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仁
《本草备要》杏仁

辛苦甘温而利。泻肺解肌(能发汗),除风散寒,降气行痰,润燥消积(索面、豆粉,近之则烂),通大肠气秘。治时行头痛,上焦风燥,咳逆上气(杏仁炒研,蜜和为丸,含咽),烦热喘促。有小毒,能杀虫治疮,制狗毒(可毒狗,消狗肉积)、 毒。肺虚而咳者禁用(东垣曰∶杏仁下喘治气,桃仁疗狂治血,俱治大便秘。当分气血,昼便难属阳气,夜便难属阴血。妇人便秘,不可过泄。脉浮属气,用杏仁、陈皮;脉沉属血,用桃仁、陈皮。肺与大肠相表里,贲门上主往来,魄门下主收闭,为气之通道,故并用陈皮佐之。贲门胃之上口,魄门,即肛门。杏仁、紫菀,并能解肺郁,利小便)。去皮、尖,炒研,发散连皮、尖研。双仁者杀人。得火良。恶黄 、黄芩、葛根。
引用:《本草备要》杏仁
《本草便读》杏仁

杏仁图片
苦辛宣壅.能疏肺部风寒.温润下行善降大肠燥结.能宽胸而降气.可治咳以搜痰.甜者因味属甘平.用之则功多润降.(杏仁味苦性温.入肺经气分.凡仁皆降.故功专降气.气降则痰消嗽止.能润大肠.故大肠气闭者可用之.考杏仁之性.似无辛味.似乎只有润降之功.而无解散之力.但风寒外束.肺气壅逆.不得不用此苦降之品.使气顺而表方得解.故麻黄汤用之.亦此意耳.桃仁杏仁.其性相似.一入肝经血分.一入肺经气分.至于解毒杀虫.彼此均可.在乎用者之神明耳.
引用:《本草便读》杏仁
《本草崇原》杏仁

气味甘苦温,冷利,有小毒。主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
(杏叶似梅,二月开淡红花,五月实熟有数种,赭色而圆者,名金杏。甘而有沙者,名沙杏,黄而带酢者,名梅杏。
杏仁气味甘苦,其实苦重于甘,其性带温,其质冷利。冷利者,滋润之意,主治咳逆上气者,利肺气也。肺气利而咳逆上气自平矣。雷鸣者,邪在大肠。喉痹者,肺窍不利。下气者,谓杏仁质润下行,主能下气。气下则雷鸣,喉痹皆愈矣。产乳者,产妇之乳汁也。生产无乳,杏仁能通之。金疮者,金刃伤而成疮也。金伤成疮,杏仁能敛之。寒心奔豚者,肾脏水气凌心而寒,如豚上奔。杏仁治肺,肺者金也,金为水之母,母能训子逆。又,肺气下行,而水逆自散矣。
引用:《本草崇原》杏仁
《本草撮要》杏仁

味甘苦.入手太阴经气分.功专散结润燥.得门冬能润心肺.得柿饼治肺病咯血.得童便能补肺劫劳.得陈皮治气闭昼便难.其性毒能杀虫.治疮.制锡狗毒.消狗肉积.因虚而咳嗽便闭者忌之.双仁者杀人.去皮尖炒研.发散连皮尖研.得火良.恶葛根.黄芩、黄.杏子肉酸热.孕妇忌食.
引用:《本草撮要》杏仁
《本草分经》杏仁

辛苦甘温,泻肺降气,行痰解肌,除风散寒,润燥,并解肺郁,利胸膈气逆,通大肠气秘,治上焦风燥,又能杀虫,消狗肉面粉积,去皮尖研用。如发散连皮尖研。双仁者杀人。叭哒杏仁甘平性润,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甜杏仁不入药。杏子酸热,有小毒损人。
引用:《本草分经》杏仁
《本草分经》杏仁
《本草分经》杏仁
《本草害利》杏仁

〔害〕性温有毒,而沉坠降止,散肺经风寒滞气殊效,第有湿痰者勿服,以其性润,阴虚咳嗽便闭,肺家虚有热痰者忌。风寒外邪,非壅逆肺分,咳嗽气急者不得用。双仁者有毒杀人。
〔利〕苦甘辛温,泻肺气之逆,而平喘咳,润大肠之燥,面通气秘,散肺经风寒滞气,故能解肌涤烦热,而降气行痰。余功消积,消狗肉,制锡毒。
巴旦杏仁(即甜杏仁)甘平温,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
〔修治〕南苦杏,北甜杏,皆五月采之。凡用汤浸去皮尖炒黄,或用面麸炒过研,治风寒肺病药中,亦有连皮尖用者,取其发散也。千金云∶杏仁作汤,如白沫不解者,食之令气壅身热,汤浸隔宿者,动冷气。
引用:《本草害利》杏仁
《本草害利》杏仁
《本草经解》杏仁

