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术

白术白术
目录
《本草纲目》白术
《本草备要》白术
《本草便读》白术
《本草崇原》白术
点击打开目录
《本草撮要》白术
《本草害利》白术
《本草害利》白术
《本草蒙筌》白术
《本草求真》白术
《本草思辨录》白术
《本草新编》白术
《本草易读》白术
《本草择要纲目》白术
《本经逢原》白术
《长沙药解》白术
《雷公炮制药性解》白术
《中药炮制》白术
《汤液本草》白术
《药鉴》白术
《药笼小品》白术
《药性切用》白术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白术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白术
《中药学》白术
《外科全生集》白术
《冯氏锦囊秘录》白术
《医学衷中参西录》白术
《顾松园医镜》白术
《医学入门》白术
《中国药典》白术
《中药大辞典》白术
《中华本草》白术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纲目》白术

《本草纲目》

「释名」亦名山蓟、杨、蓟、蓟、山姜、山连、吃力伽。

「气味」甘、温、无毒。

「主治」

1、胸膈烦闷。用白术研细,每取一匙,白水送下。

2、五饮(一、留饮,水在胸部;二、癖饮,水在两胁下;三、痰饮,水在胃中;四、溢饮,水在五脏间;五、流饮,水在肠间。这些都是因为饮食胃寒,或饮茶过多所致)。用白一斤、干姜(炮)半斤、桂心一斤,共研为末,和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二、三十丸,温水送下。此方名“倍术丸”。

3、四肢肿满。用白术三两,每服半两用口嚼碎,加大枣三枚,煎服。一天服三、四次。

4、中风口禁,不省人事。用白术四两,加三升,煮成一升,一次服完。

5、产后中寒,遍身冷直,口禁。不省人事,用白术四两、泽泻一两、生姜五钱,加水一升煎服。

6、头忽晕眩,四体消瘦,饮食无味,好食黄土。用白术三斤、三斤,捣乱筛净,加酒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一天服三次。忌食菘菜青鱼

7、中湿骨痛。用白术一两,加酒三杯,煎成一杯,一次服完。不喝酒的人,可用水煎服

8、小儿蒸热(脾虚人瘦,不思饮食)。用白术、白茯苓白芍药各一两,甘草半两,加煎服。此方名“吃力伽散”。

9、皮疹。用白术研细,每服一茶匙,酒送下。

10、自汗不止。用白术末,每服一茶匙,酒送下。

11、盗汗。用白术四两,分别以一两同牡蛎炒,同石斛炒,同麦麸炒。共研为末。每服三钱,杰米汤送下。一天服三次。

12、产后呕吐。用白术一两二钱、生姜一两五钱,加酒和水各二升,煎成一升,分三次服。

13、脾虚胀满(脾气不和,冷气客于中,雍塞不通)。用白术二两、桔皮四两,共研为末,加酒加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前服,木香汤送下。此方名“宽中丸”。

14、脾虚泄泻。用白术五钱、芍药一两,共研为末,加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一天服两次,冬月加肉豆蔻煨为末。

15、久泻肠滑。用白术(炒)、茯苓各一两,糯米(炒)二两,共研为末,加枣拌食或做成丸子服下。

16、小儿久泻(米谷不化,饮食不进)。用白术二钱半(炒过),加半夏曲二钱半、丁香半钱,共研为末,再加姜汁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大。按小儿年岁,酌量给服,米汤送下。

17、肠风痔漏脱肛泻血,长期不愈。用白术一斤,黄土炒过,研细;另用干地黄半斤,在饭上蒸熟。两药捣和,如太干,可加酒少许。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汤送下。一服服三次。

18、妊妇束胎(按:束是指产期已到而迟迟不生)。用白术、枳壳(麸炒),等分为末,和饭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饭前服,温水送下。

19、牙长不休(渐至张口进食亦感困难,这叫“溢病”)。用白术煎汤漱口兼内服,有效。

引用:《本草纲目》术(白术)

下载:《本草纲目》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备要》白术

《本草备要》

补脾燥湿

苦燥湿(经曰∶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甘补脾,温和中。在血补血,在气补气(同血药则补血,同气药则补气),无汗能,有汗能止(湿从汗出,湿去汗止。止汗同 、芍之类,发汗加辛散之味)。燥湿则能利小便生津液(既燥湿而又生津何也?汪机曰∶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生矣),止泄泻(凡水泻,湿也。腹痛肠鸣而泻,火也。水火相激则肠鸣。痛甚而泻,泻而痛减者食也。完不化气虚也。在伤寒下利,则为邪热不杀谷也。久泻名脾泄,肾虚而命火衰,不能生土也。有积痰壅滞,肺气不能下降,大肠虚而作泻者宜豁痰。有伤风泄泻者宜散风。如脾虚湿泻者宜白术。凡治泻,丸散优于汤剂),消痰水肿满,黄胆湿痹。补脾则能进饮食,祛劳倦(脾主四肢,虚则四肢倦怠),止肌热(脾主肌肉),化症癖(同枳实则消痞,一消一补,名枳术丸荷叶烧饭为丸,脾运则积化也)。和中则能已呕吐,定痛安胎(同黄 则安胎,黄芩除胃热,白术补脾,亦除胃热,利腰间血。盖胎气系于脾,脾虚则蒂无所附,故易落。利腰脐血者,湿除则血气流行也)。血燥无湿者禁用。能生脓作痛,溃疡忌之(补气故也,凡胀满者忌用,白术闭气,然亦有塞因塞用者)。

肥白者出浙地,名云头术;燥白者出宣歙,名头术,差胜于浙。用糯米泔浸(借谷气以和脾),陈壁土炒(借土气以助脾),或蜜水炒,人乳拌用(润以制其燥,《千金方》曰∶有人病牙齿退场门,艰于饮食者,名髓溢,单用白术愈)。

引用:《本草备要》白术

下载:《本草备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便读》白术

《本草便读》

白术图片

补脾燥湿.法干健之功能.冬采野生.随坤土而运用.化水痰于胃脘.腰脐血结并能搜.进饮食于太仓.妊妇胎元均赖固.脾虚久泻.温燥多灵.痹着诸邪.苦甘有力.(白术产浙江安徽等处.以于潜野生者为佳.土人皆用种法种之.冬采者为冬术.以冬令则精华汇聚于也.为补脾之正药.脾喜温燥.白术之性气温而燥.能补脾而资其健运.脾健则运化有权.诸病皆愈.白术虽燥.中有汁.虽日晒后即复还软.刚中有柔.故脾阴不足者.亦可蜜炙用之.白术之补脾燥湿.当与陈皮茯苓同用.否则恐有滞性.以其中含津液.是以能闭气.故又宜土炒用之.)

