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
《本草备要》山药

古名薯蓣
色白入肺,味甘归脾。入脾、肺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阴不足则内热,补阴故能清热)。固肠胃,润皮毛,化痰涎,止泻痢(渗湿故化痰止泻。《百一方》∶山药半生半炒,米饮下。治噤口痢)。肺为肾母,故又益肾强阴,治虚损劳伤(王履云∶八味丸用之以强阴)
;脾为心子,故又益心气(子能令母实),治健忘遗精(昂按∶山药性涩,故治遗精泄泻,而诸家俱未言涩)。生捣,敷痈疮,消肿硬(山药能消热肿,益补其气,则邪滞自行。丹溪云∶补阳气生者,能消肿硬是也)。色白而坚者入药。
引用:《本草备要》山药
《本草便读》山药

山药图片
清肺脾之余热.论出前贤.治风气与虚劳.方由金匮.(山药一名薯蓣.虽处处皆有.亦以怀产者为胜.色白.味甘.性平.略带苦涩.入脾肺两经.能养胃健脾.益肺阴.固肾脱.凡脾虚泄泻.肺虚咳嗽.肾虚遗滑等证.皆可用之.不寒不燥.为补虚羸之药品.但性偏腻涩.如脾虚湿胜之人.则不可用.山药之能入肾者.因其味涩.涩可固脱.止泄泻遗滑等证.故类及于肾耳.毕竟非肾之正药也.)
引用:《本草便读》山药
《本草从新》山药

一名薯蓣.补脾肺、涩精气.
色白入肺.味甘归脾.补其不足.清其虚热.润皮毛.化痰涎.(姜汁拌炒.)固肠胃.止泻痢.肺为肾母.故又益肾强阴.治虚损劳伤.脾为心子.故又益心气.(子能令母实.)治健忘遗精.(性涩.)生捣敷痈疮.消肿硬毒.色白而坚者佳.(形圆者、为西山药、形扁者、为怀山药、入药为胜、俱系家种、野生者更胜.)勿同面食.零余子.(山药藤上所结子.)甘温.功用强于山药.益肾强腰脚.补虚损.食之不饥.(小便数多、山药用矾水煮过、白茯苓等分为末、每米饮服二钱.)
引用:《本草从新》山药
《本草撮要》山药

引用:《本草撮要》山药
《本草分经》山药
《本草分经》山药
《本草害利》山药

引用:《本草害利》山药
《本草经解》山药

气温平.味甘.无毒.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久服耳目聪明.轻身.不饥延年.(炒用)
山药气温平.禀天春升秋降之和气.入足厥阴肝经、手太阴肺经.味甘无毒.禀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气升味和.阳也.脾为中州而统血.血者阴也.中之守也.甘平益血.故主伤中.脾主肌肉.甘温益脾.则肌肉丰满.故补虚羸.肺主气.气虚则寒邪生.脾统血.血虚则热邪生.气温益气.味甘益血.血气充而寒热邪气除矣.脾为中州.血为中守.甘平而益脾血.所以补中.脾主四肢.脾血足.则四肢健.肺气充.则气力倍也.阴者宗筋也.宗筋属肝.气温禀春升之阳.所以益肝而强阴也.久服.气温益肝.肝开窍于目.目得血则明.气平益肺而生肾.肾开窍于耳.耳得血则聪.味甘益脾.脾气充则身轻.脾血旺则不饥.气血调和.故延年也.
【制方】
山药同生地、杞子、牛膝、甘菊、白蒺藜、五味.治肝肾虚怯.同莲肉、扁豆、人参、白芍、白茯、甘草、陈皮.治脾虚泄泻.同羊肉、肉苁蓉作羹.治虚羸.
引用:《本草经解》山药
《本草经解》山药

