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

附子附子
目录
《本草纲目》附子
《本草备要》附子
《本草便读》附子
《本草乘雅半偈》附子
《本草崇原》附子
《本草从新》附子
《本草撮要》附子
《本草分经》附子
《本草分经》附子
《本草分经》附子
《本草经解》附子
《本草经集注》附子
《本草蒙筌》附子
《本草求真》附子
《本草思辨录》附子
《本草新编》附子
《本草衍义》附子
《本草易读》附子
《本草择要纲目》附子
《本经逢原》附子
《长沙药解》附子
《得配本草》附子
《雷公炮炙论》附子
《名医别录》附子
《神农本草经》附子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附子
《中药炮制》附子
《吴普本草》附子
《新修本草》附子
《药鉴》附子
《药笼小品》附子
《药征》附子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附子
《证类本草》附子
《中药学》附子
《千金翼方》附子
《瘴疟指南》附子
《冯氏锦囊秘录》附子
《侣山堂类辩》附子
《医学衷中参西录》附子
《顾松园医镜》附子
《医学入门》附子
《中国药典》附子
《中药大辞典》附子
《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附子
《外治方》附子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纲目》附子

《本草纲目》

「释名」其母名曰乌头

「气味」辛、温、有大毒。

「主治」

1、少阴伤寒(初得二、三日,脉微细,但昏昏欲睡,小便白色)。用麻黄(去节)二两、甘草(炙)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水七升。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升,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引方名“麻黄附子甘草汤”。

2、少阴发热(少阴病初得,反热而脉沉)。用麻黄(去节)二两、附子(炮)去皮一枚、细辛二两,水一斗。先煮麻黄去沫,再加入其余二药,煮汁成三成,分作三次服下。令病人发微汗。此方名“麻典附子细辛汤。”

3、少阴下利(下得清,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不恶寒,反而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用大附子一个(去皮,切成片)、甘(炙)二两、干姜三两,加不沽升,煮成一升,分两次温服,脉出现即愈。面赤,加;腹痛,加芍药二两;干呕,加生姜二两;咽痛,加桔梗一两;利止,而脉不出,加人参二两。此方名“脉四逆汤”。

4、阴病恶寒(伤寒已发汗,不解,反恶寒,是体虚的现)。芍药三两、甘草(炙)三两、附子(炮,去皮)一枚,加水五程式,煮成一升五合。分次服下。此方名“芍药甘草附子汤”。

5、阴盛格阳(病人躁热面饮水、脉沉、手足厥逆)。用大附子一枚,烧存性,研为末,水调服。逼散寒气后使热气上升,汗出乃愈此方名“霹雳散”。

6、中风痰厥(昏不积压人,口眼歪斜)。用生川乌头、生附子,都去掉皮,各取半两,和一南星一两,生木香二钱五分。各药混合后,每取五钱,加生十片、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此方名“五生饮”。

7、风病瘫缓(手足软垂,口眼歪斜,语音蹇涩,步履不正)。用川乌头(去皮脐),五灵脂各五两,共研为末,加龙脑麝香送下。一天服三次。服至五、七丸,便觉手能抬动。脚能移步,吃至十丸,可以梳头,此方名“神验乌龙丹”。

8、风寒湿痹麻木不仁,或手足不遂)。用一碗,加入生川乌头末四钱,慢熬适当,下姜汗一匙、蜜三大匙,空腹服下。或加薏苡末二亦可。

9、风痫。用生川乌头(去皮)二钱半、五灵半两,共研为末,加猪心血和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一丸,姜汤送下。

10、小儿慢惊(抽筋,涎壅厥逆)。用生川乌头(去皮脐)一两、全蝎十个(去尾),分作三他,每服用水一碗、姜七片煎药饮下。

11、小儿囟陷。用乌头附子(生,去皮脐)二鲷、雄黄八分,共研为末。以葱根捣和作巾2陷处。

12、脚气肿痛。用黑附子一个(生,去皮脐),研为末,加生姜汁成膏肿痛处。药干再涂,到肿消为止。

13、多年头痛。用川乌头、天南星,等分为末,葱汁调涂太阳穴。

14、耳鸣不止。用乌头(烧作)、菖蒲,等分为末棉花裹着塞内。一天换药两次。

15、牙痛。用附子一两(烧灰)、枯矾一分,共研为末,擦牙。又方:川乌头、川附子,生三匣面糊成丸子,如小在。每次以制包一丸咬口中,又方;用炮附子末纳牙孔中,痛乃止。

16、虚寒腰痛。用鹿茸(去毛,炙微黄)、附子(炮,去皮脐)各二两,三分,共三工业区末,加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温酒送下。

17、寒热疟疾。用附子一枚重五钱者,裹在面中火煨,然后去面,加人参、丹砂各一钱,共研为末,加炼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未发病前连进三服。如药有效,则有呕吐现象或身体有麻木感觉,否则次日须再次服药。

18、水泄久痢。用川乌头二枚,一枚生用,另一枚以黑豆半合同煮熟,一起研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黄连汤送下。

19、阳虚吐血。用生地黄一斤,捣成汁,加酒少许。另以熟附子一两半,去皮脐,切成片,放入地黄汁内,石器中煮成,取出附片焙干,同山药三两研为末,再以膏调末成为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米汤送下。

20、白浊。用熟附子研为末。每服二钱,加姜三片、水一碗煮至六成,温服。|

21、月经不调。用熟附子(去皮)当归等分。每服三钱,水煎服

22、痈疽肿毒辣。用川乌头(炒)、黄蘖(炒)各一两,研末唾液调涂患处。留头。药干则以淘米水润湿。

23、疔疮肿痛。用和附子末涂患处。药干再涂。

24、疥癣,用川乌头生切,煎水洗,甚验。

25、手足冻裂。用附子去皮,研为末,以水、面调涂,有效。

引用:《本草纲目》附子

下载:《本草纲目》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备要》附子

《本草备要》

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辛甘有毒,大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散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同干姜、桂枝温经散寒发汗),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能引火下行,亦有津调贴足心者。入八味丸内,亦从地黄补阴)。

治三阴伤寒(吴绶曰∶附子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细者;或厥阴腹痛,甚则唇、囊缩者,急须用之。若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东垣治阴盛格阳,伤寒面赤目赤烦渴引饮,脉七八至。但按之则散,用姜附汤加人参,投半斤,得汗而愈,此神圣之妙也),中寒中风(卒中曰中,渐伤曰伤。轻为感冒,重则为伤,又重则为中),气厥痰厥(虚寒而厥者宜之。如伤寒阳盛格阴,身冷脉伏,热厥似寒者,误投立毙,宜承气、白等汤),咳逆(风寒)呕哕(胃寒),膈噎(膈噎,多由气血虚、胃冷、胃槁而成。饮可下而食不可下,槁在吸门,喉间之厌会也。食下胃脘痛,须臾吐出,槁在贲门,胃之上口也,此上焦,名噎。食下良久吐出,槁在幽门,胃之下口也,此中焦,名膈。朝食暮吐,槁在阑门,大、小肠下口也,此下焦,名反胃。又有痰饮食积瘀血壅塞胃口者。

如寒痰胃冷,则宜姜、附、参、;胃槁者,当滋润,宜四物羊乳,血瘀者加韭汁。当与汁、牛乳条参看论治),脾泄(命火不足),冷痢寒泻,霍乱转筋(脾虚,寒客中焦为霍乱。寒客下焦肝肾为转筋。热霍乱者禁用),拘挛风痹症瘕积聚,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小儿慢惊,痘疮灰白,痈疽不敛,一切沉寒痼冷之证(经曰∶阴盛主内寒,阳虚生外寒)。

助阳退阴,杀邪辟(本草未),通经堕胎(凡阴证用姜、附药,宜冷服,热因寒用也。

盖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益盛,治之以热,则拒格不纳。用热药冷冻饮料,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又有寒药热饮治热证者,此寒因热用,义亦相同也。经曰∶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如用寒治热,用热治寒,此正治也。

或以寒治寒,以热治热,此反治也。经所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盖借寒药、热药为反佐,以作向导也,亦曰从治。王好古曰∶用附子以补火,必防涸水。如阴虚之人,久服补阳之药,则虚阳益炽,真阴愈耗,精血日枯,而气无所附丽,遂成不救者多矣)。

母为乌头,附生者为附子,连生者为侧子,细长者为天雄,两岐者为乌喙。五物同出异名。

附子以西川彰明赤水产者为最,皮黑体圆、底平八、重一两以上者良(或云二两者更胜,然难得)。生用发散,熟用峻补(赵嗣真曰∶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四逆汤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其旨微矣。丹溪曰∶乌附行经,仲景八味丸用为少阴向导,后世因以为补药,误矣!附子走而不守,取其健悍走下,以行地黄之滞耳。相习用为风及补药,杀人多矣。昂按∶附子味甘气热,峻补元阳。阳微欲绝者、回生起死,非此不为功,故仲景四逆、真武、白通诸汤多用之。其有功于生民甚大,况古人日用常方,用之最多,本非禁剂。丹溪乃仅以为行经之药,而云用作补药多致杀人,言亦过矣。盖丹溪法重滋阴,故每訾阳药,亦其偏也。王节斋曰∶气虚用四君子汤,血虚用四物汤,虚甚者俱宜加熟附。盖四君、四物,皆平和宽缓之剂,须得附子健悍之性行之,方能成功。附子热药,本不可轻用,但当病,则虽暑热时月,亦可用也)。水浸,面裹煨,令发坼,乘热切片,炒黄,去火毒用。又法,甘草二钱,盐水、姜汁童便各半盏,煮熟用(今人用黑豆煮亦佳)。畏人参、黄 、甘草、防风犀角、绿豆、童便。反贝母半夏栝蒌白芨白蔹。中其毒者,黄连角、甘草煎汤解之,黄土水亦可解。

乌头功同附子而稍缓。附子性重峻,温脾逐寒;乌头性轻疏,温脾逐风。寒疾宜附子,风疾宜乌头。

乌附尖吐风痰,治癫痫,取其锋锐,直达病所(丹溪治许白云,屡用瓜蒂栀子苦参藜芦等剂,吐之不透。后用附子尖和浆水与之,始得大吐胶痰数碗)。

天雄补下焦命门阳虚(寇宗 、张元素皆曰补上焦。丹溪曰∶可为下部之佐。时珍曰∶其尖皆向下生,故下行。然补下乃所以盖上也,若上焦阳虚,则属心、肺之分,当用参、,不当用雄、附矣),治风寒湿痹,为风家主药,发汗又能止阴汗。

侧子散侧旁生,宜于发散四肢,充达皮毛,治手足风湿诸痹。

引用:《本草备要》附子

下载:《本草备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便读》附子

《本草便读》

附子图片

味辛性热.能回脾肾元阳.质燥气刚.可逐下中寒湿.斩关夺门之将.痼冷何愁.善行疾走之功.沉寒立解.或温经发汗.痹病赖此以宣通.或益气调营.补药仗之而有力.乌头即附子之母.性猛祛风.天雄乃乌附之长.形单无附.均皆有毒.各自分名.(附子甘辛大温.有毒.乌头如婆.附子如芋子.从劳相附而生.入脾肾.助元阳.逐寒湿.其性刚猛.为剽悍之将.同表药则发散.同补药则温补.乌头之性味相同附子.但附子长于治寒.乌头长于治风.附子可用于补药中.乌头则不能.故乌头燥散之性.较附子为过之.天雄乃乌头之形长.而四围无附子者.故为之雄.性味主治.与乌头相同.而方尤大.以上皆出川中.土人种植而货也.另有一种草乌.系野出.虽能治大风顽痹等证.直前无往.见效固速.然辛热大毒之物.不可轻用.)