引用:《本草便读》白术

下载:《本草便读》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崇原》白术

《本草崇原》

气味甘温,无毒。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术始出南郑山谷,今处处有之,以嵩山、茅山及野生者为胜。其根皮黄,肉白,老则苍赤,质多膏液,有赤白二种。《本经》未分,而汉时仲祖汤方始有赤术、白术之分,二术性有和暴之殊,用有缓急之别。)

(按∶《本经》单言曰术,确是白术一种,苍术固不可以混也,试取二术之、叶、根、茎白术近根之叶,每叶三岐,略似半夏,其上叶绝似梨叶,色淡绿不光。苍术近根之叶,作三五叉,其上叶则狭而长,色光润。白术茎绿,苍术茎紫。白术根如人指,亦有大如拳者,皮褐色,肉白色,老则微红。苍术根如老姜状,皮色苍褐,肉色黄,老则有朱砂点。白术味始甘,次微辛,后乃有苦。苍术始甘,次苦,辛味特胜。白术性和而不烈,苍术性燥而烈,并非一种可知。后人以其同有术名,同主脾胃,其治风寒湿痹之功亦相近,遂谓《本经》兼二术言之,盖未尝深辩耳;观《本经》所云止汗二字,唯白术有此功,用苍术反是写得相混耶。白术之味,《本经》云苦,陶弘景云甘,甄权云甘辛,张杲云味苦而甘,今取浙中所产白术尝之,实兼甘辛苦三味。夏采者,辛多甘少,冬采者,甘多辛少,而后皆归于苦。是知诸说各举其偏,而未及乎全也。隐庵于《本经》原文定苦字为甘字,爰以白术为调和脾土之品,甘是正味,苦乃兼味,故采弘景之说,以订正之耳。)

白术气味甘温,质多脂液,乃调和脾土之药也。主治风寒湿痹者,《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白术味甘,性温,补益脾土,土气营运,则肌肉之气外通皮肤,内通经脉,故风寒湿之痹证皆可治也。夫脾主肌肉,治死肌者,助脾气也。又脾主四肢,痉者,四肢强而不和。脾主黄色,疸者,身目黄而土虚。白术补脾,则痉疸可治也。止汗者,土能胜湿也。除热者,除脾土之虚热也。消食者,助脾土之转运也。作煎饵者,言白术多脂,又治脾土之燥,作煎则味甘温而质滋润,土气和平矣。故久服则轻身延年不饥。

愚按∶太阴主湿土而属脾,为阴中之至阴,喜燥恶湿,喜温恶寒。然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始能发生万物。若过于炎燥,则止而不行,为便难脾约之证。白术作煎饵,则燥而能润,温而能和,此先圣教人之苦心,学人所当体会者也。

引用:《本草崇原》白术

下载:《本草崇原》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撮要》白术

《本草撮要》

味辛甘.入足太阴经.功专除湿益气.得实.能涤饮消痞.得条芩能安胎.无湿者禁用.溃疡亦忌.以能生脓作痛也.和脾糯米泔浸.助脾土炒.或蜜水炒人乳拌以制燥.千齿长退场门.名曰髓溢.单用白术愈.

引用:《本草撮要》白术

下载:《本草撮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害利》白术

《本草害利》

〔害〕五脏皆阴,世人但知补脾,此指脾为湿土之脏,术能燥湿,湿去则脾健,故曰补也。

不知脾无湿邪者用之,反燥脾家津液,是损脾阴也,何补之有?此最易误,故特表而出之。

凡血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齿衄鼻衄咽塞,便秘滞下者咸宜忌之。肝肾有筑筑动气者勿服。术性燥而闭气,刘涓子痈疽论云∶溃疡忌白术,以其燥肾闭气,而反生脓作痛也。

〔利〕苦甘温,健脾进食,消谷补中,化胃中痰水,理心下急满,利腰脐血结,祛周身湿痹,君枳实以消痞,佐黄芩以安胎。茯苓为使。

〔修治〕野术、于潜术、仙居术为胜。台产术力薄,只可调理常病,若生死关头,断难恃以为治。江西术,与浙江野术相似,苦劣不堪用。陈壁土炒,或人乳拌蒸,糯米泔浸。

引用:《本草害利》白术

下载:《本草害利》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害利》白术

《本草害利》

(见脾部)

引用:《本草害利》白术

下载:《本草害利》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蒙筌》白术

《本草蒙筌》

味苦、甘、辛,气温。味浓气薄,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无毒。浙术(俗呼云头术。)

种平壤,颇肥大,由粪力滋溉;歙术,(俗呼狗头术。)产深谷,虽瘦小,得土气充盈。

(宁国、池州、昌化产者,并与歙类,境界相邻故也。)采根秋月俱同,制度烘曝却异。浙者大块旋曝,每润滞油多;歙者薄片顿烘,竟干燥白甚。凡用惟白为胜,仍觅歙者尤优。咀后人乳汁润之,制其性也;润过陈壁土和炒,窃彼气焉。(取向东陈年壁土研细,和炒褐色,筛去土用之。此因脾土受伤,故窃真土气以补助尔。若非脾病不必拘此制。)入心脾胃三焦四经,须侠防风地榆引使。除湿益燥,缓脾生津。驱胃脘食积痰涎,消脐腹水肿胀满止呕逆霍乱,补劳倦内伤。手足懒举贪眠,多服益善;饮食怕进发热,倍用正宜。间发 (音皆)疟殊功,(两日发者。)卒暴注泻立效。(水泻不禁者。)或四制研散敛汗,(出东垣方。)

或单味丸调脾。(出丹溪方。)奔豚积忌煎,因常闭气;痈疽毒禁用,为多生脓。治皮毛间风,利腰脐间血。故止而皮毛,中而心胸,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又无汗则发,有汗则止,与黄耆同功。同枳实为消痞方,助黄芩乃安胎剂。哮喘误服,壅窒难当。又种色苍,乃名苍术。出茅山,(属直隶,句容县。)第一,择洁实尤良。刮净粗皮,泔渍炒燥。

(米泔渍一伏时,咀片炒燥。)亦防风地使引,入足经阳明太阴。消痰结窠囊,去胸中窄狭。治身面大风,风眩头痛甚捷;辟山岚瘴气,瘟疫时气尤灵。暖胃安胎,宽中进食。驱 癖气块,止心腹胀疼。因气辛烈窜冲,发汗除上焦湿,其功最优。若补中焦除湿,而力甚不及于白也。仍与黄 同煎,(即二妙散。)健行下焦湿热。

《神农经》曰∶必欲长生,当服山精。即此是矣。二术所忌,蛤李桃。

(谟)按∶术虽二种,补脾燥湿,功用皆同。但白者补性多,且有敛汗之效;苍者治性多,惟专发汗之能。凡入剂中,不可代用。然白术既燥,《本经》又谓生津何也?盖脾恶湿,脾湿既胜,则气不得施化,津何由生?故曰膀胱津液之府,气化出焉。今用白术以燥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亦随气化而生矣。他如茯苓亦系渗湿之药,谓之能生津者,义与此同。