本经名薯蓣.其改称山药.避唐代宗宋英宗御名也.唐本草云.蜀道者良.今惟重怀庆产.然六地此种实佳.有自河北来者.云在彼煮服.尚不逮六产也.里有窭人生儿乏乳.困瘁已甚.或教糜山药饲之.始终此一物.竟得长成.且肥白无疾.胜他儿.则本草称补虚羸.信有证矣.纲目云.入药宜野生者.今六圃产煮熟去皮.色白微碧而坚实.山中有自生者更胜.然但充果菜.若依法修治入药.应不在怀庆下耳.纲目列菜部.
引用:《本草经解》山药
《本草求真》山药

(柔滑)补脾阴
山药(专入脾。兼入肺肾)。本属食物。古人用入汤剂。谓其补脾益气。(气益由于阴补。非正说也。)除热。然究色白入肺。味甘入脾。气虽温而却平。为补脾肺之阴。(时珍曰。按吴绶云。山药入手足太阴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是以能润皮毛。长肌肉。与面同食不能益人。(诜曰。惟和面作 则动气。为不能制面毒也。)不似黄 性温能补肺阳。白术苦燥能补脾阳也。且其性涩。(汪昂曰。性涩故治遣精泄泻。而诸家俱未言涩。)能治遗精不禁。味甘兼咸。又能益肾强阴。故六味地黄丸用此以佐地黄。然性虽阴而滞不甚。故能渗湿以止泄泻。生捣敷痈疮。消肿硬。亦是补阴退热之意。至云补阳消肿。补气除滞。理虽可通。语涉牵混。似非正说。至入汤剂以治火虚危症。难图近功。必多用之方愈。以其秉性和缓故耳。入滋阴药中宜生用。入补脾内宜炒黄用。淮产色白而坚者良。建产虽白不佳。
引用:《本草求真》山药
《本草新编》山药

山药,味甘,气温平,无毒。入手足太阴二脏,亦能入脾、胃。治诸虚百损,益气力,开心窍,益知慧,尤善止梦遗,健脾开胃,止泻生精。山药可君可臣,用之无不宜者也,多用受益,少用亦受益,古今颇无异议,而余独有微辞者,以其过于健脾也。夫人苦脾之不健,健脾,则大肠必坚牢,胃气必强旺而善饭,何故独取而贬之?不知脾胃之气太弱,必须用山药以健之,脾胃之气太旺,而亦用山药,则过于强旺,反能动火。世人往往有胸腹饱闷,服山药而更甚者,正助脾胃之旺也。人不知是山药之过,而归咎于他药,此皆不明药性之理也。
盖山药入心,引脾胃之邪,亦易入心。山药补虚,而亦能补实,所以能添饱闷也。因世人皆信山药有功而无过,特为指出,非贬山药也。山药舍此之外,别无可议矣。
或问山药乃补阴精之物,而吾子谓是健脾胃之品,何子之好异也?曰∶山药益人无穷,损人绝少。余谈《本草》,欲使其功过各不掩也。山药有功而无过。言其能助脾胃之火者,是求过于功之中也。然而天下之人脾胃太旺者,千人中一、二,不可执动火之说,概疑于脾胃之未旺者,而亦慎用之也,脾胃未旺,则肾气必衰,健脾胃正所以补阴精也。予道其常,何好异之有。
或问山药补肾,仲景张公所以用之于六味地黄丸中也,然而山药实能健脾开胃,意者六味丸非独补肾之药乎?曰∶六味丸实直补肾水之药也,山药亦补肾水之药,同群共济何疑。然而,六味丸中之用山药,意义全不在此。山药,乃心、肝、脾、肺、肾无经不入之药也。六味丸虽直补肾中之水,而肾水必分资于五脏,而五脏无相引之使,又何由分布其水,而使之无不润乎。倘别用五脏佐使之品,方必杂而不纯,故不若用山药以补肾中之水,而又可遍通于五脏。此仲景张夫子补一顾五,实有鬼神难测之机也。(〔批〕山药补水,而又通五脏,仲景公所以用之于六味丸中,自有此方,无此妙论。)
或问山药入于六味丸中之义,予既已闻之,不识入于八味丸中,亦有说乎?曰∶八味丸,由六味而加增者也,似乎知六味,即可知八味之义矣。谁知八味丸中之用山药,又别有妙义乎。六味,补肾中之水。而八味,则补肾中之火也。补肾中之火者,补命门之相火也。夫身之相火有二∶一在肾之中,一在心之外。补肾中之相火,则心外之相火,必来相争,相争则必相乱,宜豫有以安之,势必下补肾中之火,即当上补心下之火矣。然而既因肾寒而补其下,又顾心热以补其上,毋论下不能温其寒,而上且变为热矣。用药之杂,可胜叹哉。妙在用山药于八味丸中,山药入肾者十之七,入心者十之三,引桂、附之热,多温于肾中,少温于心外,使心肾二火各有相得,而不致相争,使肾之气通于心,而心之气通于肾,使脾胃之气安然健运于不息,皆山药接引之功也。仲景公岂漫然用之哉。(〔批〕八味丸,补命门之火也,补命门之火,虑及心包之火必来相争,用山药解纷,使心肾相通、胃脾两健,何论奇而理确如此,真仲景公入室之药也。)
或疑山药不宜多用。何以六味地黄丸终年久服而无害也,得毋入于地黄丸可以多用,而入于他药之中即宜少用耶?不知山药可以多用而无忌。吾前言脾健之人宜忌者,虑助火以动燥,而非言其不可以多用也。
或疑山药津滑,何能动燥?曰∶山药生精,自然非助燥之物。吾言其助燥者,助有火之人,非助无火之人也。
或问山药色白,何能乌须,何吾子用之为乌须圣药?曰∶山药何能乌须哉。山药入肾,而尤通任督。任督之脉,上行于唇颊,故借山药用之于乌芝麻、黑豆、地黄、南烛、何首乌之内,导引以黑须鬓,非山药之能自乌也。或又问山药既为引导之药,则不宜重用之为君矣。不知山药虽不变白,而性功实大补肾水者也。肾水不足者,须鬓断不能黑,我所以重用山药而奏功也。
引用:《本草新编》山药
《本草衍义》山药