引用:《本草便读》附子

下载:《本草便读》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乘雅半偈》附子

《本草乘雅半偈》

(本经下品)

【气味】辛温,有大毒。

【主治】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曰∶出犍为山谷,及少室。近以蜀道州、州者良,他处虽有,力薄不堪用也。

绵州即故广汉,领县凡八。唯彰明出附子,彰明领乡凡二十,唯赤水、廉水、昌明、会昌出附子,而赤水为多。每岁以上田熟在农地工作垄。取种于龙安、龙州、齐归、木门、青堆、小坪诸处。十一月播种,春月生。茎类野而泽,叶类地麻而浓。花则瓣紫 黄,苞长而圆。实类桑椹子,细且黑。七月采根,谓之早水,拳缩而小,盖未长成耳。九月采者佳。其品凡七,本同而末异也。初种之小者为乌头;少有旁尖,身长而乌,附乌头而旁生,虽相须,实不相连者曰附子;左右附而偶生者曰鬲子;种而独生无附,长三四寸者曰天雄;附而尖者曰天锥;

附而上出者曰侧子;附而散生者曰漏篮子;皆脉络连实,如子附母,而附子以贵,故专附名也。凡种一而子六七以上则皆小;种一而子二三则稍大;种一而子特生则特大。而附子之形,以蹲坐正节、角少者为上,有节多乳者次之,形不正,而伤缺风皱者为下矣。又附子之色,花白者为上,色者次之,青绿者为下。天雄、乌头、天锥,皆以丰实盈握者为胜。漏篮、侧子,如园人乞役,卑卑不数也。漏篮,即雷公所谓木鳖子,大明所谓虎掌。鬲子即乌喙;天锥即天雄类,方书并无此名,功用当相同尔。然而易植难成,功疏质变,或种美而苗不茂,或苗秀而根不充,或已酿而腐,或已曝而挛,原属气化,又复化气成消,若有神物阴为之者,故园人尝祷于神,目为药妖者以此。修事,入木灰火中,炮令皱折,刀刮去孕子,并底,劈破,于屋下平地,掘一土坑安之,至明取出,焙干。若阴制者,生去皮尖,及底,薄切作片,用东流水,及黑豆浸五日夜,取出,日中晒干。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

【 】曰∶附子、天雄、侧子,即乌头种子,奇生无偶者曰天雄,偶生旁立者曰附子,旁生支出者曰侧子。侧子青阳,附子显明,天雄巨阳耳。故附子司显明,主润宗筋,束骨而利机关也。显明阳虚,则宗筋纵,致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矣。并司宗气不会呼吸,为咳逆,及血失气 ,为症坚积聚者,莫不繇风寒寒湿为痹因,不能则为病热之为形证者也。设肺热叶焦,发为 者,所当避忌。先人云∶咳逆邪深,寒湿气死,机关已弛,坚凝固结者,匪(青阳,少阳也;显明,阳明也;巨阳,太阳也。显明阳虚之 ,太阴阴虚之 ,差之

引用:《本草乘雅半偈》附子

下载:《本草乘雅半偈》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崇原》附子

《本草崇原》

气味辛温,有大毒。主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破症坚积聚,血瘕疮。

(附子以蜀地绵州出者为良,他处虽有,为薄不堪用也。绵州领县八,唯彰明出附子,彰明领乡二十,唯赤水、廉水、昌明、会昌四乡出附子,而又推赤水一乡出者为最佳。其初种而成者,为乌头,形如乌之头也。其附母根而生,虽相须实不相连者,为附子,如子附母也。旁生支出而小者,名侧子。种而独生无所附,长三四寸者,名天雄。附子之形以蹲坐正节,而侧子少者为上,有节多乳者次之。形不正而伤缺风皱者为下。其色以花白者为上,黑色者次之,青色者为下,俗呼黑附子,正以其色黑,兼以别于白附之子名耳。)

附子禀雄壮之质,具温热之性,故有大毒。《本经》下品之药,大毒、有毒者居多,《素问》所谓毒药攻邪也。夫攻其邪而正气复,是攻之即所以补之。附子味辛性温,生于彰明赤水,是禀大热之气,而益太阳之标阳,助少阳之火热者也。太阳阳热之气,不循行于通体之皮毛,则有风寒咳逆之邪气。附子益太阳之标阳,故能治也。少阳火热之气,不游行于肌关之骨节,则有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走之证。附子助少阳之火热,故能治也。症坚积聚,阳气虚而寒气内凝也。血瘕,乃阴血聚而为瘕。金疮,乃刀斧伤而溃烂。附子具温热之气,以散阴寒,禀阳火之气,以长肌肉,故皆治之。

《经》云∶草生五色,五色之变,不可胜视。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胜极。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故在天时,宜司岁备物;在地利,在五方五土之宜。附子以产彰明、赤水者为胜,盖得地土之专精。夫太阳之阳,天一之水也,生于膀胱水府,而彰明于上。少阳之阳,地二之火也,生于下焦之火,而赤日行天。据所出之地,曰彰明、曰赤水者,盖亦有巧符者矣。学人欲知物性之精微,而五方生产之宜,与先圣命名之意,亦当体认毋忽。今陕西亦莳植附子,谓之西附,性辛温,而力稍薄,不如生于川中者,土浓而力雄也。又,今药肆中零卖制熟附子,皆西附之类。盖川附价高,市利者皆整卖,不切片卖,用者须知之。

凡人火气内衰,阳气外驰,急用炮熟附子助火之原,使神机上行而不下殒,环行而不外脱,治之于微,奏功颇易。世医不明医理,不识病机,必至脉脱厥冷,神去魄存,方谓宜用附子.夫附子治病者也,何能治命?甚至终身行医,而终身视附子为蛇。每告人曰∶附子不可服,服之必发狂,而九窍流血;服之必发火,而痈毒顿生;服之必内烂五脏,今年服之,明年毒发。嗟嗟!以若医而遇附子之证,何以治之。肯后利轻名而自谢不及乎?肯自居庸浅而荐贤以补救乎?必至今日药之,明日药之,神气已变,然后覆之,斯时虽有仙丹,莫之能救。贤者于此,或具热衷,不忍立而视其死,问投附子以救之,投之而效,功也。投之不效,亦非后人之过。前医唯恐后医奏功,祗幸其死,死后推过,谓其死,由饮附子而死。噫,若医而有良心者乎,医不通经旨,牛而襟裾,医云乎哉。

如用附子,本身有一两余者,方为有力。侧子分两须除去之,土人欲增分两,用木 将侧子敲平于上,故连侧子重一两五六钱者,方好。土人又恐南方得种,生时以戎盐淹之,然后入敲平。是附子本无咸味,而以盐淹之,故咸也。制附子之法,以刀削去皮脐,剖作四块,切片,用滚水连泡二次,去盐味、毒味,晒半燥,于器内炒熟用之。盖上古司岁备物,火气司岁,则备温热之药。《经》曰∶司岁备物,专精者也。非司岁备物,气散者也。后世不能如上古之预备,故有附子火炮之说。近世皆以童便煮之,乃因讹传讹,习焉不知其非耳。

引用:《本草崇原》附子

下载:《本草崇原》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从新》附子

《本草从新》

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

辛甘.大热纯阳.其性浮多沉少.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

以复散失之元阳.(丹溪曰∶气虚甚者、稍加附子、以行参 之功、肥人多湿亦用.)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同干姜枝、温经散寒发汗.)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善引火下、行津、调涂足心、亦妙.)治三阴伤寒戴阳.(吴绶伤寒蕴要曰∶附子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细、或厥冷腹痛、甚则唇青囊缩、急须用之、若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东垣治伤寒阴盛格阳、面目俱赤、烦渴引饮、脉七八至、但按之则散、用姜附汤加人参、投半斤、得汗而愈、此神圣之妙也.)中寒中风.(卒中曰中、渐伤曰伤、轻为感冒、重则为伤、又重则为中.)

气厥痰厥.咳逆.元阳下亏、生气不布、宜同归地人参用.)自汗.(陈言三因方、有 附术附参附三汤、嘉言曰∶卫外之阳不固而自汗、则用 附、脾中之阳遏郁而自汗、则用术附、肾中之阳浮游而自汗、则用参附、凡属阳虚自汗、不能舍三方为治.)呕哕膈噎.(膈噎多由气可下而食不下、槁在吸门、喉间之会厌也、食下胃脘痛、须臾吐出、槁在贲门、胃之上口也、此上焦名噎、食下良久、吐出、槁在幽门、胃之下口也、此中焦名膈、朝食暮吐、槁在阑门、大小肠下口也、此下焦名反胃、又有痰饮食积、瘀血壅塞胃口附参术、胃槁者、当滋润、宜四物牛乳、瘀血者、加韭汁.)心腹冷痛.暴泻脱阳.脾泄久痢.霍乱转筋.(寒客中焦脾胃、为霍乱、寒客下焦肝肾、为转筋.)拘挛风痹.症瘕积聚.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小儿慢惊.痘疮灰白.痈疽不敛.一切沉寒痼冷之证.(经曰∶阴盛生内寒、阳虚生外寒.)开关门.消肿满.(经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嘉言曰∶肾之关门不开、必以附子回阳、蒸动肾气、其关始开、胃中积水始下、以阳主开故也、集验曰∶肿因积生、积去而肿再作、若再用利药、小便愈闭、医多束手、盖中焦气不升降、为寒所隔、唯服附子、小便自通.)缩小便.(洁古曰∶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则便溺有节.)壮阳退阴.杀邪辟鬼.通经堕胎.通宜冷服.(热因寒用也、盖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益甚、治之以热、则格拒不纳、用热药冷冻饮料、下咽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反治之妙也、又有寒药热饮、以治热证、此寒因热用、义亦相同也、经曰∶正者正治、反者反治、如用寒治热、用热治寒、此正治也、或以寒治寒、以热治热、此反治也、经所谓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盖借寒药热药为反佐、以作向导也、故亦曰从治.)发散生用.峻补熟用.(赵嗣真曰∶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四逆汤、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其旨微矣、王节斋明医杂着曰∶气虚用四君、血虚用四物、虚甚者、俱宜加熟附、盖四君四物、皆和平宽缓之剂、须得附子健悍之性行之、方能成功、附子热毒、本不可轻用、但有病病当、虽暑热时月、亦可用也、景岳曰∶今之用附子者、必待势不可为、不得已然后用之、不知回阳之功、当于阳气将去之际、渐用以望挽回、若既去之后、死灰不可复然矣、但附子性悍、独任为难、必得大甘之品、如人参熟地炙甘草之类、皆足以制其刚而济其勇、斯无往不利矣、丹溪曰、乌附行经、仲景八味丸、用为少阴向导、后世因以为补药、误矣、附子走而不守、取其健悍走下、以行地黄之滞尔、相习用为风药及补药、杀人多矣、 庵曰∶附子味甘气热、峻补元阳、阳微欲绝者、起死回生、非此不为功、故仲景四逆真武白通诸汤多用之、其有功于生民甚大、况古人日用常方、用之最多、本非禁剂、丹溪乃仅以为行经之药、而云用作补剂多致杀人、言亦过矣、盖丹溪法重滋阴、故每訾阳药、亦其偏也.)若内真热而外假寒.热厥似寒.(宜承气白虎等汤.)因热霍乱等证服之.祸不旋踵.阴虚者.亦不可加入滋阴药中常服.(好古曰∶用附子以补火、必防涸水、若阴虚之人、久服补阳之药、则虚阳益炽、真阴愈耗、精血日枯、而气无所附丽、遂成不救者多矣.)从前附子皆野生.所产甚罕.价值甚高.而力甚大.近今俱是种者.出产多而价值贱.力甚薄.土人以盐腌之.愈减其力.陕西出者,名西附.四川出者.名川附.川产为胜.川附体而外皮多细块.西附体坚而外皮光洁.以皮黑体圆、底平八角、顶大者良.修治法.煎极浓甘草水.将附子泡浸.剥去皮脐.切作四块.再浓煎甘草汤.泡浸令透.然后切片.慢火炒黄而干.放泥地上.出火毒.(有用水浸、面裹煨令发拆、则虽熟而毒仍未去、非法之善者、有用黑豆煮者、有用甘草盐水姜汁童便煮者、恐煮之气味煎出、其力尤薄、且制之不过欲去其毒性尔、若用童便、是反抑其阳刚之性矣、尤非法之善者、唯用甘草汤泡浸、则毒解而力不减、允为尽善矣.市医漂淡用之、是徒用附子之名尔.)畏人参、黄 、甘草、防风、犀角、绿豆、童便.反贝母、半夏、栝蒌、白芨、白蔹.中其毒者.黄连、犀角、甘草煎汤解之.或用黄土水澄清.亦可解.附生者为附子.(手足冻裂、附子去皮为末、以水面调涂之.)

乌头大燥祛风、功同附子而稍缓.附子性重峻.回阳逐寒.乌头性轻疏.温脾逐风.寒疾宜附子.风疾宜乌头.即附子之母.(有谓春采为乌头、冬采为附子者、非也.)

乌附尖

(宣、吐风痰.)吐风痰、治癫痫.取其锐气直达病所.(丹溪治许白云∶屡用瓜蒂、栀子、苦参、等剂、吐之不透、后用附子尖和浆水与之、始得大吐胶痰数碗而安.)

火、逐风寒湿.)补下焦肾命阳虚.(乌附天雄之尖皆向下、其脐乃向上、生苗之处、寇氏谓其不肯就下、洁古谓其补上焦阳虚、俱误认尖为向上尔、丹溪以为下部之佐者、庶几得之、若上焦阳虚、则属心肺之分、当用参 、不当用乌附矣.)治风寒湿痹.为风家主药.发汗.又能止阴汗.细长者为天雄.