气温.味甘.有小毒.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汤泡去皮尖双仁者大毒勿用)
杏仁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甘.得地中正之土味.入足太阴脾经.杏果本苦.且属核仁而有小毒.则禀火性.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升.阳也.肺为金藏.气上逆乘肺则咳.肺苦气逆.急食苦以泄之.杏仁苦而下泄.所以止咳也.火结于喉.闭而不通.则为喉痹.雷鸣者.火结痰雍声如吼也.杏仁温能散结.苦能下泄.甘可缓急.所以主之也.杏仁味苦制肺.制则生化.则肺金下行.所以下气.肝藏血.血温则流行.故主产乳.血既流行.疮口亦合.故又主金疮也.心阳虚.则寒水之邪自下.如豚上奔冲犯心君矣.故为寒水奔豚.其主之者.杏仁禀火土之气味.能益心阳而伐水邪也.杏本有小毒.若双仁则失其常.所以能杀人也.
【制方】
引用:《本草经解》杏仁
《本草经解》杏仁

引用:《本草经解》杏仁
《本草思辨录》杏仁

杏有脉络为心果,仁则主通脉络之气而为肺果。其性直降而兼横扩,横扩与直降,互相牵制而不得逞,故非加他药不能横扩不能直降。然用杏仁于横扩,有兼取其直降者。用杏仁于直降,有兼取其横扩者。证若两有所需,杏仁亦两呈其技也。
麻黄汤者,伤寒之汗剂也。既用麻黄何以又加杏仁,则以杏仁兼能下气止喘也。表实而邪不得解固喘,邪解而气不得下亦喘,杏仁既走表而复入里,则外散之气,亦相与由中道而下,是故麻杏甘石汤有麻黄又有杏仁,则为治喘,葛根汤有麻黄无杏仁,则证本无喘。然而麻黄非不治喘,小青龙汤云,喘去麻黄加杏仁,又何以有宜不宜之别耶?盖麻黄者,上发心液亦下通肾气,小青龙心下之水,已与肾脏之水相吸引,若再以麻黄动其肾气,喘将愈不能止。杏仁肺药非肾药,故去彼加此,所谓用杏仁于横扩兼取其直降者此也。
大陷胸丸者,伤寒之下剂也。结胸而云项亦强如柔痉状,是项强外与大陷胸汤无异,而证则较重。故彼可速攻而愈,此必变丸而缓攻。杏仁一味,专为项强而设。项强由阳邪烁液所致,杏仁研之如脂而性兼横扩。再佐以芒硝之津润,白蜜之和甘,何难化强为柔。然结胸之项强,非下不和,亦非下不陷。杏仁固大黄之功臣,葶苈甘遂之益友也,所谓用杏仁于直降兼取其横扩者此也。
伤寒发汗,以麻黄为主,杏仁为辅;治喘以杏仁为主,麻黄为辅;故二物并用,其效始捷。夫喘在伤寒,为表实肺郁。在杂证,则有热喘、有虚喘、有饮气喘,不止一端。小青龙喘去麻黄加杏仁,即非治伤寒之喘,故其方亦多用于杂证。然而仲圣用药之道,但于配合异同分数多寡之中,一为转移,便大不相侔。大青龙,伤寒最要之方也。麻杏并用,岂为治喘。
其故则在麻黄加麻黄汤一倍,杏仁减七十个为四十,又得生姜之升,石膏之寒,杏仁自随麻黄而横扩,不致驰思于直降。推此以求,麻杏并用而非为治喘者,又得四方焉∶一曰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疼,为寒湿之气郁于肌表,麻黄汤正与相宜。病由于湿,故加白术以收湿。
而中气既固,则杏仁亦只为利肺气之用而已。一曰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伤于风湿而至发热日晡所剧,非麻杏所能独治矣。薏苡清热去湿,治久风湿痹,故加之。但其分数,则麻黄只用麻黄汤六中之一,杏仁七中之一,薏苡亦与麻黄相埒,此小制治上之法,杏仁所以无直降之权也。一曰文蛤汤,此即大青龙去桂枝盖文蛤,贪饮由于热甚,故用文蛤石膏特多,麻黄减大青龙一半者,以表邪微而不欲其过汗也。若无蛤膏之咸寒,则麻黄恐尚不用至三两。然则用麻黄而复佐以生姜杏仁,自无不汗之理。杏仁虽兼有直降之长,制之以蛤膏,其与麻姜比而与蛤膏远者,势固然也。一曰浓朴麻黄汤,此即小青龙加减而治亦大异,曰咳而脉浮而不详其证,则试以本方药味测之∶干姜五味细辛,治寒咳之药也,而咳因于寒可知;麻杏与浓朴并用,浓朴亦温散之药也,而表有寒邪宜发可知;有细辛又加半夏,则必以之蠲饮;有五味又加小麦,则既治咳自当安肺;此必因肺痿已见一斑,故加石膏以存津而化燥,与小青龙加石膏之意颇同。然彼为肺胀已成,故驱寒饮使下行,此为肺痿始萌,故乘脉浮之际,亟解其表邪。桂枝芍药,所以用于彼而不用于此。浓朴用至五两,又无芍药,则杏仁又何能效其直降之职。是为去杏仁之直降而取其横扩。