按《本草》上一字犯英庙讳。下一字曰蓣,唐代宗名豫,故改下一字为药,今人遂呼为山药。如此则尽失当日本名,虑岁久以山药为别物,故书之。此物贵生干,方入药。其法∶冬月以布裹手,用竹刀子剐去皮,于屋檐下风迳处盛竹筛中,不得见日色。一夕干五分,俟全干收之,惟风紧则干速。所以用干之意,盖生湿则滑,不可入药,熟则只堪啖,亦滞气。余如经。
引用:《本草衍义》山药
《本草易读》山药

薯蓣。
甘,平,无毒。入手足太阴。补中益气,助肾强阴,聪耳明目,镇心安神,健脾立胃。
止腰痛而补心神,除泻痢而化痰涎;长肌肉而强筋骨,除泄精而起健忘。甚涂痈疮,最消肿硬。
下痢噤口,半生半炒为末,每米饮下二钱。(验方第一。)
手足冻疮,磨泥敷之。(第四。)
引用:《本草易读》山药
《本草择要纲目》山药

引用:《本草择要纲目》山药
《滇南本草》山药
《雷公炮制药性解》山药

味甘,性温无毒,入脾肺肾三经。补阴虚,消肿硬,健脾气,长肌肉,强筋骨,疗干咳,止遗泄,定惊悸,除泻痢。乳制用。紫芝为使,喜门冬,恶甘遂。
按∶丹溪曰∶山药属土,而有金与水,宜入脾肺肾而补虚。经曰∶虚之所在,邪必凑之,肿亦能滞气。
引用:《雷公炮制药性解》山药
《食疗本草》山药