侧子(大燥、治手足风)

散侧旁生.宜于发散四肢.充达皮毛.治手足风湿诸痹.连生者为侧子.

引用:《本草从新》附子

下载:《本草从新》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撮要》附子

《本草撮要》

味辛温.入足太阴厥阴经.功专驱风泄湿.熟附得麻黄发中有补.生附得麻黄补中有发.得人参能留阳气.得熟地能固元阳.得干姜、桂枝温经散寒.通经堕胎.畏人参、黄、甘草、防风、犀角、绿豆、童便.反贝母、半夏、栝蒌、白芨、白蔹.中其毒者.黄连、犀角、甘草煎汤解之.或用黄土煎水服亦可.若手足冻裂.附子去皮为末.以水面调涂.若眼赤以附片贴足心引火下行自愈.附尖合浆水饮之可吐胶痰.

引用:《本草撮要》附子

下载:《本草撮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分经》附子

《本草分经》

辛甘,大热纯阳,其性浮多沉少,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能引补气药以复失散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治督脉为病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生用发散,熟用峻补,误服祸不旋踵中其毒者黄连、犀角、甘草煎汤解之,或用澄清黄土水亦可。乌附尖吐风痰,治癫痫,其锐气直达病所。侧子大燥,发散四肢,充达皮毛,治手足风湿。

引用:《本草分经》附子

下载:《本草分经》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分经》附子

《本草分经》

见通行热。

引用:《本草分经》附子

下载:《本草分经》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分经》附子

《本草分经》

见通行热。

引用:《本草分经》附子(热)

下载:《本草分经》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经解》附子

《本草经解》

气温大热.味辛.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便浸水煮去皮脐用)

附子气温大热.温则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大热则禀天纯阳炎烈之火气.入足少阴肾经.补助真阳.味辛而有大毒.得地西方燥酷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浓.阳也.其主风寒咳逆邪气者.肺受风寒之邪气.则金失下降之性.邪壅于肺.咳而气逆也.附子入肺.辛热可解风寒也.寒湿之气.地气也.感则害人皮肉筋骨.而大筋软短.小筋舒长.拘挛痿 之症成焉.附子入肝.肝主筋.辛可散湿.热可祛寒.寒湿散.而拘挛痿 之症愈矣.膝痛不能行步者.肝肾阳虚.而湿流关节也.温热益阳.辛毒行湿.所以主之.症坚积聚血瘕者.凡物阳则轻松.阴则坚实.坚者皆寒凝而血滞之症也.附子热可软坚.辛可散结.温可行滞也.金疮寒则不合.附子温肺.肺主皮毛.皮毛暖.则疮口合也.制 方附子佐人参、肉桂、五味.补肾真阳.佐白术.除寒湿.同人参、白芍、甘草、砂仁陈皮.治慢惊.同白术、肉桂、牛膝木瓜青皮.治寒疝.同人参、陈皮.治久病呕哕.同人参、白芍、甘草、桂枝、北味.治伤寒误汗下.真阳虚脱症.

引用:《本草经解》附子

下载:《本草经解》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经集注》附子

《本草经集注》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

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走。治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

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八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 、人参、乌韭。)

附子以八月上旬采也,八角者良。凡用三建,皆热灰炮令折,勿过焦,惟姜附汤生用之。

世《大观》卷十,《政和》二四一页)

引用:《本草经集注》附子

下载:《本草经集注》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蒙筌》附子

《本草蒙筌》

味辛、甘,气温、大热。浮也,阳中之阳也。有大毒。系乌头傍出,故附子佥名。皮黑体圆底平,山芋状相仿佛。畏人参、黄耆、甘草,并黑豆、乌韭、防风。恶蜈蚣,使地胆。种莳川蜀,(蜀人春每种莳。)冬月收采者汁全;顶择正圆,一两一枚者力大。制宗陶氏槌法,以刀去净皮脐。先将姜汁盐水各半瓯,入锅紧煮七沸;次用甘草黄连各半两,加童便缓薄锉。仍文火复炒,庶劣性尽除。气因浮中有沉,功专走而不守。凡和群药,可使通行诸经,以为四肢厥逆,去五脏沉寒。噤闭牙关,末纳管吹入;红突丁毒,末调酽发肿,醋汁搅末敷患间。漏疮锉片如钱、封子不能补下焦阳虚,故八味丸加桂附,乃补肾经之阳;六味丸去桂附,盖补肾经阴也。丹溪谓∶加为少阴向导,恐非是。)

术附汤内,散寒湿温脾。

阴经直中真寒,姜附汤煎可御。此须生用,不在制拘。助甘缓参耆成功,健润滞地黄建效。

内伤热甚,速入勿疑。(此药治外感证,非遍身表凉,四肢厥者,不可僭用。经云∶壮火食气故也。治内伤证,纵身表热甚而气虚脉细者,正宜经云∶温能除大热是也。)俗医不知、误为补剂。日相习用,宁不杀人。孕妇忌煎,堕胎甚速。

立春生者,乃谓乌头。因有脑类乌鸟头颅,竟假名为医家呼唤。气味制度,俱附同。《本经》云∶春采为乌头,冬采为附子。又云∶附子顶圆正,为头顶歪斜。宗此别之,庶弗差谬。忌豉汁,恶藜芦。

反半夏、栝蒌,暨贝母、芨蔹。(白芨、白蔹。)远志为使,诸经通行。理风痹,却风痰,散寒邪,除寒痛。破滞气积聚,去心下痞坚。亦能堕胎,孕妇切忌。煎膏名射罔须识,敷箭射禽兽即亡。倘误中人,甘草急嚼。青萍草,亦可解之。乌喙(音讳)两岐,(顶上两岐相合。)状如牛角。喙者乃鸟之口,因类亦假为名。一应俱同草。主风湿阴囊瘙痒、止寒热历节掣疼。亦堕妊娠,更消痈肿。天雄亦系一种,其体略细而长。气味相同,制度弗异。恶腐婢使亦远志,忌汁制须干姜。专补上焦阳虚,善治一切风气。驱寒湿痹缓急拘挛,却头面风往来疼痛。助武勇力作不倦,消结积身轻健行。

调血脉益精,堕胎孕通窍。侧子状如枣核,又从附子旁生。畏恶无差,但宜生用。理香港脚验,散风疹良。扫鼠 恶疮,劫冷气湿痹。如前堕孕、女科当知。 呲穗亦一名,木鳖子者是。令人丧目,药中忌之。

(谟)按∶附子、乌头、乌喙、天雄、侧子、射罔、木子七名,实出一种,但治各有不同。

今尊《会编》,附其总论∶天雄长而尖者,其气亲上,故曰非天雄不能补上焦阳虚。附子圆而矮者,其气亲下,故曰非附子不能补下焦阳虚。乌头原生苗脑,形如乌鸟之头,得母之气、守而不移,居乎中者也。侧子散生傍侧,体无定在。其气轻扬,宜其发四肢克皮毛,为治风疹之神妙也。乌喙两岐相合,形如鸟嘴。其气锋锐,宜其通经络利关节,寻蹊达径而直抵病所也。煎为射罔,禽兽中之即死。非气之锋锐捷利者,能如是乎?又有所谓木鳖子,乃雄、喙、乌、附、侧中有呲穗者。其形摧残,其气消索。譬如疲癃生理残障之人,百无一能,徒为世累,且又令人丧目,宜其不入药用也。

四卷木部中有此同名,专入外科之用。

引用:《本草蒙筌》附子

下载:《本草蒙筌》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求真》附子

《本草求真》

(毒草)补命火逐冷厥

附子(专入命门)。味辛大热。纯阳有毒。其性走而不守。(好古曰。其性走而不守。非若干姜止而不行。)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为补先天命门真火第一要剂。凡一切沉寒痼冷之症。用此无不奏效。(吴绶曰。附子乃阴症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近世阴症伤寒。往往疑似不敢用附子。直待阴极阳竭而用之。已迟矣!且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故书皆载能治寒毒厥逆。(书曰。阴阳不相顺接谓之厥。又曰。厥者尽也。逆者乱也。即血气败乱之谓也。凡厥有阳有阴。但察伤寒初起。头痛发热恶寒。后则四肢厥冷。乍温。大便燥实。谵语发渴。扬手掷足。不恶寒但恶热。脉来沉滑而数。重按有力。是为阳厥。宜用承气白虎等汤以治。若初起并无身热头痛。便恶寒。四肢厥逆。直过肘膝不温。唇与爪甲青黑。欲引衣倦卧。二便清利。不渴。或腹痛泄利清谷。或凛凛面如刀刮。或口吐涎沫。或干呕呃逆。脉来沉细无力。方谓阴厥。宜用附子理中汤四逆汤以治。)呃逆呕哕。(寒呃症不一端。有误服寒凉水饮停心而致气逆而呃。有阳气衰微内寒迫其相火上冲而呃。有偶食生冷阳气不得舒发而呃。有阴寒直中于胃而致气不克舒而呃。有吐利后胃气虚寒而呃者。经曰。病深者必发哕。属于胃中虚寒者居多。)膈噎脾泄。(食至喉即返。是槁在于吸间厌会。其症谓噎。食下胃脘。须臾吐出。是槁在于贲门。胃之上口。其症谓膈。食下良久吐出。是槁在于幽门。胃之下口。其症谓之反胃。历考诸书。皆以噎膈为有火。反胃为无火。而士材又谓但察脉大有力。呕吐酸臭。当作热治。脉小无力。呕吐清水。当作寒医。色之黄白而枯者为虚寒。色之红赤而泽者为实热。能合色脉。庶乎无误。汪昂云。脾泄。命火不足。)冷痢寒泻。霍乱转筋。拘挛风痹。症瘕积聚。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小儿慢惊。痘疮灰白。痈疽不敛。(皆属于寒者。)其入补气药中。则追失散之元阳。入发散药中。则能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入温暖药内。则能以祛在里之寒湿。(虞抟)独书所云入补血药。则能以滋不足之真阴。缘阴与阳。相为依附。补阳即所以滋阴。若使水亏火盛。用以辛热纯阳。不更使火益盛而水益亏乎!(好古曰。非身凉而四肢厥逆者。不可僭用。服附子以。必防涸水。)故崔氏八味丸中。用此以为补阴向导。使阴从阳复。然丹溪谓其雄悍无补。而且杀人。其言似谬。(荆府都昌王体瘦而冷。无他病。日以附子煎汤饮。兼嚼硫黄。如此数岁。靳州卫张百户。平生服鹿茸附子药。至八十岁康健倍常。宋张杲医说载赵知府耽酒色。每日煎干姜熟附汤。吞硫黄金液丹百粒。乃能健啖。否则倦弱不支。寿至九十。他人服一粒即为害。若此数人者。皆其脏腑禀赋之偏。服之有益无害。不可以常理概论也。)但阴极似阳。服之不宜热投。(时珍曰。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气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热药冷冻饮料。下咽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而病气随愈。不违其情而致火益。此反治之妙也。)发散附子须生。(如四逆汤。生附配干姜之类。)用补附子宜熟。(如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熟附配麻黄之类。)以西川彰明赤水产者为最。皮黑体圆。底平八角。重三两者良。水浸面裹。煨令发拆。乘热切片。反半夏、乌头。(即附子之母)性轻逐风。不似附子性重逐寒。乌附尖能吐风痰以治癫痫。取其直达病所。(常山吐疟痰积饮在于心下。瓜蒂吐热痰在膈。木鳖子引吐热毒从痰外出。莱菔子吐气痰在膈。参芦吐虚痰。乌附尖藜芦吐风痰。)天雄细长。独伙无附。其身大于附子。其尖向下。能补下焦命门阳虚。然辛热走窜。止属主治风寒湿痹之品。侧子连生附侧。宜于发散四肢。故治手足风湿诸痹。其功皆与附子补散差殊。畏人参黄 甘草防风犀角绿豆童便。反贝母半夏栝蒌白芨白 。中其毒者。黄连犀角甘草节煎汤解。黄土水亦解。

引用:《本草求真》附子

下载:《本草求真》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思辨录》附子

《本草思辨录》

邹氏论附子天雄乌头之性用颇精,为节其说曰,乌头老阴之生育已竟者也,天雄孤阳之不能生育者也,附子即乌头天雄之种,含阴包阳者也。老阴生育已竟者,其中空,以气为用。孤阳不能生育者,其中实,以精为用。气主发散,精主敛藏。发散者能外达腠理,敛藏者能内入筋骨。附子则兼备二气,内充实,外强健,且其物不假系属,以气相贯而生,故上下表理无乎不到。惟其中二物之精,斯能兼擅二物之长,其用较二物为广尔。