杏仁直降横扩,虽同无狠力,有借于他药,而以二者权之,直降之力,差优于横扩,故甄权主发汗,而本经不主发汗主下气。茯苓杏仁甘草汤,注家多以杏仁为散结,愚独以为下气。何以言之?胸痹胸中气塞短气,看似甚剧,实则较前条用枳实薤白桂枝汤为轻。此盖痰饮为患,阳尚不虚,无取薤桂。稀饮治以是汤,胶痰则主橘枳生姜汤。稀饮而致气塞短气者,必因小便不利而饮停于胸,胸膈或素不舒,饮停则痹。本经茯苓主胸胁逆气、心下结痛、利小便,可知散停饮之结,茯苓实司其职。茯苓淡渗散结,是有形之饮。杏仁苦温下降,是无形之气。二者合而痹者斯开,塞者斯通。然他方治胸痹无甘草,而此有之者,以二物皆下行,非以甘草载之,则势不少驻而去疾不尽耳。外台走马汤,下剂也。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徐忠可谓客忤,沈目南谓绞肠乌痧。按方用巴豆,自当有恶毒之邪,壅塞脏腑,须臾即毙之势。故以巴豆逐有形之实邪,杏仁下无形之虚气,为急救之策。与茯苓杏仁甘草汤之用杏仁,取资无异。是为去杏仁之横扩而取其直降。
有以杏仁辅麻黄发汗而可用于寒剂者。伤寒论治黄胆之方凡三∶茵陈蒿汤使湿热从小便去,以小便不利腹微满,阳明病之宜下解者也。栀子柏皮汤身黄发热非太阳发热比,柏皮为阳明经腑之药,故以清肌表之湿热(别录疗肌肤热赤起,邹氏谓柏皮之用正在表里之间),而佐以栀子甘草,亦下行利小便之轻剂也。此皆于杏仁无与者。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云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而无小便不利与发热等证,则其里为太阳之里(说本柯氏),太阳瘀热非汗不解,但发表不远热,而阳黄之湿热,则非热药所宜。惟以连翘梓皮赤小豆彻热利湿,当治里之巨任,而后麻黄杏仁散之于表,湿热得以汗解。此治太阳瘀热发黄,非治头痛发热身疼骨痛,故麻黄杏仁,视麻黄汤减少其数,而用于寒剂,亦不以掣寒剂之肘也。
有以杏仁治肿而正取其不发汗者,水去呕止其人形肿一条(痰饮篇)。尤氏谓胃气已和而肺壅未通,麻黄可以通之,甚是。惟于不用麻黄用杏仁之故,则疏之未当。夫麻黄发阳犹之发汗,以血虚而不敢发汗,犹之夺血者无汗。盖形肿必通血络,麻黄与杏仁所同有是能也。
麻黄有以杏仁治喘而不用于汗剂者,桂枝加浓朴杏仁汤,太阳病误下,无结胸下利诸变证而但微喘,喘既微,则表实之不解者亦仅矣。桂枝汤固不解表实,以麻黄施于微实之表邪,又岂得为当。惟浓朴温散胜于桂枝,与桂枝汤协以解表,则不至有大汗之虞。然不大汗,表固已解,而表解而气不下,则喘犹不止。夫优于下气,而解表亦兼有所资者,杏仁是也。退麻黄而进杏仁,殆以是夫。
杏仁研之如脂,以濡润之物而擅横扩直降之长,故于伤寒杂证皆多所资藉。麻仁丸用杏仁,则于濡润中兼取其直降也。麻仁与杏仁,皆能润液化燥,而麻仁扩脾之约,杏仁抑肺使下(说详大麻仁),不可谓无通便之功矣。大黄 虫丸用杏仁,则于濡润中兼取其横扩也。
是方种种治法,无非为补虚缓中之计。惟引地黄入脉络以行滋柔之化者,非杏仁而何,虽桃仁亦只与 虫辈比烈矣。抑有但取其濡润以佐他药,而横扩与直降两无所见者,矾石丸是也。
子脏中有坚癖干血,纵以桃仁干漆 虫辈为坐药,未必遂能去之,况横扩直降,第恃有杏仁乎。夫曰∶经水闭不利者,有闭时有不闭时,不闭时亦不如平人之利也。脏坚癖不止(医宗金鉴∶不止,不去也)中有干血下白物者,子脏中有坚癖不可去之物,实为干血,而不能如干血急治也。有干血,则经之蓄泄不以时,而湿热酿为白物则自下也,此当置干血而先治其白物。矾石却湿除热,剧者不过再内而愈。然非佐杏仁白蜜以缓之和之,未必收效如是之捷。
蛇床子散亦坐药也,彼治阴寒但任蛇床子,佐白粉为以柔济刚;此治白物但任矾石,佐杏仁为以润济燥。杏仁润而不腻,不致减矾石之力则有之,若云协以散结,岂仲圣意哉。
杏仁横扩不及麻黄之峻,而于风虚之证,却正相宜,又最宜于头面之风。洁古云治上焦风热。东垣云除肺中风热。石顽云气下则热自解风自散。窃谓风散则热自解,并非以热药治热风。考千金杏酥治风虚头痛,杏仁捣膏涂头面风肿,治头中痛身热风热,治头面上风,治头中风痒白屑各方中,皆有杏仁。又薯蓣汤、薯蓣丸,亦皆有杏仁。其所治之证,皆有头目眩冒。由是推之,即金匮薯蓣丸风药颇多,何尝不以杏仁治头面风,所谓风气百疾者,固无一不虑之周也。
引用:《本草思辨录》杏仁
《本草新编》杏仁