引用:《本草蒙筌》白术

下载:《本草蒙筌》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求真》白术

《本草求真》

(山)补脾气燥脾湿

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内经》)白术味苦而甘。既能燥湿实脾。复能缓脾生津。(湿燥则脾实。脾缓则津生。)且其性最温。服则能以健食消谷。为脾脏补气第一要药也。(五脏各有阴阳。白术专补脾阳。故曰补气。)书言无汗能发。有汗能收。通溺止泄。消痰治肿。止热化癖。安胎(胎气系于脾。脾虚则蒂无所附。故易落。)止呕。(声物俱有为呕。有物无声为吐。东垣云。生姜半夏。皆可以治表实气壅。若虚呕谷气不行。当以参术补胃。推扬谷气而已。)功效甚多。总因脾湿则汗不止。脾健则汗易发。凡水湿诸邪。靡不因其脾健而自除。吐泻及胎不安。(胃之上口为贲门。水谷于此而入。胃之下口为幽门。水谷之滓秽自此而入小肠。又自小肠下一十六曲。水谷始下小肠下口阑门。水谷自此泌别。凡秽为浊。入于大肠。水之清。入于胱膀。如水谷不分。清浊不别。则皆入于大肠而成。李士材云。脾士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湿多成于五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而为病。)亦靡不因其脾健而悉平矣。故同枳实则能治痞。同黄芩则能安胎。同泽泻则能利水。同干姜心。则能消饮祛癖。同地黄为丸。则能以治血泻萎黄。同半夏丁姜汁。则可以治小儿久泻。同牡蛎石斛麸。则可以治脾虚盗汗。然血燥无湿。肾间动气筑筑。燥渴便闭者忌服。谓其燥肾闭气。则其气益筑。(刘涓子云。痈疽忌白术。以其燥肾而闭气。故反生脓作痛也。凡脏皆属阴。世人但知白术能健脾。宁知脾虚而无湿邪者!用之反燥脾家津液。是损脾阴也。何补之有?此最易误。故特表而出之。)又寒湿过甚。水满中宫者亦忌。谓其水气未决。苦不胜水。甘徒滋壅。必待肾阳培补。水气渐消。肾气安位。术始可投。(犹洪水冲堤。必待水退。方可培土御水。)此又不得不稍变换于中也。(凡土亏水泛。必俟水势稍退。方进理中等药。)盖补脾之药不一。白术专补脾阳。(仲淳曰。白术禀纯阳之土气。除邪之功胜。而益阴之效亏。故病属阴虚。血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齿衄。便秘滞下者。法咸忌之。)生则较熟性更鲜补不滞腻。能治风寒湿痹。及散腰脐间血。并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非若山药止补脾脏之阴。甘草止缓脾中之气。而不散于上下。俾血可生。燥症全无。苍术气味过烈。散多于补。人参一味冲和。燥气悉化。补脾而更补肺。所当分别而异视者也。出浙江于潜地者为于潜术。最佳。米泔浸。(借谷气和脾。)壁土拌炒。(借土气助脾。)入清燥药。蜜水炒。(借润制燥。)入滋阴药。人乳拌用。(借乳入血制燥。)入清胀药。麸皮拌炒用。(借麸入中。)

引用:《本草求真》白术

下载:《本草求真》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思辨录》白术

《本草思辨录》

邹氏云∶脾主升举清阳,胃主通降浊阴,皆属土而畏湿。术开于初夏,结实于伏时,偏于湿热弥漫之际,显其有猷有为,确知其入脾胃,能力固中气,外御湿侮矣。刘氏亦脾胃同论,而以为先胃而后及脾。张隐庵则专主益脾而不及胃。窃思胃为阳明燥金,脾为太阳湿土,土必名湿者,即隐庵所谓土有湿气,始能灌溉四旁,如地得雨露而后发生万物也。白术味甘多脂,有似湿土,非脾之正药而何。其肉白,老则微红,味复带辛,故能由脾及胃而达肌表白术除脾湿,固中气,为中流之砥柱。其散表邪,非辅以麻黄桂枝附子之属,不能由肌肉而透皮毛。盖其味浓而甘,擅长于守也。麻黄桂枝附子,为走散风寒之剂,加以白术除湿,则为治风湿,治寒湿。无湿不加,故麻黄桂枝附子多用于伤寒太阳病,而术惟有水气始用之。邹氏云∶仲圣治风寒湿痹方,多有不用术者,以术于风胜湿胜者为最宜,寒胜者差减。

盖风胜必烦,湿胜必重。金匮中治痹用术诸方,非兼烦必兼重。或云身烦疼,或云身体疼烦,或云骨节烦疼掣痛,或云腹重,或云头重,或不烦不重,而云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是析风与湿与寒而三之矣。不知仲圣方言烦者未尝不兼湿,言重者未尝不兼风,言寒者未尝不兼风与湿,诸本经主风寒湿痹,无不吻合。邹氏徒泥于字面而不知细审,遂并白术性用而胥失之矣。

凡仲圣方用桂至四两,必为利小便与下肾邪,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又明云大便硬小便自利去桂,大便不硬小便不利当加桂,是桂枝之能利小便无疑矣。乃尤氏解此方云∶大便硬小便自利,知其人在表之阳虽弱,而在里之气自治。则皮中之湿,所当驱之于里,使水从水道而出,不必更出之表以危久弱之阳,故去桂枝之辛散,加白术之苦燥,合附子之大力健行者,于以并走皮中逐水气。夫去桂以小便利也。今去桂而犹欲驱湿从水道出,不知其意何居。况既云当驱之于里,不必更出之表,而又云加白术合附子,以并走皮中逐水气,不仍出之于表乎。是尤氏于本条语意,全未体会。邹氏之说,差胜于尤,而亦未见其当。其解去桂加术也。曰∶脾健则能制水,水在内能使下输膀胱而大便实,水在外能使还入胃中而大便濡。夫谓使在内之水下输膀胱,实非术之能事。仲圣加术,正取其不利小便。谓使在外之水还入胃中,则殆以大便硬而更崇其土,理不可晓,作此当然之想耳。按仲圣云,三服尽其人如冒状勿怪,此以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可见术附并用,是使水从表除,不从里泄,即水不还入胃中之据。或谓如大便硬何。曰∶小便数者,大便必硬,此小便自利,即小便数也。皮中之水不当留而留,水府之水当留而不留,脾不举其职,而肠胃与膀胱之传化咸乖矣。去桂加术,则小便节而本有之津液不随之而亡,亦脾职复而后致之津液可由是而裕;水湿外除,津液内蒸,谁谓白术之加,不足以濡大便哉。

白术大明主反胃、利小便,洁古主生津、止渴,殆不善会仲圣方而致误耳。五苓散药止五味,而交相为用,中多奥旨。夫所谓脉浮发热者,表证也,烦渴小便不利者,里证也。太阳表邪化热传本,因而渴饮,因而水不化,因而小便不利。解表止桂枝一味,治里亦第利水而不涤热,且利水用至四味,不更助燥增热乎。要知表未全解,尚属阳中有阴,不似阳明病可任寒药。水为阴邪,非辛甘温不化,桂枝虽不以利水,而化气必藉桂枝。猪苓茯苓亦太阳药,协桂枝则利水而亦解表。五味分两皆甚少,且以散服,多饮暖水,为出汗计者至矣。

而治里之法即具于其中。桂枝最少,欲其达表;泽泻最多,取其咸降;更以白术一味益中气,收水湿,安靖上下;而后表无不解,水无不行。表解水行,则热自撤,渴自止。若谓术能止渴、利小便,则实非其所长。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胃反,是脾伤不磨,并挟饮邪,故以白术健脾胜水,非以止胃反。生姜半夏为治呕吐之专药,方有生姜无半夏者,以渴忌半夏也。白术味甘多脂,原能生津,观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之治大便硬可见。然其性燥,用于有水湿之证,诚能使脾运而津生。若阴虚津枯,责效于白术,则白术谢不敏矣。

