瓶密贮。每早温酒服二大匙,夜卧再服,百日身轻气壮。
地骨皮∶即枸杞根上之皮也。其根下行直达黄泉,禀地之阴气最浓,是以性凉长于退热。为其力优于下行有收敛之力,是以治有汗骨蒸,能止吐血、衄血,更能下清肾热,通利二便,并治二便因热下血。且其收敛下行之力,能使上焦浮游之热因之清肃,而肺为热伤作嗽者,服之可愈。是以诸家本草,多谓其能治嗽也。惟肺有风邪作嗽者忌用,以其性能敛也。
《顾松园医镜》地骨皮
《医学入门》地骨皮

地骨皮苦寒无毒,入肾泻火退晡潮,有汗骨蒸惟比妙,表风肌痹亦堪调。
即枸杞根。大寒。升也,阴也。入足少阴、手少阳经。海藏曰∶地为阴,骨为里,皮为表。惟属阴也,故泻血中之火,阴分日晡潮热;惟主里也,故治传尸有汗骨蒸,独此与知母最妙,凡肌热在外皆能治之;惟走表也,故治在表无定风邪、风湿痹痛。能坚筋骨、益精、止渴、利肠、凉血止血。凡痈疽出血脓不止,刮粗皮煎汤,洗令血净,以中心白瓤贴之立愈。有痼疾人勿用。全州者佳。去骨水洗,刮去粗皮,焙干,忌铁。
引用:《医学入门》地骨皮

地骨皮
皮
- 皮
- 柏皮
- 岑皮
- 豺皮
- 蟾皮
- 陈皮
- 橙皮
- 椿皮
- 刺皮
- 丹皮
- 荻皮
- 豆皮
- 粉皮
- 腹皮
- 根皮
- 广皮
- 桂皮
- 槲皮
- 黄皮
- 姜皮
- 橘皮
- 理皮
- 麋皮
- 木皮
- 皮毛
- 皮茹
- 皮散
- 皮丸
- 皮硝
- 皮脂
- 秦皮
- 青皮
- 桑皮
- 蛇皮
- 獭皮
- 猬皮
- 乌皮
- 象皮
- 榆皮
- 白鲜皮
- 白藓皮
- 白癣皮
- 柏白皮
- 败鼓皮
- 槟榔皮
- 陈皮茶
- 橙子皮
- 臭椿皮
- 樗白皮
- 樗根皮
- 川槿皮
- 椿白皮
- 椿樗皮
- 椿根皮
- 椿皮丸
- 刺猬皮
- 大腹皮
- 大木皮
- 大皮莲
- 冬瓜皮
- 都咸皮
- 豆皮饮
- 枫柳皮
- 扶木皮
- 茯苓皮
- 谷木皮
- 瓜蒌皮
- 广陈皮
- 海桐皮
- 合欢皮
- 桦木皮
- 桦皮散
- 槐白皮
- 槐皮膏
- 鸡肫皮
- 鲛鱼皮
- 金橘皮
- 橘皮汤
- 橘皮粥
- 橘子皮
- 举树皮
- 榉木皮
- 榉树皮
- 柯树皮
- 蚵皮丸
- 苦楝皮
- 朗榆皮
- 栎木皮
- 榈木皮
- 米皮糠
- 棉锦皮
- 牡丹皮
- 木槿皮
- 牛皮胶
- 皮蛋粥
- 皮哨子
- 皮鞋底
- 秦皮散
- 青橘皮
- 青皮茶
- 楸木皮
- 桑白皮
- 山皮条
- 蛇蜕皮
- 石榴皮
- 松皮散
- 酸榴皮
- 桃皮汤
- 土槿皮
- 梧叶皮
- 五花皮
- 五加皮
- 五皮散
- 五皮饮
- 五茄皮
- 西瓜皮
- 香圆皮
- 象皮散
- 小皮莲
- 小青皮
- 新会皮
- 羊皮面
- 仰天皮
- 椰子皮
- 野狼皮
- 榆白皮
- 柞木皮
- 竹皮汤
- 梓白皮
- 紫金皮
- 紫荆皮
- 棕榈皮
- 棕皮灰
- 白藓根皮
- 白藓皮汤
- 白杨白皮
- 白杨皮散