杏仁,味甘、苦,气温,可升可降,阴中阳也,有小毒。专入太阴肺经。乃利下之剂,除胸中气逆喘促,止咳嗽,坠痰,润大肠,气闭便难,逐痹散结。研纳女人阴户,又治发痒虫疽。虽与桃仁同是利气下血之药,其中亦有分别。东垣分杏仁治气、桃仁治血,似乎明晰,而不知杏仁未尝不治血,桃仁未尝不治气也,如大便闭结,气闭者,桃仁亦能开;血闭者,杏仁亦能下。惟真阳真阴虚者,二物俱不能通。所谓其阳与阴者,乃肾中之真火真水,非气血之谓也。真火衰,则大肠冰冻,非桂、附不能温。真水竭,则大肠枯槁,非熟地、山茱不能生。桃、杏之仁,又何能润泽而下降,况加陈皮以耗散其气血乎。
或问杏仁利气而不下血,而子以为未尝不可血,古人亦曾见之乎?嗟乎。杏仁下血,仲景夫子用杏仁汤非乎。盖消血于利气之中,实有神功耳。
引用:《本草新编》杏仁
《本草易读》杏仁

汤浸去皮尖炒黄,用去双仁者。恶黄芩、黄 、葛根。治风寒亦有连皮尖用者,取其发散。
甘,苦,温,有小毒。入手太阴肺。止嗽下气,清肺除热,润肠散结,杀虫疗疮。去头面之风邪,利胸膈之气逆。止心下之痛烦,平肺逆之喘急。奔豚惊痫悉疗,金疮香港脚亦治。
咳逆上气,炒研入蜜熬膏,食前含化。(验方第一。)
咳嗽寒热,脉弦紧,用童尿浸数日,研膏,再入童尿,煎膏服。(第二。)
头面风肿,捣膏同鸡子黄敷帛上,浓裹之,干再上,七次愈。(第三。)
引用:《本草易读》杏仁
《本草择要纲目》杏仁