引用:《食疗本草》薯蓣(山药)
《食物疗法》山药

山药自古被视为物美价廉的补虚佳品,它性味甘平,质厚,滋补性强,既补气,又益阴。《本草纲目》中说山药有“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阳、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等功效。它补而不腻,不热不燥,常食山药对人体十分有益。
山药不但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还含有多量纤维素以及胆碱、粘液质等成分。山药供给人体大量的粘液蛋白,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过早发生,减少皮下脂肪沉积,避免出现肥胖。
山药性收敛,有湿热实邪者不宜多服。
【应用实例】
1.糖尿病:生山药120克,水煎服;或山药50~60克切片,粳米60克同煮粥食。
2.小儿遗尿:山药、桑螵蛸各等量,共研细末,开水冲服,1日2次,每次服3~6克。
3.小儿夜啼:淮山药、茯苓各15克,煎汤,加白糖适量,调服。连服半月。
5.哮喘:山药捣烂,约半碗,加入半碗甘蔗汁,和匀,炖热饮之。
6.消化不良:山药适量,生一半,炒一半,研为末,米汤送服,每日2次。
7.再生障碍性贫血:山药30克、大枣10克、紫荆皮9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8.急慢性肾炎:鲜山药200克、鲜荠菜150克烧汤调味服食。
9.腹泻:淮山药15克、炒山楂15克,红糖适量,加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或淮山药30克与鸡内金1个炒香研末,每次5克,入糯米中煮粥食。每天1剂,连服数剂。
引用:《食物疗法》山药
《中药炮制》山药

『来源』本品为薯蓣科植物山药的干燥根茎。
『常用名』怀山药、光山药、薯蓣、光条、怀山。
『产地』河南、山西、广东、广西、湖北、湖南。
『采收季节』冬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将原药洗净,春冬季用热水浸2小时,夏秋季用温水浸1小时捞起,滤干水份,放缸内或瓷盆内,加盖湿布,每天翻动,润透取出切斜片1分厚,晒干。若取其健脾和胃,炒法有三:①米炒:每斤药用米3两炒至黄色;②土炒:每斤药用黄土粉半斤,放锅内炒热,投入药片拌炒至土色;③麦麸炒:每斤药用麦麸3两,将锅烧热,撒入麦麸,待冒烟时放药片拌炒至黄色为度。本品宜冬春切片,夏秋制片易润潮腐蚀。
『用量』15~30克。
引用:《中药炮制》山药
《汤液本草》山药

气温,味甘平。无毒。
手太阴经药。
《本草》云∶主补中益气,除热强阴。主头面游风,风头眼眩。下气,充五脏,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轻身耐老,延年不饥。手太阴药,润皮毛燥,凉而能补,与二门冬、紫芝为之使,恶甘遂。
东垣云∶仲景八味丸用干山药,以其凉而能补也。亦治皮肤干燥,以此物润之。
引用:《汤液本草》山药
《药鉴》山药

气温,味甘平,无毒。手足太阴经药也。治诸虚百损,疗五劳七伤。益气力,润泽皮肤。
长肌肉,兼强筋骨。除寒热邪气,却头面游风风眩。开心窍聪明,涩精管泄滑。理脾伤止咳、参苓白术散频加。逐腰痛强阴,六味地黄丸常用。其曰补虚羸者,以其甘助元阳,温养肌肉也。其曰消硬满者,何哉?盖气虚邪实,此硬满之所由结也,今补中益气,则正气胜而邪自去,硬满安能久存乎。二门冬为使。恶甘遂。
引用:《药鉴》山药
《药笼小品》山药
《饮食须知》山药
《中药学》山药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薯蓣科植物山药的根茎。
【性味与归经】甘,平。入肺、脾经。
【功效】补脾胃,益肺肾。
【临床应用】1.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体倦,泄泻,及妇女白带等症。
山药性平不燥,作用和缓,为一味平补脾胃的药品,故不论脾阳亏或胃阴虚,皆可应用。临床上用治食少倦怠或脾虚泄泻,常与党参、白朮、扁豆等补脾胃之品配伍;治妇女白带,常与芡实、白朮、茯苓等同用。
山药益肺气,养肺阴,故可用于肺虚痰嗽久咳之症,如有肺阴不足症状者,可与沙参、麦冬等同用;本品又能益肾涩精,如肾亏遗精,则可与熟地、山萸肉、龙骨等配伍应用;如小便频数,则可配益智仁、桑螵蛸等同用。
【处方用名】山药、怀山药、淮山药(除去外皮,洗净,晒干,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三钱至一两,煎服。
【按语】山药原名为薯蓣,补而不滞,不热不燥,能补脾气而益胃阴,故为培补脾胃性质平和的药物。至于它补肺益肾的作用则较弱,一般只能作为辅助之品。
【方剂举例】玉液汤《衷中参西录》:山药、黄耆、知母、生鸡内金、葛根、五味子、天花粉。治消渴。
【文献摘录】《本经》:「主伤中,补虚羸,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强阴。」
《大明本草》:「主泄精,健忘。」
《本草纲目》:「益肾气,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润皮毛。」
引用:《中药学》山药
《外科全生集》山药
《冯氏锦囊秘录》山药