术之或去或加,见于理中丸者为多,欲明用术之道,于此求之,思过半矣。曰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肾气动,是欲作奔之征兆,以桂四两降而泄之,原有成法,见于伤寒金匮两书。加桂可矣,去术何为?夫土能制水,故千金以白术治髓溢,似此证正宜崇土;然术能御之不能泄之,不去术,则术横亘于中,足以掣桂之肘,此加桂所以必去术也。曰∶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二两;下多者还用术。猪苓汤、五苓散、茯苓泽泻汤,皆有吐不去术。生姜泻心汤黄芩汤四逆汤白通汤,皆有下利不用术。兹何为不然?不知此为寒霍乱言耳。吐多者吐多于下,下多者下多于吐。吐多于下,则里湿尚轻而胃逆为甚,加生姜是以辛散之,去术为甘壅也。下多于吐,则脾湿重矣,健脾除湿,非术不可。故吐多去之,而下多必还用之。曰∶渴欲饮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术非治渴之物,此不特不去而更加于前数,何故?盖理中所以温中,所以治寒多不用水之霍乱。今渴欲饮水,自非燥热之渴,乃因吐利重丧其津,而脾弱不振也。是虽有参以生津,而参以气胜,术以味胜。味胜者培中土而滋化源,尤为得力,故不加参而加术也。曰∶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洄溪谓阳虚,尤氏谓气脾,邹氏谓脾实。按证是脾寒,金匮有腹满为寒之文,又观所加为附子,其为阳虚无疑。若是脾实,则当与以浓朴七物大柴胡大承气之属,与此悬绝矣。四逆温肾用姜附,此温脾亦用姜附。盖肾寒阳虚,必侵及脾,故以姜辅附。脾寒阳虚,其源由肾,故以附辅姜。其必去别录术除心下急满一语,须连上消痰水看;然术不能独任其责,亦惟中虚者宜之。金匮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苓桂术甘汤,四味皆相协以成功,无一味可缺。用于伤寒,则茯苓增一两以急下其水,白术减一两以微损其壅,为其气冲故也。而要非吐下之后,未必以术补虚桂枝人参汤,证兼心下痞硬,而其用术也,以数下之后,利下不止,虚亦甚也。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表证未罢而去桂,心下满痛而加术,几令人不解。然服桂枝汤或下之,虽不切中病情,而病气亦已衰矣。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而脉不云浮,亦不恶寒恶风,翕翕乃微开微阖之,是未可与头痛发热并论者,独水停心下满而微痛、无汗而小便不利,邪无从出,为是证之关键。盖太阳为寒水之府,头顶乃太阳经脉之所至,若非水停心下,前服桂枝汤即强痛可除。其不除者,半由寒水之不下行也。桂枝一味,无汗固忌,不治表亦无需乎桂,故去之。利小盒饭首推茯苓,故加之。水气因阳气不充而停,不益其气,病机不转,术益气而除湿,故加之。虽然甘壅之术,非满痛之心下所宜,其所以得收其效者,独赖有芍药以敛之耳。况术为脾家准对之药,得芍药自疾趋而入脾,得茯苓又相协而利水,水行则满痛必除,太阳之微邪,何至仍踞于表。甘草乃白术补虚之佐使。姜枣调营卫,使邪无所容,别录术主大风在身面,其所谓风,即藏谓术补肝风虚之风。刘氏云∶阳虚阴蓄,久而阴不化,则阳从之而化风,是谓风虚。又云∶阳蓄阴中则气虚,气虚则生湿。是术之治风仍不离乎湿。金匮附近效术附汤一方,即治风虚之证也。别录又主风眩头痛目泪出,下句接以消痰水,盖以风眩本于痰水,消痰水即所以治风眩。邹氏谓湿与水与饮是一源三歧,历举金匮治眩与治湿治水各方以证之,并谓本经止汗除热,多系风湿相搏之证,如五苓散、防己黄汤甘草附子汤,皆止汗除热之验,而不得用于温热之汗出身热,洵属确论。然其于金匮有不得其解者,谓小半夏加茯苓汤,治饮眩而不用术,以心下痞故。夫小半夏汤治呕吐之方也,药止三味,而必以小半夏加茯苓名之,明乎此以止呕吐利水为治也。虽然,呕吐因膈间有水,因膈间有水而眩悸,皆术所宜从事,即心下痞因饥而得者,亦何尝忌术;乃绝不许术阑入其间,诚不可解。愚盖细思而得其故焉,仲圣下字皆极有斟酌,呕吐而曰卒,卒字讵容忽过,呕吐由于卒致,则必膈间本无宿水,或因清阳偶弛,饮停不化,遂胃逆而为呕吐。脾固无恙,无虑其虚。以姜夏宣阳降逆于上,茯苓利水于下,足以疗之而有余。若再以甘壅之术,横于膈间,则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枳实薤白桂枝汤之治胸痹也,曰人参汤亦主之,一证而虚实不同,药即攻补相反,术之宜与不宜,不益可见哉。

引用:《本草思辨录》白术

下载:《本草思辨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新编》白术

《本草新编》

白术,味甘辛,气温,可升可降,阳中阴也,无毒。入心、脾、胃、肾、三焦之经。除湿消食,益气强阴,尤利腰脐之气。(〔批〕白术利腰脐之气,原是利肾中之湿也。肾不湿则腰不疼,湿去而腰脐自利矣。)有汗能止,无汗能发,与黄 同功,实君药而非偏裨。往往可用一味以成功,世人未知也,吾今泄天地之奇。如人腰疼也,用白术二三两,水煎服,一剂而疼减半,再剂而痛如失矣。夫腰疼乃肾经之症,人未有不信。肾虚者用熟地山茱以补水未效也,用杜仲破故纸补火未效也,何以用白术一味而反能取效。不知白术最利腰脐。腰疼乃水湿之气浸入于肾宫,故用补剂,转足以助其邪气之盛,不若独用白术一味,无拘无束,直利腰脐之为得。夫二者之气,原通于命门,脐之气通,而腰之气亦利,腰脐之气既利,而肾中之湿气何能久留,自然湿去而痛忽失也。通之而酒湿作泻,经年累月而不愈者,亦止消用此一味,一连数服,未有不效者。而且湿去而泻止,泻止而脾健,脾健而胃亦健,精神奋发,颜色光彩,受益正无穷也。是白术之功,何亚于人参乎。不特此也,如人患疟病,用白术二两、半夏一两,米饭为丸,一日服尽即愈。夫疟病,至难愈之病也。用柴胡、青皮散邪不效,用鳖甲、首乌逐邪不效,用草果常山伐邪不效,何以用白术二两为君,半夏一两为臣,即以奏功,不知白术健脾开胃之神药,而其妙尤能去湿,半夏去痰,无痰不成疟,而无湿亦不成痰。利湿则痰已清其源,消痰则疟已失其党,况脾胃健旺,无非阳气之升腾,疟又于何地存身哉。此效之所以甚捷也。由此观之,则白术非君药而何。推之二陈汤,必多加白术所以消痰也;四君子汤,必多加白术所以补气也;五苓散,必多加白术所以利水也;理中汤,必多加白术所以祛寒也;香薷饮,必多加白术所以消暑也。至于产前必多加白术以安胎,产后必多加白术以救脱,消食非多用白术何以速化,降气非多用白术何以遽定,中风非多用白术安能夺命于须臾,痞块非多用白术安能救困于败坏哉。人知白术为君药而留心于多用也,必能奏功如神矣。或问白术利腰脐而去湿,若不在腰脐者,似非可利,胡为凡有湿病皆不能外耶?此未明乎腰脐之义也。人之初生,先生命门。命门者,肾中之主,先天之火气也。有命门而后生五脏六腑,而脐乃成,是脐又后天之母气也。命门在腰而对乎脐,腰脐为一身之主宰。腰脐利而人健,腰脐不利而人病矣。凡有水湿,必侵腰脐,但有轻重之分耳。治水湿者,一利腰脐而水即入于膀胱,从小便而化出,所以得水必须利腰脐,而利腰脐必须用白术也。况白术之利腰脐者,利腰脐之气,非利腰脐之水也。腰脐之气利,则气即通于膀胱,而凡感水湿之邪,俱不能留,尽从膀胱外泄,是白术不利之利,正胜于利也。(〔批〕利气非泻气之谓,正利其气通膀胱也。膀胱非气不行,气闭则塞,气通则开。白术利气以利水,所以必用之也。)

或问白术健脾去湿,为后天培土圣药,真缓急可恃者也。虽然人知白术益人,而不知白术之损人也。白术利水,则其性必燥。世人湿病,十居其四,而燥症十居其六。肺气之燥也,更用白术以利之,则肺气烁尽津液,必有干嗽之忧;胃气之燥也,更用白术以利之,则胃气炎蒸津液,必有口渴之虑。脾气之燥也,更用白术以利之,则脾气焦枯津液,必有肠结之苦。盖宜于湿者,不宜于燥也。去湿既受其益,则添燥安得不受其损哉。