【气味】
甘苦温有小毒.两仁者杀人.可以毒狗.沉而降.阴也.入手太阴经.
【主治】
咳逆上气.润肺消食积.散滞结.王氏治伤寒气上逆喘者.麻黄汤内加杏仁陈皮.若气不上喘逆者.减杏仁陈皮.明乎其泻肺也.又东垣云.杏仁下喘.用以治气.桃仁止狂.用以治血.二仁虽俱治大便之秘.然昼之难.便属阳气之不和.夜之难.便属阴血之不润.又当知杏仁之专行气分也.又脉浮在气.用杏仁而佐以陈皮.脉浮在血.用桃仁而佐以陈皮.俱用陈皮者.以其手阳明病与手太阴俱为表里也.贲门上主往来.魄门下主收闭.故王氏言肺与大肠为通道也.
引用:《本草择要纲目》杏仁
《本经逢原》杏仁

苦辛甘温,小毒。汤泡去皮尖,研如泥用,两仁者有毒伤人。凡果花六出者必双仁,得纯阴之气也。
《本经》主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奔豚。
发明 杏仁入手太阴经,辛能横行而散,苦能直行而降。遂为散血降气,定喘泄泻,散结温燥,除肺中风热咳嗽,总不出《本经》主治也。《千金》以童便浸七日研如泥,治咳嗽寒热。仲景麻黄汤用杏仁者,为其利气泻肺解肌也;至于陷胸、麻仁等圆,皆熬黑,研腻如油,则知此物之性,愈熬黑愈润下矣。入肺寒喘逆发散药,连皮用之。又能治疮杀虫,用其毒也。《本经》治金疮寒心者,伤处风藉内入胞络,而心下恶寒,用以涂封疮口,拨散风热之邪也。言治奔豚者,辛能散结,温能下气也。元素言,润大肠气秘之,才言解邪毒。《别录》言,杀狗毒,炒香消狗肉及索粉积,故六神曲用之。扁鹊云,杏仁不宜久服,令人面目须发落,耗气之验也。今人以之混治阴虚喘嗽,转耗胸中大气,为患不浅。亡血家尤为切禁,以其味辛、性温大能破血也。双仁者捣烂以车脂调涂,针断人肉,及箭镝在咽隔诸隐处,敷之即出。巴旦杏仁则甘平无毒,能止咳下气,消心腹逆闷。杏实味酸,伤人筋骨,生者尤甚。
引用:《本经逢原》杏仁
《长沙药解》杏仁

【本经】杏核仁。味甘温。主咳逆上气,雷呜,喉痹下气,产乳,金创,寒心,贲豚。生川谷。
味甘、苦,入手太阴肺经。降冲逆而开痹塞,泻壅阻而平喘嗽,消皮腠之浮肿,润肺肠之枯燥,最利胸膈,兼通经络。
《金匮》茯苓杏仁甘草汤,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治胸中痹塞,短气。以土湿胃逆,浊气冲塞,肺无降路,是以短气。茯苓泻湿而消满,杏仁破壅而降逆,甘草补中而培土也。薯蓣丸,方在薯蓣。文蛤汤,方在文蛤。厚朴麻黄汤,方在厚朴。皆用之以降逆也。
《伤寒》麻黄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恶风,无汗而喘者。麻杏甘石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汗下后,汗出而喘者,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在厚朴。治太阳中风,下后表未解而微喘者,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皆用之以治喘也。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加杏仁汤,茯苓四两,甘草三两,五味半升,干姜三两,细辛三两,半夏半升,杏仁半升。治支饮呕冒,饮去呕止,其人形肿者。以经气壅滞则为肿,杏仁利气而消滞也。麻杏薏甘汤,方在麻黄。用之以泻表气之滞。矾石丸,方在矾石。大陷胸丸,方在大黄。用之以泻里气之滞也。麻仁丸,方在麻仁。大黄(庶/虫)虫丸,方在大黄。用之以润燥也。
肺主藏气,气降于胸膈而行于经络,气逆则胸膈闭阻,而生喘咳。脏病而不能降,因以痞塞,经病而不能行,于是肿痛。杏仁疏利开通,破壅降逆,善于开痹而止喘,消肿而润燥,调理气分之郁,无以易此。其诸主治,治咳逆,疗失音,止咯血,断血崩,杀虫匿,除齄刺,开耳聋,去目翳,平努肉,消停食,润大肠,通小便。种种功效,缘其降浊消郁之能事也。
引用:《长沙药解》杏仁
《得配本草》杏仁

得火良。畏 草。恶黄芩、黄 、葛根。
甘、苦、温。入手太阴经气分。泻肺降气,行痰散结,润燥解肌,消食积,通大便,解锡毒,杀狗毒,逐奔豚,杀虫蛔。得陈皮,治便秘。配天冬,润心肺。佐柿饼,治咯血。合紫菀,利小便。(开水中之气以解结。)
汤浸,去皮尖炒黄,或麸炒研用。发散,连皮尖研用。双仁者有毒,不可用。肺虚而咳,虚火炎肺,二者禁用。
引用:《得配本草》杏仁
《滇南本草》杏仁