一名薯蓣,味甘兼咸,温平无毒。一云微寒。专入心、脾、肾三经。滋阴药中宜生用入剂,健脾药中宜炒黄入剂,如合入养胃培元药中,宜囫囵大者饭内蒸透,切片晒干炒黄。
山药,诸虚百损,五劳七伤,益气力,润泽皮肤,长肌肉,坚强筋骨,除寒热邪气烦热,兼除却头面游风,风眩总却,羸瘦堪补,肿硬能消,开心孔聪明,涩精管遗滑,理脾伤止泻,参苓白术散频加。逐腰痛强阴,六味地黄丸必用。色白甘润又能益肺。
主治(痘疹合参) 补中益气,开胃健脾,能滋阴而更能除湿,止泻泄而兼进食。
凡自痘将灌脓,以及痘后补虚,俱所必用。气虚之症尤所重焉。
按∶山药得土之冲气,禀春之和气,比之金玉君子,无往不宜。但性缓,非多用不效,大虚危症投之,难图近功,因性太和平宽缓耳。与面同食,不能益人。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山药
《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药

山药∶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液浓益肾。能滋润血脉,固摄气化,宁嗽定喘,强志育神,性平可以常服多服。宜用生者煮汁饮之,不可炒用,以其含蛋白质甚多,炒之则其蛋白质焦枯,服之无效。若作丸散,可轧细蒸熟用之(医方篇一味薯蓣饮后,附有用山药治愈之验案数则可参观)。
【附案】法库万××之母,自三十余岁时,即患痰喘咳嗽,历三十年百药不效,且年愈高,病亦愈进,至一九二一年春,又添发烧、咽干、头汗出、食不下等证。延医诊视,云是痰盛有火,与人参清肺汤加生地、丹皮等味,非特无效,反发热如火,更添泄泻,有不可终日之势。后忽见《衷中参西录》一味薯蓣饮,遂用生怀山药四两,加玄参三钱,煎汤一大碗,分数次徐徐温服,一剂即见效,至三剂病愈强半,遂改用生怀山药细末一两,煮作粥服之,日两次,间用开胃药,旬余而安,宿病亦大见轻,大约久服宿病亦可除根。又∶万××妻,大便泄泻数年不愈,亦服山药粥而愈。
按∶山药之功效,一味薯蓣饮后曾详言之。至治泄泻,必变饮为粥者,诚以山药汁本稠粘,若更以之作粥,则稠粘之力愈增,大有留恋肠胃之功也。忆二十年前,岁试津门,偶患泄泻,饮食下咽,觉与胃腑不和,须臾肠中作响,遂即作泻。浓煎甘草汤,调赤石脂细末,服之不效。乃用白粳米,慢火煮烂熟作粥,尽量食之,顿觉脾胃舒和,腹中亦不作响,泄泻遂愈。是知无论何物作粥,皆能留恋肠胃。而山药性本收涩,故煮粥食之,其效更捷也。且大便溏泻者,多因小便不利。山药能滋补肾经,使肾阴足,而小便自利,大便自无溏泻之患。
引用:《医学衷中参西录》山药解
《老年食养食疗》山药

