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

石膏
目录
《本草纲目》石膏
《本草备要》石膏
《本草便读》石膏
《本草乘雅半偈》石膏
《本草崇原》石膏
《本草从新》石膏
《本草撮要》石膏
《本草害利》石膏
《本草害利》石膏
《本草经解》石膏
《本草经集注》石膏
《本草蒙筌》石膏
《本草求真》石膏
《本草思辨录》石膏
《本草图经》石膏
《本草新编》石膏
《本草衍义》石膏
《本草易读》石膏
《本草择要纲目》石膏
《本经逢原》石膏
《长沙药解》石膏
《得配本草》石膏
《雷公炮炙论》石膏
《雷公炮制药性解》石膏
《名医别录》石膏
《神农本草经》石膏
《中药炮制》石膏
《汤液本草》石膏
《新修本草》石膏
《药笼小品》石膏
《药征》石膏
《玉楸药解》石膏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石膏
《证类本草》石膏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石膏
《中药学》石膏
《千金翼方》石膏
《冯氏锦囊秘录》石膏
《侣山堂类辩》石膏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
《顾松园医镜》石膏
《医学入门》石膏
《全国中草药汇编》石膏
《中药大辞典》石膏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石膏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纲目》石膏

《本草纲目》

「释名」亦名细理石寒水石

「主治」

1、伤寒狂。用石膏二钱、黄连一钱,共研细。甘草煎汤,冷的送下。此方名“鹊石散”。

2、小儿丹毒。用石一两调水涂搽。

3、骨蒸劳(外寒内热,附骨而蒸,身体消瘦,饮食无味,四肢渐细,脚上浮肿)。用石膏十两,研细,水调服。每服一匙,一天两次。

4、肺热喘嗽。用石膏二两、灸甘草半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生姜蜜汤送下。

5、痰热喘嗽。用石膏、凝水石各五钱,研细,人参汤送下。

6、胃火牙痛。用石膏一两,火煅,淡淬过。加防风荆芥细辛白芷各五分,共研细。天天擦牙,有效。

7、老人风热(内热,目赤头痛,视物模糊)。用石膏三两、竹叶五十片、沙糖一两、粳米三合,先以水三大碗煎石膏、叶,煮成二大碗,去渣取汁,加,调吃下。

8、头风流泪。用煅石膏二两、川芎二两、灸甘半两,共开为末。每服一钱,葱白茶汤调下。一天服二次。

9、头痛,心烦,流鼻血。用石膏、牡蛎各一两,研细。每服二钱,新汲水送下。同时用水调少量药滴鼻内。

10、风热性筋骨痛。用石膏三钱、粉七钱,研细,加水调匀,锅里煅红。冷定后化在滚酒中,趁热服下。盖被发汗。连服药三日,病愈。

11、雀目(按:即黄昏后不能视服)。用石膏粉一钱放在两薄片猪肝中,外用绳捆好,在锅中煮熟,取出切食。每天吃一次。

12、湿温,烦渴,多汗。用石膏、灸甘草,等分为末,每服两小匙,热水送下。

13、水泻,腹内如雷呜。用火煅石膏,加米饭和成丸子,如梧子大,外以铅丹为衣。每服二十丸,米汤送下。

14、妇女乳痈。用石膏煅红,研细。每服三钱,温酒送下。服药后,再喝酒至醉即安睡。如此再服药一次,即见效。

15、油伤火烧。用石膏粉敷上。

16、刀伤。用石膏、沥表,等分为末,扑洒伤处,不要沾水。

17、疮口不收。用石膏烧红,研以二两,加丹半两,共研为末,洒疮上。此方名“红玉散”。

18、口疮咽痛。用石膏煅过,取三两,加丹砂三钱半,共研细,点患处。

引用:《本草纲目》石膏

下载:《本草纲目》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备要》石膏

《本草备要》

体重,泻火气,轻,解肌

甘辛而淡,体重而降。足阳明经(胃)大寒之药。色白入肺,兼入三焦(诸经气分之药)。

寒能清热降火,辛能发汗解肌,甘能缓脾益气生津止渴。治伤寒郁结无汗,阳明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肌壮热(经云∶阳盛生外热),小便赤浊,大渴引饮,中暑自汗(能发汗,又能止自汗),舌焦(胎浓无津)牙痛(阳明经热,为末擦牙固齿)。又胃主肌肉,肺主皮毛,为发斑、发疹之要品(色赤如纹者为,隐隐见红点者为疹,斑重而疹轻。率由胃热,然亦有阴阳二证,阳证宜用石膏。又有内伤阴证见斑疹者,微红而稀少,此胃气极虚,逼其无之火游行于外,当补益气血,使中有主,则气不外游,血不外散,若作热治,死生反掌,医者宜审),但用之甚少,则难见功(白虎汤以之为君,或自一两加至四两,竹叶、麦冬知母米,亦加四倍,甚者加芩、连、,名三黄石膏汤,虚者加人参,名人参白虎汤)。然能寒胃,胃弱血虚及病邪未入阳明者禁用(成无己解大青龙汤曰∶风、阳邪伤卫,寒,阴邪伤营,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去,营卫俱和,石膏乃重剂,而又专达肌表也。质重气轻,又成氏以麻为轻剂,石膏为重剂也。东垣曰∶石膏足阳明药,仲景用治伤寒阳明证,身热、目痛、鼻开、不得卧,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气,所以有白之名,肺主西方也。按∶阳明主肌肉,故身热;脉交额中,故目痛;脉起于鼻,循鼻外,燥,故鼻干;胃不和,则卧不安,故不得卧。

然亦有阴虚发热,及脾胃虚劳,伤寒阴盛格阳、内寒外热、类白虎汤证、误投之不可救也。

按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证,至为难辨,盖阴盛极而格阳于外,外热而内寒;阳盛极而格阴于外,外冷而内热。经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是也。当于小便分之,便清者,外虽燥热,而中实寒;便赤者,外虽厥冷,而内实热也。再看口中之燥润,及舌之浅深,胎黄、黑者为热,宜白虎汤;然亦有舌黑属寒者,舌无刺,口有津液也,急宜温之,误投寒剂即死矣)。亦名寒水石(时珍曰∶古方所用寒水石是凝水石,唐、宋诸方用寒水石即石膏。凝水石乃精渗入土中,年久结成,清莹有棱,入水即化。辛咸大寒,治时气热盛,口渴水肿)莹白者良。研细,甘草水飞用。近人因其寒,或用火 ,则不伤胃,味淡难出。若入煎剂,须先煮数十沸,鸡子为使。忌巴豆

引用:《本草备要》石膏

下载:《本草备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便读》石膏

《本草便读》

石膏图片

退肺胃之火邪.清暑除烦能止渴.解阳明之郁热.祛温逐疫可消斑.性属甘寒.质颇重镇.(石膏大寒质重.味甘之物.直清肺胃.相传解肌之说.皆因表有风寒.里有郁热.故正气被郁.不得透达于表.郁热解则表里通矣.大青之制.亦犹是.岂质重性寒味甘之品而能发汗者哉.)

引用:《本草便读》石膏

下载:《本草便读》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乘雅半偈》石膏

《本草乘雅半偈》

(本经中品)

【气味】辛,微寒,无毒。

【主治】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产乳金疮

】曰∶出齐卢山,及鲁蒙山,剡州、彭城、钱唐亦有之。生石中,大块作层,细文短密,宛若束针,洁白如膏,软易碎,烧之白烂如粉也。一种硬者生地中,枚块作棱,直理坚白,击之段段横解,墙壁光亮,烧之易散,不作粉也。别有一种,细文长密,宛若束丝者,理石也。一种作块无棱,横理坚白,击之方解,烧之 散作粉者,方解石也。昔人所谓长石,即石膏之硬者;所谓寒水石,即石膏之软者。而理石、方解石,气味都辛寒,但不若石膏之软者,能解肌发汗为异耳。修治,石臼中捣研成粉,罗过,生甘草水飞两遍,澄清去水,晒干再研。子为之使。恶莽草、巴目毒公。及铁。

【 】曰∶石以止为体,膏以释为用。质之宁谧,气之微寒,即体之止;文之理腠,味之辛解,即用之释。体用互显者也,但止释有时,故体用各有先后尔。或因似体之止,则显用以释之,或因似用之释,则显体以止之。此即从而逆,逆而从,反佐以取之之法也。如风性动摇,从之以用,逆之以体;寒性劲敛,从之以体,逆之以用,此从逆寒风定动之本性,非从逆寒风寒化之本气也。以性无迁变,气有反从,反从者,反乎本气之寒,从乎标之阳,则为病热之热也。则凡结而欲解者宜矣。结而欲下者,非所宜也。与麻黄桂枝葛根,解发之用相同。寒热从逆之气为别异耳。主治诸证,悉以体止用释,逆热从寒,反复分疏,莫不迎刃而解。并可推暑性之欲降,火性之欲炎,燥性之欲濡,湿性之欲流,与腑脏形骸,血气窍穴,欲止欲释者,详审合宜,为效颇捷。否则灾害并至,慎之慎之。

(暑性之欲降,转炎敲为清肃;火性之欲炎,火空则发,以张夏大之出令也。)

引用:《本草乘雅半偈》石膏

下载:《本草乘雅半偈》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崇原》石膏

《本草崇原》

气味辛,微寒,无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

(石膏出齐庐山及鲁蒙山,剡州、彭城、钱塘亦有。有软硬二种,软石膏生于石中,大块作层,如压扁米糕,细纹短密,宛若束针,洁白如膏,松软易碎,烧之白烂如粉。硬石膏作块而生,直理起棱,如马齿坚白,击之则段段横解,光亮如云母白石英,有墙壁。烧之亦易散,仍硬不作粉,今用以软者为佳。)

石膏质坚色白,气辛味淡,纹理如肌腠,坚白若精金,禀阳明金土之精,而为阳明胃府之凉剂,宣剂也。中风寒热者,风乃阳邪,感阳邪而为寒为热也。金能制风,故主治中风之寒热。心下逆气惊喘者,阳明胃络上通于心,逆则不能上通,致有惊喘之象矣。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者,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口干舌焦,燥之极也。不能息,燥极而阳明之气不和于上也。腹中坚痛,燥极而阳明之气不和于下也。石膏质重性寒,清肃阳明之热气,故皆治之。禀金气则有肃杀之能,故除邪鬼。生产乳汁,乃阳明胃府所生。刀伤金疮,乃阳明肌肉所主。石膏清阳明而和中胃,故皆治之。

《灵枢经》云∶两阳合明,是为阳明。又云∶雨火并合,故为阳明,是阳明上有燥热之主气伤寒有白虎汤,用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主资胃府之津,以清阳明之热。又,阳明主合而居中土,故伤寒有越脾汤

石膏配麻黄,发越在内之邪,从中土以出肌表,盖石膏质重则能入里,味辛则能发散,性寒则能清热。其为阳明之宣剂、凉剂者,如此。

引用:《本草崇原》石膏

下载:《本草崇原》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从新》石膏

《本草从新》

体重泻火、气轻解肌.

甘辛而淡.体重而降.足阳明经(胃.)大寒之药,色白入肺,兼入三焦.(诸经气分.)

寒能清热降火.辛能发汗解肌.甘能缓脾.生津止渴.治伤寒郁结无汗.阳明头痛.发热恶寒.

日晡潮热.阳狂壮热.(经云∶阳盛生外热.)小便赤浊.大渴引饮.中暑自汗.(能发汗、又能止自汗.)舌焦(胎浓、无津.)牙痛.(阳明经热、为末、擦牙固齿.)又胃主肌肉.肺主皮毛.(嘉言曰∶极清肺热.)为发斑疹之要品.(色赤如锦纹者为斑、隐隐见红点者为疹、斑重而疹轻、率由胃热所致、然亦有阴阳二证、阳证宜用石膏、又有内伤阴证见斑疹者、色微红而稀少、此胃气极虚、逼其无根之火游行于外、当补益气血、使中有主、则气不外游、血不外散、若作热治、死生反掌.)少壮火热者.功效甚速.老弱虚寒者.祸不旋踵.(东垣曰∶立夏前服白虎汤、令人小便不禁、降令太过也.)极能寒胃.胃弱血虚.及病邪未入阳明者.切勿轻投.(成无己解大青龙汤曰∶风阳邪、伤卫、寒阴邪、伤营、营卫阴阳俱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必须重轻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去、营卫俱和、石膏乃重剂、而又颛达肌表也、东垣曰∶石膏足阳明药、仲景用治伤寒阳明证、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气、所以有白虎之名、肺主西方也、按阳明主肌肉、故身热、脉交 中、故目痛、脉起于鼻、循鼻外、金燥、故鼻干、胃不和则卧不安、故不得卧、然亦有阳虚发热、及脾胃虚劳、伤寒阴盛格阳、内寒外热、类白虎汤证、误投之、不可救也、按、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证至为难辨、盖阴盛极而格阳于外、外热而内寒、阳盛极而格阴于外、外冷而内热、经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是也、当于小便分之、便清者、外虽燥热而中实寒、便赤者、外虽厥冷而内实热也、再看口中之燥润、及舌胎之浅深、胎黄黑者为热、宜白虎汤、然亦有舌黑属寒者、舌无芒刺、口有津液也、急宜温之、误投寒剂则死矣.)有软硬二种.莹白者良.研细.甘草水飞.近人因其寒.或用火.则不甚伤胃.但用之鲜少.则难见功.(白虎汤以之为君、或自一两加至四两.)味淡难出.(若入煎剂、须先煮数十沸.)鸡子为使.恶巴豆.畏铁.(今茶食内、俱加石膏粉、取其价廉而且清凉可口也、害人不少.)