杏图片,味酸,性热。治心中冷热,止渴定喘,解瘟疫。但人多食损目劳筋。
仁,治疳虫。叶,能敷大恶疮。
──务本卷一下
杏仁,味苦、微辛,性微寒。入脾肺二经。止咳嗽,消痰润肺,润肠胃,消面粉积,下气。
──务本卷二
杏子,味甘、酸、涩,性热,有微毒。有损无益。多食昏神、冷膈、热生痰、动脾、发疮疖、落须发、伤筋骨。素有目疾忌食,小儿及产妇尤忌之。
杏仁,味甘、苦,性温,有小毒,得火良。解锡毒,杀虫,消犬肉、索面粉积,解肌散风邪,消痰定喘,利膈,润燥,能散能降,润喉发音。治癫犬咬伤,敷之即愈。百虫入耳,滴杏仁水即出。有双仁者忌食。
──模板卷九
引用:《滇南本草》杏、杏仁
《雷公炮炙论》杏仁

雷公云∶凡使,须以沸汤浸少时,去皮膜,去尖,擘作两片,用白火石并乌豆、杏仁三件于锅子中,下东流水煮,从巳至午,其杏仁色褐黄,则去尖,然用。
每修一斤,用白火石一斤,乌豆三合,水旋添,勿令缺,免反血,为妙也。
引用:《雷公炮炙论》杏仁
《雷公炮制药性解》杏仁

味甘苦,性温有小毒,入肺大肠二经。主胸中气逆而喘嗽,大肠气秘而难便,及喉痹喑。痰结烦闷,金疮破伤,风热诸疮,中风诸证,蛇伤犬咬,阴户痛痒,并堪捣敷,沸汤泡去皮尖炒用。得火良,恶黄芩黄?,葛根,畏?草,解锡毒及中狗肉毒,双仁者能杀人,杏子不可多食,能损筋骨眼目。
按∶杏仁入肺者,经所谓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是也。大肠则共肺为传送者也,宜并入之。考《左慈秘诀》,称杏仁为草金丹,久服成仙,方书又云∶服杏仁者,往往至二三年或泻,或脐中出物,皆不可治,二说相背,然杏仁主散,痰从腠理中发散而去,且有小毒。
则雷公云∶凡使须以沸汤浸,少时去皮膜及尖,擘作二片,用白火石并乌豆杏仁三件,于锅中下东流水煮,从巳至未,其杏仁色褐黄,勿用。修治一斤,用白火石一斤,乌豆三合,水旋添,勿令间,断为妙也。
引用:《雷公炮制药性解》杏仁
《中药炮制》杏仁

『来源』本品为蔷薇科植物山杏、西伯利亚杏、东北杏或杏味苦的干燥成熟种子。
『常用名』杏仁、光杏仁。
『产地』河北、河南等地。
『采收季节』4~6月采收。
『炮制方法』拣去杂质,筛去灰尘投入盆内,倒入开水盖好,其皮鼓起,用手去皮,或用木板擦去皮,晒干,簸去皮。为增强温肺散寒,则炒杏仁,将锅烧热,以去皮的杏仁投入锅内炒至黄色为度。为取其利气减少滞滑,则制杏仁霜,取去皮的杏仁,研成细末筛过,用吸油草纸铺在簸箕内倾入杏仁末,放太阳下晒,以油透换纸,去尽其油方可。
『用量』3~9克。
『贮存』装缸内加盖,防潮,防虫,防走油变色。
备注:①开水泡的时间不能太长,趁热去皮。②要晴天操作,否则去皮杏仁不能晒,发油变黄。
引用:《中药炮制》杏仁
《汤液本草》杏仁