本经附子主风寒咳逆邪气,后世缘此多以为治风之药,其实经文深奥,义别有在也。夫风有伤与中之分,伤者伤于营卫,中者中于经络脏腑。伤营卫者,寒郁于表而易化热,宜麻桂决不宜附子。中经络脏腑者,寒根于里而阳本虚,用麻桂又贵用附子。附子非风药,而本经之主风寒,盖指中风之风寒言,非指伤风之风寒言也。

外台谓中风多从热起,故中风有寒亦有热。风引汤治热之方也,热不用附子,固不待言。小续命汤治寒之方也,若附子即以驱风,何以附子外不少风药。其有附子无风药,如近效术附汤治风虚者有之,未闻能散外入之邪风也。邹氏谓附子之治风寒,是阳气不荣,风寒侵侮,阳振而风寒自退。似非不知附子治风寒之理者。乃又谓仲圣用生附子之方,皆兼有表证,而其所引白通汤附子汤,则并无未解之表邪。夫白通所以用葱白者,因少阴下利一往不返,失地道上行之德,葱白能入少阴而升之,非以表汗。附子汤证,是少阴受寒,而阳气不能四周。表何尝有风,脉沉固不当汗,且其方伍以参术之补,苓芍之降,又岂足胜解表之任。

至仲圣附子生用,非属汗后,即是下利脉沉,汗后宜补表阳,下利脉沉宜挽其气,生用自胜熟用,或难予曰∶恶风加附子,越婢汤非明证乎?何说之 也!曰∶大青龙汗出恶风者不可服,越婢汤加附子,则证为汗出恶风,若附子又从而汗之,独不畏厥逆筋惕肉 耶,盖加附子正以其汗出。赵氏云∶恶风者阳虚,故加附子以入阳。然则舍附子则有亡阳之祸,岂果为驱风哉。

用附子于中风风寒,原可不过分,故三生饮无风药,以阳气一充而邪即自消也。若他风寒证,则定须分治。邹氏亦颇以附子与表药对举,暗中逗出,足见附子外尚有表药,其所引桂枝加附子汤等八方皆是也。惟其中桂枝附子、白术附子、甘草附子,则为治风湿之方;桂甘姜枣麻辛附子,则为治气分之方。夫风为阳邪,附子阳药,以其人阳虚而寒重,非扶阳则风不能以徒驱,故扶阳与驱风并行。寒为阴邪,湿亦为阴邪,风湿之风,与伤风之风,亦致不同,非阳虚不尔,故亦需附子。气分者,水寒之气,结于心下,证由少阴阳虚而来。故麻辛附子,温少阴而发汗;桂甘姜枣,化上焦之阳而开结,此从表解。枳术汤则从中泄,病同而治不同。水饮所作四字,赵氏本上下条皆有之,极是。又麻黄附子汤,以麻黄发表而少阴脉沉用之,正赖有附子温少阴也,否则脉沉无发汗之理矣。

附子为温少阴专药,凡少阴病之宜温者,固取效甚捷。然如理中汤治腹满,黄土汤下血附子泻心汤治心痞,甚至薏苡附子败酱散肠痈,如此之类,亦无往不利。惟其挟纯阳之性,奋至大之力,而阴寒遇之辄解,无他道也。

天雄,仲圣惟天雄散一方,附于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后,不言所主何病。按此与上节离合之间,必有窜乱,今细绎其文,自夫失精家至为清谷亡血失精,当是以天雄散主之,下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正为合宜。何以言之?两方于失精家原可通用。但脉为极虚芤迟,证见清谷亡血失精,则已肾损及脾,不补脾则生精之源绝。故白术用至八两,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种种肾病,自非他补肾药所能胜任,故选用精气充实不外泄之天雄,而以天雄名方。至其佐使之桂枝龙骨,尤微妙难言。桂枝汤桂枝只三两,而此乃倍之,欲其于太阳之经府俱到以化气。其证阴既下泄,阳自上浮,而脾肾咸虚之阳,不当潜以咸寒之牡蛎;得龙骨,则引火归土而亦不损其阳。且桂枝辅天雄则入肾释阴,辅白术则入脾温土;龙骨辅天雄则固肾涩精,辅白术则固脾祛湿。以天雄散隶于是证,义实至精至确。若脉得诸芤动微紧,虽天雄散亦可服,要不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为尤中 。盖脉芤动为阳,微紧为阴,阴阳气争则表里失和。治之以此汤,桂枝生姜甘枣为阳,芍药为阴;龙骨为阳,牡蛎为阴;于祛邪涩精之中,有表里相得阴阳互维之妙。此二方是于小建中汤肾气丸外,又别出良法者。就天雄乌头治风,亦惟阳虚而挟寒挟湿者宜之。以其中空以气为用,开发腠理,过于附子。故古方中风证用乌头,较多于附子;抉壅通痹,亦过于附子。故仲圣治历节不可屈伸疼痛,及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皆用乌头不用附子。乌头与附子,同为少阴药,而补益以附子为优,发散以乌头为胜。故肾气丸有附子无乌头,大乌头煎有乌头无附子。因乌头气散不收,故不解表之方,皆去滓纳蜜更煮以节其性。仲圣之用乌头附子,可谓各极其妙矣。乃乌头赤石脂丸更二物并用,以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取其母子相感以除内外之邪,此岂寻常思议所及哉。

引用:《本草思辨录》附子、天雄、乌头

下载:《本草思辨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新编》附子

《本草新编》

附子,味辛,气温、大热,浮也,阳中之阳,有大毒。大者为天雄,小者为川乌。天雄过热,不可用;川乌热太劣,不若附子之适于用也。制法∶每个用甘草五钱,煮水一碗,将附子泡透,不必去皮脐尖子,正要全用为佳。取甘草至仁,以制不仁也。无经不达,走而不守,但可为臣使,佐群药通行诸经,以斩关夺门,而不可恃之安抚镇静也。去四肢阙逆,祛五脏阴寒,暖脚膝而健筋骨,温脾胃而通腰肾,真夺命之灵丹,回春之仙药也。用之当,则立刻重生;用之不当,则片时可死。畏之而不敢用,因循观望,必有失救之悲;轻之而敢于用,孟浪狂妄,又有误杀之叹。要在人辨寒热阴阳,而慎用之也。夫附子,阳药也,以阳治阴,最为相宜,以阳治阳,自然相恶。阳主热,而阴主寒,有如炭,何至错误。惟阳似阴,而阴似阳,以假乱真,往往杀人,惨于刀刀也。我今辨阴阳寒热之殊,使用附子者尽生人,而不再误杀人也。阴热之症,乃肾水之耗,而肾守之火不能下安于肾宫,上冲于咽喉口齿之间,其舌必滑者也。论理大补其真阴之水,水旺而火又不归。然而,徒补其水,火虽少衰,终不能一时骤降,少用附子,同肉桂入于六味地黄汤中,大剂冷服,下喉而火即消,归下肾内,上焦之热,尽化为清凉矣,此用附子以治阴热之秘法也,阳热之症,乃心火之盛,移于其热胃中,发狂而大叫,或失神而谵语,手足反现冰冷,而胸前膈上多有发斑者,必大渴呼水,而舌或红、或黄、或灰黑,必燥而峭,开裂成绫者也。论理不必从治,竟用三黄石膏直治其火,火泻而肾水不干,可免亡阳祸。然火过于旺盛,用大寒之药,恐致格拒,尚不入加附子一片,重一分,入于三黄石膏汤中,以火从火,引苦寒之药下行,而不相背,热性过而寒性发,自能泻火邪于顷刻矣,此用附子以治阳热之秘法也。

阴寒之病,乃寒邪直中于肾经,此伤寒之卒病也。肾受寒邪,命门之火自不能藏,欲遁出于躯壳之外,而寒乘胜追逐,犯于脾则腹痛,犯于肝乃胁痛,犯于心则心痛,或手足青者有之,或筋骨拘挛者有之,或呕或吐,或泻或利,甚则身青袋缩,死生悬于反掌,真危急存亡之秋也。探其舌必滑,急用附子二三钱、人参五六钱或一二两、白术一二两、干姜二钱,同煎服之,下喉而阳回寒散矣,此阴寒用附子之法有如此,阳寒之病,平素伤其脾胃之气,不能荣卫于一身,以致风寒但犯,发热恶寒,喜卧而不喜语言,喜静而不喜纷扰,与之饮食,又能知味,身虽热,而神思甚清,脉必细微,气必甚怯,此阳气不足,而邪乃中之也,其舌虽干而必滑,急用理中汤加附子一钱治之,正气足而邪自散矣。甘温除大热,非此之谓欤。阳寒用附子之法,又如此。知此四治,触类旁通,断无误用之失矣。

或问附子有毒,用之得当,可以一服即回阳,有毒者固如是乎?附子之妙,正取其有毒也。

斩关而入,夺门而进,非藉其刚烈之毒瓦斯,何能祛除阴寒之毒哉。夫天下至热者,阳毒也,至寒者,阴毒也。人感阴寒之气,往往至手足一身之青黑而死,正感阴毒之深也。阴毒非阳毒不能祛,而阳毒非附子不胜任。以毒治毒,而毒不留,故一祛寒而阳回,是附子正有毒以祛毒,非无毒以治有毒也。

或问附子入之于三生饮中,救中风之垂绝,何以必生用之乎?此实有妙义存焉。夫中风,非风也,乃气虚而痰塞于心中,故一时卒中,有似乎风之吹倒也。若作风治,十死九矣。必须用人参为君,附子为佐,加之生南星、生半夏、生姜,而后可以开其心窍,祛逐其痰涎,使死者重生也。世人皆以为人参之功也。苟非附子,何以推荡而奠宁哉?然此时用熟附子,正恐未必神效,往往有缓不济事之忧。必生用之者,取其无所牵制,则斩关突围而入,自能破劲敌于须臾也。药中用霸气而成功者,此类是欤。

或问参附汤之治阴寒直中,又救一时之垂绝者,何以又不用生附子耶?夫熟附子之治直中阴寒也,欲救其回阳也。阴寒入于至阴之肾中,祛命门之火出外,而不敢归宫,真火越出,而阴寒乘势祛逐,元阳几无可藏之地,此时而不大用人参,则元阳飞出于躯壳之外矣。然而徒用人参,不佐之以附子,则阴寒大盛,人参何能直入于腹中,以生元阳于无何有之乡?既用附子,而不制其猛悍之气,则过逐阴寒,一往罔顾,未必乘胜长驱,随阴寒而尽散热,必元阳无可归,而气又遽亡。故必须用熟者,同入于人参之中。既能逐阴寒之外出,又且引元阳之内归,得附子之益,去附子之损,所谓大勇而成其大仁也。

或问附子阳药,宜随阳药以祛除,何以偏用之阴药以滋补乎?盖附子大热之品也,入于阳药之中者,所以救一时之急;入于阴药之中者,所以治久滞之 。凡阳虚之症,宜用阳药救之,故附子可多用以出奇;阴虚之病,宜用阳药养之,故附子可少用以济胜。阳得阴而功速,阴得阳而功迟,各有妙用也。

或疑附子之功,有以少而成功者,又是何故?夫急症宜多,而缓症宜少,此用附子之法也。

但古人有用附子只一片而成功,非藉其斩关夺门之神也。盖附子无经不达,得其气而不必得其味,入于经而不必留于脏,转能补气以生气,助补血而生血,而不至有增火增热之虞,反成其健土关胃之效也。

或问附子何以必得人参以成功,岂他药独不可制之乎?夫人参得附子则直前,无坚不破;

附子得人参则功成,血脉不伤。至于他药,未尝不可兼投。然终不知人参与附子,实有水乳之合也。

或问缪仲醇论附子之害,其言又可采否?噫。仲醇之心则仁矣,而论证尚未尽善也。如言外寒,脾阴不足,以致饮食无味,喜饮冷浆及鲜果,血虚腹痛,按之即止,火炎欲呕,或干霍乱,或大疟寒热并盛,老人精绝,阳痿,少年纵欲伤精,阴精不守,精滑,脑漏,妇人血枯无子,血枯经闭,肾虚小便余沥,梦寐纷纭,行履重滞,痹症,中风僵仆不语,中风口眼歪斜,中风言语蹇涩,中风半身不遂,中风痰多神昏,阴症痈疽未溃,其三十一症,皆必须附子,十补阴,三补阳,始能夺命奏功。仲醇一概戒人勿用,庸医执滞不通,坚信不用附子以回阳,又何以生阴以续命乎?虽仲醇过于谨慎,与其乱用杀人于顷刻,不若烦用以听其自生。

然病实可生,任其悠忽,因循失救,而奄奄坐已,又行医之过也。铎所以将仲醇所忌七十二症之中,摘其宜用附子者,表而出之,以亦其救病之延生,勿坐视听死也。

或问缪仲醇之过慎,未必非全生之道,吾子以其所忌者,摘出以交之,必自万一杀人,过不在子乎?嗟乎!仲醇之所慎者,正病所不必慎者也。岂独不必慎,实症之不可慎者也。宜慎而不慎,与不可慎而又慎者,非至中之道也。

引用:《本草新编》附子

下载:《本草新编》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衍义》附子

《本草衍义》

凡五等,皆一物也,只以大小、长短、似像而名之。后世补虚寒,则须用附子,仍取其端平而圆、大及半两以上者。其力全不僭。风家即多用天雄,亦取其大者。以其尖角多热性,不肯就下,故取敷散也。此用乌头、附子之大略如此。余三等,则量其材而用之。其炮制之法,经方已着。

引用:《本草衍义》乌头、乌喙、天雄、附子、侧子

下载:《本草衍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易读》附子

《本草易读》

生用去皮脐入药。熟用水泡,全拆去皮脐,乘热切片炒之。地胆为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人参、黄 、绿豆。生用发散,熟用峻补。切片色光黑而润软。今时一种附子,片色暗黑而干焦,全失附子气味,用者慎之。

辛,甘,大温,无毒。入足太阴脾、少阴肾。通行十二经。暖肾燥脾,除湿逐冷。退手足之厥逆,舒踝膝之拘挛,回将绝之元阳,降逆上之浊阴。破症瘕积聚,兼治寒疝,疗癫痫麻痹,并息慢惊。呕哕膈噎之疾,沉寒痼冷之 ,泻痢清谷之厄,霍乱转筋之症。通筋脉而坠胎孕,敛疮口而塞耳聋

引用:《本草易读》附子

下载:《本草易读》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草择要纲目》附子

《本草择要纲目》

【气味】

辛温有大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浮中之沉.无所不至.入手少阳足少阴三焦命门之剂.