引用:《本草从新》石膏

下载:《本草从新》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撮要》石膏

《本草撮要》

味甘辛.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阳轻.功专解肌发汗.得桂枝治温疟.得苍术治中 .得知母甘草粳米治胃腑大热.少壮火热者功效神速.老弱虚寒者祸不旋踵.病邪未入阳明者.切勿遽投.或因其性太寒.用火 则不甚伤胃.但少用则难见功.且须先煎.鸡子为使.恶巴豆.畏铁.亦名寒水石.

引用:《本草撮要》石膏

下载:《本草撮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害利》石膏

《本草害利》

〔害〕本解实热,祛暑气,散邪热,止渴除烦之要药。极能寒胃。温热病多兼阳明,若头痛,遍身骨痛而不渴,不引饮者,邪在太阳,未传阳明,不当用。七八日来邪已结里,内有燥屎,往来寒热,宜下之,勿用。暑气兼湿作泄,脾胃弱者勿用。疟邪不在阳明则不渴,亦不宜用。产后寒热,由于血虚,或由恶露未尽;骨蒸劳热,由于脾胃虚寒,阴精不足,而不由于外感者,并勿误用。伤寒阴盛格阳,内寒外热,便舌黑,属寒者,误投之,不可救也。

宜详察之,黄色者令人淋。

〔利〕寒能清热降火,辛能发汗解肌,甘能缓脾生津止渴。清肺胃之热,故又为斑疹之要品。

煨石膏。经火则寒性减,而不甚伤胃。

〔修治〕有软硬二种,软石膏大块生于石中,作层如压扁米糕形,每层浓数寸,有红白二色,红者不可服,莹白者良。研细甘草水飞净。因其寒胃,用火 ,则不甚伤胃,但用之甚少,则难见功,冰糖拌过,则不妨脾胃矣。

引用:《本草害利》石膏

下载:《本草害利》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害利》石膏

《本草害利》

(见肺部)

引用:《本草害利》石膏

下载:《本草害利》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经解》石膏

《本草经解》

气微寒.味辛.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 )

石膏气微寒.禀天初冬寒水之气.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燥金之味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燥金胃、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中风者.伤寒五种之一也.风为阳邪.中风病寒热.而心下逆气惊喘.则已传阳明矣.阳明胃在心之下.胃气本下行.风邪挟之上逆.乘肺则喘.闻木声则惊.阳明火烁津液.致口干舌焦.不能呼吸.故用石膏辛寒之味.以泻阳明实火也.腹中大肠经行之地.大肠为燥金.燥则坚痛矣.其主之者.辛寒可以清大肠之燥火也.阳明邪实.则妄言妄见.如有神灵.若邪鬼附之.石膏辛寒清胃.胃火退而邪妄除.故云除邪鬼也.产乳者.产后乳不通也.阳明之脉.从缺盆下乳.辛寒能润.阳明润则乳通也.金疮热则皮腐.石膏气寒.故外糁合金疮也.

【制方】

石膏同川、甘草.治发狂.同知母、甘草、粳米.名白虎汤.治阳明中风热病.同知母、冬、甘草、竹叶.名竹叶石膏汤.治阳明邪热.同防风、荆、细辛、白芷末.擦胃火牙痛.同银朱末.治金疮不合.

引用:《本草经解》石膏

下载:《本草经解》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经集注》石膏

《本草经集注》

味辛、甘,微寒、大寒,无毒。主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一名细石,细理白泽者良,黄者令人淋。生齐山山及齐庐山、鲁蒙山,采无时。(鸡子为之使,恶莽草、毒公。)

二郡之山,即青州、徐州也。今出钱塘县狱地中,雨后时时自出,取之皆方如棋子,白澈最佳。比难得,皆用灵隐山者。彭城者亦好。近道多有而大块,用之不及彼土。《仙经》不须此。(《新修》五一页,《大观》卷四,《政和》一○八页)

引用:《本草经集注》石膏

下载:《本草经集注》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蒙筌》石膏

《本草蒙筌》

味辛、甘,气微寒。气味俱薄,体重而沉,降也,阴中阳也。无毒。青州并徐州多生,畏铁恶莽草巴豆。细理白泽为上,猛火 软方灵。绝细研成,汤液任使。以鸡子为使,入肺胃三焦。辛能出汗,解肌上行而理头痛;甘则缓脾,益气生津以止渴消。故风邪伤阳,寒邪伤阴,总解肌表可愈;任胃热多食,胃热不食,惟泻胃火能愈。仲景加白虎名,(身以前胃之经,胸者肺之室。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石膏辛寒,以清肺,所以号为白虎。)易老云大寒剂。胃弱食不下者忌服,血虚身发热者禁尝。(比象白虎证,误服白虎汤者死,不可轻忽。)单研末和为丸,治食积痰火殊验。胃脘痛甚,吞服立差。

(谟)按∶丹溪云∶尝观药之命名,固有不可晓者。中间亦多意义,学人不可不察焉。

如以色而名者,大黄红花白前青黛乌梅之类是也。以气而名者,木香沉香檀香茴香麝香之类是也。以质而名者,浓朴干姜茯苓、生熟地黄之类是也。以形而名者,人参、狗脊乌喙贝母金铃子之类是也。以味而名者,甘草、苦参龙胆草淡竹叶苦酒之类是也。以能而名者,百合当归升麻、防风、硝石之类是也。以时而名者,半夏茵陈冬葵、寅鸡、夏枯草之类是也。石膏火 ,研细醋调,封丹炉,其固密甚于石。苟非石膏,焉能为用。此兼质与能而得名,正与石脂同意。阎孝忠妄以方解石为石膏,况石膏味甘辛,本阳明经药,阳明主肌肉。其甘也,能缓脾益气,止渴去火。其辛也,能解肌出汗,上行至头。又入太阴,入手少阳。彼方解石,只体重质坚,性寒而已。求其所调有膏,可为三经之主者,安在哉!医欲责效,不亦难乎?

第一卷知母款后 (谟)按宜参看。

引用:《本草蒙筌》石膏

下载:《本草蒙筌》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求真》石膏

《本草求真》

(石)清胃热解肌发汗

石膏(专入胃腑。兼入脾肺)。甘辛而淡。体重而降。其性大寒。功专入胃。清热解肌。发汗消郁。缘伤寒邪入阳明胃府。内郁不解。则必日晡热蒸。口干舌焦唇燥。坚痛不解。神昏谵语。气逆惊喘。溺闭渴饮。暨中暑自汗。胃热发斑牙痛等症。皆当用此调治。(成无己曰。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风喜伤阳。寒喜伤阴。营卫阴阳。为风寒所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必须轻重之剂同散之。乃得阴阳之邪俱去。营卫之气俱和。是以大青龙汤以石膏为使。石膏乃重剂。而又专达肌表也。)以辛能发汗解热。甘能缓脾益气。生津止渴。寒能清热降火故也。按石膏是足阳明府药。邪在胃府。肺受火制。故必用此辛寒以清肺气。所以有白虎之名。肺主西方故也。(杲曰。石膏足阳明药也。故仲景治伤寒阳明症。身热目痛。口干不眠。以身以前。胃之经也。胸前肺之室也。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所以有白虎之名。)但西有肃杀而无生长。如不得已而用。须中病即止。切勿过食以损生气。(时珍曰。此皆少壮肺胃火盛能食而病者言也。若衰暮及气虚血虚胃弱者。恐非所宜。)况有貌属热症。里属阴寒而见斑黄狂燥。日晡潮热。便秘等症。服之更须斟酌。惟细就实明辨。详求其真可也。(汪昂曰。按阴盛格阳。阳盛格阴二症。至为难辨。盖阴盛极而格阳于外。外热而内寒。阳盛极而格阴于外。外冷而内热。经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也。当于小便分之。便清者外虽燥热而中实寒。便赤者外虽厥冷而内实热也。再看口中之燥润。及舌胎之浅深。胎黄黑者为热。宜白虎汤。亦有胎黑属寒者。舌无芒刺。口有津液。急宜温之。误投寒剂则殆矣!又按热在胃。热症见斑疹。然必色赤如锦纹者为斑。隐隐见红点者为疹。斑重而疹轻。斑疹亦有阴阳。阳症宜石膏。又有内伤阴症见斑疹者。微红而稀少。此胃气极虚。逼其无根之火游行于外。当补益气血。使中有主。则气不外游。血不外散。若作热治。生死反掌。医者宜审。)取莹白者良。(亦名寒水石。非盐精渗入土中结成之寒水石也。)研细。或甘草水飞。或火 。各随本方用。鸡子为使。忌豆铁。

引用:《本草求真》石膏

下载:《本草求真》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思辨录》石膏

《本草思辨录》

邹氏云∶石膏体质最重,光明润泽,乃随击即解,纷纷星散,而丝丝纵列,无一缕横陈,故其性主解横溢之热邪,此正石膏解肌之所以然。至其气味辛甘,亦兼具解肌之长;质重而大寒,则不足于发汗。乃别录于杏仁曰解肌,于大戟曰发汗,石膏则以解肌发汗连称。岂以仲圣尝用于发汗耶。不知石膏治伤寒阳明病之自汗,不治太阳病之无汗。若太阳表实而兼阳明热郁,则以麻黄发汗,石膏泄热,无舍麻黄而专用石膏者。白虎汤治无表证之自汗,且戒人以无汗勿与。即后世发表经验之方,亦从无用石膏者,所谓发表不远热也。然则解肌非欤?夫白虎证至表里俱热,虽尚未入血成腑实,而阳明气分之热,已势成连衡,非得辛甘寒解非所以出汗。他如竹叶石膏汤白虎加桂枝汤,非不用于无汗,而其证则非发表之证,学人勿过泥别录可耳。

又王藏谓石膏发汗,朱丹溪谓石膏出汗,皆以空文附和,未能实申其义。窃思方书石膏主治,如时气肌肉壮热、烦渴、喘逆、中风、眩晕、阳毒发斑等证,无一可以发汗而愈者。病之倚重石膏,莫如热疫。余师愚清瘟败毒散,一剂用至六两、八两,而其所着疫证一得,则谆谆以发表致戒。顾松园以白虎汤治汪缵功阳明热证,每剂石膏用至三两,两服热顿减,而遍身冷汗,肢冷发呃。群医哗然,阻勿再进。顾引仲圣热深厥深及喻氏阳证忽变阴厥万中无一之说与辩。勿听。迨投参附回阳之剂,而汗益多,体益冷。复求顾诊。顾仍以前法用石膏三两,而二服后即汗止身温。(见陆定圃冷庐医话)此尤可为石膏解肌不发汗之明证。

要之顾本经中风寒热四字,刘潜江、邹润安皆作两项看,甚是。惟邹以下文∶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为即中风与寒热之候,强为牵合,殊不切当。刘谓∶阳不足而阴有余者,风之虚也;阴不足而阳有余者,风之淫也。兹味之阴有余,正对待阳有余之证,而治其风淫。

讲石膏治中风极真,讲寒热则以五蒸汤内三焦之乍寒乍热用石膏释之,而五蒸汤却不仅恃石膏除寒热也。窃思中风用石膏,如金匮风引汤、古今录验续命汤皆是;寒热用石膏,当以外台石膏一味,治阳邪入里,传为骨蒸,令人先寒后热,渐成羸瘦,有汗而脉长者为切。又白虎加人参汤,治太阳中热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亦可为石膏治寒热之据。然此二证,与阳虚之寒,阴虚之热,伤寒有表证之恶寒,皆迥乎不同,未可漫施而不细辨也。

石膏甘淡入胃,辛入肺,体重易碎,亦升亦降,则入三焦。以清肃之寒,涤蒸郁之热,只在三经气分而不入于血,其为胃药非脾药亦由于是。然则腹中坚痛,必苦寒入血如大黄,方克胜任,即芍药,亦只堪用为臣使,石膏断不能攻坚而止痛。本经腹中坚痛四字,必是后仲圣方石膏麻黄并用,与大黄协附子变其性为温药相似。更设多方以增损而轩轾之,觉变幻纷纭,令人目眩。然只认定麻黄散寒发汗,石膏泄热止汗,相为制还相为用。推此以求,何方不可解,何方不可通。大青龙汤,咸以为发汗之猛剂矣。窃谓发汗之猛,当推麻黄汤,不当推大青龙。麻黄汤中桂枝仁,皆堪为麻黄发汗效力,而无石膏以制麻黄。大青龙麻黄受,则曰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中风自较伤寒为轻。身不疼但重,自非但取解表。柯韵伯谓∶大青龙方后之“汗出多者,温粉扑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宜移列麻黄汤后。盖从温服八合,并汗后烦躁与未汗烦躁悟出,可谓读书得间。诸家震于青龙之名,念有汗多亡阳之戒,遂以麻黄得石膏,譬龙之兴云致雨。其于白虎非驱风之方,小青龙无石膏亦名青龙,越婢麻膏之多如大青龙而不言取汗,皆有所难通,则罔顾也。