山药,又叫薯芋、薯药、延章、玉延等。我国食用山药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自古以来,它就被誉为补虚佳品,而备受称赞。
山药的营养价值,一方面在于它的营养作用,另一方面在于它的食疗作用。据现代科学分析,山药不但含有丰富的淀粉、蛋白质、无机盐和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烟酸、抗坏血酸、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还含有多量纤维素以及胆碱、粘液质等成分。山药最大的特点是能够供给人体大量的粘液蛋白。这是一种多糖蛋白质的混合物,对人体有特殊的保健作用,能预防心血管系统的脂肪沉积,保持血管的弹性,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过早发生,减少皮下脂肪沉积,避免出现肥胖。所以,山药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减肥健美食品。因此,对于进行减肥锻炼的人,可以把山药作为主食,这样既可避免因节食对人体机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又有利于减肥过程,达到减肥的目的。此外,山药还能防止肝脏和肾脏中结缔组织的萎缩,预防结缔组织病的发生,保持消化道、呼吸道及关节腔的滑润。山药中的粘多糖物质与无机盐结合后可以形成骨质,使软骨的弹性增加;所含的消化酶有促进蛋白质和淀粉分解的作用。因此,山药对患有身体虚弱、精神倦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虚劳咳嗽、遗精盗汗、妇女白带、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人,无疑是一种营养补品。
山药除有上述作用外,还有许多药用价值。祖国医学认为,山药有补中益气、长肌肉、止泄泻、治消渴、益肺固精、滋养强壮等功用。如将干山药在砂盆中研细,加酥油熬令香,再添酒和匀略煎,每晨空腹食用,可补虚损,益颜色;将干山药适量,生一半、炒一半,研末,米汤送服,每日2次,可治心腹虚胀,不思饮食;将山药与黄连各适量,水煎服,可治糖尿病;用山药与大枣、紫荆皮各适量,以水煎服,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
引用:《老年食养食疗》山药
《饮膳正要》山药
《中医饮食营养学》山药

【基原】为薯蓣科植物薯蓣的块茎。
【异名】薯药、土薯。
【性味归经】甘,平。入肺、脾、肾经。
【功效】健脾,补肺,止渴,益精固肾。
【应用】
1.虚劳咳嗽:山药捣烂半碗,加入甘蔗汁半碗,和匀,温热饮之,能起辅助治疗作用。
2.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用之),上两味各等份,为细末,稀米饮调服。(《儒门事亲》)
3.消渴:鲜山药蒸熟,每次饭前先吃山药90~120g。(《河北中医验方选》)
【现代研究】
山药除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钙、磷、铁、胡萝卜素及维生素等多种营养成分外,尚含淀粉酶、胆碱、粘液汁酶及薯蓣皂苷等。其中的淀粉酶又叫消化素,能分解淀粉等物质,若与碱性物质相混合,则淀粉酶作用消失。
【按语】
山药在我国各地均有出产,而以河南新乡地区,古怀庆产的怀山药为最佳,质地坚实,粉足洁白。性味甘平入脾、肺、肾三经。补而不腻,香而不燥。历代医家盛赞山药为“理虚之要药”。山药食用,烹可为肴,碾粉蒸可为糕,多做甜食;既可以切片煎汁当茶饮,又可以轧细煮粥喝。
【参考文献】
l.《神农本草经》:“味甘、温。主伤中补虚,除寒热邪气,补中益气力,长肌肉,久服耳目聪明。”
2.《食疗本草》:“治头痛,助阴力。”
3.《日华子本草》:“助五脏,强筋骨,长志安神,主泄精健忘。”
《减肥新法与技巧》山药
《顾松园医镜》山药