或疑白术乃去湿生津之上品,而先生谓其性燥,不可治肺、胃、脾三家之燥病,吾不得其义也。夫白术生津,但能生水火既济之津,不能生水火未济之津也。如湿病宜去其湿,则燥病宜解其燥,亦明矣,乃不解其燥,而反用燥以治之,即能生津,亦为火所烁矣。况白术去湿,则内无津液而外无水气,又从何而生津乎。此白术止可治湿而不可治燥也。虽然白术性虽燥,终是健脾之物,脾健而津液自生。用润药以佐其燥,则白术且自失其燥矣,又何能助燥哉。(〔批〕性燥而润制之,白术何往不可善用乎。)

或疑白术健脾生胃,有时用白术而脾胃不能受补者何也?此虚不受补也。脾胃之气,喜生发而不喜闭塞。白术正开胃开脾之圣药,何至用之而反无功,明是土崩瓦解之象。而土崩瓦解之故,由于肾火之大败也。土非火不生,火非土不旺,脾胃之土必得肾中之火相生,而土乃坚刚,以消水谷。今因肾水既枯,而肾火又复将绝,土既无根培之,又何益乎。徒用白术以健脾开胃,而肾中先天之火已耗尽无余,如炉中烬绝,益之薪炭,而热终难起焰。此生之不生,乃脾不可生。非白术能生而不生也。(〔批〕无根之土,必须培火。)

或又问脾土固肾火所生,而胃土实心火所生,肾火绝而心火未绝,宜用白术以健胃,尚可以生土也。夫胃土非心火不生,而心火必得肾火以相济,肾火绝,又何以济心之不足乎。心火因肾火之绝,而心火欲救肾火而未遑,又何能救胃哉。胃既不可救,则胃无二火之生,胃气欲不亡,不可得矣。胃气既亡,而白术虽能健脾,而欲生胃无从也。(〔批〕脾土生于肾火,胃土生于心火,虽有所分,其实脾胃皆生于肾火也,故肾一绝而脾胃两无可救矣。)

或又问心、肾二火既绝,故用白术而无功,吾救心、肾之火而兼用白术,则不生者可以生矣。嗟乎。先天之火虽绝而未绝也,后天之火一绝而俱绝矣。肾中之火,先天之火也。心中之火,后天之火也。后天火绝者,由于先天之火先绝也。救先天之火,则后天之火自生。救后天之火,则先天之火难活。故救火者,必须先救肾中之火,肾火生则心火不死,肾火绝则心火不生。故欲救脾胃之生,不可徒救心火之绝,非心火之不宜救也,救肾火正所以救心火耳。倘肾火之绝不及救,而徒救夫心火,多用桂、附于白术、人参之中,欲救心以救肾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况仅用白术,又何以救之哉。(〔批〕阐发白术之义,得如许奇论,真石破天惊。)

或疑白术性燥,脾胃有火者不宜用,恐其助热也。此等议论,真民生之大不幸也。夫白术甘温,正能去热,脾胃有火者,安在不相宜。(〔批〕白术甘温,正解火热。)惟胃中邪火沸腾,不可用之以助邪。倘胃中虚火作祟,非白术之甘温,又何以解热哉。世人一见白术,无论有火无火,与火之是虚是邪,一概曰白术助火不宜用,更有疑白术为闭气者,尤为可笑。白术利腰脐之气,岂有腰脐利而脾胃反不利者乎。

或疑白术闭气,闭上焦之气也。先生谓利腰脐之气,乃利下焦之气,上下各不相同,恐未可以利下而并疑上焦之俱利也。曰∶腰脐为生气之根,岂有根本大利而枝叶不舒发之理。彼言白术之闭气者,言气虚散失者,白术能补而收闭其耗散之气也。世人错认闭字,致使白术利气之药,反同闭气之品而弃之。此千古之冤也。

或问白术阳药,能益脾土之阴,是白术自能生阳中之阴乎,抑必有藉于补阴之味以生阳也?

曰∶阳药补阳,而白术偏能于阳中补阴,是白术亦阴分之药也。白术既阴阳兼补,得阴阳之药,皆相济而成功,安在入诸补阴以生阳,入诸补阳而不能生阴哉。

或疑白术阳药,而补脾气之阴,是阳能生阴也,又何以阳又能生阳乎?夫阴阳原两相生也,阳以生阳,不若阳以生阴之速,但不可谓阳不生阳也。白术阳药,以生脾中之阴者十之八,而生脾中之阳者十之二耳。

引用:《本草新编》白术

下载:《本草新编》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易读》白术

《本草易读》

陈壁土炒用。

甘,温,苦,平,无毒。入脾胃二经。燥湿补脾,温中和胃生津止渴,已呕住泻。进饮食,祛劳倦,消痰水,除肌热。君黄芩而安胎,佐枳实以消痞。血燥无湿者禁用,疮疡溃后忌之,以能生脓作痛也。

处处有之,以茅山、嵩山、蒋山、白山者为良。今生杭、越、舒、宣诸州山岗上。叶叶相对,上有毛。方茎,茎端有花,淡紫碧红数色,根作桠生。大块紫花,根如云头者佳。盖古方所用,皆白术也。又古方苍白不分是也。今市人多以米涂令白,非自然矣,宜刮去之。

齿牙日长,名髓溢。水煎漱服,用生的。(验方第一。)

妊娠束胎,同枳壳丸服。胎瘦易产也。(第二。)

肠风积年,同生地丸服。(第三。)

小儿久泻、不化食,同半夏、公丁、姜汁丸服。(第四。)

老人常泻,同苍术丸服。(第五。)

老少滑泻,同山药丸服。(第六。)

???七.)

湿泻暑泻,同车前子共末,汤下二钱。(第八。)

脾虚胀满,同陈皮丸服。(第九。)

心下坚如盘,同枳实煎服。(第十。)

胸胁满闷,无火者,末服。(十一。)

心下有水,同泽泻煎服。(十二。)

四肢肿满,姜引,水煎频服。(十三。)

中风口噤,煎服二钱。(十四。)

产后冷直口噤,同泽泻、生姜煎服。(十五。)

头忽眩晕,食无味,术同曲丸服。(十六。)

中湿骨痛,酒煎服。(十七。)

人血虚肌热,同茯苓、白芍、甘草为末,姜枣下。(十八。)

小儿蒸热,瘦不食。方同上。(十九。)

风瘙瘾疹,为末,酒服。(二十。)

面多 ,苦酒渍之,频拭。(二十一。)

自汗不止,末服。(二十二。)

虚汗,同小麦煮干,去麦,末服。(二十三。)

产后但呕,同生姜,酒水温煎服。(二十四。)

桂附去桂加白汤 甘草 生姜 大枣 附子 白术治身体烦痛,大便坚,小便自利者。(诸方第一。)

越婢加术汤 麻黄 甘草 石膏 姜 枣 白术治一身黄肿,小便不利而渴者,里水也。(第二。)

麻黄加术汤 麻黄 杏仁 炙草 桂枝 白术治一身烦痛,或小水不利。(第三。)

理中丸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治霍乱寒多不用水者。(第四。)

白术散 白术 川椒 川芎 牡蛎妊娠养胎。(第五。)

茯苓饮 茯苓 人参 陈皮 白术 枳实 生姜治心胸有痰饮宿水。(第六。)

桂苓甘术汤 桂枝 茯苓 白术 甘草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有目眩。又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第七。)

台参 白术 当归 砂仁 山药 白芍 熟地 甘草 陈皮 大枣水煎。截疟愈后补养之剂。(第八。)

木香丸 木香 青皮 白术 姜黄 豆蔻 阿魏(等分)

大,每二十丸,姜汤下。治单腹胀。(第九。)

白术 台参 云苓 炙 麦冬 归身治子痫晕倒口噤,须臾而。(第十。)

引用:《本草易读》白术

下载:《本草易读》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择要纲目》白术

《本草择要纲目》

【气味】

甘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中阴也.入手太阳少阴足太阴阳明少阴厥阴六经.(用乳汁润之.以制其性.脾病以陈壁土炒过.窃土气以助脾也.)