气温,味甘、苦,冷利。有小毒。
入手太阴经。
《象》云∶除肺燥,治风燥在胸膈间。麸炒,去皮尖用。
《心》云∶散结润燥,散肺之风及热,是以风热嗽者用之。
《本草》云∶咳逆上气雷鸣,喉痹。下气,产乳金疮,寒心贲豚。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往来,时行头痛。解肌,消心下急,杀狗毒。破气,入手太阴。王朝奉治伤寒,气上喘,冲逆者,麻黄汤内加杏仁、陈皮;若气不喘,冲逆者,减杏仁、陈皮。知其能泻肺也。
《东垣》云∶杏仁下喘,用治气也。桃仁疗狂,用治血也。桃、杏仁俱治大便秘,当以气血分之。昼则难便,行阳气也;夜则难便,行阴血也。大肠虽属庚,为白肠,以昼夜言之,气血不可不分也。年虚人大便燥秘、不可过泄者,脉浮在气,杏仁、陈皮;脉沉在血,桃仁、陈皮。所以俱用陈皮者,以其手阳明病,与手太阴俱为表里也。贲门上主往来,魄门下主收闭,故王氏言肺与大肠为通道也。
引用:《汤液本草》杏仁
《药鉴》杏仁

气温,味甘苦,气薄味浓,可升可降,阴中之阳也。有小毒。入手太阴之剂也。解肌毒,散结滞。入麻黄,利胸中气逆而喘促。同乌梅,润大肠气闭而便难。单仁开腠理甚捷,双仁治狗咬极验。予尝用杏仁三钱,马兜铃三钱,蝉蜕二钱,白矾五钱,白砒五分,乳细,红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后冷水送下,男七女六,治哮神效。大都中病即已,不可多服,过则令人伤筋骨。泄痢忌用。戒粟米,畏犬肉。
引用:《药鉴》杏仁
《药笼小品》杏仁

引用:《药笼小品》杏仁
《药征》杏仁

主治胸间停水也。故治喘咳,而旁治短气结胸、心痛、形体浮肿。
【考证】
麻黄汤证曰∶无汗而喘。
以上一方,杏仁七十个。
苓甘姜味辛夏仁汤证曰∶形肿者,加杏仁。
以上一方,杏仁半斤。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曰∶胸中气塞短气。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曰∶喘。
桂枝加浓朴杏子汤证曰∶喘。
以上三方,杏仁皆五十个。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以上二方,杏仁四十个,二两而五十个之例。
大陷胸丸证曰∶结胸者,项亦强。
走马汤证曰∶心痛。
以上二方,杏仁诸药等分。
上历观此诸方,杏仁主治胸间停水也明矣。
【互考】
杏仁、麻黄,同治喘,而有其别。胸满,不用麻黄。身疼,不用杏仁。其二物等用者,以有胸满身疼二证也。《金匮要略》曰∶胸痹云云,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为则按∶胸痹短气、筋惕肉 、心下悸者,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胸痹呕吐呃逆者,橘皮枳实生姜汤主之。二方治一证,非古之道也。栝蒌实条,既辨明之,今不赘于兹也。
【品考】
杏仁 和、汉无异品也。制之之法,去皮不去尖。
引用:《药征》杏仁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杏仁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杏仁
《中药学》杏仁

【药用】本品为蔷薇科植物杏、山杏等的种仁。
【性味与归经】甘、苦,温。有小毒。入肺、大肠经。
【临床应用】1.用于咳嗽气喘。
杏仁苦泄降气而止咳,故可用于咳嗽、气喘等症,常与麻黄、甘草,或贝母、前胡等配伍应用。
2.用于肠燥便秘。
本品质润多油,故又有润肠通便之功,应用时可与大麻仁、瓜蒌仁等润肠药配伍。
【处方用名】苦杏仁、光杏仁(去种皮,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附药】甜杏仁:又称巴旦杏仁、叭哒杏仁。性味甘平。功能润肺止咳,用于肺虚久咳之症。一般用量为一钱至三钱,煎服。
【按语】1.杏仁功能降气止咳,主要用于咳嗽气逆、喘促之症,不论风寒、风热,都可配用。如属风寒咳喘,可与麻黄、甘草等配伍;风热咳嗽,可与桑叶、象贝等配伍。
2.苦杏仁与甜杏仁,二药功用不同,在临床应用上一般认为它们的区别是:苦杏仁性属苦泄,长于至喘咳实症;甜杏仁偏于滋润,多用于肺虚久咳。
《医方考》杏仁
《外科全生集》杏仁
《冯氏锦囊秘录》杏仁