【主治】

风寒咳逆.温中.散脏腑沉寒.拘挛膝痛.补虚散壅.脊强而厥.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下痢赤白.助阳退阴.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近世阴症伤寒.往往疑似.不敢遽用.直待阴极阳竭.而莫之救.则惑之甚也.岂知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功.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在里之阴湿.功能退阴扶阳.起死回生.信不诬也.仲景八味丸用为少阴经之向导.又其性走而不守.健悍走下.以行地黄之滞.后人不审.相习为治风之药.并为补药.亦惑之甚也.又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是也.又曰附子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真火.川乌头即生附子之母.气辛温.功同附子而稍缓.又曰川乌头性轻疏.温脾去风.又云服乌附药.并宜冷服.谓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以寒.则阴气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热药冷冻饮料.下嗌之后.冷体既清.热性便发.而病气随愈.不违其情.而致大益.此热因寒用.反治之妙也.天雄乃种附子而内中生出者.又或附子中变换而出.其形长而不生子.故曰天雄.元素曰.非天雄不能补上焦之阳虚.但思上焦阳虚.即属心肺之分.当用参 .不当用天雄.不知补下即所以益上.先贤非误认上尖为上药也.

引用:《本草择要纲目》附子

下载:《本草择要纲目》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本经逢原》附子

《本经逢原》

辛热,大毒。反半夏、栝蒌、贝母、白蔹。古方以一两一枚者为力全,近时专取大者为胜。用盐过多,虽一两五六钱,制熟不及七八钱,且容易腐烂。若欲久藏,须同灶灰入罐中,置近火处,庶可经久。其性热有毒。必正节、角少、顶细、脐正者为上,顶粗、有节、多鼠乳者次之,伤缺偏绉者为下。有两岐者名乌喙,此禀气不正,专主大风顽痹。附子生用则散阴寒,熟用则助真元。生用去皮脐,熟用甘草、童便制。若欲久藏,一味甘草浓煎汁煮,汁尽为度。入阳虚补剂,用黄连、甘草制。凡中其毒,生莱菔汁及黄连解之。近时乌附多产陕西,其质粗、其皮浓、其色白、其肉松、其味易行易过,非若川附之色黑、皮薄、肉理紧细,性味之辛而不烈,久而愈辣,峻补命门真火也。

《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寒湿,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破症坚积聚,血瘕金疮。

发明 附子气味俱浓而辛烈,能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暖脾胃而通噎膈,补命门而救阳虚,除心腹腰膝冷痛,开肢体痹湿痿弱,疗伤寒呃逆不止,主督脉脊强而厥,救寒疝引痛欲死,敛痈疽久溃不收及小儿脾弱慢惊,并须制熟用之。附子为阴证要药,凡伤寒阴证厥逆直中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热而脉沉细或浮虚无力者,非此不治。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生附以峻温散之。《本经》治风寒咳逆,当是阴寒呃逆,亥之谬。详《本经》所主诸证,皆阴寒之邪乘虚客犯所致。其主金疮者,是伤久气血虚寒不能收敛,非血出不止之金疮也。《别录》又主腰脊风寒,香港脚疼弱,心腹冷痛等病,总取温经散寒之力耳。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能,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血分以培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湿。附子以白术为佐,乃除寒湿之圣药,然须并用生者方得开通经络。若气虚热甚宜少用熟附,以行参、 之力。肥人多湿亦宜少加乌附行经。附子得干姜、炙甘草名四逆汤,主少阴经寒证。得桂枝、甘草、姜、枣名桂枝附子汤,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转侧。得白术、甘草、姜、枣名术附汤,治风虚头重眩极。得麻黄、细辛名麻黄附子细辛汤,治少阴病发热、脉沉。得大黄、芩连名附子泻心汤,治心下痞而恶寒汗出。得大黄、细辛名大黄附子汤,治胁下偏痛,发热、脉弦紧。得参、术、苓、芍名附子汤,治少阴病始得之,背恶寒。得茯苓、白术、芍药、生姜名真武汤,治少阴病腹痛,小便不利,四肢疼痛自利。得干姜、葱白名白通汤,治少阴病,利下,脉微。若厥逆无脉,干呕而烦,面色赤,加葱白以通阳气,此皆得配合之神妙,能起死回生于反掌间。生熟各随本方。赵嗣真云∶生附配干姜补中有发,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宜生、宜熟不出此中妙用也。至于崔氏八味丸用为少阴响导,后世认为补药,误矣。东垣治阴盛格阳,面赤目赤,烦渴引饮,脉来七八至,但按之即散者,用干姜附子汤,加人参半斤,服之得汗而愈。时珍云∶阴寒在下,虚阳在上,治之以寒,则阴气愈盛,治之以热,则拒而不纳。热药冷服,下咽之后,冷性即消,热性便发,病气随愈,此热因寒用之法也。附子性沉着,温脾逐寒,乌头性升发,温脾去风。若寒疾即用附子,风疾即用乌头,二药俱走而不守,故堕胎为百药长。然妊娠脉弦,发热,胎胀,恶寒,小腹如扇,《金匮》用附子汤以安其胎,此神圣之妙用也。若伤寒发热头痛,皆除热传三阴而见厥逆脉沉,此厥深热深之候证。必先发热头痛七八日或十余日后而见厥冷脉沉,此为阳厥,大便必不泻而闭。及温疫热伏,厥逆与阴虚内热火郁于内而恶寒者,误用不旋踵告变矣。

附子乃退阴回阳必用之药。近世疑而不用,直待阴极阳竭而用已迟矣。且夹阴头痛,足冷,上热下寒,阴邪内盛,阳气外衰,急需人参健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救之。

引用:《本经逢原》附子

下载:《本经逢原》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长沙药解》附子

《长沙药解》

【本经】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温,踒。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生山谷。

味辛、咸、苦,温,入足太阴脾、足少阴肾经。暖水燥土,泻湿除寒,走中宫而温脾,入下焦而暖肾,补垂绝之火种,续将断之阳根。治手足厥冷,开脏腑阴滞,定腰腹之疼痛,舒踝膝之挛拘,通经脉之寒瘀,消疝瘕之冷结。降浊阴逆上,能回哕噫,提清阳下陷,善止胀满

《伤寒》附子汤,附子二枚,茯苓三两,白术四两,人参二两,芍药二两。治少阴病,身体疼,骨节疼,手足寒,脉沉者。以少阴水旺,阴凝气滞,故骨节疼痛。寒水侮土,脾胃不能温养四肢,故手足厥冷。水寒木陷,故脉沉细。参、术、茯苓,培土而泻水,芍药清乙木之风,附子温癸水之寒也。《金匮》治妊娠六七月,子脏开,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少腹如扇。以水寒木郁,陷而生风,故少腹如扇,子脏开张,阳气下陷,是以发热恶寒。脾土被克,气滞不通,是以腹痛胎胀。参、术、茯苓,培土泻湿,芍药清其风木,附子温其水寒也。

《伤寒》桂枝加附子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焙焦,大枣十二枚。治太阳中风,发汗,遂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以表阳汗泄,卫虚失敛,是以汗漏水不止。木郁不能行水,是以小便不利。桂枝疏肝木之郁陷,芍药敛风气之疏泄,甘、枣、生姜,补土而和中气,附子暖水以益阳根也。

附子泻心汤,附子一枚,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治太阳伤寒,下后心下痞硬,而复恶寒汗出者。以下伤中气,升降倒行,胆胃俱逆,胃口填塞,故心下痞硬。君相二火,离根上腾,故下寒上热。上热熏蒸,是以汗出。大黄泻胃土之逆,黄连泻心火之逆,黄芩泻胆火之逆,附子温癸水之寒也。

《金匮》桂枝附子汤,桂枝四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附子三枚,炮去皮脐。治风湿相抟,骨节疼痛,不呕不渴,小便不利。以水寒土湿,木气下郁,不能疏泄水道。姜、甘、大枣,和中补土,桂枝疏乙木之郁,附子温癸水之寒也。

《伤寒》四逆汤、方在甘草。真武汤、方在茯苓。芍药甘草附子汤、方在芍药。甘草附子汤、方在甘草。干姜附子汤、方在干姜。大黄附子汤、方在大黄。《金匮》黄土汤、方在黄土。附子粳米汤方在粳米肾气丸、方在地黄。栝蒌瞿麦丸方在栝蒌。乌头赤石脂丸方在乌头。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在薏苡。诸方亦皆用之,以温脾肾之寒也。

《伤寒》小青龙汤方在麻黄。治太阳伤寒,心下有水气。若噫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水寒土湿,胃气上逆则为噫,附子温胃而降逆也。

四逆散方在甘草。治少阴病。四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水寒木郁,贼伤己土则腹痛,加附子暖水而生木也。

理中丸方在人参。治霍乱吐利。腹满者,去术,加附子。水泛土湿,贼于乙木则为满,附子暖水而燥土也。

《金匮》竹叶汤方在竹叶治产后中风,颈项强,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太阳行身之背,自头下项,寒水上逆则颈项强,附子暖水而降逆也。

阴阳之理,彼此互根,阴降而化水,而坎水之中,已胎阳气,阳升而化火,而离火之中,已含阴精。水根在离,故丙火下降,而化壬水,火根在坎,故癸水上升,而化丁火。癸水化火,阴升而化阳也,是以丁癸同经而手少阴以君火主令,丙火化水,阳降而化阴也,是以壬丙共气而足太阳以寒水司权。阴阳交济,水火互根,此下之所以不寒而上之所以不热也。水火不交,则热生于上而寒于下。病在上下,而实缘于中气之败。土者,水火之中气也,戊土不降,故火不交水而病上热,己土不升,故水不交火而病下寒。升降之倒行者,火衰水胜而土湿也。火盛则土燥,则水枯而病实热,阳明承气之证是也。承气之证少,真武之证多,以水易盛而火易衰,燥易消而湿易长。火衰土湿,丁火奔腾而癸水泛滥,是以寒盛于中下也。

盖火不胜水,自然之理,所恃者,壮盛之时,生土以制之。至其渐衰,母虚子弱,火土俱亏,土无制水之权,而火处必败之势,寒水上凌,遂得灭火而侮土。火复而土则生,火灭而土崩则死。人之死也,死于火土两败而水胜也,是以附子、真武、四逆诸方,悉火土双补,以胜寒水。仲景先师之意,后世庸工,不能解也。附子沉重下行,走太阴而暖脾土,入少阴而温肾水,肾水温则君火归根,上热自清,补益阳根之药,无以易此。