【主治】

温中去脾胃湿.除脾胃热.强脾胃气.进饮食.和脾胃以生津液.止肌热.治四肢困倦.目不能开.怠惰嗜卧.不思饮食.止渴安胎.凡中焦不受湿不能下利.必须白术以逐水益脾.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消痞.故枳术丸以之为君.然脾恶湿.湿胜则气不得施化.津液何由而生.故曰膀胱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焉.用白术以除其湿.则气得周流.而津液自生矣.

引用:《本草择要纲目》白术

下载:《本草择要纲目》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经逢原》白术

《本经逢原》

一名山姜

甘温,无毒。云术肥大气壅。台术条细力薄。宁国狗头术皮赤稍大,然皆栽灌而成,故其气浊,不若于潜野生者气清,无壅滞之患。入诸补气药,饭上蒸数次用。入肺胃久嗽药,蜜水拌蒸。入脾胃痰湿药,姜汁拌晒。入健脾药,土炒。入泻痢虚脱药,炒存性用。入风痹痰湿利水破血药,俱生用。然非于潜产者,不可生用也。

《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

发明 白术甘温味浓,阳中之阴,可升可降,入脾胃二经。生用则有除湿益燥、消痰利水,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散腰脐间血及冲脉为病,逆气里急之功。制熟则有和中补气,止渴生津,止汗除热,进饮食,安胎之效。《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者,正以风、寒、湿三者合而成痹,痹者,拘挛而痛是也。《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筋骨。死肌者,湿毒侵肌肉也。痉者,风寒乘虚客于肝肺肾经所致也。疸者,脾胃虚而湿热瘀滞也。如上诸证,莫不由风、寒、湿而成,术有除此三者之功,故能祛其所致之疾也。止汗除湿进食者,湿热盛则自汗,湿邪客则发热,湿去则脾胃燥,燥则食自消、汗自止、热自除矣。又主大风在身,而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肤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津暖胃,消谷嗜食,得参、苓大补中气,得枳、健运饮食。《本经》言,消食作煎饵,留其滓以健运脾气,食自化矣。仲景五苓散,祖《素问》泽术麋衔汤并用生者,但彼兼衔以统血,则汗自止;此兼桂枝以通津,则渴自除。洁古枳术丸,祖《金匮》枳实汤,彼用生者以健胃,则逆满自愈。此用熟者以助脾,则饮食自强,且以叶裹饭为丸,取清震之气,以鼓克运之力也。盖白术得中宫冲和之气,补脾胃药以之为君,脾土旺则清气升而精微上,浊气降而粕输。仲淳有云∶白术禀纯阳之土气,除邪之功胜,而益阴之效亏。

故病属阴虚血少,精不足,内热骨蒸,口干唇燥,咳嗽吐痰,吐血鼻衄齿衄,便闭滞下者,法咸忌之。术燥肾而闭气,肝肾有动气者勿服。刘涓子云∶痈疽忌白术,以其燥肾而闭气,故反生脓作痛也。凡脏皆属阴,世人但知白术能健脾,宁知脾虚而无湿邪者用之,反燥脾家津液,是损脾阴也,何补之有,此最易误,故特表而出之。

引用:《本经逢原》白术

下载:《本经逢原》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长沙药解》白术

《长沙药解》

【本经】术。味苦温。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作煎饵。久服轻身延年,不饥。一名山蓟,生山谷。

味甘、微苦,入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补中燥湿,止渴生津,最益脾精,大养胃气,降浊阴而进饮食,善止呕吐,升清阳而消水谷,能医泄利。

《金匮》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甘草二两,大枣六枚,生姜两半,附子一枚,白术一两。治风湿相抟,身体疼烦,大便坚,小便自利者。以汗出遇风,表闭汗回,流溢经络关节,营卫郁阻,是以疼烦。若小便不利,此应桂枝加附子,暖水达木,以通水道。今大便坚,小便自利,则湿兼在表而不在里。而水道过通,恐亡津液,故去桂枝之疏泄,加白术以补津液也。

越婢加术汤,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白术四两。治里水,一身面目黄肿,小便自利而渴者。以皮毛外闭,湿气在经,不得泄路,郁而生热,湿热淫蒸,是以一身面目黄肿。若小便不利,此应表里渗泻,以驱湿热。今小便自利而渴,则湿兼在表,而不但在里。便利亡津,是以发渴。甘草、姜、枣,补土和中,麻、膏,泻经络之湿热,白术补脏腑之津液也。

麻黄加术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仁七十枚,白术四两。治湿家身烦疼者。以湿郁经络,皮毛不泄,故身烦疼。麻黄汤泄皮毛以驱湿,恐汗去而津亡,故加白术,以益津也。此即里水之证,小便不利者也。

理中丸,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若脐下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去术之滞,加桂枝益肝阳而伐肾阴也。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去术之壅,加生姜降逆而止呕吐也。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去术之闭,加附子开瘀浊而消胀满也。下多者,仍用术,以其固脱陷而止泄也。渴欲得水者,加术足前成四两半,以其生津液而去湿也。

白术散,白术、蜀椒、川、牡蛎等分。妊娠养胎。以胎妊之病,水寒土湿,木气郁结,而克脾土,则脾困不能养胎。白术补土燥湿,蜀椒暖水敛火,芎?疏乙木之郁,牡蛎消肝气之结也。

脾以太阴而抱阳气,故温升而化木火,胃以阳明而含阴精,故清降而生金水。胃降则空虚而善容,是以食下而不呕,脾升则磨荡而善腐,是以谷消而不利。五行之性,火燥而水湿,太阴脾土,升自水分,因从水分而化湿,阳明胃土,降于火位,因从火位而化燥。太阴之湿济阳明之燥,阳明之燥济太阴之湿,燥湿调和,中气轮旋,是以胃纳脾消,吐利不作。

但太阴脾土以湿土司令,阳明胃从燥金化气。辛金己土,俱属太阴,而辛金不如己土之湿,庚金戊土,俱属阳明,而戊土不如庚金之燥,缘化于人,不敌主令于己者之旺也。人之衰也,火日亏而水日盛,燥日消而湿日长,湿则中气凝郁,枢轴不运,升降反作,脾陷胃逆。脾陷则乙木不达,下克己土,水谷不消而为泄,胃逆则甲木失归,上克戊土,饮食不纳而为呕。白术补土燥湿,土燥而升降如前,是以吐泄兼医。

理中汤,方在人参。用之以治痞满呕泄,盖与姜、甘、人参温补中气,转其升降之轴,自复清浊之位也。其性守而不走,故于补虚故固脱,独擅其长,而于疏通宣导,则未能焉。若脐动腹满诸证,非姜、桂、附子,不能胜任矣。

凡去湿之品,每伤于燥。白术气味浓郁,汁浆淳厚,既养胃气,亦补脾气,最生津液,而止燥渴。仲景用之于桂枝、麻黄之内,汗去而津液不伤,至妙之法也。

盖湿淫之病,善伤津液。以土燥金清,则肺气降洒,而化雨露。其露气之氤氲而游溢者,浸润滑泽,是谓之津。津液渗灌,脏腑沾濡,是以不渴。湿则气滞津凝,淫生痰涎,脏腑失滋,每生燥渴。津液无多,而再经汗泄,湿愈而燥伤矣。加白术去湿而养津,此除湿发汗之金绳也。