禀春温之气兼火土之化,味苦、甘,气温,有毒。入手太阴经,性润利而下行,味苦温而散滞,温能解肌,苦能泄热,故外有发散祛邪之功,内有下气消痰之效。主咳逆上气,奔豚惊痫,心下烦热,风气去来,解肌化痰喘促等症。双仁者有毒勿用。若去皮尖消痰润肺,若发散连皮尖用。
杏仁,入肺,为利下之剂。散肺经之风寒,下喘嗽之气逆,消心下之急满,润大肠之气秘,解锡毒有效,消狗肉如神,逐奔豚,杀虫疽、妇人阴蚀可纳。实,啖多目瞀,伤筋骨伤神。叶,端午采收。煎汤洗眼止泪。根主堕胎,花治厥逆。有以杏仁栝蒌并用,不知杏仁味辛从腠理中发散以去痰,故表虚者忌之,栝蒌性润,从肠胃中滑利以除痰,故里虚者忌之,若痰热表里俱实者,并行而有功也。
主治(痘疹合参) 杏仁润心肺大肠,主喘嗽下气,散风寒痰结,宜去皮尖炒用。
然与桃仁俱通大便,但杏仁治气,桃仁治血。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杏仁
《顾松园医镜》杏仁

〔甘苦温,入肺、大肠二经。泡去皮尖,焙研。治风寒肺病药中,亦有连皮尖用者,取其发散也。双仁者有毒杀人。〕散上焦之风,〔性温能散,故肺经风寒风热皆治,解肌之功也。〕除心下之热,〔邪气既散,心下烦热自除。〕利胸中气逆而喘嗽,〔味苦能降,故气逆喘嗽皆安,下气之力也。〕润大肠气闭而难通,〔以其性能润利而下行。〕解锡毒有效,消狗肉如神。〔索粉近之则烂,故亦最消粉积。〕阴虚喘嗽者忌之。。
引用:《顾松园医镜》杏仁
《医学入门》杏仁

杏仁有毒苦甘温,润肺止嗽及奔豚,消食治肿通气闭,祛风发汗出声言。
杏,文从木、从甘,实大而甘也。沉而降,阴也。入手太阴经。润肺,燥热在胸膈间,急满喘促,咳嗽上气,喉鸣及奔豚气逆。消宿食,杀狗肉积毒。治浮肿腹痹,大肠气闭不通。又解肌发汗,散肺风寒咳嗽,头面风邪,眼 鼻塞,冷泪,喉痹生疮,时行头痛,风气来去,中风半身不遂,失音卒哑。兼治香港脚、惊痫、产乳、金疮、五痔下血不止、扑损瘀血、卒不得小便。盖杏仁虽下气,少用亦能活血,多服令人血溢出、血不止,或泻,或脐中出物。古今有单服杏仁而得效者,必壮实、痰气壅滞及声不亮、目不明者乃宜。东垣云∶杏仁治气,桃仁治血,俱治年高硕便秘燥,当以气血分用,佐以陈皮。此正论也。凡使,汤泡去皮尖,麸炒黄色,去油,有火有汗者,童便浸三日,又烧令烟未尽,研如泥。绵裹纳女子阴中,治虫疽。
恶黄芩、黄 、葛根,畏 草。解锡、胡粉毒,得火良。双仁者杀人,可毒狗。杏花,味苦,无毒。主补不足,女子伤中,寒热痹,厥逆。杏实,味酸,热,有毒。食多伤筋骨,损神气,令人目盲。小儿尤不可食,多致痈疮及上膈热。
引用:《医学入门》杏仁

- 杏仁
- 杏仁 知识
- 苦杏仁
- 苦杏仁 知识
- 甜杏仁
- 甜杏仁 知识
- 杏仁膏
- 杏仁煎
- 杏仁汤
- 杏仁粥
- 杏仁粥 知识
- 巴旦杏仁
- 巴旦杏仁 知识
- 百合杏仁粥
- 百合杏仁粥 知识
- 半夏杏仁汤
- 麻黄杏仁汤
- 杏仁止咳糖浆 知识
- 茯苓杏仁甘草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知识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 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知识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杏仁
杏
- 杏
- 杏参
- 杏核
- 杏实
- 杏子
- 银杏
- 巴旦杏
- 百杏茶
- 茯杏茶
- 橘杏茶
- 杏参散
- 杏粉膏
- 杏甘茶
- 杏核仁
- 杏花茶
- 杏梨饮
- 杏麻茶
- 杏霜汤
- 杏苏散
- 杏苏饮
- 杏酥散
- 杏桃茶
- 杏细茶
- 杏叶草
- 杏子茶
- 杏子散
- 杏子汤
- 杏子油
- 远杏茶
- 贝杏甘茶
- 杏花天方
- 杏叶防风
- 简易杏子汤
- 麻杏甘石汤
- 麻杏石甘汤
- 桃仁杏归茶
-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 黄芩石膏杏子甘草汤
-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 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
-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
-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