相火者,君火之佐也,君行则臣从,足少阳以甲木而化相火,随君火下行而交癸水。癸水之温者,相火之下秘也,君火不藏,则相火亦泄,君相皆腾,是以上热。而上热之剧者,则全缘于相火,相火之性,暴烈迅急,非同君火之温和也。人之神宁而魂安者,二火之归根也,君火飞则心悬而神悸,相火飘则胆破而魂惊,故虚劳内伤之证,必生惊悸,其原因水寒土湿而二火不归故也。庸工以为血虚,而用清润之药,诸如归脾、补心之方,误世多矣。当以附子暖水,使君相二火归根坎府,神魂自安。但欲调水火,必先治土,非用补土养中、燥湿降逆之味,附子不能独奏奇功也。惟惊悸年深,寒块凝结,少腹硬满,已成奔豚者,莫用附子。用之药不胜病,反为大害。当以桂、附、椒、姜,研熨脐下,积寒消化,用之乃受。凡内伤虚劳,以及各门杂病,皆缘中气不足,水旺火奔,下寒上热,未有下热者。下寒若盛,即宜附子暖癸水而敛丁火,绝有奇功。至于伤寒三阴之证,更为相宜也。其下热而不宜附子者,水寒土湿而木陷也。生气不足,故抑郁而生下热,下热虽生,而病本仍是湿寒。如崩漏遗带、淋癃痔瘘、黑疸气鼓之证,悉木郁下热之证。但事清肝润燥,而寒湿愈增,则木愈郁而热愈盛。法宜于姜、甘、苓、术之内,副以清风疏木之品,郁热一除,即以附子温其下焦,十有九宜。但法有工拙,时有早晚耳。

纸包数层,水湿,火中灰埋,煨熟,去皮脐,切片,砂锅隔纸焙焦用,勿令黑。庸工用童便、甘草水浸。日久全是渣滓,毫无辣味,可谓无知妄作之至矣。

引用:《长沙药解》附子

下载:《长沙药解》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得配本草》附子

《得配本草》

俗呼黑附子

地胆为之使。畏防风、甘草、人参、黄 、黑豆、绿豆、乌韭、童溲、犀角。恶蜈蚣。忌豉汁。大辛,大热。有大毒。入手少阴经,通行十二经络。主六腑沉寒,回三阴厥逆。雄壮悍烈之性,斩关夺门之气,非大寒直中阴经,及真阳虚散几脱,不宜轻用。引补气药,追复失散之元阳。引补血药,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驱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祛除在里之冷湿。得蜀椒食盐,下达命门。配干姜,治中寒昏困。配黑山栀,治寒疝诸痛。配生姜,治肾厥头痛。配肉果粥丸,治脏寒脾泄。配白术,治寒湿。配半夏、生姜,治胃中冷痰。配泽泻灯心,治小便虚秘。(两尺脉沉微者可用。)配 石膏等分为末,入香少许,酒任下,治头痛。合荆芥,治产后螈 。(生用为宜。若血虚生热、热生风者,投之立毙。)合肉桂,补命门相火。童便浸,粗纸包煨熟,去皮、脐,切块,再用川连、甘草、黑豆、童便煎汤,乘热浸透,晒干用。或三味煎浓汁,去渣,入附子煮透用。回阳,童便制。壮表,面裹煨。一法或蜜炙用,或蜜煎用。中其毒者,生甘草、犀角、川连,煎汤服之可解。

怪症∶两足心凸肿,头黑硬如钉,胫骨生碎孔,骨流出不止,身发寒颤,但思吃酒,不想饮食,此肝肾冷热相吞也。用制附子研末调涂,内服韭子汤,效。

世人仅见阳虚无热者,投之有起死之功,而不知阴虚火动者,下咽无救死之法。何竟以附子为补剂,虚弱者非此不可。因见水亏火炎,滋阴多不见效,动以为寒凉伤胃,温补可除大热,必须参、附,然后见功。凉补既久,暂投一二,或者暂觉爽健。岂知内火一起,变害非常,即使复进凉补,求日前之安泰而不可得。又见伤寒阳症,时疫火症,大半手足厥逆,舌苔白,喜热饮,大恶寒凉,错认为内真寒、外假热,进附、桂以助命门之火,且曰浮游之火,附、桂引之,而火自归元,因之枉杀人命,不可胜指。

引用:《得配本草》附子

下载:《得配本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雷公炮炙论》附子

《雷公炮炙论》

雷公云∶凡使,先须细认,勿误用。有乌头、乌喙、天雄、侧子、木鳖子。乌头少有茎苗,长身乌黑,少有旁尖;乌喙皮上苍,有大豆许者孕八、九个周遭,底陷,黑如乌铁;天雄身全矮,无尖,周匝四面有附孕十一个,皮苍色,即是天雄;并得侧子,只是附子旁,有小颗附子如枣核者是;木鳖子只是诸喙、附、雄、乌、侧中毗?者,号曰木鳖子,不入药中用,若服,令人丧目。若附子,底平、有九角、如铁色,一个个重一两,即是气全,堪用。

屋下午地上掘一坑,可深一尺,安于中一宿,至明取出,焙干用。

夫欲炮者,灰火勿用杂木火,只用柳木最妙。

若阴制使,即生去尖皮底,了,薄切,用东流水并黑豆浸五日夜,然后漉出,于日中晒令干用。

凡使,须阴制,去皮尖了,每十两,用生乌豆五两,东流水六升。

引用:《雷公炮炙论》附子

下载:《雷公炮炙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名医别录》附子

《名医别录》

味甘,大热,有大毒.主治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生犍为及广汉.八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甘草、黄 、人参、乌韭、大豆.)

《本经》原文∶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 ,拘挛膝

引用:《名医别录》附子

下载:《名医别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神农本草经》附子

《神农本草经》

味辛温。

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踒(《御览》作痿)。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御览》引云:为百药之长,《大观本》,作黑字)。生山谷。

《吴普》曰:附子一名莨,神农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氏苦有毒,大温,或生广汉,八月采,皮黑肥白(《御览》)。

《名医》曰:生楗为及广汉东,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御览》)。

案《范子计然》云:附子出蜀武都中,白色者善。

引用:《神农本草经》附子

下载:《神农本草经》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附子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寒邪逆在上焦。温中,除中焦之寒。金疮,血肉得暖而合。

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气凝结,血滞于中,得热乃行也。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步。此寒邪之在下焦筋骨间者。

凡有毒之药,性寒者少,性热者多。寒性和缓,热性峻速,入于血气之中,暴烈性发,体益不支,脏腑娇柔之物,岂能无害,故须审慎用之。但热之有毒者,速而易见;而寒之有毒者,缓而难察,尤所当慎也。

引用:《神农本草经百种录》附子

下载:《神农本草经百种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炮制》附子

《中药炮制》

『来源』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侧根(子根)加工品。

『常用名』制附片、乌附片、附块。

『产地』四川、陕西等地。

『采收季节』秋季采挖。

『炮制方法』取天雄(盐附子)用水洗净灰盐,倒入缸内,用清水漂,春冬季5天,夏秋季3天,每天换水2次,按时捞起滤干水,用磁盘刮去黑皮,随刮随泡,刮完后,用清水再漂,春冬2~4天,夏秋1~2天,每天换水,到期取出,切一分厚直片。每百斤药用甘草5斤煎水摊冷,倒入缸内,浸1~2天捞起,再用生姜25斤,洗净切成1分厚片,入蒸笼内,一层生姜片一层附片,用武火蒸3小时,取出摊开,立即摊冷后,拣去生姜。又将药片倒入铁丝网内,放在炕箱内,用暗火烘干,以防起泡。如产地已加工的,不再加工,本品不能晒,晒后易碎。

『用量』3~9克。

『贮存』装箱内加盖,防潮。

引用:《中药炮制》附子

下载:《中药炮制》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吴普本草》附子

《吴普本草》

《御览》卷九百九十

名莨。神农∶辛。岐伯、雷公∶甘,有毒。李氏∶苦,有毒,大温。或生广汉。八月采。皮黑肌白。

引用:《吴普本草》附子

下载:《吴普本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新修本草》附子

《新修本草》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 ,拘挛膝痛,不能行走。疗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八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

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 、人参、乌韭。附子以八月上旬采也,八热灰炮令拆,勿过焦,惟姜附汤生用之。俗方动用附子,皆须甘草,或人参、干姜相配者,正以制其毒故也。

引用:《新修本草》附子

下载:《新修本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药鉴》附子

《药鉴》

味辛性热,有大毒,气味俱浓,浮也,阳中之阴也。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除六腑之沉寒,补三阴之厥逆。仲景八味丸用为少阴之向导,正取其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黄之滞,人以为补,则误矣。血药用之,行经而能补血。气药用之,行经而能补气。非大虚寒之症,不可轻用。孕妇勿用。

引用:《药鉴》附子

下载:《药鉴》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药笼小品》附子

《药笼小品》

辛甘大热,其性纯阳多浮,其用走而不守。

通行经络,无所不至。

能引补气药,以复失散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祛下焦之寒湿。

治中寒中风,心腹冷痛,暴泻脱阳,脾虚久泄,拘挛风痹,小儿慢惊,痘疮灰白,一切沉寒痼冷之症。开关门,消水肿

通宜冷服热因寒用。发散生用,峻补熟用。

若内有真热,外见假寒,服之祸不旋踵。从前附子野生产罕,价贵功力亦大;近今多是种者。土人以盐腌之,其性愈减。

乌头、天雄,名异用同。

引用:《药笼小品》附子

下载:《药笼小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药征》附子

《药征》

逐水也;故能治恶寒、身体四肢及骨节疼痛,或沉重,或不仁,或厥冷,而旁治腹痛、失精、下利。

【考证】

乌头煎证曰∶绕脐痛,若发,则自出汗、手足厥冷。

乌头汤证曰∶历节疼痛、不可屈伸。

乌头桂枝汤证曰∶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

以上三方,乌头皆五枚而为君药也。

桂枝附子汤证曰∶身体疼痛、不能自转侧。

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证曰∶前证而小便不利。

大黄附子汤证曰∶胁下偏痛。

天雄散,证阙。(说在术部)

以上四方,附子皆三枚。

桂枝甘草附子汤证曰∶疼烦不得伸屈。

附子汤证曰∶背恶寒。又曰∶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

以上二方,附子皆二枚。

四逆汤证曰∶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又曰∶手足厥冷。

真武汤证曰∶腹痛。又曰∶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

桂枝加附子汤证曰∶四肢微急、难以伸屈。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曰∶恶寒。

附子粳米汤证曰∶切痛。

麻黄附子甘草汤,证不具也。(说在麻黄部)

麻黄附子细辛汤,证不具也。(说在细辛部)

附子泻心汤证曰∶恶寒。

桂姜草枣黄辛附汤,证不具也。(说在术部)

以上九方,附子皆一枚。

上历观此诸方,其证一是皆水病也。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条曰∶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尽,其人如冒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耳。乌头桂枝汤条曰∶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此二者,言附子逐水瞑眩之状也。凡附子中病,则无不瞑眩。甚者脉绝色变,如死人状。

【互考】

凡附子、大戟甘遂之类,同逐水气。而其用之也,随毒所在。附子主水气,而骨节及身体桂枝加附子汤,附子一枚。桂枝附子汤,附子三枚。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用附子一枚。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用附子三枚。随其痛剧,易附子亦有多少。则附子之功,可得而知也。

《本草纲目》曰∶天雄散,治失精。其说曰∶暖水脏益精,误矣。仲景以天雄逐水耳。

精也

【辨误】

《本草纲目》曰∶附子性大热。又云∶大温。夫味之辛酸苦甘咸,食而可知也。性之寒热温凉,尝而不可知也。以不可知也为知,一测诸臆,其说纷纷,吾孰适从。夫仲景用附子以逐水为主,而不拘热之有无也。若麻黄附子细辛汤、大黄附子汤,其证岂得谓之无热乎?