〔一名薯蓣,甘平,入心、肺、脾、肾四经。或蒸或炒。〕健脾胃而止泄泻,益肾气而止遗精。治肌肉羸瘦,润皮肤枯燥。〔能入脾、肺二经,补其不足,清其虚热,则肌肉自长,皮肤不枯,故体虚羸者,宜加而用之。〕能除虚胀,〔脾得补而胀自消。〕可镇心神。〔能补心气不足。〕性缓非多用不效。。
引用:《顾松园医镜》山药
《食疗方》山药

[食品]羊骨五、七块带肉,萝卜一枚,切作大片,葱白一茎,草果五个,陈皮一钱,去白,良姜一钱,胡椒二钱,缩砂二钱,山药二斤。
[方法]以上诸件同煮取汁,澄清,滤去粗。面二斤,山药二斤,煮熟研泥,搜面作 ,入五味,空腹食之。
引用:《食疗方》山药
《饮膳正要》山药

治诸虚,五劳七伤,心腹冷痛,骨髓伤败。
羊骨(七五块,带肉) 萝卜(一枚,切作大片) 葱白(一茎) 草果(五个) 陈皮(一钱,去白) 良姜(一钱) 胡椒(二钱) 缩砂(二钱) 山药(二斤)
上件同煮,取汁澄清,滤去滓,面二斤,山药二斤,煮熟,研泥,溲面作 ,入五味,空腹食之。
引用:《饮膳正要》山药