然则名大小青龙何哉?盖龙者屈伸飞潜不可方物,能召阳而化阴者也。麻黄能由至阴以达至阳,而性味轻扬,得石膏芍药则屈而入里,得桂枝杏仁则伸而出表,石膏寒重之质,复辛甘津润而解肌,并堪为麻黄策应,故名之曰大青龙。小青龙心下有水气,以石膏寒重而去之,麻黄可任其发矣,而麻黄三两,芍药亦三两,麻黄虽发亦绌,其辛夏诸味,又皆消水下行,盖龙之潜者,故名之曰小青龙。越婢汤之麻黄,亦制于石膏者,而故制之而故多之,则越婢之证使然也。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种种皆麻黄证。惟里热之续自汗出,则不能无石膏。有石膏故用麻黄至六两,石膏因有麻黄,故虽无大热而用至半斤。其不以石膏倍麻黄者,化阴尤要于退阳也。或问越婢以汗出用石膏,大青龙以烦躁用石膏(别有说详麻黄),无阳明热邪者,宜不得而用矣。乃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大青龙汤发之。徐洄溪谓∶此条必有误。其信然乎?曰∶此正合青龙屈伸飞潜之义也。尤在泾云∶经谓脉缓者多热,伤寒邪在表则身疼,邪入里则身重。寒已变热而脉缓,经脉不为拘急,故身不疼而但重。而其脉犹浮,则邪气在或进或退之时,故身体有乍重乍轻之候也。不曰主之而曰发之者,谓邪欲入里,而以药发之使从表出也。诠解之精,诸家不及。夫邪欲入里而以药发之,非麻黄得石膏寒重之质,如青龙出而复入,入而复出,何能如是。若视石膏为汗药,麻黄不因石膏而加多(诸家多作此误),则此条真大可疑矣。越婢石膏多于麻黄止二两,即不以龙名,不以汗多示禁。大青龙石膏断不至如鸡子大一块。(别有说详麻黄)且石膏多则不能发汗,又有可证者,麻杏甘膏汤之石膏倍麻黄是也。麻黄四两,虽不及大青龙之六两,而较麻黄汤之三两,尚多一两。即杏仁少于麻黄汤二十枚,而麻黄一两,则非杏仁二十枚可比。此汤何不用于无汗之证,而反用于汗出应止之证,则以石膏制麻黄,更甚于越婢耳。(方解别详麻黄)石膏止阳明热炽之汗,亦止肺经热壅之喘。既有麻黄,原可不加杏仁,因麻黄受制力微,故辅以杏仁解表间余邪。无大热而用石膏至半斤,其义与越婢正同。乃柯氏不察,改汗出而喘无大热,为无汗而喘、大热,反谓前辈因循不改。不知用石膏正为汗出,若无汗而喘,乃麻黄汤证,与此悬绝矣。更证之桂枝二越婢一汤,大青龙谓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此云脉微弱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岂犹以麻黄发之,石膏寒之。夫不可更汗,必先已发汗,或本有自汗。观其用桂枝汤全方而不去芍药可见。至又加以麻膏,则非与桂枝麻黄各半汤互参不明。按桂枝麻黄各半汤,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与此同。而彼如疟状,脉微缓,有邪退欲愈之象;若脉微非缓而恶寒,面反有热色,则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微汗之。此脉微弱而恶寒,阳微之体,亦无自愈之理。桂枝汤所以和阳,协麻黄则散余寒而解表邪,法已备矣。加石膏何为者,为热多耶?乃热多不过较多于寒。若脉非微弱,亦将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之欲愈,而何热之足虑。然则加石膏者,专为阳虚不任麻黄之发,而以石膏制之,化峻厉为和平也。药止七味,皆伤寒重证之选,而各大减其分数,遂为治余邪之妙法。用石膏而不以泄热,如大黄之用以泻心,用以利小便,同一巧也。生姜多于他味者,以能辅桂甘生阳,又为石膏防弊也。

引用:《本草思辨录》石膏

下载:《本草思辨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图经》石膏

《本草图经》

石膏图片,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今汾、孟、虢、耀州、兴元府亦有之。生于山石上,色至莹白,其黄者不堪。此石与方解石绝相类,今难得真者。用时,惟取未破者以别之。其方解石,不附石而生,端然独处,外皮有土及水苔色,破之皆作方棱。石膏自然明莹如石,此为异也。采无时。方解石,旧出下品。《本经》云∶生方山。陶隐居以为长石,一名方石,疗体相似,疑是一物。恭云∶疗热不减石膏,若然似可通用,但主头风不及石膏也。又今南方医家着一说云∶按本草石膏、方解石,大体相似。但方解石不因石端然独处。又云∶今市人皆以方解石代石膏,未见有真石膏也。又陶隐居谓石膏皆在地中,雨后时时自出,取之皆如棋子,此又不附石生也。二说相反,未知孰是。今详石膏,既与方解石肌理、形段、刚柔皆同,但以附石、不附石,岂得功力相异也。但意今之所用石膏、方解者,自是方解石,石膏乃别是一物尔。今石膏中时时有莹澈可爱,有纵理而不方解者,好事者或以为石膏。

然据本草,又似长石。又有议者,以谓青石间往往有白脉贯澈类肉之有膏者,为石膏。此又本草所谓理石也。然不知石膏定是何物。今且依市人用方解石。然博物者,亦宜坚考其实也。今密州九仙山东南隅地中,出一种石,青白而脆,击之内有火,谓之玉火石,彼土医人常用之。云味甘、微辛,温。疗伤寒发汗,止头目昏眩痛,功与石膏等。彼土人或以当石膏,故以附之。

引用:《本草图经》石膏

下载:《本草图经》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新编》石膏

《本草新编》

石膏,味辛、甘,气大寒,体重而沉降也。阴中之阳,无毒。生用为佳,火 不灵。入肺、胃、三焦。能出汗解肌,上理头痛,缓脾止渴。风邪伤阳,寒邪伤阴,皆能解肌表而愈。胃热多食,胃热不食,唯泻胃火而痊。祛痰火之积,止胃脘之痛,发狂可安,谵语可定,乃降火之神剂,泻热之圣药也。仲景张夫子以白虎名之,明示人以不可轻用,而非教人之不用也。乃世人畏之真如白虎,竟至不敢一用,又何以逢死症而重生,遇危症而重安哉。夫石膏降火,乃降胃火,而非降脏火也;石膏泻热,乃泻真热,而非泻假热也。辨其胃火真热,用石膏自必无差。而胃火初起之时,口必作渴,呼水饮之必少快,其汗必如雨,舌必大峭,虽饮水而口必燥,眼必红,神必不安。

如见此等之症,确是胃火而非脏火,即可用石膏而不必顾忌。而真热者,舌必生刺,即不生刺,舌苔必黄而有裂纹,大渴呼饮,饮水至十余碗而不足,轻则谵语,大则骂詈,见水而入,弃衣而走,登高而呼,发狂不知人,此真热也,即可用石膏大剂灌之,不必疑虑。倘或口虽渴而不甚,与之水而不饮,言语虽胡乱而不骂詈,身虽热而不躁动,上身虽畏热而下体甚寒,皆假热之症,即不可轻用石膏矣。以此辨火热,万不至杀人,奚必畏之如虎,看其死而不救也。盖石膏实救死之药,因看症不清,遂至用药有误,救死之药反变为伤生之药矣。今既辨之明,自必用之确也。

或问用石膏以治真正胃火,单用石膏可矣,何以张仲景先生必加入人参、麦冬者乎?曰∶胃火之盛者,胃土之衰也。泻胃火,未有不伤胃土者也。伤胃土,必伤胃气矣。加人参于石膏汤中,非助胃火,乃顾胃土也。胃土不伤,则胃气不丧,似乎可罔顾肺气矣。然而胃火升腾,必伤肺金,用人参以顾胃,而不用麦冬以养肺,则胃子必救肺金之母,以泄胃气,则胃气仍损,虽用人参,犹之无用也。(〔批〕顾胃土,顾肺金,阐义实精。)故又加麦冬,同人参并用,以助石膏之泻火,火泻而肺金有养,不耗气于胃土,则胃气更加有养。此所以既用石膏,而又加人参,既用人参,而又加麦冬也。

或问石膏泻胃火,又加知母以泻肾火,何为耶?盖胃火太盛,烁干肾水。用石膏以泻胃火者,实所以救肾水也。然而,胃火既烁肾水,肾水若干,相火必然助胃火以升腾矣,胃火得相火而益烈。单泻胃火,而相火不退,则胃火有源,未易扑灭,愈加其焰矣。泻胃火,而即泻相火,则胃火失党,其火易散,大雨滂沱,而龙雷不兴,其炎热之威自然速解。此所以用石膏以泻胃中之火者,必用知母以泻肾中之火也。(〔批〕泻肾火,正所以泻胃火,妙论出奇。)

或疑石膏既泻胃火,又用知母以泻肾火,用麦冬以安肺火,宜乎火之速退而热之尽解矣,何以用白虎汤往往有更甚者?曰∶嗟乎。此又非白虎汤之故,乃不善用白虎汤之故也。火势不同,有燎原之火,有燃烧之火。燃烧之火,其势已衰;燎原之火,其势正炽。以救燃烧者救燎原,势必愈为扑灭,而愈增其光焰矣。人身之胃火亦不同,有轻有重。轻者,如燃烧之火,少用白虎汤,即可解其热;重者,如燎原之火,非多用白虎汤,不足以灭其氛。倘以治轻者治重,安得不添其火势之焰天乎,非变为亡阳,即变为发狂矣。

或疑石膏比为白虎,明是杀人之物,教人慎用之宜也。今又云火重者,非多用石膏不可,吾恐又启天下轻用石膏之祸,未必非救人而反害人也。曰∶嗟乎。论症不可不全,论药不可不备,天下有此症候,即宜论此治法。乌可因石膏之猛,避其杀人之威,而不彰其生人之益乎。石膏实有功过,总在看症之分明,不在石膏之多寡。若看症之误,多用固杀人,而少用亦未尝不杀人。若看症之确,少用固救人。而多用亦未尝不救人。然则人亦辨症可也,何必忌用石膏哉。

或又疑石膏可多用以救人之生,先生不宜从前之过虑矣,毕竟石膏宜少用而不宜多用也。

曰∶石膏原不宜多用。石膏大寒,戒多用者,乃论其常;胃火大旺,戒少用者,乃论其变。存不可多用之心,庶不至轻投以丧命;存不宜少用之心,庶不至固执以亡躯。知不宜多用,而后可多用以出奇,庶几变死为生,反危为安也。

或疑石膏泻燎原之火,自宜多用以泻火矣,然而过多又恐伤胃,若何而使胃不伤,火又即熄之为快乎?曰∶燎原之火,即生于地上,胃中之火,即起于土中。以石膏而救其胃中之火,即如用水而救其燎原之火也。然而,燎原之火以水救之,而无伤于地;胃中之火以石膏救之,必有伤于土。盖土即胃土也,胃土非火不能生,何反用水以灭之乎?然而胃火之盛,非胃中之真火盛,乃胃中之邪火盛也。邪火,非水不可灭,故不得已大用石膏,以泻其一时之火也。又胃火之盛,乃胃土之衰也,胃火既盛,而胃土愈衰,胃土既衰,复用寒凉以泻火,火衰而胃土更衰矣。故泻火之中,即宜补土之为急,倘徒泻其火,未有不土崩者矣。治法宜人参同用于石膏之中,大约用石膏十之七者,人参用十之三,相济而相施。火既易熄,而胃土又不伤,断无有亡阳之祸者也。(〔批〕用石膏以泻火,即用人参以救土,实妙论妙法也。)

或疑石膏泻胃火,有用至一两,而仍不解,几几有发狂之变,又将何药以解之乎?曰∶舍石膏,再无别法也。夫发狂之病,此胃火热极,不可以常法治者也,必须用石膏至二三两,加人参亦必二三两。又不可拘于前说,用石膏十之七,而人参用十之三也。(〔批〕知常知变,才见起死回生手段。)盖火盛之极者,土衰之极也,不用人参以补元气,而唯用石膏以救其火炎,未有不败者也。此等之病,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见水而入,大骂大叫,神欲外越,此呼吸存亡之秋,不得不以变法治之。倘服前药而少安,便有生机,否则,虽多用石膏、人参,亦何以救之哉。

或疑发狂之病,往往有少用石膏,多用人参而愈者,又是何故?曰∶发狂有虚火、邪火之不同。邪火之发狂,必须多用石膏、人参,以挽回于俄顷。虚火之发狂,又宜专用人参,以定乱于须臾。岂特石膏必宜少用,且断断不可共用也。苟虚实、邪正之不明,而用药一错,未有不下喉即杀人者。而虚实、邪正,何以辨之,要不能舍验舌之法,而另求辨症也。正虚而发狂者神乱,而舌必润滑;邪实而发狂者神越,而舌必红黄,且燥极而开裂纹也。以此辨症,又何误乎。

或疑石膏定狂,定胃中之火也,何以即能定心中之狂乎?不知心中之狂,乃起于胃中之火也。救胃火,正所以救心狂也。夫心乃火脏,胃火宜非所畏。乃胃火热而心发狂者,如本是同舟之人,一时劫夺,变出非常。苟不诛讨,则心宫何安乎,此救狂必泻火也。