水火之交,其权在土。水化而为木火,由己土之左旋,火化而为金水,缘戊土之右转,土者,水火之中气也。中气旺则戊土蛰封,阴降而抱阳,九地之下,常煦然而如春,己土升发,阳升而含阴,九天之上,常凛然而如秋。中气衰则戊土逆升,失其封蛰之职,火飞而病上热,己土顺陷,乖其发达之政,水沉而病下寒,是以火热水寒之病,必缘土败。仲景治水,五苓、真武、附子、泽泻诸方,俱用白术,所以培土而制水也。禹平水土,非土则水不可平。治天下之水者,莫如神禹,治一身之水者,莫如仲景,圣圣心符,天人不殊也。

白术性颇壅滞,宜辅之疏利之品。肺胃不开,加生姜、半夏以驱浊,肝脾不达,加仁、桂枝以宣郁,令其旋补而旋行,则美善而无弊矣。

产于潜者佳。选坚白肥鲜者,泔浸,切片,盘盛,隔布,上下铺湿米,蒸至米烂,晒干用。

引用:《长沙药解》白术

下载:《长沙药解》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雷公炮制药性解》白术

《雷公炮制药性解》

味苦甘,性温无毒,入脾经。除湿利水道,进食强脾胃。佐黄芩以安胎,君枳实而消痞。

止泄泻,定呕吐,有汗则止,无汗则发。土炒用。防风地榆为使,忌桃、李、雀肉、青

按∶白术甘而除湿,所以为脾家要药,胎动痞满吐泻,皆脾弱也。用以助脾诸疾自去,有汗因脾虚,故能止之。无汗因土不能生金,金受火克,皮毛焦热,既得其补脾,又藉其甘温,而汗可发矣。伤寒门有动气者,不宜用之。

引用:《雷公炮制药性解》白术

下载:《雷公炮制药性解》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炮制》白术

《中药炮制》

『来源』本品为科植物白术的干燥根茎

『常用名』漂白术、焦白术。

『产地』浙江、湖北、湖南、河南等地。

『采收季节』秋冬季采挖。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洗净,用来泔水浸漂,冬春漂8小时,夏秋季漂4小时,捞入筐内,加盖湿布润透切片1分厚。米泔水浸漂是以去其燥性。若为增强健脾止泻,则用陈壁土或麦麸炒。

『用量』9~18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放干燥处。

引用:《中药炮制》白术

下载:《中药炮制》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汤液本草》白术

《汤液本草》

气温,味甘。苦而甘、温,味浓气薄,阴中阳也。无毒。

入手太阳、少阴经,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四经。

《象》云∶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血,除胃中热,去诸经之湿,理胃。

洁古云∶温中去湿,除热,降胃气,苍术亦同,但味颇浓耳。下行则用之,甘温补阳,健脾逐水,寒淫所胜,缓脾生津去湿,渴者用之。

《本草》∶在术条下,无苍、白之名。近多用白术治皮间风,止汗消痞,补胃和中,利腰脐间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脐。在气主气,在血主血。

洁古又云∶非白术不能去湿,非枳实不能消痞。除湿利水道,如何是益津液。

引用:《汤液本草》白术

下载:《汤液本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药鉴》白术

《药鉴》

气温,味甘苦而甘温,味浓气薄,无毒,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入手太阳少阴兼足阳明太阳少阴厥阴。除湿益燥,和中益气,利腰脐间瘀血,除胃中邪热。利水道、有除湿之功,强脾胃,有进食之效。佐黄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实有消痞之妙。与二陈同用,则化痰除湿,消食健胃。与白芍当归枳实生地之类同用,则补脾而清脾家湿热。与干姜同用,去脾家寒湿。

若见水泡之症,须用麻黄根汁浸透炒之,取其达表以利水道也。

引用:《药鉴》白术

下载:《药鉴》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药笼小品》白术

《药笼小品》

天生野产,不论何处,皆能扶土生津,挽回造化。

近时不可得矣!即有亦只如钮大,欲求津如液,味似琼浆,难矣哉!土人以此细者种之数,然后出售,已为难得。得一枚重钱数者,价亦不贱。铺中所卖,所谓于术,即苍术种,亦为高品。更有大如拳者,出台州,谓之粪术,种而浇肥,故易大耳,或饭久蒸,调理常病亦可用。更有小者,味薄妙用,惟能燥湿。更有小而甜者,为甜冬术,宜入淡补剂中。

予治肺虚咳嗽,每用白术,因其补土生金,前人用异功散治肺疾,亦由此也。

玉屏风用之,亦取其补土生金,以固皮毛。

胃气壅实,邪在阳明,在所禁用。

一人停食,用消导无效,一医令浓煎白术汤,服之而愈。谓胃虚则欠运,如磨齿平,不能屑物,此塞因塞用,亦颇有理。

引用:《药笼小品》白术

下载:《药笼小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药性切用》白术

《药性切用》

苦甘性温,生用豁痰利水;炒焦燥湿健脾;制熟补脾润燥;炒黑止血醒脾。其利腰脐血,有健脾之功。盖脾健气运,则结血自解。野生者气清;于潜者力倍;种收者气浊。第调补录用,断难挽回生死。若阴虚燥热、肝肾有动气者均忌。

引用:《药性切用》白术

下载:《药性切用》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白术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味苦甘,温,无毒。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主大风在身面、风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除心下急满及霍乱吐下不止,利腰脐间血,益液,暖胃,消谷嗜食。《药性论》云∶君。忌∶桃、李、雀肉、菘菜、青鱼。味甘辛,无主多年气痢,心腹胀痛,破消宿食,开胃,治水肿胀满。日华子云∶治五劳七伤,冷气补腰膝及筋骨弱软, 癖气块,妇人冷症瘕,温疾,山岚瘴气。除烦长肌,又治内外障防风、地榆为之使。《仙经》云∶亦能除恶气,弥灾 。今处处有之,出茅山者佳。

引用:《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白术

下载:《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白术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君 苍者米泔水浸白者陈壁土炒服二术忌食桃李雀蛤。

白术,味甘性温无毒。可升可降,阳也。其用有四∶利水道有除湿之功;强脾有进食之效;佐黄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实有消痞之妙。

引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白术

下载:《珍珠囊补遗药性赋》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学》白术

《中药学》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菊科植物白朮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苦、甘,温。入脾、胃经。

【功效】补脾燥湿,利水,止汗。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虚弱食少胀满,倦怠乏力,泄泻等症。

白朮有补脾燥湿的作用,故可用于脾胃虚弱、食少倦怠及脾虚湿困、腹胀泄泻等症。补脾胃可与党参、甘草等配伍;消痞除胀可与枳壳等同用;健脾燥湿止泻可与陈皮、茯苓等同用。

2.用于水湿停留、痰饮、水肿等症。

白朮既能燥湿,又能利水,故可用于水湿内停之痰饮或水湿外溢之水肿。治寒饮可与茯苓、桂枝等配伍;治水肿常与茯苓皮大腹皮等同用。

3.用于表虚自汗。

本品与黄耆、浮小麦等同用,有固表止汗之功,可治表虚自汗。此外,本品又可用于安胎,治妊娠足肿、胎气不安等症,有内热者可与黄芩等配伍;腰酸者可与杜仲、桑寄生等同用。

【处方用名】生白朮(生用,燥湿、利水作用较好)、炒白朮、焦白朮(用麸皮炒黄用,减少燥性,功偏补脾。)、制白朮(蒸熟用,燥性减弱,用于补脾益气。)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白朮是一味培补脾胃的药物,它补气的作用较弱,但苦温燥湿,能补脾阳。因脾司运化,喜燥而恶湿,得阳始运,能升则健。如脾阳不振,运化失职,必致里湿不化,水湿停留,而发生痰饮、痞满、泄泻等病症,都可应用本品。至于胃阴不足,舌光剥,津液缺少,唇燥口干者,就不宜用性偏温燥的白朮了。