- 白杨树皮
- 赤龙皮汤
- 樗白皮丸
- 樗根白皮
- 椿樗白皮
- 椿樗根皮
- 椿根白皮
- 刺猬皮散
- 翠皮香蕉
- 大腹皮散
- 大腹皮饮
- 大橘皮汤
- 丹桎木皮
- 钓樟根皮
- 甘李根皮
- 干陀木皮
- 谷树根皮
- 槐白皮膏
- 角落木皮
- 橘皮煎丸
- 橘皮煮散
- 苦楝根皮
- 李根白皮
- 李根皮散
- 牡丹皮散
- 牡丹皮汤
- 木槿根皮
- 牛皮癣方
- 桑白皮散
- 桑白皮汤
- 桑白皮饮
- 桑根白皮
- 生梓白皮
- 石榴根皮
- 松根白皮
- 松杨木皮
- 酥皮奄子
- 乌根白皮
- 乌臼根皮
- 乌桕根皮
- 乌驴皮汤
- 乌木根皮
- 无患子皮
- 无名木皮
- 五加根皮
- 五加皮茶
- 五加皮酒
- 五加皮散
- 五加皮汤
- 香栾皮汤
- 杨根白皮
- 榆白皮散
- 榆根白皮
- 闸极木皮
- 柘根白皮
- 猪皮冻胶
- 竹皮大丸
- 紫荆木皮
- 白皮小豆散
- 白前桑皮茶
- 败酱秦皮茶
- 陈皮扒鸭条
- 陈皮半夏汤
- 服五加皮酒
- 腹皮麦冬茶
- 甘李根白皮
- 葛根橘皮汤
- 桂皮山楂饮
- 桂心橘皮汤
- 海藻橘皮丸
- 葫芦双皮汤
- 黄连橘皮汤
- 黄芪陈皮粥
- 加味五皮饮
- 橘皮半夏汤
- 橘皮干姜汤
- 橘皮生姜汤
- 橘皮醒酲汤
- 橘皮一物汤
- 橘皮枳术丸
- 橘皮竹茹汤
- 苦参橘皮丸
- 栝蒌竹皮汤
- 腊月兔皮毛
- 灵寿木根皮
- 马疡木根皮
- 麦芽青皮饮
- 木瓜陈皮茶
- 糯皮竹茹汤
- 苹果陈皮茶
- 青皮茴香茶
- 人参樗皮散
- 人参橘皮散
- 桑根白皮汤
- 芍药柏皮丸
- 生姜橘皮汤
- 十皮五子饮
- 石刺木根皮
- 石榴皮石榴
- 四苓五皮散
- 乌柏木根皮
- 乌臼木根皮
- 五加皮浸酒
- 五苓五皮散
- 仙茅加皮茶
- 野狼喉嗉皮
- 栀子柏皮汤
- 治牛皮癣方
- 橘皮玳玳花茶
- 千金牡丹皮散
- 千岁垣中肤皮
- 治牛皮癣效方
- 子童桑白皮汤
- 黄芪米醋脆皮鲤
- 橘皮枳实生姜汤
- 牛膝海桐皮煎丸
- 榆皮通滑泄热煎
- 桑白皮等汁十味煎
- 逍遥散加丹皮山栀方
- 小柴胡去参加青皮汤
- 续命汤加紫苏陈皮方
-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
- 嘘血归脾汤加丹皮肉桂方
-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
- 归脾汤去木香加丹皮山栀方
- 桂枝当归牡丹皮桃仁枳实汤
- 黄芩牡丹皮栝蒌半夏枳实汤
- 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
- 济生归脾汤去木香加丹皮麦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