或疑寒凉之药多能杀人者,无过石膏,即黄柏、知母,亦不同其类。屏黄柏、知母而不弃石膏,何也?曰∶石膏,乃救死之药也。胃火热极,非石膏不能降。胃火不降,必变发狂而死矣,用石膏救之,死症立变为生。彼用石膏而杀人者,非胃火而妄用之也。夫人身之火,最烈者,胃火与肾火也。胃火宜泻,而肾火宜补。不用石膏以泻胃火,而反用石膏以泻肾火,安得而不杀人乎。但肾火与胃火补泻之不同,乃宜补而用泻,亦因黄柏、知母降肾火之说而误之也。寒凉之药,未尝不生人,彼误用之而杀人,与石膏何过乎。

或又疑屏黄柏、知母之并用,是知母不可助寒凉以杀人矣,先生偏称知母助石膏能生人,抑又何也?曰∶胃火之盛,原宜直降胃火,用石膏,不宜再用知母。然而胃火之所以盛,由于肾水之衰,水虚而不能制火也。胃火既盛,势必烁干肾水,水尽而火势焰天,人即立亡矣。

用石膏以泻胃火者,正所以急救肾水也。但徒救肾水,而肾火增热,势必胃火仍旺,而不遽熄。故又用知母,以暂退其肾中之火,则胃火无党,庶几易于扑灭也。此石膏必用知母之相助,乃一时权宜之计,而非永久之图也。

或问石膏能泻胃火,胃火既泻,何必又用知母?先生偏誉知母助石膏之有功,似亦偏说也。

曰∶石膏泻胃火以救肾水,不能泻胃火以泻肾火也。胃为肾之关门,胃火息而肾火犹盛,是关门路平烽熄,而内火焚烧,岂是安宁之象。故泻胃火,即宜泻肾火也,泻肾火,非知母不可,尤妙知母不唯止泻肾火,且能泻胃火,所以同石膏用之,则彼此同心,顾肾即能顾胃,不比黄柏专泻肾而不泻胃也。

或问白虎汤发明真无微不晰,而石膏用之于大、小青龙汤中,尚未议及,岂白虎能杀人,而青龙否乎?曰∶龙性难驯,用之不当,其杀人同于白虎。夫同一石膏也,何以分称龙、虎,亦在人用之何如耳。用之于热散之中,则名青龙;用之于寒散之中,则名白虎。石膏大凉,用于热之内,则能解热,而不畏其凉;用于寒之内,过于大凉,虽能退热,而常生其变。似乎白虎之汤,猛于青龙也。然而,邪在胃,非白虎不可解热;邪未入胃而将入于胃,非青龙不可解热也。惟是石膏得桂枝、麻黄,势善升腾,用之青龙汤中,只可少而不可多,有异于白虎汤中,石膏可以重加也。

或问青龙汤有大、小之名,分在石膏之多寡乎?曰∶石膏不可多用,不独小青龙汤也。

小青龙之别于大青龙者,以方中用芍药也。龙性虽难驯,得芍药之酸收,则石膏不能升腾矣,盖芍药所以制石膏也。譬如小龙初长头,惟恐伤人,畏首畏尾,故以小名之。世人但知石膏之猛,谁知加入芍药,则石膏正无足忌乎。惟小青龙之用石膏,不得其宜,亦有祸害,但不若大青龙无制之横耳。

又问大青龙既然过横,何不加入芍药乎?曰∶此又不可也。邪在荣卫之间,将趋入于阳明,非大青龙之急用,断不能行雨以散热。若加入芍药之酸收,则风云不能际会,未免收敛有余,而优渥不足。此仲景夫子特制大青龙汤,雨以沛之,毋单尚凉风之习习也。

引用:《本草新编》石膏

下载:《本草新编》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衍义》石膏

《本草衍义》

二书纷辨不决,未悉厥理。详《本经》元无方解石之说,正缘《唐本》注石膏、方解石大体相似。因此一说,后人遂惑。经曰∶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即知他处者为非。今《图经》中又以汾州者编入,前后人都不详。经中所言细理白泽者良,故知不如是,则非石膏也。下有理石条中经云∶如石膏顺理而细,又可明矣。今之所言,石膏、方解石,二者何等有顺理细纹又白泽者。有是,则石膏也;无是,则非石膏也。仍须是经中所言州土者,方可入药,余皆偏见,可略不取。仲景白虎汤中,服之如神。新校正仲景《伤寒论》后,言四月以后,天气热时,用白虎者是也。然四方气候不齐,又岁中气运不一,方所既异,虽其说甚雅,当此之时,亦宜两审。若伤寒热病,或大汗后,脉洪大,口舌燥,头痛,大渴不已;或着暑热,身痛倦怠,白虎汤服之无不效。

引用:《本草衍义》石膏

下载:《本草衍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易读》石膏

《本草易读》

时鸡子为使,恶莽草、巴豆。出青、徐者为真。

甘,寒,无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清燥渴而除热汗,解狂热而止烦喘,住鼻衄而除坠头痛而解肌,息火灼而平痈,疗金疮而通乳,理咽痛而止渴。汗而渴者宜服之。

伤寒发狂,逾垣上屋,同黄连为末,甘草汤下。(验方第一。)

小儿丹毒,水合服。(第二。)

喘嗽热盛,用二两,甘草半两,汤分服。(第三。)

痰热喘嗽,痰涌如泉,为末,参汤下。脉浮洪滑。(第四。)

小儿吐泻色黄,同甘草为末,水下。(第五。)

乳汁不下水煎频服。(第六。)

油伤火灼,水合敷之。(第七。)

金疮出血,同松香干掺。(第八。)

疮口不敛, 红二两,黄丹半两,为末掺之。(第九。)

刀疮伤湿溃烂,用一两,黄丹二钱为末,洗后敷之,甚者加龙骨儿茶。(第十。)

白虎汤 知母 石膏 大米 炙草治汗渴内热,脉滑而厥。(诸方第一。)

小青龙加石膏汤 麻黄 桂枝 白芍 细辛 五味 半夏 甘草 干姜 石膏治咳而上气,烦躁而喘,又治肺胀脉浮者。(第二。)

引用:《本草易读》石膏

下载:《本草易读》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择要纲目》石膏

《本草择要纲目》

【气味】

辛微寒无毒.沉而降.阴也.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阴经气分.

【主治】

除胃热肺热.散阴邪.缓脾益气.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凡风喜伤阳.寒喜伤阴.荣卫阴阳为风寒所伤.则非轻剂所能独散.必须轻重之剂同散之.乃得去阴阳之邪.和荣卫之气.是以大青龙汤以石膏为之使.以苦甘散热而直达肌表也.又阳明经中热.发热恶寒.燥热.日晡潮热.肌肉壮热.小便浊赤.大渴引饮.自汗头痛.此邪在阳明.肺受火制.必用辛寒以清肺气.仲景之用白虎汤是也.若无以上诸症者.则多有血虚发热象白虎汤症.及脾胃虚劳形体病症.初得之时与此症亦同.俱不宜服之.若不识而误用.不可胜救也.立夏前多服白虎汤者.令人小便不禁.此乃降令太过.阳明津液不能上输于肺.肺之清气亦复下降故也.大抵非腹有极热者.不宜轻用.轻用之令人寒胃不食也.

引用:《本草择要纲目》石膏

下载:《本草择要纲目》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经逢原》石膏

《本经逢原》

辛甘大寒,无毒。清胃热 用。治中 热生用。一种微硬有肌理名理石,主治与粗理黄石相类。

《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

发明 古人以石膏、根并为解利阳明经药。盖石膏性寒,葛根性温,功用讵可不辩。

葛根乃阳明经解肌散寒之药。石膏为阳明经辛凉解热之药,专治热病, 病,大渴引饮,自汗头痛,尿涩便闭,齿浮面肿之热证,仲景白虎汤是也。东垣云,立夏前服白虎,令人小便不禁,降令大过也。今人以此汤治冬月伤寒之阳明证,服之未有得安者,不特石膏之性寒,且有知母引邪入犯少阴,非越婢,大青龙,小续命中石膏佐麻黄化热之比。先哲有云;凡病虽有壮热而无烦渴者,知不在阳明,切勿误与白虎。《本经》治中风寒热,是热极生风之象。邪火上冲,则心下有逆气及惊喘。阳明之邪热甚,则口干舌焦不能息。邪热结于腹中,则坚痛。邪热不散,则神昏谵语,等乎邪鬼。解肌散热,外泄则诸症自退矣。即产乳金疮亦是郁热蕴毒,赤肿神昏,故可用辛凉以解泄之,非产乳金疮可泛用也。其《金匮》越婢汤治风水,恶寒无大热,身肿自汗不渴,以麻黄发越水气,使之从表而散;石膏化导胃热,使之从外而解。如大青龙、小续命等剂,又不当以此执泥也。至于三黄石膏汤,又伊芳尹三黄、河间解毒,加入石膏、麻黄、香豉、姜、,全以麻黄开发伏气,石膏化导郁热,使之从外而解。盖三黄石膏之有麻黄,越婢、青龙、续命之有石膏,白虎之加桂枝,加苍,加人参,加竹叶、麦门冬,皆因势利导之捷法。《千金》五石丸等方,用以解钟乳紫白石英、石脂之热性耳。《别录》治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热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者,以诸病皆由足阳明胃经邪热炽盛所致,惟喘息略兼手太阴病,此药能散阳明之邪热,阳明热邪下降,则太阴肺气自宁,故悉主之。粗理黄石破积聚去三虫。《千金》炼石散醋 水飞,同白敛鹿角治石痈,以火针针破敷之。

引用:《本经逢原》石膏

下载:《本经逢原》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长沙药解》石膏

《长沙药解》

【本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生山谷。

味辛,气寒。入手太阴肺、足阳明胃经。清金而止燥渴,泻热而除烦躁。

《伤寒》白虎汤,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两。治太阳伤寒,表解后,表有寒,里有热,渴欲饮水,脉浮滑而厥者。太阳表解之后,阴旺则汗去阳亡,而入太阴,阳旺则汗去阴亡,而入阳明,表解而见燥渴,是腑热内动,将入阳明也。阳明戊土,从庚金化气而为燥,太阴辛金,从己土化气而为湿。阳旺之家,则辛金不化己土之湿而亦化庚金之燥,胃热未发而肺燥先动,是以发渴。石膏清金而除烦,知母泻火而润燥,甘草、粳米,补中化气,生津而解渴也。

《金匮》小青龙加石膏汤,麻黄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半夏半升,五味半升,细辛三两,干姜二两,石膏二两。治心下有水,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肺胀脉浮者。以水饮内阻,皮毛外阖,肺气壅遏,而生咳喘。小青龙发汗以泻水饮,石膏清热而除烦躁也。《伤寒》大青龙汤,方在麻黄。用之治太阳中风,不汗出而烦躁者。麻杏甘石汤方在麻黄。用之治太阳伤寒,汗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竹叶石膏汤,方在竹叶。用之治大病差后,气逆欲吐者。《金匮》越婢汤,方在麻黄。用之治风水恶风,续自汗出者。木防己汤方在防己用之治膈间支饮,其人喘满者。厚朴麻黄汤方在厚朴用之治咳而脉浮者。文蛤汤方在文蛤用之治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竹皮大丸方在竹茹用之治乳妇烦乱呕逆者。皆以其泻热而除烦也。

石膏辛凉之性,最清心肺而除烦躁,泻郁热而止燥渴。甚寒脾胃,中脘阳虚者勿服。其诸主治,疗热狂,治火嗽,止烦喘,消燥渴,收热汗,消热痰,住鼻衄,除牙痛,调口疮,理咽痛,通乳汁,平乳痈,解火灼,疗金疮。

研细,裹,入药煎,虚热,煅用。

引用:《长沙药解》石膏

下载:《长沙药解》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得配本草》石膏

《得配本草》

一名寒水石,一名细理石

鸡子为之使。畏铁。恶莽草、巴豆、马目毒公。

甘、辛、淡寒。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阳经气分。解肌发汗,清热降火,生津止渴。治伤寒疫症,阳明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狂热发斑,小便浊赤,大渴引饮,舌焦鼻干,中暑自汗,目痛牙疼。得甘草、姜、蜜,治热盛喘嗽。得桂枝,治温疟。得荆芥、白芷,治胃火牙疼。得苍术,治中 。得半夏,达阴降逆。得黄丹,掺疮口不敛。(生肌止痛。)配川炙甘草,葱白、茶汤调下,治风邪眼寒。配牡蛎粉,新汲水服,治鼻衄头痛。(并滴鼻内。)

配蒌仁、枳壳郁李仁,涤郁结之热。使麻黄,出至阴之火。(麻黄止用二三分。)

石膏、凝水石各四两,芒硝一斤,共研末,用生甘草煎汁一升五合,入前药同煎,不住手搅令消熔,入青黛四两和匀,倾盆结成碧雪,研末,或含或吹,或水调服,治狂热诸症。

莹白洁净,文如束针,软者良。发表生用,清热 用,勿疑过寒而概用火 。立夏前过服白虎汤,令人小便不禁。胃弱气虚,血虚发热者,禁用。火炎土燥,非苦寒之剂所除。经曰∶甘先入脾。又曰∶以甘泻之。故甘寒之品,祛胃火生津液之上剂也。伤寒时疫,热邪溢于阳明经者,非此不除。况生石膏味辛而散,使邪气外达于肌肤。若误用芩、连,苦燥而降,反令火邪内结,渐成不治之症。勿以川连、石膏、葛根、钗斛、竹等味悉除胃火,概混治之。盖胃经之气,凉则行,热则滞,气为热所滞,致失升降之令,而食不化,宜用葛根升之散之。邪火伏于阳明气分,宜用生石膏疏之。热火入于胃府,升之火气益烈,疏之结不可解,宜用川连导之使下。

钗斛但清胃中虚火,竹茹专主胃府虚痰。此固各有攸当,分别用之,庶为得法。

引用:《得配本草》石膏

下载:《得配本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雷公炮炙论》石膏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勿用方解石。方解石虽白,不透明,其性燥。若石膏,出剡州山县义情山,其色莹净如水精,性良善也。

凡使之,先于石臼中捣成粉,以夹物罗过,生甘草水飞过了,水尽令干,重研用之。

引用:《雷公炮炙论》石膏

下载:《雷公炮炙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雷公炮制药性解》石膏

《雷公炮制药性解》

味辛甘。性寒无毒,入肺胃二经。主出汗解肌,缓脾益气,生津止渴,清胃消痰,最理头疼,与方解石相似,须莹净如水晶者真,鸡子为使,恶莽草、马目毒公、巴豆、畏铁。

按∶石膏辛走肺,甘走胃,所以主发散,仲景名为白虎,盖有两义,一则以入肺,一则以其性雄。苟胃弱不食,及血虚发热者误用之,为害不浅。

雷公云∶凡使勿用方解石,此石虽白,不透明,其性燥。若石膏出剡州若山县义清山,其色莹洁如水晶,性良善也,凡使之,先于石臼中捣成粉,以密绢罗过,生甘草水飞过,去水,令干,重研细,用之良。

引用:《雷公炮制药性解》石膏

下载:《雷公炮制药性解》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名医别录》石膏

《名医别录》

味甘,大寒,无毒.主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鬲热,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一名细石,细理白泽者者令人淋.生齐山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鸡子为之使,恶莽草、毒公.)