2.过去上海有于于朮、冬朮、白朮三种,一般认为于于朮和冬朮作用较好,但现在上海地区已经简化,不再区分。

【方剂举例】参朮散(验方):人参、白朮、白茯苓、砂仁、甘草、薏苡仁、白莲肉、六曲、山楂肉、肉豆蔻、诃子、陈皮、木香。治脾虚泄泻。

【文献摘录】《本经》:「主风寒湿痹死肌,痉疸,止汗除热,消食。」

《别录》:「消痰水,逐皮间风水结肿....暖胃消谷嗜食。」

《大明本草》:「利小便。」

珍珠囊》:「除湿益气,和中补阳,消痰逐水,生津止渴,止泻痢,消足胫湿肿,....得枳实消痞满气分,佐黄芩安胎清热。」

引用:《中药学》白朮

下载:《中药学》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外科全生集》白术

《外科全生集》

浸一宿,切片,土拌蒸透,去土勿炒。于术,浸刮去皮,饭上蒸,日晒数次如枣黑,黄土炒。于术之功,胜于白术,乃中宫和气补脾之药。

引用:《外科全生集》白术、于术

下载:《外科全生集》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冯氏锦囊秘录》白术

《冯氏锦囊秘录》

禀初夏之气以生,味苦气温,从火化也。得土之冲气,益之以甘,昭土德也,故无毒。其气芳烈,其味甘浓,其性纯阳,较之于苍术补多燥减矣。浙术即名云术,由粪力滋溉,肥大易油。敛术即俗名狗头术,瘦小燥白,得土气甚充,反胜云术,宜囫囵米泔水浸一宿切片晒干,炒深黄。如入滋阴药,人乳拌炒;如入止泻药,东壁土拌炒;如入膨胀药,麸皮拌炒。

白术,暖脾益津,除湿益燥,腱脾进食,消谷补中,除胃虚停饮,理心下急痛,补劳倦内伤,祛周身湿痹,驱胃脘食积痰涎,皮毛间风,腰脐间血,手足懒举贪眠。

在气主气,在血主血,中气不足,脾胃诸虚之圣药也。同枳实能消症,同黄芩能安胎。

有汗则止,无汗则发,喘症哮症忌用。

主治(痘疹合参) 健脾止泻,补虚敛汗,发泡浆溢者多加。然在浓时用之,则湿润之气不行,而痘难成浆矣。并热盛喘嗽,音哑烦渴,热毒烦躁者,并禁之。惟泻泄虚渴者,并水泡多,或胖甚不痂者,及中气大虚者甚宜。

按∶白术,甘温得中土之冲气,补脾胃之第一品也。术赞云∶味重金浆,芳逾玉液,百邪外御,六腑内充,察草木之盛,益于己者,并不及术之多功也。每遇暴病尺虚,中气欲脱之症,用此馨香冲和之味,托住中气,真矣奇功,不亚人参。试思古人理中术附二汤,咸仗为君,补虚续绝诸方,必兼佐用,但不无少偏于燥性,久服宁免偏胜。未若人参纯得阳和之气,可久服单服也。俗医往往概嫌其滞,一坐未读本草,一坐炮制未精耳,但其间有动气筑筑,及阴虚燥渴,便闭者禁之。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白术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医学衷中参西录》白术

《医学衷中参西录》

白术∶性温而燥,气香不窜,味苦微甘微辛。善健脾胃,消痰水,止泄泻。治脾虚作胀,脾湿作渴,脾弱四肢运动无力,甚或作疼。与凉润药同用,又善补肺;与升散药同用,又善调肝;与镇安药同用,又善养心;

与滋阴药同用,又善补肾,为后天资生之要药。故能于肺、肝、肾、心四脏皆能有所补益也。

【附案】一妇人年三十许,泄泻半载,百药不效,脉象濡弱,右关尤甚,知其脾胃虚也,俾用生白术轧细焙熟,再用熟枣肉六两,和为小,炉上炙干,当点心服之,细细嚼咽,未尽剂而愈。

一妇人因行经下血不止,服药旬余无效,势极危殆。诊其脉象浮缓,按之即无,问其饮食不消,大便滑泻。

知其脾胃虚甚,中焦之气化不能健运统摄,下焦之气化因之不固也。遂于治下血药中加白术一两,生鸡内金一两,服一剂血即止,又服数剂以善其后。

一人年二十二,喘逆甚剧,脉数至七至,投以滋阴兼纳气降气之剂,不效。后于方中加白术数钱,将药煎出,其喘促亦至极点,不能服药,将药重温三次,始强服下,一剂喘即见轻,连服数剂全愈。后屡用其方以治喘证之剧者,多有效验。

一少年咽喉常常发干,饮水连连不能解渴。诊其脉微弱迟濡,当系脾胃湿寒,不能健运,以致气化不升也。

投以四君子汤加干姜、桂枝尖,方中白术重用两许,一剂其渴即止。

引用:《医学衷中参西录》白术解

下载:《医学衷中参西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顾松园医镜》白术

《顾松园医镜》

〔甘苦温,入脾、胃二经。于潜者佳。泔浸土蒸,蜜水拌炒。〕健脾强胃,消谷嗜食,〔土恶湿,湿去则脾健而消谷,胃强而嗜食。〕化痰逐水,消肿止泻。〔湿客中焦则生痰生水,湿胜则为泻为肿,除湿则诸症自安。〕君枳实以消痞,〔强脾胃之力。〕佐黄芩而安胎,〔化湿热之功。〕益气和中除湿之圣药也。人但知白术补脾,而不知脾恶湿,湿去则脾健,故曰补也。

若脾虚而无湿邪者用之,反燥竭津液,是损脾阴矣,此最误人,特表出之。凡阴虚内热,便秘滞下,肝、肾有动气者勿服。。

引用:《顾松园医镜》白术

下载:《顾松园医镜》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医学入门》白术

《医学入门》

白术甘温健胃脾,寒湿热湿尽相宜,痰痞呕泄肿汗渴,兼补气血安胎儿。

术,浊也,色白而形浊也。味甘而辛苦不烈。无毒。可升可降,阳也。入手太阳少阴、足阳明太阴经。

补脾胃虚弱,不思饮食,去诸经湿。又退胃热,除寒热,消虚痰痞气宿滞,止霍乱呕逆、泄泻、腹中冷痛,利小便,消水肿胀满。又有汗则能止,无法则能发。缓脾生津除湿渴,利腰膝间血。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膝。在气主气,在血主血,故补虚药多用之。兼安胎产,产后中风口噤及大风、痿痹、足胫毒疮,皆效。

丹溪云∶与二陈同用,则健胃消食,化痰除湿;与芍药、当归,枳实、生地之类同用,则补脾而清脾家湿热,再加干姜,去脾家寒湿。东垣云∶佐黄芩有安胎之能,君枳实有消痞之妙,惟伤寒动气不宜用。米泔浸半日,去。泻胃火生用,补胃虚土炒。防风、地榆为使。忌桃、李、雀、鸽肉

以上补气除湿药。

引用:《医学入门》白术

下载:《医学入门》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拼音索引:b
打赏中医宝典
中药功效分类

白术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功效分类

相关中药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主治

相关方剂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