山药
药
- 药
- 白药
- 擦药
- 虫药
- 吹药
- 敷药
- 箍药
- 黄药
- 灰药
- 疥药
- 枯药
- 鹿药
- 没药
- 面药
- 芍药
- 石药
- 贴药
- 乌药
- 洗药
- 癣药
- 牙药
- 烟药
- 研药
- 眼药
- 药酒
- 药王
- 扎药
- 白疮药
- 白膏药
- 白芍药
- 白眼药
- 白药子
- 百药煎
- 百药祖
- 补肺药
- 补肝药
- 补脾药
- 补肾药
- 补心药
- 草果药
- 掺药方
- 赤芍药
- 搐鼻药
- 疮药方
- 催生药
- 刀箭药
- 发斑药
- 敷药方
- 膏药方
- 黑疮药
- 黑敷药
- 黑药方
- 红膏药
- 黄敷药
- 黄药根
- 黄药散
- 黄药脂
- 黄药子
- 火毒药
- 接骨药
- 枯痔药
- 淋药方
- 麻药方
- 没药散
- 没药丸
- 秘药饼
- 明没药
- 青敷药
- 杀疥药
- 芍药散
- 芍药汤
- 水膏药
- 水眼药
- 台乌药
- 提泡药
- 贴眼药
- 丸药方
- 乌头药
- 乌药茶
- 乌药散
- 乌髭药
- 五畜药
- 五谷药
- 五果药
- 洗眼药
- 洗药方
- 消导药
- 泻肺药
- 泻肝药
- 泻脾药
- 泻肾药
- 泻心药
- 泻眼药
- 熏渫药
- 牙宣药
- 眼药膏
- 药棋子
- 药蛆方
- 药实根
- 药丝线
- 熨药方
- 中气药
- 坐导药
- 白芍药散
- 白芍药汤
- 常用齿药
- 陈家白药
- 赤芍药散
- 大刑膏药
- 锭子眼药
- 对眼药方
- 甘家白药
- 寒门要药
- 红芍药散
- 喉科秘药
- 黄药子散
- 会州白药
- 火门要药
- 接骨药方
- 解百药毒
- 解毒药散
- 金丝膏药
- 开瞽眼药
- 麻药类方
- 秘药加料
- 雀儿药粥
- 善应膏药
- 芍药花茶
- 芍药黄汤
- 神圣膏药
- 湿门要药
- 暑门要药
- 随时用药
- 外敷药方
- 万寿药酒
- 乌髭药方
- 洗干头药
- 下疳掺药
- 消毒围药
- 眼药奇方
- 阳症围药
- 药兜肚方
- 阴症敷药
- 用贴疮药
- 杖疮膏药
- 治痞膏药
- 种子药酒
- 煮针药方
- 白术芍药汤
- 白薇芍药散
- 鼻血吹药方
- 痹药昏昏散
- 雌黄芍药丸
- 当归没药丸
- 当归芍药方
- 当归芍药散
- 当归芍药汤
- 对开瞽药方
- 二宜膏点药
- 发背膏药方
- 发背熏药方
- 仿西洋眼药
- 肝胆木气药
- 桂枝芍药汤
- 黄芩芍药汤
- 惊风门要药
- 君火相火药
- 溃死肉药方
- 凉血芍药汤
- 没药降圣丹
- 没药乳香散
- 梅疮擦药方
- 梅疮膏药方
- 脾胃土气药
- 人参芍药汤
- 乳香没药丸
- 乳痈围药方
- 乳肿涂药方
- 杀鬼烧药方
- 芍药柏皮丸
- 芍药甘草汤
- 芍药黄连汤
- 芍药清肝散
- 芍药知母汤
- 芍药炙草汤
- 神仙刀箭药
- 生肌敛疮药
- 史国公药酒
- 四季金疮药
- 送蛋药酒方
- 损伤补药方
- 痰毒敷药方
- 痰核围药方
- 桃仁芍药汤
- 天台乌药散
- 贴疮膏药方
- 外敷麻药方
- 外感荣卫药
- 乌药平气汤
- 乌药顺气散
- 乌药顺气汤
- 乌髭揩牙药
- 性保健方药
- 牙痛噙药方
- 整骨麻药方
- 枳实芍药散
- 制炉甘石药
- 治背疽糁药
- 痔漏擦药方
- 中风门要药
- 肿痛围药方
- 阿婆赵荣二药
- 春合口药粉方
- 春趣宜人膏药
- 大麻风汤药方
- 冬合口药粉方
- 桂枝加芍药汤
- 桂枝去芍药汤
- 黄芍药桂酒汤
- 解春心动泄药
- 开盐酱服药方
- 口疳吹药神方
- 千金不易膏药
- 秋合口药粉方
- 乌须黑发药酒
- 乌髭鬓揩牙药
- 洗杨梅疮药方
- 洗油污衣服药
- 夏合口药粉方
- 芎汤加芍药方
- 张洁古芍药汤
- 治发背敷药方
- 保婴至宝锭子药
- 齿衄固齿擦药方
- 肺与大肠金气药
- 桂枝芍药知母汤
- 黄芪芍药桂酒汤
- 黄芪芍药桂枝汤
- 加减乌药顺气饮
- 筋骨闪挫膏药方
- 麻黄人参芍药汤
- 芍药附子甘草汤
- 芍药甘草附子汤
- 芍药四物解肌汤
- 芍药汤加芒硝方
- 肾家水火二气药
- 天下第一金疮药
- 治疟疾膏药效方
- 种子红药连城丸
- 风湿诸般疼痛膏药
- 锦羹秘授西洋药酒
-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
- 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
- 桂枝加芍药加大黄汤
-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 桂枝去芍药加皂荚汤
- 桂枝芍药知母甘草汤
-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
-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
- 人参白术芍药甘草汤
- 孙思邈进药表还睛丸
- 治小腹痛诸药不效方
- 治诸毒疮发背围药方
- 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
- 汾州郭助教家神圣眼药
- 锦囊风气跌扑膏药神方
- 锦囊新定痨嗽膏滋药方
- 西岳莲华峰神传齿药方
- 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
-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
-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 桂枝去芍药加麻附细辛汤
- 桂枝去芍药加人参生姜汤
- 黄连黄芩栀子牡丹芍药汤
- 乌头麻黄黄芪芍药甘草汤
-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
-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 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
- 桂枝去芍药加牡蛎龙骨救逆汤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汤
- 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
-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