《本经》原文∶石膏,味辛,微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

引用:《名医别录》石膏

下载:《名医别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神农本草经》石膏

《神农本草经》

味辛微寒。

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苦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创。生山谷。

《名医》曰:一名细石,生齐山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

引用:《神农本草经》石膏

下载:《神农本草经》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炮制》石膏

《中药炮制》

『来源』本品为硫酸盐类矿物硬石膏族石膏的矿石。

『常用名』生石膏、煅石膏。

『产地』湖北、江西等地。

『炮制方法』除去杂质,洗净,晒干,砸成小块,除去夹石,研末备用。为增强收敛,将净石膏块,置无的炉火上,或砸成小块装入耐火容器内,再置无烟的炉火中,用武火煅至红透时取出,放凉,研末备用。

『用量』15~60克。煅石膏外用。

『贮存』装罐中。

引用:《中药炮制》石膏

下载:《中药炮制》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汤液本草》石膏

《汤液本草》

气寒,味甘、辛,微寒。大寒。无毒。

入手太阴经、少阳经,足阳明经。

《象》云∶治足阳明经中热,发热,恶热,燥热,日晡潮热,自汗,小便浊赤,大渴引饮,肌肉壮热,苦头痛之药,白虎汤是也。善治本经头痛,若无此有余证,勿用。

《心》云∶细理白泽者良,甘寒。胃经大寒药,润肺除热,发散阴邪,缓脾益气。

《珍》云∶辛甘,阴中之阳。止阳明经头痛。胃弱不可服。下牙痛,须用白芷为引。

《本草》云∶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

太上云∶石膏发汗。辛寒,入手太阴也。

《东垣》云∶微寒,足阳明也。又治三焦皮肤大热,手少阳也。仲景治伤寒阳明证,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身已前,胃之经也;胸,胃肺之室。邪在阳明,肺受火制,故用辛寒以清肺,所以号为白虎汤也。鸡子为之使。恶莽草、马目毒公。

《药性论》云∶石膏,使。恶巴豆。《唐本》注∶疗风去热,解肌。

引用:《汤液本草》石膏

下载:《汤液本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新修本草》石膏

《新修本草》

味辛、甘,微寒、大寒,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

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热,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一名细石,细理白泽者良,黄者令人淋。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

鸡子为之使,恶莽草、毒公。二郡之山,即青州、徐州也。今出钱塘县,皆在地中,雨后时时自出,取之皆方如棋子,白澈最佳。比难得,皆用虚隐山者。彭城者亦好。近道多有而大块,用之不及彼土。《仙经》不须此。

〔谨案〕石膏、方解石大体相似,而以未破者为异。

今大者如升,小者若拳,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随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大者方尺。今人以此为石膏,疗风去热虽同,解肌发汗不如真者也。

引用:《新修本草》石膏

下载:《新修本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药笼小品》石膏

《药笼小品》

色白入肺,并清胃火、热邪在气分,口渴齿燥,引饮,非此不为功。

石膏为水药,燥热如焦釜,沃以水,气出蒸蒸然,此无汗能发之谓也。暑热烁津,则汗出不休,石膏能寒肺气,此有汗能止之谓也。凡疟疾寒轻热甚多汗者,用之最胜。一切肺燥发热,干咳喘急者,须同清滋之品,治之多效,白虎汤之知母、粳米,玉女煎地黄是也。

石膏能行秋肃之令,肺胃发火者大忌。

引用:《药笼小品》石膏

下载:《药笼小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药征》石膏

《药征》

主治烦渴也,旁治谵语、烦躁、身热。

【考证】

白虎汤证曰∶谵语遗尿

白虎加人参汤证曰∶大烦渴。

白虎加桂枝汤证曰∶身无寒、但热。

以上三方,石膏皆一斤。

越婢汤证曰∶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不渴,非全不渴之谓。无大热,非全无大热之谓也,说在外传中)。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以上二方,石膏皆半斤。

大青龙汤证曰∶烦躁。

防己汤,证不具也(说在《类聚方》)

以上二方,石膏皆鸡子大也。为则按,鸡子大,即半斤也,木防己汤,石膏或为三枚,或为十二枚,其分量难得而知焉。今从旁例,以为鸡子大也。

上历观此诸方,石膏主治烦渴也明矣。凡病烦躁者,身热者,谵语者,及发狂者,齿痛者,头痛者,咽痛者,其有烦渴之证也,得石膏而其效核焉。

【互考】

《伤寒论》曰∶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为则按,上云不可与白虎汤,下云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上下恐有错误也。于是考诸《千金方》,揭《伤寒论》之全文。而白虎汤加人参汤,作白虎汤是也。今从之。

《伤寒论》中,白虎汤之证不具也,《千金方》举其证也备矣,今从之。

【辨误】

《名医别录》言∶石膏性大寒,自后医者怖之,遂至于置而不用焉。仲景氏举白虎汤之证曰∶无大热。越婢汤之证亦云。而二方主用石膏。然则仲景氏之用药,不以其性之寒热也可以见已。余也笃信而好古,于是乎为渴家而无热者,投以石膏之剂,病已而未见其害也。方炎暑之时,有患大渴引饮而渴不止者,则使其服石膏末,烦渴顿止。而不复见其害也。石膏之治渴而不足怖也,斯可以知已。

陶弘景曰∶石膏发汗,是不稽之说。而不可以为公论。仲景氏无斯言,意者陶氏用石膏,而在下则下。于是乎有非吐剂而吐,非下剂而下,非汗剂而汗者,是变而非常也。何法之为?譬有盗于梁上,室人交索之。出于右,则顺而难逃。逾于左,则逆而易逃。然则虽逆乎?从其易也,毒亦然。仲景曰∶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陶氏所谓石膏发汗,盖亦此类也已。陶氏不知,而以为发汗之剂。不亦过乎?后世以石膏为峻药,而怖之太甚,是不学之过也。仲景氏之用石膏,其量每多于他药;半斤至一斤,此盖以其气味之薄故也。余尝治青山候臣大夫之病。其证平素毒着脊上七椎至十一椎,痛不可忍,发则胸膈烦闷而渴,甚则冒而不省人事,有年数矣。一日大发,众医以为大虚,为作独参汤,贴二钱,日三服;六日未知也。医皆以为必死。于是家人召余诊之。脉绝如死状,但诊其胸,微觉有烦闷状,乃作石膏黄连甘草汤与之。一剂之重三十五钱,以水一盏六分,煮取六分,顿服,自昏至晓,令三剂尽,通计一百有五钱,及晓,其证犹梦而顿觉。次日余辞而归京师,病客曰∶一旦诀别,吾则不堪。请与君行,朝夕于左右,遂俱归京师。为用石膏如故,居七八十许日而告瘳。石膏之非峻药而不可怖也,可以见焉尔。

【品考】

石膏 本邦处处出焉。加州、奥州最多。而有硬软二种。软者上品也。《别录》曰∶细理白泽者良。雷 曰∶其色莹净如水精。时珍曰∶白者洁净细文,短密如束针。为则曰∶采石药之道,下底为佳,以其久而能化也。采石膏于其上头者,状如米糕。于其下底者,莹净如水精,此其上品也。用之之法,唯打碎之已。近世火 用之,此以其性为寒故也。臆测之为也,余则不取焉。大凡制药之法,制而倍毒则制之。去毒则不,是毒外无能也。诸药之下,其当制者,详其制也,不制者不,下皆效之。

引用:《药征》石膏

下载:《药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玉楸药解》石膏

《玉楸药解》

味甘,气平,入足厥阴肝经。明目止痛,消肿破癥。

石膏清肝退热,治目昏眼痛,跌打金疮,消痈肿,化积聚,吐顽痰。

引用:《玉楸药解》石膏

下载:《玉楸药解》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石膏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味辛甘,微寒,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隔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药性论》云∶使。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口唇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萧炳云∶臣。

日华子云∶治天行狂热,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鸡子为之使。恶∶莽草、马目毒公、巴豆。畏∶铁。

引用:《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石膏

下载:《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证类本草》石膏

《证类本草》

(石膏_图片

味辛、甘,微寒、大寒,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隔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一名细石,细理白泽者良,黄者令人淋。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采无时。(鸡子为之使,恶莽草、马目毒公。)

陶隐居云∶二郡之山,即青州、徐州也。今出钱塘县,皆在地中,雨后时时自出,取之皆如棋子,白澈最佳。彭城者亦好。近道多有而大块,用之不及彼。《仙经》不须此。唐本注云∶石膏、方解石,大体相似,而以未破为异。今市人皆以方解石代石膏,未见有真石膏也。

石膏生于石旁,其方解石不因石而生,端然独处,大者如升,小者若拳,或在土中,或生溪水,其上皮随土及水苔色,破之方解,大者方尺。今人以此为石膏,疗风去热虽同,而解饥发汗不如真者。臣禹谨按药性论云∶石膏,使,恶巴豆,畏铁。能治伤寒头痛如裂,壮热皮如火燥,烦渴,解肌,出毒汗。主通胃中结,烦闷,心下急,烦躁。治唇口干焦。和葱煎茶去头痛。萧炳云∶石膏,臣。陈藏器云∶陶云出钱塘县中。按∶钱塘在平地,无石膏,陶为错注。苏又注五石脂云∶五石脂中又有石膏,似骨如玉坚润,服之胜钟乳。与此石膏,乃是二物同名耳,不可混而用之。日华子云∶治天行热狂,下乳,头风旋,心烦躁,揩齿益齿。

通亮,理如云母者上,又名方解石。

图经曰石膏,生齐山山谷及齐卢山、鲁蒙山,今汾、孟、虢、耀州,兴元府亦有之。生于山石上,色至莹白,其黄者不堪。此石与方解石绝相类,今难得真者,用时唯取未破者以别之。其方解石不附石而生,端然独处,外皮有土及水苔色,破之皆作方棱。石膏自然明莹如玉石,此为异也。采无时。方解石旧出下品,《本经》云∶生方山。陶隐居以为长石,一名方石,疗体相似,疑是一物。苏恭云∶疗热不减石膏。若然,似可通用,但主头风不及石膏也。

又今南方医家着一说云∶按本草,石膏、方解石大体相似,但方解石不因石,端然独处。

又云,今市人皆以方解石代石膏,未见有真石膏也。又陶隐居谓∶石膏皆在地中,雨后时时自出,取之皆如棋子,此又不附石生也。二说相反,未知孰是。今详石膏既与方解石肌理、形段、刚柔皆同,但以附石、不附石,岂得功力相异也。但意今之所用石膏、方解者,自是方解石,石膏乃别是一物尔。今石膏中,时时有莹澈可爱,有纵理,而不方解者,好事者或以为石膏,然据本草,又似长石。又有议者以谓青石间,往往有白脉贯澈类肉之有膏肪者,为石膏,此又本草所谓理石也。然不知石膏定是何物。今且根据市人用方解石,然博物者亦宜坚考其实也。今密州九仙山东南隅,地中出一种石,青白而脆,击之内有火,谓之玉火石,彼土医人常用之。云味甘、微辛,温。疗伤寒发汗,止头目昏眩痛,功与石膏等。彼土人或以当石膏,故以附之。