学人察诸。

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有是哉?今所谓中风者,非古所谓中风也。仲景氏曰∶头痛发热、恶风有汗者,名曰中风。今所谓中风,则肢体不遂者而其说 于《金匮要略》及《千金效也,而设一论。更建曰∶类中风。盖类也者,类似也。而《金匮》、《千金》之所谓中风,岂类《伤寒论》之所谓中风乎?不类也,宜其不得其治也。为则朝夕苦思,参考仲景氏之方,今所谓中风者,身体疼痛不仁,而往往附子之证也,今举一二而征焉。乌头桂枝汤证曰∶手足不仁、身疼痛也。去桂加术汤证曰∶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桂枝加附子汤证曰∶四肢微急、难以屈伸。今有此证而用此方,无一不中。中则瞑眩,疾乃瘳。吾故曰∶今所谓中风者,非古所谓中风。而仲景氏用附子剂者也,不可不知矣。

【品考】

附子 今用本邦之乌头也。出于奥州南部津轻松前者,是为上品。今汉客来鬻者,盐藏而非自然之物也,其功能不与古人所论同也。李时珍曰∶及一两者难得,但得半两以上者皆良。今汉客来鬻者,大及二两,小不下半两。本邦之乌头,与时珍所说,其轻重只同;而其效与古人之所用,亦只同也。于是乎吾不用彼而用此也。《博物志》曰∶乌头、附子、天雄,一物也。《广雅》曰∶奚毒附子也。一年为侧子,二年为乌喙,三年为附子,四年为乌头,五年为天雄。为则按∶其效皆同,而后世辨别之不可从矣。锉用。

引用:《药征》附子

下载:《药征》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附子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拘挛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走,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一云∶疗偏风半身不遂,大风冷,痰癖胀满,呕逆翻胃,元脏伤冷,耳聋,风牙关急,治阴盛隔阳,伤寒。地胆为使。恶∶蜈蚣。生∶犍为山谷。畏∶防风、黑豆、甘草、黄 、人参、乌韭。

引用:《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附子

下载:《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证类本草》附子

《证类本草》

(附子_图片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 (乌卧切) ,挛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利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地胆为之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黄 、人参、乌韭。)

陶隐居云∶附子,以八月上旬采,八角者良。凡用,三建皆热灰微炮令拆,勿过焦,唯姜附汤生用之。俗方每用附子,皆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今按陈藏器本草云∶附子醋浸,削如小指,纳耳中,去聋。去皮炮令拆,以蜜涂上炙之,令蜜入内,含之,勿咽其汁,主喉痹

图经文具侧子条下。

陈藏器云∶附子,无八角,陶强名之。古方多用八角附子,市人所货,亦八角为名。雷公云∶凡使,先须细认,勿误用。有乌头、乌喙、天雄、侧子,木鳖子。乌头少有茎苗,长身乌黑,少有旁尖。乌喙皮上苍,有大豆许者,孕八、九个,周遭底陷,黑如乌铁。宜于武火中,炮令皴坼,即劈破用。天雄身全矮,无尖,周匝四面有附,孕十一个,皮苍色即是天雄。宜炮皴拆后,去皮尖底用。不然,阴制用并得。侧子只是附子旁,有小颗附子,如枣核者是,宜生用。治风疹神妙。木鳖子,只是诸喙、附、雄、乌、侧中毗 者,号曰木鳖子,不入药中用。若服,令人丧目。若附子底平有九角,如铁色,一个个重一两,即是气全,堪用。夫修事十两,于文武火中炮令皴坼者去之,用刀刮上孕子,并去底尖,微细劈破,于屋下午地上掘一坑,可深一尺,安于中一宿。至明取出,焙干用。夫欲炮者,灰火勿用杂木火,只用柳木最妙。若阴制使,即生去尖皮底了,薄切,用东流水并黑豆浸五日夜,然后漉出,于日中晒令干用。凡使,须阴制去皮尖了,每十两,用生乌豆五两,东流水六升。圣惠方∶治疔疮肿甚者。用附子末,醋和涂之,干即再涂。《千金翼方》同。外台秘要∶疗偏风半身不遂,冷癖疰。附子一两生用,无灰酒一升,上 咀纳于酒中,经一七日,隔日饮之,服一小合,瘥。

千金翼∶治大风,冷痰癖,胀满诸痹等病。用大附子一枚重半两者,二枚亦得,炮之酒渍,春冬五日,夏秋三日。服一合,以瘥为度。日再服,无所不治。又方∶治口噤卒不开。捣附子末纳管中,开口吹喉中,瘥。百一方∶治卒忤,停尸不能言,口噤不开。生附子末置管中,吹纳舌下,即瘥。经验方∶呕逆翻胃。用大附子一个,生姜一斤,细锉煮研如面糊,米饮下之。

经验后方∶治大人久患口疮。生附子为末,醋、面调,男左女右贴脚心,日再换。又方∶治热病,吐下水及下利,身冷脉微,发躁不止。附子一枚去皮脐,分作八片。入盐一钱,水一升,煎半升,温服,立效。斗门方治翻胃。用附子一个最大者,坐于砖上,四面着火渐逼碎,入生姜自然汁中,又根据前火逼干,复淬之,约生姜汁可尽半碗许,捣罗为末。用粟米饮下一钱,不过三服瘥。又方∶治元脏伤冷及开胃。附子炮过,去皮尖,捣罗为未,以水两盏,入药二钱,盐、葱、枣、姜同煎,取一盏,空心服。大去积冷,暖下元,肥肠益气,酒食无碍。简要济众∶治香港脚连腿肿满,久不瘥方∶黑附子一两,去皮脐,生用捣为散,生姜汁调如膏,涂敷肿上。药干再调涂之,肿消为度。孙用和治大泻霍乱不止。附子一枚重七钱,炮去皮脐,为末。

每服四钱,水两盏,盐半钱,煎取一盏,温服立止。张文仲疗眼暴赤肿,碜痛不得开,又泪出不止。削附子赤皮末,如屎,着 中,以定为度。崔氏方疗耳聋风,牙关急不得开方∶取八角附子一枚,酢渍之三宿令润,微削一头纳耳中,灸上十四壮,令气通耳中,即瘥。孙兆口诀云治阴盛隔阳伤寒,其人必躁热,而不欲饮水者是也。宜服霹雳散∶附子一枚,烧为灰存性,为末,蜜水调下为一服而愈。此逼散寒气,然后热气上行而汗出,乃愈。又方∶治头痛。附子炮,石膏 ,等分为末。入脑、麝少许。茶、酒下半钱。修真秘旨∶治头风至验。

以附子一个,生去皮脐,用绿豆一合,同入铫子内,煮豆熟为度。去附子服豆,即立瘥。每个附子,可煮五服,后为末服之。

引用:《证类本草》附子

下载:《证类本草》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学》附子

《中药学》

【药用】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肥大块根。

【性味与归经】大辛,大热。有毒。入心、脾、肾经。

【功效】回阳救逆,温脾肾,散寒止痛

【临床应用】1.用于厥逆亡阳、脉微欲绝等症。

附子辛烈而热,主要用于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弱,或因大汗、大吐、大逆的功效,常配合人参、干姜、炙甘草等品同用。如果冷汗淋漓、亡阳厥逆者,用附子、人参外,须再加龙骨、牡蛎等固涩敛汗药;如果大出血后引手足厥冷、汗出脉微,可以用参、附、龙、牡配合麦冬五味子等同用,以回阳救阴。

2.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脾阳不振、腹痛、便溏等症。

附子功能峻补元阳,益火之源,凡肾阳不足、命火衰微、畏寒肢冷、阳萎尿频之症,皆可应用,多配伍肉桂、熟地、菟丝子山萸肉等同用;如脾阳不振、脘腹冷痛、大便溏泄之症,又可用附子配合益气温脾的的党参、白朮、干姜、炙甘草等药同用。

3.用于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等症。

附子药性温热,能祛除寒湿,因此对风湿痹痛属于寒气偏胜者,有良好的散寒止痛作用,常与桂枝等品合用。

【处方用名】制附子、黑附块、熟附子、淡附片(为乌头块根,经巴水(即盐卤)浸后供药用再用清水漂清后用豆腐同煮,然后去豆腐,干燥。(外地因炮制方法不同而有熟附片、黄附块、明附块等区别,现上地区不再区分。)、生附子、咸附子(为乌头块根,经巴水梫制,洗净后,切片晒干供应药用。生附子毒性较熟附片为强,须严格控制使用,一般只供外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一般认为最好先煎。

【附药】1.乌头:植物来源和附子相同,亦为乌头的块根,但加工方法稍有不同。乌头有生、制两种,通常处方写制川乌,即为乌头用清水漂5至7天,每天换水2至3次,撩起后,每10斤原药加豆腐二斤半同煮,至无白芯为度。取出拣去豆腐,晒至半干,切片,烘或晒干,或轧碎如绿豆大小,供临床应用。制川乌性味辛温有毒。有祛风湿、散寒止痛的功效。主治风寒湿痹、半身不遂、寒疝腹痛阴疽跌打伤痛等症。一般不作内服,外用敷治阴疽,有消散作用。

2.草乌:系毛茛科多年生草本野生乌头属植物块根的通称。

制草乌炮制方法同制川乌,性味功效与用法亦相似。生草乌作用和用法,同生川乌。

【按语】1.附子一药,始载于《本经》,因附于乌头(母根)而生长,故名附子。因此,一般都认为乌头为母根,附子为子根。但现在上海地区种植乌头,在收割时不用原来种下的老根,而是挖掘种植后新繁殖的块根,作为药用。药店供应的乌头与附子,实为一物,仅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而分为乌头、附子两药。

2.附子药性刚燥,走而不守,能上助心阳以通脉,中温脾阳以健运,下补肾阳以益火,是温里扶阳的要药。一般认为应用本品以脉象微细或沉迟或虚大,舌苔薄白或白腻而质淡胖,口不渴,或肢冷畏寒,或大便溏泄等症为宜。如属阴虚阳盛,或假寒真热之症,误用附子,则如火上添薪,反使病情增剧,不可不慎。

3.附子的配伍应用较为广泛,如配以干姜,可增强回阳救逆的功效;配人参,则温阳益气;配肉桂,可补阳益火;配白朮,可温脾燥湿;配茯苓,能温肾利水;配桂枝,可温经止痛,配熟地,能补阳滋阴;配苍朮,可散寒除湿;配黄耆,可温阳固表;配麻黄,可温经发表。若遇寒热,附子也可与寒凉药同用,如配大黄,可温阳通便;又如配以黄连,可扶阳泻热,成方如附子泻心汤(《伤寒论》:大黄、黄连、黄耆、附子),在临床上常用治脘腹绞痛、泄泻不畅、呕恶心烦,更兼汗多、肢冷、脉弱等症。

4.附子与乌头虽同属一物,但因炮制方法稍有不同,在临床应用上略有差异,一般认为附子以补火回阳较优,乌头以散寒止痛见长。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皆有剧毒,内服须加炮制,入汤剂须经久煎;生者一般只供外用,但如皮肤破损者则不宜应用。

【方剂举例】四逆汤《伤寒论》:附子、干姜、甘草。治疗寒少阳病,阴寒内盛,阳气欲脱,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

【中毒与处理】乌头对各种神精末稍及中枢先兴奋后麻痹。致死量:乌头酊2毫升,乌头碱2毫克。状症:先有唇舌发麻、恶心,手足发麻,继之运动不一、呕吐、心慌、面白、肤冷、胸闷、烦燥、痛觉减退、心跳慢弱、血压下降、呼吸缓慢、吞咽困难、言语障碍、呼吸中枢抑制。间有抽搐,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证。可能突然而死亡。处理:高锰酸钾洗胃,保暖,注射较大剂量的阿托品。麻痹重者给兴奋剂、吸气、人工呼吸、输液。休克可用正肾上素、美速克新命。急性心原性脑缺血综合征可用阿托品或异丙基肾上腺素等。必要时可静注毒毛旋花子,中药方面,可用肉桂泡水催吐,生姜四两、甘草五钱,或绿豆四两、甘草二两,煎服;或用甘草、黄连、犀角煎服解毒

引用:《中药学》附子(乌头、草乌)

下载:《中药学》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千金翼方》附子

《千金翼方》

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 拘挛,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生犍为山谷及广汉,冬月采为附子,春采为乌头。

引用:《千金翼方》附子

下载:《千金翼方》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瘴疟指南》附子

《瘴疟指南》

卫生方云.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热之变.物极则反.今瘴病或始寒战而终大热.或连日极热而后作寒.正谓此也.第伤寒以不饮水为内寒.瘴则内寒者也.亦饮水甚.则欲坐水中取水.以渍其心.胸盖炎方受病.气专炎上.心肺焦熬.华盖干涸.所以多渴.若其脉浮而虚.按之无力.又或病潮时.脉洪数.病不潮时.脉微弱.其症则心烦躁.额上极热.面色多赤.舌多黑.头或痛或不痛.小便或频或赤.大便或泄.腰腿沉重.两足不热.其有寒厥或疼.误服凉药.则渴转甚.燥转急.治此者.当引上焦热气.降于下焦.正宜用大附子.及灸丹田气海足三里等穴.使下元暖.阴阳交泰.而病自和解矣.或曰口渴心烦.面赤舌黑.小便赤.脉数.明是热症.而子谓治此病者.宜用大附子.附子乃大热药也.以之治大热之病.是以火济火.甚骇耳目.吾子其有说以通之乎.余曰方书有云.凡间之火得木则炎.得水则伏.其疾之小者似之.故立方有正治.龙雷之火.得木则燔.得水则炎.日出则灭.其疾之大者似之.故立方有从治.复佐以热因寒用之.寒因热用之之理.今人染瘴.或哑而不能言.或热而精神昏乱.如卧炭火之中.去死一间.不谓之火病可乎.所以立从治之方.有姜附汤.干姜附子汤.沉附汤.附子冷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冷香汤七枣汤.极重三建汤.虽各有主对.俱系温剂.合冷服之.或佐以凉药.乃寒因热用也.或曰以热治之之法.既闻命矣.而三建汤用川乌附子天雄乃一物也.何以别之.