雷公云∶凡使,勿用方解石。方解石虽白,不透明,其性燥。若石膏出剡州茗山县义情山,其色莹净如水精,性良善也。凡使之,先于石臼中捣成粉,以夹物罗过,生甘草水飞过了,水尽令干,重研用之。外台秘要,骨蒸亦曰内蒸,所以言内者,必外寒内热附骨也。其根在五脏六腑之中,或皮燥而无光,蒸盛之时,四肢渐细,足趺肿者。石膏十分,研如乳法,和水服方寸匕,日再,以体凉为度。肘后方葛氏疗小便卒大数非淋,令人瘦。以石膏半斤捣碎,水一斗,煮取五升,稍饮五合。师方∶治熟油、汤、火烧疮,痛不可忍。取石膏捣末细研,用粉,疮愈。子母秘录∶治乳不下。以石膏三两,水二升,煮之三沸。三日饮令尽,妙。太上八帝玄变经∶石膏发汗。丹房镜源∶石膏,桂州者,可结汞。别说云∶谨按陶说出钱塘山中,雨后时时自出。今钱塘人乃凿山以取之,甚多,捣为末,作齿药货用。浙人呼为寒水石,然入药最胜他处者。今既凿山石而取,乃是因石而生,即石膏也。陈藏器谓钱塘县在平地,无石膏乃知陈不识钱塘,明矣。

衍义曰∶石膏,二书纷辨不决,未悉厥理。详《本经》原无方解石之文,止缘《唐本》注∶。《经》曰∶生齐山山谷,及齐鲁山、鲁蒙山。采无时,即知他处者为非。今《图经》中又以汾州者编入,前后人都不详。《经》中所言细理白泽者良,故知不如是,则非石膏也。下有理石条中,《经》云∶如石膏顺理而细,又可明矣。今之所言石膏、方解石,二者何等有顺理细纹又白泽者。有是,则石膏也;无是,则非石膏也。仍须是《经》中所言州土者,方可入药,余皆偏见,可略不取。仲景白虎汤中,服之如神。新校正仲景《伤寒论》后言,四月以后,天气热时,用白虎者是也。然四方气候不齐,又岁中气运不一,方所既异,虽其说甚雅,当此之时,亦宜两审。若伤寒热病,或大汗后,脉洪大,口舌躁,头痛,大渴不已;或着暑热,身痛倦怠,白虎汤服之无不效。

引用:《证类本草》石膏

下载:《证类本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石膏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石膏,味辛甘,性大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二,制火邪,清肺气,仲景有白虎之名;除胃热,夺甘食,易老有大寒之剂。

引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石膏

下载:《珍珠囊补遗药性赋》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学》石膏

《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单斜晶系的硫酸钙矿石。

【性味与归经】辛、甘,大寒。入肺、胃经。

【功效】清热泻火收敛生肌

【临床应用】1.用于温热病、肺胃大热、高热不退、口渴、烦燥、脉洪大等症。

膏药性大寒,善清气分实热,故适用于肺胃实热的症候,常与知母相须为用,以增强清里热的作用。

2.用于温病高热,身发斑疹。

温病发斑,多由胃火旺而血热炽盛所致,此是气血两燔的现象。在临床上遇到此种症候,常用清热泻火较强的石膏,配合凉血解毒的药物如玄参丹皮赤芍鲜生地板蓝根等同用。

3.用于胃火亢盛所致的头痛、齿痛、牙龈肿痛等症。

石膏能清泄胃火,故胃火亢盛所引起的疾病,可配合知母、牛膝、生地等同用。

4.用于肺热咳嗽、气喘。

邪热袭肺,身发高热、咳嗽、气急鼻煽、口渴欲饮等症,可用石膏清泄肺热,佐以麻黄、杏仁等宣肺、止咳平喘等品(即麻杏石甘汤)。

5.用于湿疹水火烫伤疮疡溃后不敛及创伤久不收口

石膏煅后研末外用,治疗以上诸外科病,有清热、收敛、生肌的作用,常合升丹、黄柏、青黛等同用。

【处方用名】生石膏(生用,清热泻火)、熟石膏、石膏(用,收敛生肌,专作外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钱至二两,打碎,先煎。外用适量。

【按语】1.石膏为清解气分实热的要药,凡热在气分而见壮热汗出、烦渴、脉来洪大者,都可用寒凉的石膏以清热泻火。如与清热凉血药同用,尚能用治热盛发斑、神昏谵语等气营两燔的症候。

2.石膏善清肺胃热,如见邪热郁沸或胃火炽盛等症,均可使用本品。在临床应用时如配以知母,则清热泻火,可治阳明里热;如配麻黄,则清宣肺热,至肺热喘咳;治胃火齿痛,配熟地,则清胃滋阴,治虚火牙痛;配人参,则清热益气,治热盛津气两伤。总的来说,大都是取它清肺凉胃的功效。

【方剂举例】白虎汤《伤寒论》: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治阳明病发热,大烦大渴,大汗出,脉洪大。

玉女煎《景岳全书》: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怀牛膝。治热病烦热口渴,头痛,牙痛。

引用:《中药学》石膏

下载:《中药学》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千金翼方》石膏

《千金翼方》

味辛甘,微寒,大寒,无毒。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肠胃中膈气,解肌发汗,止消渴,烦逆,腹胀,暴气喘息,咽热,亦可作浴汤。一名细石。细理白泽者良,黄者令人淋。生齐山山谷,及齐庐山、鲁蒙山,采无时。

引用:《千金翼方》石膏

下载:《千金翼方》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冯氏锦囊秘录》石膏

《冯氏锦囊秘录》

禀金水之正,得天地至清,至寒之气,故其味辛甘,气大寒,而无毒。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阳经气分。辛能解肌,甘能缓中,大寒而兼辛甘,故用以外解邪热于肌表,内清邪热结气于三焦,且为缓脾益气生津止渴之用也。宜入火 红,置地上出火毒用。

石膏,治食积痰火,胃脘痛甚,并胃热为病,一切神效。入肺胃三焦,兼之其味辛甘,辛能出汗,解肌上行,而理阳明头齿作痛,甘则缓脾益气,生津以止渴消,白虎汤用专清肺胃。但胃弱食不下者,并血虚身发热者,忌服。

主治(痘疹合参) 治痘热极,胃烂发斑,能清胃发痘,止渴生津,然疹家最宜,痘家少用。胃虚寒者,尤宜禁之。

按∶石膏,气味俱薄,体重而沉,上阴下降,有肃杀而无生长。如不得已而用,须中病即止,勿过投以伐资生之本,故洁古云∶极能寒胃,令人肠滑,不能食,非有极热不宜轻用。又曰∶血虚发热,有类白虎汤症,误用之不可救也。东垣云,立夏前多服白虎,必小便不禁,此阳明津液不能上输,肺之清气亦复下降。观此可以知其性矣。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石膏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侣山堂类辩》石膏

《侣山堂类辩》

石膏气味辛甘微寒,《神农本经》主中风寒热,心下逆气,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腹中坚痛,除邪鬼,产乳,金疮。仲景用麻黄配石膏,能发阳明水液之汁,白虎汤解阳明燥热之渴,又主风热发斑。是神农、仲景皆用为发散之品。盖气味辛甘,而体质疏松如肌理,但其性沉重,色白若金,故直从阳明而达于外也。后人咸谓清内热而主降下,乃不明经义、物性故耳!夫凡物有可升可降者,配发散之药则升,配破泄之药则降。如浓朴之气味苦温,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乃发散之药也。仲景承气汤,配枳实、大黄、芒硝,为急下之剂。经云∶酸苦涌泄为阴。盖酸苦之味。能上涌而下泄也。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立方配合,乃医家第一义,讵可忽诸!

引用:《侣山堂类辩》石膏

下载:《侣山堂类辩》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

《医学衷中参西录》

石膏之质原为硫养轻钙化合而成,其性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为清阳明胃腑实热之圣药,无论内伤、外感用之皆效,即他脏腑有实热者用之亦效。《神农本草经》原谓其微寒,其寒凉之力远逊于黄连、龙胆草、知母、黄柏等药,而其退热之功效则远过于诸药。《神农本草经》谓其微寒,则性非大寒可知。且谓其宜于产乳,其性尤纯良可知。

盖言其性不甚寒凉,可用于产后也。乃后世注《神农本草经》者,不知产乳之乳字原作生字解,而竟谓石膏能治妇人无乳,支离殊甚。要知产后无外感之热,石膏原不可用。若确有外感实热,他凉药或在所忌,而独不忌石膏,以石膏之性非大寒,乃微寒也。是以汉季张仲景所着《金匮》中有竹皮大丸,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中有石膏。夫乳中者,生子之时也,其烦乱呕逆必有外感之实热也,此实通《神农本草经》石膏主产乳之义以立方也。

石膏医者多误认为大寒而 用之,则宣散之性变为收敛(点豆腐者必 用,取其能收敛也),以治外感有实热者,竟将其痰火敛住,凝结不散,用至一两即足伤人,是变金丹毒也。迨至误用 石膏偾事,流俗之见,不知其咎在 不在石膏,转谓石膏 用之其猛烈犹足伤人,而不 者更可知矣。于是一倡百和,遂视用石膏为畏途,即有放胆用者,亦不过七八钱而止。夫石膏之质甚重,七八钱不过一大撮耳。以微寒之药,欲用一大撮扑灭寒温燎原之热,又何能有大效。是以愚用生石膏以治外感实热,轻证亦必至两许;若实热炽盛,又恒重用至四五两,或七八两,或单用,或与他药同用,必煎汤三四茶杯,分四五次徐徐温饮下,热退不必尽剂。如此多煎徐服者,欲以免病家之疑惧,且欲其药力常在上焦、中焦,而寒凉不至下侵致滑泻也。盖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惟热实脉虚者,其人必实热兼有虚热,仿白虎加人参汤之义,以人参佐石膏亦必能退热。盖诸药之退热,以寒胜热也,而石膏之退热,逐热外出也。是以将石膏煎服之后,能使内蕴之热息息自毛孔透出,且因其含有硫养轻,原具发表之性,以之煮汤又直如清水,服后其寒凉之力俱随发表之力外出,而毫无汁浆留中以伤脾胃,是以遇寒温之大热势若燎原,而放胆投以大剂白虎汤,莫不随手奏效。其邪实正虚者,投以白虎加人参汤,亦能奏效。

盖石膏之所以善治寒温者,原恃其原质中之硫养轻也。若 之,其硫养轻皆飞去,所余之钙经 即变质,若误服之,能将人外感之痰火及周身之血脉皆为凝结锢闭。是以见有服 石膏数钱脉变结代,浸至言语不遂,肢体痿废者;有服 石膏数钱其证变结胸,满闷异常,永不开通者;有服 石膏数钱其周身肌肉似分界限,且又突起者。盖自有石膏 不伤胃之语,医者轻信其说以误人性命者实不胜计矣。故凡用生石膏者,宜买其整块明亮者,自监视轧细(凡石质之药不轧细,则煎不透)方的。若购自药局中难辨其 与不 ,迨将药煎成,石膏凝结药壶之底,倾之不出者,必系 石膏,其药汤即断不可服。

且尝历观方书,前哲之用石膏,有一证而用至十四斤者(见《笔医镜》);有一证而用至数十斤者(见《吴鞠通医案》);有产后亦重用石膏者(见徐灵胎医案然须用白虎加人参汤以玄参代知母生山药代粳米)。然所用者皆生石膏也。

【附案】子××,七岁时,感冒风寒,四五日间,身大热,舌苔黄而带黑。孺子苦服药,强与之即呕吐不止。遂单用生石膏两许,煎取清汤,分三次温饮下,病稍愈。又煎生石膏二两,亦徐徐温饮下,病又见愈。又煎生石膏三两,徐徐饮下如前,病遂全愈。夫以七岁孺子,约一昼夜间,共享生石膏六两,病愈后饮食有加,毫无寒中之弊,则石膏大寒乎?抑微寒乎?此系愚初次重用石膏也。故第一次只用一两,且分三次服下,犹未确知石膏之性也。世之不敢重用石膏者,何妨若愚之试验加多以尽石膏之能力乎?

同邑友人赵××之妻,年近六旬得温病,脉数而洪实,舌苔黄而干,闻药气即呕吐。俾单用生石膏细末六两,以作饭小锅(不用药甑,恐有药味复呕吐)煎取清汤一大碗,恐其呕吐,一次只温饮一口,药下咽后,觉烦躁异常,病家疑药不对证。愚曰∶“非也,病重药轻故也”,饮至三次,遂不烦躁,阅四点钟尽剂而愈。

同邑友人毛××之三子××,年三十二岁,素有痰饮,得伤寒证,服药调治而愈。后因饮食过度而复,服药又愈。后数日又因饮食过度而复,医治无效。四五日间,延愚诊视,其脉洪长有力,而舌苔淡白,亦不燥渴,食一口即觉凉甚,食石榴子一粒,心亦觉凉。愚舍证从脉,为开大剂白虎汤方,因其素有痰饮,加清半夏数钱,其表兄高××在座,邑中之宿医也,疑而问曰∶“此证心中不渴不热,而畏食寒凉如此,以余视之虽清解药亦不宜用,子何所据而用生石膏数两乎?”答曰∶“此脉之洪实,原是阳明实热之证,其不觉渴与热者,因其素有痰饮湿胜故也。其畏食寒凉者,因胃中痰饮与外感之热互相胶,致胃府转从其化与凉为敌也。”毛××素晓医学,信用愚言,两日夜间服药十余次,共享生石膏斤余,脉始和平,愚遂旋里。隔两日复来相迎,言病患反复甚剧,形状异常,有危在顷刻之虑。因思此证治愈甚的,何至如此反复。既至(相隔三里强),见其痰涎壅盛,连连咳吐不竭,精神恍惚,言语错乱,身体颤动,诊其脉平和无病,惟右关胃气稍弱。愚恍然会悟,急谓其家人曰∶“此证万无闪失,前因饮食过度而复,此次又因戒饮食过度而复也。”其家人果谓有鉴前失,数日之间,所与饮食甚少。愚曰∶“此无须用药,饱食即可愈矣。”其家人虑其病状若此,不能进食。

愚曰∶“无庸如此多虑,果系由饿而得之病,见饮食必然思食。”其家人根据愚言,时已届晚八句钟,至黎明进食三次,每次撙节与之,其病遂愈。

友人毛××妻,年近七旬,于正月中旬,伤寒无汗。原是麻黄汤证,因误服桂枝汤,汗未得出,上焦陡觉烦热恶心,闻药气即呕吐,但饮石膏所煮清水及白开水亦呕吐。惟昼夜吞小块可以不吐,两日之间,吞冰若干,而烦热不减,其脉关前洪滑异常。俾用鲜梨片,蘸生石膏细末嚼咽之,遂受药不吐,服尽二两而病愈。

一人患梅毒,在东人医院治疗二十余日,头面肿大,下体溃烂,周身壮热,谵语不省人事,东人谓毒已走丹不可治。其友人孙××,邀愚往东人院中为诊视。疑其证夹杂温病,遂用生石膏细末半斤,煮水一大瓶,伪作葡萄酒携之至其院中,托言探友,盖不欲东人知为疗治也。及入视病患,其头面肿而且红,诊其脉洪而实,知系夹杂温病无疑,嘱将石膏水徐徐温服。翌日,又往视,其头面红肿见退,脉之洪实亦减半,而较前加数,仍然昏愦谵语,分毫不省人事。所饮石膏之水尚余一半,俾自购潞党参五钱,煎汤兑所余之石膏水饮之。翌日,又往视之,则人事大清,脉亦和平。病患遂决意出彼院来院中调治,后十余日其梅毒亦愈。此证用潞党参者,取其性平不热也。

一人,年五十,周身发冷,两腿疼痛。医者投以温补之药,其冷益甚,欲作寒战。诊其脉,甚沉伏,重按有力。其舌苔黄浓,小便赤涩。当时仲春,知其春温之热,郁于阳明而未发,故现此假象也。欲用白虎汤加连翘治之,病患闻之,骇然。愚曰∶但预购生石膏四两,迨热难忍时,煎汤饮之可乎?病者曰∶恐无其时耳。愚曰∶若取鲜白茅根,煎汤饮之,则冷变为热,且变为大热矣。病者仍不确信,然欲试其验否,遂剖取鲜白茅根,去净皮,细锉一大碗,煮数沸,取其汤,当茶饮之。有顷热发,若难忍。须臾再诊其脉,则洪大无伦矣。愚将所预购之四两生石膏煎汤,分三次温饮下,其热遂消。

石膏之性,又善清瘟疹之热(参阅清疹汤后附案),又善清头面之热(参阅青盂汤后附案),又善清咽喉之热(参阅“详论咽喉证治法”所治沧州友人董××一案)。

外感痰喘,宜投以《金匮》小青龙加石膏汤。若其外感之热,已入阳明之府,而小青龙中之麻、桂、姜、辛诸药,实不宜用。曾治刘××,年八岁。孟秋患温病,医治十余日,病益加剧。表里大热,喘息迫促,脉象洪数,重按有力,知犹可治。问其大便,两日未行,投以大剂白虎汤,重用生石膏二两半,用生山药一两以代方中粳米。且为其喘息迫促、肺中伏邪,又加薄荷叶一钱半以清之。俾煎汤两茶盅,作两次温饮下,一剂病愈强半,又服一剂全愈。

从来产后之证,最忌寒凉。而果系产后温病,心中燥热,舌苔黄浓,脉象洪实,寒凉亦在所不忌。然所用寒凉之药,须审慎斟酌,不可漫然相投也。愚治产后温证之轻者,其热虽入阳明之府,而脉象不甚洪实,恒重用玄参一两,或至二两,辄能应手奏效。若系剧者,必用白虎加人参汤方能退热。然用时须以生山药代粳米,玄参代知母,方为稳妥。医方篇中白虎加人参以山药代粳米汤下附有验案可参观。盖以石膏、玄参,《神农本草经》皆明言其治产乳,至知母条下则未尝言之,不敢师心自用也。

友人毛××曾治一少妇,产后十余日,周身大热,无汗,心中热,而且渴。延医调治,病势转增。甚属危急。毛××诊其脉,甚洪实,舌苔黄而欲黑,撮空摸床,内风已动。治以生石膏三两,玄参一两,野台参五钱,甘草二钱。为服药多呕,取竹皮大丸之义,加竹茹二钱,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尽剂而愈。观此案,则外感之热,直如燎原,虽在产后,岂能从容治疗乎?孙思邈曰∶智欲圆而行欲方,胆欲大而心欲小。世俗医者,遇此等证,但知心小,而不知胆大。岂病患危急之状,漠不关于心乎?

在女子有因外感之热内迫,致下血不止者,亦可重用白虎加人参汤治之。邻村李氏妇,产后数日,恶露已尽,至七八日,忽又下血。延医服药,二十余日不止,其脉洪滑有力,心中热而且渴。疑其夹杂外感,询之身不觉热,舌上无苔,色似微白,又疑其血热妄行,投以凉血止血之药,血不止而热渴亦如故。因思此证实夹杂外感无疑,遂改用白虎加人参汤,方中生石膏重用三两,更以生山药代粳米煎汤三盅,分三次温饮下,热渴遂愈,血亦见止。又改用凉血兼止血之药而愈。

痢证身热不休,服一切清火之药,而热仍不休者,方书多诿为不治。夫治果对证,其热焉有不休之理?

此乃因痢证夹杂外感,其外感之热邪,随痢深陷,弥漫于下焦经络之间,永无出路,以致痢为热邪所助,日甚一日而永无愈期。夫病有兼证,即治之宜有兼方也,斯非重用生石膏更助以人参以清外感之热不可(通变白虎加人参汤后载有治王××验案可参阅)。

表兄张××之妻高氏。年五十余,素多疾病。于季夏晨起偶下白痢,至暮十余次,秉烛后,忽然浑身大热,不省人事,循衣摸床,呼之不应。其脉洪而无力,肌肤之热烙手。知其系气分热痢,又兼受暑,多病之身不能支持,故精神昏愦如是也。急用生石膏三两、野党参四钱,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至夜半尽剂而醒,痢亦遂愈,诘朝煎渣再服,其病脱然。

上所载痢证医案,皆兼外感之热者也。故皆重用生石膏治之,非概以其方治痢证也。拙着《衷中参西录》中,治痢共有七方,皆随证变通用之,确有把握,前案所用之方,乃七方之一也。愚用此方治人多矣,脉证的确,用之自无差忒也。

疟疾虽在少阳,而阳明兼有实热者,亦宜重用生石膏。曾治邻村李××,年四十许,疟疾间日一发,热时若燔,即不发之日亦觉表里俱热,舌燥口干,脉象弦长,重按甚实。此少阳邪盛,阳明热盛,疟而兼温之脉也。

投以大剂白虎汤加柴胡三钱,服后顿觉清爽。翌晨疟即未发,又煎服前剂之半,加生姜三钱,温、疟从此皆愈。至脉象虽不至甚实,而按之有力,常觉发热懒食者,愚皆于治疟剂中,加生石膏两许以清之,亦莫不随手奏效也。

石膏之性,又善治脑漏。方书治脑漏之证,恒用辛夷苍耳。然此证病因,有因脑为风袭者,又因肝移热于脑者。若因脑为风袭而得,其初得之时,或可用此辛温之品散之,若久而化热,此辛温之药即不宜用,至为肝移热于脑,则辛温之药尤所必戒也。近治奉天郭××,得此证半载不愈。鼻中时流浊涕,其气腥臭,心热神昏,恒觉眩晕。其脉左右皆弦而有力,其大便恒干燥,知其肝移热于脑,其胃亦移热于脑矣。恐其病因原系风袭,先与西药阿斯匹林瓦许以发其汗,头目即觉清爽,继为疏方,用生石膏两半,龙胆草、生杭芍、玄参、知母、花粉各四钱,连翘、金银花、甘草各二钱,薄荷叶一钱。连服十剂,石膏皆用两半,他药则少有加减,其病遂脱然全愈。

奉天一人得此证,七八日,其脉浮而有力,知其因风束生热也。亦先用阿斯匹林瓦许汗之。汗后,其鼻中浊涕即减,亦投以前方,连服三剂全愈。

《神农本草经》谓石膏能治腹痛,诚有效验。曾治奉天刘××腹疼,三年不愈。其脉洪长有力,右部尤甚,舌心红而无皮,时觉头疼眩晕,大便干燥,小便黄涩,此乃伏气化热,阻塞奇经之经络,故作疼也。为疏方∶

生石膏两半,知母、花粉、玄参、生杭芍、川楝子各五钱,乳香没药各四钱,甘草二钱,一剂疼愈强半。即原方略为加减,又服数剂全愈。

愚弱冠,有本村刘氏少年,因腹疼卧病月余,昼夜号呼,势极危险。延医数人,皆束手无策。闻愚归,求为诊视,其脉洪长有力,盖从前之疼犹不至如斯,为屡次为热药所误,故疼益加剧耳。亦投以前方,惟生石膏重用二两,一剂病大轻减。后又加鲜茅根数钱,连服两剂全愈。盖此等证,大抵皆由外感伏邪窜入奇经,久而生热。其热无由宣散,遂郁而作疼。医者为其腹疼,不敢投以凉药,甚或以热治热,是以益治益剧。然证之凉热,脉自有分,即病患细心体验,亦必自觉。临证者尽心询问考究,自能得其实际也。

石膏之性,又最宜与西药阿斯匹林并用。盖石膏清热之力虽大,而发表之力稍轻。阿斯匹林味酸性凉,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与石膏相助为理,实有相得益彰之妙也。如外感之热,已入阳明胃腑,其人头疼舌苔犹白者,是仍带表证。愚恒用阿斯匹林一瓦,白蔗糖化水送服以汗之。迨其汗出遍体之时,复用生石膏两许,煎汤乘热饮之(宜当汗正出时饮之),在表之热解,在里之热亦随汗而解矣。若其头已不疼,舌苔微黄,似无表证矣,而脉象犹浮,虽洪滑而按之不实者,仍可用阿斯匹林汗之。然宜先用生石膏七八钱,或两许,煮汤服之,俾热势少衰,然后投以阿斯匹林,则汗既易出,汗后病亦易解也。若其热未随汗全解,仍可徐饮以生石膏汤,清其余热。不但此也,若斑疹之毒,郁而未发,其人表里俱热,大便不滑泻者,可用生石膏五六钱,煎汤冲服阿斯匹林半瓦许,俾服后,微似有汗,内毒透彻,斑疹可全然托出。若出后壮热不退,胃腑燥实,大便燥结者,又可多用生石膏至二三两许,煎汤一大碗(约有三四茶杯),冲阿斯匹林一瓦,或一瓦强,一次温饮数羹匙。初饮略促其期,迨热见退,或大便通下,尤宜徐徐少饮,以壮热全消,仍不至滑泻为度。

如此斟酌适宜,斑疹无难愈之证矣。石膏与阿斯匹林,或前后互用,或一时并用,通变化裁,存乎其人,果能息息与病机相赴,功效岂有穷哉!

用阿斯匹林治关节肿疼之挟有外感实热者,又必与石膏并用,方能立见奇效。奉天赵××之侄,年六岁。

脑后生疮,漫肿作疼,继而头面皆肿,若赤游丹毒。继而作抽掣,日甚一日。浸至周身僵直,目不能合,亦不能瞬,气息若断若续,呻吟全无。其家人以为无药可治,待时而已。阅两昼夜,形状如故,试灌以勺水,似犹知下咽。因转念或犹可治,而彼处医者,咸皆从前延请而屡次服药无效者也。来院求为延医。其脉洪数而实,肌肤发热,知其夹杂温病,阳明腑证已实,势虽垂危,犹可挽回。遂用生石膏细末四两,以蒸汽水煎汤两茶杯,徐徐温灌之。周十二时,剂尽,脉见和缓,微能作声。又用阿斯匹林瓦半,仍以汽水所煎石膏汤,分五次送下,限一日夜服完。服至末二次,皆周身微见汗,其精神稍明了,肢体能微动。从先七八日不食,且不大便,至此可少进茶汤,大便亦通下矣。继用生山药细末煮作稀粥,调以白蔗糖,送服阿斯匹林三分之一瓦,日两次,若见有热,即间饮汽水所煮石膏汤。又以蜜调黄连末,少加薄荷冰,敷其头面肿处,生肌散敷其疮口破处,如此调养数日,病势减退,可以能言。其左边手足仍不能动,试略为屈伸,则疼不能忍。细验之,关节处皆微肿,按之觉疼,知其关节之间,因外感之热而生炎也。遂又用鲜茅根煎浓汤(无鲜茅根可代以鲜芦根),调以白蔗糖,送服阿斯匹林半瓦,日两次。俾服药后周身微似有汗,亦间有不出汗之时,令其关节中之炎热,徐徐随发表之药透出。又佐以健补脾胃之药,俾其多进饮食。如此旬余,左手足皆能运动,关节能屈伸。以后饮食复常,停药勿服,静养半月,行动如常矣。此证共享生石膏三斤,阿斯匹林三十瓦,始能完全治愈。愚用阿斯匹林治热性关节肿疼者多矣,为此证最险,故详记之。

丁仲祜《西药实验谈》载,东人用阿斯匹林,治愈关节急性偻麻质斯(即热性关节肿疼)之案甚伙,而其证之险,皆远逊于此证。若遇此证,不能重用生石膏,尚有何药能与阿斯匹林并用,以挽回此极险之证乎?彼欲废弃中药者,尚其详观此案也。

上所录诸案,其为证不同,然皆兼有外感实热者也。乃有其人纯系内伤,脏腑失和,而前哲具有特识,亦有重用石膏者。徐灵胎曰∶“嘉兴朱宗臣,以阳盛阴亏之体,又兼痰凝气逆。医者以温补治之,胸膈痞塞,而阳道痿。群医谓脾肾两亏,将恐无治,就余于山中。余视其体,丰而气旺,阳升而阴不降,诸窍皆闭。笑谓之曰∶此为肝肾双实证,先用清润之药,加石膏以降其逆气,后以消痰开胃之药涤其中宫,更以滋肾强阴之药镇其元气,阳事即通。五月后,外家即怀孕,得一女,又一年复得一男。”观此,石膏治外感兼治内伤,功用何其弘哉!