余曰以春月采小者.为川乌.主除寒湿去痰.冬月采大而有小子附于旁者.为附子.主回阳反本.补下焦之阳虚.大而旁无小子者.为天雄.取之雄不孕子之意.其力全无分散.补上焦之阳虚.以三物同一本出于建平.故名曰三建.瘴虚因医者误用凉药.以致四肢厥冷.头额虚汗.发哕.脉数而促.症甚急.用之能收心液.能止真阳.多有得生者.

引用:《瘴疟指南》附子

下载:《瘴疟指南》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冯氏锦囊秘录》附子

《冯氏锦囊秘录》

全禀地中火土燥烈之气,兼得乎天之热气,故其气味皆大辛大热,微兼甘苦,而有大毒。气浓味薄,阳中之阴,降多升少,浮中有沉,无所不至,入手厥阴命门,手少阳三焦,兼入足少阴太阴经,其性走而不守,为峻补元阳,而除风寒湿三邪之要药。

附子母为乌头,附生者为附子,连生者为侧子,细长者为天雄,两岐者为鸟喙,五物同出异名。以川产皮黑体圆底平,重一两以上者佳。大者力大,小者力微,宜制熟用,方多补益。主五脏沉寒,四肢厥逆,壮元阳元火,散阴湿阴寒,功专走而莫守,引诸药通行诸经,暖腰膝,健步坚筋骨,强阴。三阴寒毒非此不回,三阳厥逆舍此莫挽,风寒咳逆邪气,温中破 坚积聚,寒湿痿 拘挛,冷弱脚疼膝痛,腰脊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中寒,中风,气厥,痰厥,阴毒腹痛,寒疟风痹;虚人隔噎肿胀,寒痛麻痛,奔,暴泻脱阳,脾泄久痢,虚阳上浮,阴寒在下,肾厥头痛,阳虚血证,小儿惊慢,痘疮灰白,痈疽不敛,一切沉寒痼冷之症,并不可缺。如阴经真中真寒,生附投剂可御。孕妇忌用,堕胎甚速。乌头者,即附子之母也,或云春采为乌头,冬采为附子,非也。附子性重滞,温脾以逐寒。乌头性轻疏,温脾以祛风。寒症用附子,风症用乌头,均补下焦,治各稍异。乌圆尖,吐风痰,治癫痫,取其锐气,直达病所。侧子发散四肢,充达皮毛,治手足风湿诸痹。若天雄者,形大则长,主寒湿冷痹,历节拘挛,开关利窍,无非取其辛热走窜,与乌头功用相等。有曰∶补虚寒,须用附子;散风湿多用天雄。有曰∶天雄之性不肯下,就而上行,所以能发散,而补上焦之阳虚;有曰∶天雄、乌头,气壮性雄,俱是补下焦命门阳虚之药,补下即所以益上也。若上焦阳虚,乃心肺之分,则为元气之元阳,而非真阳之真火,其补当参 之属矣。岂宜雄附耶?且乌附性热害走,借以通达沉寒痼闭,温中散寒则可。若欲温而兼补,必君人参,或自本气分之药,用之而始能。盖阳,即气壮也,热也、行也;阴,即气虚极也;寒也、止也。惟温补气分之药,可以壮而行之,可以温而达之,温补之法,施于此也。其温热回阳之功在乌附,而补益元气之功重参术,如温补者有参附汤,术附汤,如平补者有独参汤白术膏,从未有独附汤以治沉寒虚脱之症也。盖温经不兼补益,则气弱难以宣通,虽暂得温行,终多壅滞,况书曰∶引补气药以追失散之元阳,引养血药以扶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以逐在表之风邪,引温暖药以祛在里之寒湿,则知随引异功者明矣。更曰∶熟则峻补,故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生则发散,故生附配干姜,补中有散,是又以生熟而有异功矣。若附之无干姜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肉桂则补命门,此一定之成法。其变通之妙,存乎其人。若以附子大热,大黄大寒,疑忌不用,则遇极寒极热之危症,将何大力之药挽回垂绝乎!善用兵者天下无弱卒,善用药者天下无毒味。故书曰∶病缓而用急药,急则拂乱其经;病剧须用急药。缓收援生不及。况病有虚而寒,有虚而热,从未有寒而不虚者,是以治热有凉补、有凉泻,而治寒必温补相兼,风可发散,从尽寒日,温中救里也。

主治(痘疹合参) 主沉寒四肢厥逆。凡痘寒不起,泄泻不止,灰白痒塌,寒战咬牙,气虚沉寒之症并用。宜以童便湿粗纸包裹,慢火中煨令极熟,方去皮脐,切作十字样四块,再以防风甘草黑豆煎汤,乘热浸过晒干用,或单以三味煎浓汁煮透用,亦可不必用童便浸煨也。盖过制则性太缓耳。

按∶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之能,必重用参术驾驱,不则为祸不小。试思古人参附, 附、术附等汤,其理可见。譬如虽勇将当先,必军粮继后,方能成功矣。是以丹溪曰∶气虚热甚者稍加附子,以行参 之功,肥大多湿亦用。《集验》曰∶肿因积生,积去而肿再作,若再用利药,小肿愈闭,医多束手,盖中焦气不升降,为寒所隔,惟服附子,小便自通,吴绶曰∶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身虽大热,而脉沉者必用附子,厥冷腹痛,脉沉细,唇青囊缩者,急用之,有起死之功。近人不明病情,复昧药性,持疑不用,直至阴极阳竭而后用,用亦迟矣。殊不知书云∶阳气一分不尽则不死,要知阳者,人生之根本而挽回垂绝之要领,亦虚寒对症之常药,何足矜疑?惟阴虚内热,及内真热而外假寒者,不可误服。(宜于肉桂按内参看)。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附子

下载:《冯氏锦囊秘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侣山堂类辩》附子

《侣山堂类辩》

附子如芋,子附母生,故名附子。旁之小子曰侧子,土人欲重其斤两,用木坯将侧子敲平于上,然母子之体不相合,故须拣子之少者,又当估去小子,有一两余方可用,若连子而重一两五六钱,更为有力。近时俗人,咸谓一两外者为天雄。不知天雄长三寸以上,旁不生子,故名曰雄。土人尤忌生此,以为不利,即禳祷之,谓其不能子母之相生也。今人多取重一两者,若侧子多而去其二三钱,则母身止重七八钱之川乌矣。此缘失于考究,故沿袭时俗之讹。又如附子之尖,乃下行之根,其性趋下,有欲治上而用其尖者,颠倒物性,尤为可笑。

引用:《侣山堂类辩》附子

下载:《侣山堂类辩》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医学衷中参西录》附子

《医学衷中参西录》

附子∶味辛,性大热。为补助元阳之主药,其力能升能降,能内达能外散,凡凝寒锢冷之结于脏腑、着于筋骨、痹于经络血脉者,皆能开之,通之。而温通之中,又大具收敛之力,故治汗多亡阳(汗多有亡阳亡阴之殊,亡阳者身凉,亡阴者身热,临证时当审辨。凉亡阳者,宜附子与萸肉、人参并用;热亡阴者,宜生地与萸肉、人参并用),肠冷泄泻,下焦阳虚阴走,精寒自遗,论者谓善补命门相火,而服之能使心脉跳动加速,是于君相二火皆能大有补益也。

种附子于地,其当年旁生者为附子,其原种之附子则成乌头矣。乌头之热力减于附子,而宣通之力较优,故《金匮》治历节风有乌头汤;治心痛彻背、背痛彻心有乌头赤石脂丸,治寒疝有乌头煎、乌头桂枝汤等方。

若种后不旁生附子,惟原种之本长大,若之独头无瓣者,名谓天雄,为其力不旁溢,故其温补力更大而独能称雄也。今药局中所鬻之乌附子,其片大而且圆者即是天雄,而其黑色较寻常附子稍重,盖因其力大而色亦稍变也。附子、乌头、天雄,皆反半夏。

【附案】一少妇上焦满闷烦躁,不能饮食,绕脐板硬,月信两月未见。其脉左右皆弦细。仲景谓双弦者寒,偏弦者饮,脉象如此,其为上有寒饮、下有寒积无疑。其烦躁者腹中寒气充溢,迫其元阳浮越也。投以理饮汤,去桂枝加附子三钱,方中芍药改用五钱,一剂满闷烦躁皆见愈。又服一剂能进饮食,且觉腹中凉甚,遂去芍药将附子改用五钱,后来又将干姜减半,附子加至八钱,服逾十剂,大便日行四五次,所下者多白色冷积,汤药仍日进一剂,如此五日,冷积泻尽,大便自止。再诊其脉,见有滑象,尺部较甚,疑其有妊,俾停药勿服,后至期果生子。夫附子原有殒胎之说,此证服附子如此之多,而胎固安然无恙,诚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

引用:《医学衷中参西录》附子、乌头、天雄解

下载:《医学衷中参西录》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顾松园医镜》附子

《顾松园医镜》

〔辛甘大热,有毒,入脾、肾二经。童便浸一日,去皮,切作四片,童便浓甘草汤同煮,汁尽为度,则毒去矣。烘干生用则发散,熟用则峻补。重一两以上,矮而孔节稀者佳。〕补下焦之阳虚,〔故八味丸,用以补右肾之真阳。〕除脏腹之沉寒。〔可升可降,浮中有沉,无所不至,走而不守,为诸经引用之药。〕治暴猝中寒,凛无汗,厥逆吐利,〔因严冬寒邪,直中少阴,唇青面白凛栗无汗,厥冷直过肘膝,吐利色青气冷,小便清白,其脉微者宜用。〕疗风寒湿痹,手足麻木瘫痪疼痛。〔或拘挛不能动履,必无热症者可用,若郁邪日久为热大忌。〕止脾肾冷泄,〔如洞洞泄完谷,澄彻清冷,肾火虚衰,五更溏泄。然肾泄亦有不可用热药者。〕除心腹寒痛。〔温缓脾胃之功,因热痛者,勿误投之。〕能消水气浮肿,〔必口不渴,不烦满,大便溏,小便虽少而不赤涩,内无热者,方可用之。〕善医寒疝腹痛。〔若属湿热,则大忌之矣。〕退阴寒,益阳火,兼除寒湿之圣品。得肉桂则入命门,益相火,引人参挽回散失之元阳,同生姜发散在表之风寒,佐白术善除寒湿,得甘草能缓热性。

引用:《顾松园医镜》附子

下载:《顾松园医镜》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功效分类

《医学入门》附子

《医学入门》

附子辛甘咸热毒,虚寒风湿行经速,咳逆厥冷腹心疼,霍乱呕痢筋蜷缩。

附子、乌头、乌喙、天雄、侧子,五物同出异名。似乌鸟头者为乌头,俗名川乌;两歧相合如乌之嘴者为乌喙;细长至三四寸者为天雄;附根而生者为附子;小者为侧子。补虚多用附子,风家多用天雄、川乌。东垣云∶附子有大毒。阳中阳也。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本手少阳三焦、命门药也。能治六腑沉寒,五脏痼冷。主中寒及伤寒阴症阴毒,四肢厥冷,心腹疼痛,烦躁迷闷不省,风寒咳逆邪气,霍乱转筋,下痢赤白,脾胃虚冷,脾胀翻胃呕逆,久泻不止,头痛头风。坚筋骨,治偏风半身不遂及寒湿痿 拘挛,腰脊膝痛,脚疼冷弱不能行步,诸痹瘫痪,痰涎。得白术,治肾寒湿;得干姜,补中回阳。为百药之长,通行诸经,引用效最速。

丹溪云∶八味丸用为少阴向导,其补自是地黄,后世因以为补,谬哉!孕妇误服堕胎。取端平圆大重一两以上者力全,用黑豆煎水浸五日夜,去皮尖并脐,切作两片,以姜渣包夹,外又用面包,灰火中炮熟。如外黄内白,劣性尚存,须薄切,炒令表里皆黄。有用童便煮而浸之,以助下行。俗方每用附子,皆须甘草、人参、生姜相配者,正制其毒故也。惟古姜附汤生用之。地胆为使,恶蜈蚣,畏防风、黑豆、甘草、人参、黄 、乌韭。

引用:《医学入门》附子

下载:《医学入门》chm电子书 中医古籍txt电子书

中药拼音索引:f
打赏中医宝典
中药功效分类

附子

中药功效分类

相关中药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主治

相关方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