穷极石膏之功用,恒有令人获意外之效者。曾治奉天马姓叟,年近六旬,患痔疮,三十余年不愈。后因伤寒证,热入阳明之府,投以大剂白虎汤数剂,其病遂愈,痔疮竟由此除根。

奉天吕姓幼童,年五六岁,每年患眼疾六七次,皆治于东人医院。东人谓此关于禀赋,不能除根。后患瘟疹,毒热甚恣,投以托毒清火之品,每剂中用生石膏两半,病愈后,其眼疾亦从此不再反复。

友人张××,曾治京都阎姓叟。年近七旬,素有劳疾,发则喘而且嗽。于冬日感冒风寒,上焦烦热,劳疾大作,痰涎胶滞,喘促异常。其脉关前洪滑,按之有力。张××治以生石膏二两以清时气之热,因其劳疾,加沉香五钱,以引气归肾。且以痰涎太盛,石膏能润痰之燥,不能行痰之滞,故又借其辛温之性,以为石膏之反佐也。一日连服二剂,于第二剂加清竹沥二钱,病若失。劳疾亦从此除根永不反复。夫劳疾至年近七旬,本属不治之证,而事出无心,竟以重用石膏治愈之,石膏之功用,何其神哉!愚因闻此案,心有会悟,拟得治肺劳黄膏方,其中亦用生石膏,服者颇有功效。

寒温阳明府病,原宜治以白虎汤。医者畏不敢用,恒以甘寒之药清之,遇病之轻者,亦可治愈,而恒至稽留余热(甘寒药滞泥,故能闭塞外感热邪),变生他证。迨至病久不愈,其脉之有力者,仍可用白虎汤治之,其脉之有力而不甚实者,可用白虎加人参汤治之。曾治奉天一学徒。年十四五,得劳热喘嗽证。初原甚轻,医治数月,病势浸增,医者诿谓不治。遂来院求为诊视,其人羸弱已甚,而脉象有力,数近六至,疑其有外感伏热,询之果数月之前,曾患温病,经医治愈。乃知其决系外感留邪,问其心中时觉发热,大便干燥,小便黄涩,遂投以白虎加人参汤,去粳米加生怀山药一两,连服数剂,病若失。见者讶为奇异,不知此乃治其外感,非治其内伤,而能若是之速效也。

《内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是言伏气为病也。乃有伏气伏于膈膜之下(《内经》所谓横连膜原也),逼近胃口,久而化热,不外发为温病,转上透膈膜,熏蒸肺脏,致成肺病者。若其脉有力,亦宜重用生石膏治之。曾治奉天赵某年四十许。始则发热懒食,继则咳嗽吐痰腥臭,医治三月,浸至不能起床。脉象滑实,右脉尤甚(伏邪之热,亦如寒温之脉,多右盛于左),舌有黄苔,大便数日一行。知系伏气为病,投以大剂白虎汤,以生山药代粳米,又加利痰解毒之品,三剂后病愈强半。又即其方加减,服至十余剂全愈。

有伏气下陷于奇经诸脉中,久而化热,其热亦不能外发为温。有时随奇经之脉上升者。在女子又有热入血室而子宫溃烂者,爰录两案于下以证之。

安东尉××,年二十余。时觉有热,起自下焦,上冲脑部。其脑部为热冲激,头巅有似肿胀,时作眩晕,心中亦时发热,大便干燥,小便黄涩。经医调治,年余无效。求其处医士李××寄函来问治法,其开来病案如此。

曰∶“其脉象洪实,饮食照常,身体亦不软弱。”知其伏有外感热邪,因其身体不弱,俾日用生石膏细末四两,煮水当茶饮之,若觉凉时即停服。后二十余日,其人忽来奉,言遵示服石膏六七斤,上冲之热见轻,而大便微溏,因停药不服。诊其脉仍然有力,问其心中仍然发热,大便自停药后即不溏矣。为开白虎加人参汤,方中生石膏重用三两,以生怀山药代粳米,连服六七剂,上冲之热大减,因出院还家。嘱其至家,按原方服五六剂,病当除根矣。

南皮张××妻年三十余。十年前,恒觉少腹切疼。英女医谓系子宫炎证,用药数次无效。继乃谓此病如欲除根,须用手术剖割,将生炎之处其腐烂者去净,然后敷药能愈。病患惧而辞之。后至奉,又延东女医治疗,用坐药兼内服药,数年稍愈,至壬戌夏令,病浸增剧,时时疼痛,间下脓血。癸亥正初,延愚延医。其脉弦而有力,尺脉尤甚。自言疼处觉热,以凉手熨之稍愈,上焦亦时觉烦躁。恍悟此证,当系曾受外感热入血室,医者不知,治以小柴胡汤加石膏,外感虽解,而血室之热未清。或伏气下陷入于血室,阻塞气化,久而生热,以致子宫生炎,浸至溃烂,脓血下注。为疏方,用金银花、乳香、没药、甘草以解其毒,天花粉,知母、玄参以清其热,复本小柴胡汤之义,少加柴胡提其下陷之热上出,诸药煎汤,送服三七细末二钱,以化腐生新。连服三剂病似稍轻,其热仍不少退。因思此证,原系外感稽留之热,非石膏不能解也。

遂于原方中加生石膏一两,后渐加至二两,连服数剂,热退强半,疼亦大减。遂去石膏,服数剂渐将凉药减少,复少加健胃之品,共服药三十剂全愈。后在天津治冯氏妇此证,亦用此方。中有柴胡,即觉脓血不下行,后减去柴胡,为之治愈。

《神农本草经》谓石膏治金疮,是外用以止其血也。愚尝用 石膏细末,敷金疮出血者甚效。盖多年壁上锻石,善止金疮出血,石膏经 与锻石相近,益见 石膏之不可内服也。

石膏生用之功效,不但能治病,且善于治疮,且善于解毒。奉天赵××之父,年过六旬,在旁生痈,大径三寸,五六日间烦躁异常,自觉屋隘莫容。其脉左关弦硬,右关洪实,知系伏气之热与疮毒俱发也。问其大便数日未行,投以大剂白虎汤加金花、连翘、龙胆草,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连服三剂,烦躁与疮皆愈。

又∶在籍时,本村张氏女因家庭勃 ,怒吞砒石,未移时,作呕吐。其兄疑其偷食毒物,诡言无他,惟服皂矾少许耳。其兄闻其言,急来询解救之方。愚曰皂矾原系硫氧与铁化合,分毫无毒,呕吐数次即愈,断无闪失,但恐未必是皂矾耳。须再切问之。其兄去后,迟约三点钟复来,言此时腹中绞疼,危急万分,始实言所吞者是砒石,非皂矾也。急令买生石膏细末二两,用凉水送下。乃村中无药铺,遂至做豆腐家买得生石膏,轧细末,凉水送下,腹疼顿止。犹觉腹中烧热,再用生石膏细末半斤,煮汤两大碗,徐徐饮之,尽剂而愈。后又遇吞火柴中毒者,治以生石膏亦愈,然以其毒缓,但煎汤饮之,无用送服其细末也。

附录∶

直隶盐山孙××来函∶

一九二四年八月,友人张××之女,发热甚剧,来询方。为开生石膏一两半,煎汤饮之。其热仍不稍退,又来询方。答以多煎石膏水饮之,必能见愈。张××购石膏数两,煮汤若干,渴则饮之,数日而愈。

直隶盐山李××来函∶

丁卯中秋,曾治天津傅姓少年,患温证,胃热气逆,无论饮食药物下咽即吐出。延医治疗,皆因此束手。

弟忽忆《衷中参西录》石膏解载治毛姓媪医案,曾用此方以止呕吐,即以清胃府之大热,遂仿而用之。食梨一颗,蘸生石膏细末七钱余,其吐顿止,可以进食。然心中犹觉热,再投以白虎加人参汤,一剂全愈。

江苏崇明县刁××来函∶

近治一伏温病,壮热烦渴,脉来洪实兼数,大解十日未行。欲透其邪,则津液已衰,恐有汗脱之虞,欲通其便,则并无承气确征。细思此证,乃阳明热久,真阴铄耗。遵先生重用生石膏之训,即用生石膏二两,合增液汤,加鲜金钗石斛香青蒿各三钱。病家疑忌,见者皆以为药性过寒凉。余愤然曰∶“择医宜慎,任医宜专。

既不信余药,请余何为?”病家不得已,购药一剂,俾煎汤两盅,作两次服下。而热势益炽,病家疑药不对证。

余曰∶“此非药不对证,乃药轻不胜病耳。”遂俾将两剂并作一剂,煎汤一大碗,徐徐温饮下。移时汗出便通,病若失。

引用:《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

下载:《医学衷中参西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顾松园医镜》石膏

《顾松园医镜》

〔辛甘淡大寒,入肺、胃二经,捣碎。〕主口干舌焦渴饮,〔伤寒温热时疫诸病,多兼阳明,故一见烦渴欲饮者,便可用之。〕除神昏语乱发狂。〔胃热冲心,则神昏谵语、甚则发狂。甘寒清解阳明之邪热,则上症自退。〕气喘气壅皆资用。〔如属肺热气逆者,用以降肺经之痰热。〕发斑发疹急寻求。〔斑疹皆由热邪传于肺胃而发。〕能止呕吐腹痛,〔呕吐而口渴面红小便短赤或涩者,属胃火冲逆,乃必用之,胃脘痛因火者亦用之。本经言治腹中坚痛,此本属下症,而亦治之者,阳明邪热既解,则里气和而燥结自下,腹痛自止。若果可下者,仍宜下之。〕可医壮热头疼。〔〔以其味辛,有解肌发汗之能,头额痛而兼渴饮者,属阳明,必用之、否则勿用。风热症亦宜用之。〕中暑真圣药,〔甘寒清解暑热,此为圣药。〕疟疾亦神丹。〔疟亦由于暑邪,故热多渴饮者,必不可缺。〕口糜唇胗均收,〔糜烂也,胗疮也。仲淳云∶口糜唇疮,口臭口淡,吞酸嘈杂善饥,皆属胃火。〕齿痛头风并选。〔上下龈痛,属胃与大肠之火,头风由于火热。凡头面赤肿,目暴赤肿痛者,皆宜用之。〕解阳明之邪热,除肺金之痰火。祛暑气、止烦渴之神药,属实热者用之,起死回生,功同金液,俱气味俱薄,若投之甚少,难责其功,世医不解,特表着之。

内无大热者勿用,误用则令人肠滑不食,寒胃故也。若头疼身热,而不渴饮者,是未传阳明,勿用。暑气兼湿作泻,脾胃弱甚者勿用。失血家及产后血虚发热烦渴,症象白虎者大忌。

引用:《顾松园医镜》石膏

下载:《顾松园医镜》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医学入门》石膏

《医学入门》

石膏甘辛泻胃热,止渴解肌头痛裂,更清肺火与三焦,散风寒邪及中 。

昔黄帝用封九鼎,膏粘太甚,命之曰石膏。气寒。无毒。沉而降,阴中阳也,入手太阴少阳足阳明经。

泻胃火痰火,食积,或不食,或善食,口干舌焦,齿痛咽肿。以味甘,能缓脾生津止渴;以味辛,能解肌热出汗,上行至头;以气寒,能清肺润肺制火,除三焦大热。凡伤风、伤寒、时行,头目昏眩,寒热,气逆喘急,腹痛,及中 壮热烦躁,日晡潮盛,小便卒数如淋,惟胃虚寒人禁服。捣粉,甘草水飞晒干,或火 红。凡使勿用方解石,方解石大者方尺,小者如拳,皮上有土及水苔色,破皆作棱,性燥,能去风热耳。石膏大如棋子,白莹细理光泽者良,黄者令人淋。鸡子为使,恶莽草、巴豆,畏铁。

引用:《医学入门》石膏

下载:《医学入门》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拼音索引:s
打赏中医宝典
中药功效分类

石膏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功效分类

相关中药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主治

相关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