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本草纲目》丁香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
2、干霍乱(不吐不泻)。用丁香十四枚,研为末,开水一碗送下。不愈再服。
3、小儿吐泻。用丁香、桔红等分,加炼做成丸子,如黄豆大,米汤送服。如呕吐不止,可用丁香、生半夏各一钱,泡姜汁中一夜,晒干为末,以姜汁调面糊做成丸子,如黍米在。每服适量,姜汤送下。
4、婴儿吐乳,粪呈青色。用乳汁一碗,放入丁香十枚、陈皮(去白)一钱,煎开多次后,细细送服。
5、胃冷呕逆。用丁香三个、陈桔皮一块(去白,焙干),水煎,乘热服。
6、朝食暮吐。用丁香十五个,研为末,加甘蔗汁、姜汁调成丸了,如莲子大,口中噙咽。
8、妇女崩中。用丁香二两,加酒二升,煎成一升,分次服下。
9、妇女难产。用丁香三十六粒、乳香三钱六分,共研为末,加活兔胆同捣,作三十六丸。每服一丸,好酒化下,此方名“如意丹”。
10、鼻中息肉。用棉裹丁香塞鼻内。
11、唇舌生疮。用丁香研末,棉裹含口中。
12、乳痛。用丁香研末,水送服一匙。
引用:《本草纲目》丁香
《本草备要》丁香

辛温纯阳。泄肺温胃,大能疗肾,壮阳事,暖阴户。治胃冷壅胀,呕哕呃逆(丹溪曰∶人之阴气,以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作咳逆。古人以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利气,惟助火而已。按∶呃逆有痰阻、气滞、食塞,不得升降者;有火郁下焦者;有伤寒汗、吐,下后,中气大虚者;有阳明内热失下者;有痢疾大下,胃虚而阴火上冲者。时珍曰∶当视虚实阴阳,或泄热,或降气,或温,或补,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单用柿蒂,取其苦温降气。《济生》加丁香、生姜,取其开郁散痰。盖从治之法,亦尝有收效者矣。朱氏但执以寒治热,矫枉之过矣) 癖奔豚,腹痛口臭(丹溪曰∶脾有郁火,溢入肺中,浊气上行,发为口气,治以丁香,是扬汤止沸耳,唯香薷甚捷),脑疳齿 ,痘疮胃虚灰白不发。热证忌用。有雌、雄二种(雌即鸡舌香,力大。若用雄,去丁盖乳子)。畏郁金火。
引用:《本草备要》丁香
《本草便读》丁香

丁香图片
宣中暖胃.故味辛以且温.达肾壮阳.因气香而带苦.并能疗呕吐呃逆.兼可医 癖奔豚.(丁香有公丁母丁两种.公丁是花.母丁是实.公小而母大.一云树有两种.性味皆同.母者即鸡舌香.古方多用之.今人所常用者.皆公丁香耳.辛温芳香.色紫而润.上温脾胃.宣中辟恶.治呕吐呃逆等证.下及肾肝.导气祛寒.凡下焦一切奔豚 癖瘕疝诸疾.如肾阳不足而有寒气者.均可用也.)
引用:《本草便读》丁香
《本草乘雅半偈》丁香

(宋开宝)
【气味】辛温,无毒。
【主治】主温脾胃,止霍乱拥胀,风毒诸肿,齿疳 。能发诸香。
【核】曰∶出东海,及昆仑国,交、广、南番亦有。其树并高丈余,凌冬不凋,似栗似桂,叶似栎。花似梅,实似山茱萸者鸡舌也,一名母丁。其实出枝,实盖如丁,长三四分者丁香也,一名子丁。并紫色,既实称母子,当遵别录开宝为正,安可妄别雌雄。不知另有雄树,开花不实,花酿成粉,香馥之臭,经久不散,出昆仑交爱以南。修事唯母丁力大,入药最胜。用子丁,须去实盖乳子,否则发人痈背。忌火,畏郁金。
先人云∶鸡舌虽象形,然舌乃心苗,内藏丁火,暗相合也。又云∶辛温即心火气味,主臭亦心所摄持。香即脾之臭也,有火土相袭之机,丁干就戊之道。
【 】曰∶鸡羽禽,征之音,丙干也。丁位丙次,舌者心苗,心亦火脏也。故丁香曰丁,鸡舌曰母。盖丙为辛之刚,丁为壬之柔,是知丙合辛而水润下,丁合壬而木曲直也。设木忘水源者,应病风水毒肿,为悖逆阴阳而霍乱作。自反而缩而心卒痛,皆恶热所酿,非朝夕之故,繇之不早辨也。要知辛当归丙,壬当归丁,丙丁植而火炎上,火炎上而稼穑甘,阴凝至而至坚冰者,泮然释矣。开宝主温脾胃,正所谓虚则补其母而土体充,宣五谷味而土用足也。
引用:《本草乘雅半偈》丁香
《本草从新》丁香

燥、暖胃温肾.
辛温纯阳.泄肺温胃.大能疗肾.壮阳事.暖阴户.治胃冷壅胀.呕哕呃逆.(呃逆、有痰阻气滞、食塞不得升降者、有火郁下焦者、有伤寒汗吐下后、中气大虚者、有阳明内热失下者、有痢疾大下、胃虚而阴火上冲者、丹溪曰∶人之阴气、依胃为养、土伤则木挟相火、直冲清道而上、古人以为胃寒、用丁香柿蒂、不能清痰利气、唯助火而已、时珍曰∶当视虚实阴阳、或泄热、或降气、或温或补、或吐或下可也、古方单用柿蒂、取其苦温降气、济生加丁香生姜、以取其开郁散痰、亦尝收效、朱氏但执以寒治热、矫枉之过矣.) 癖奔豚.腹痛口臭.(丹溪曰∶脾有郁火、溢入肺中、浊气上行、发为口气、治以丁香、是扬汤止沸耳、唯香薷最捷.)脑疳齿 .痘疮灰白不发.辛热而燥.非属虚寒.概勿施用.雄者颗小.
引用:《本草从新》丁香
《本草撮要》丁香
《本草分经》丁香
《本草分经》丁香
《本草分经》丁香
《本草害利》丁香

〔害〕辛热而燥,一切有火热症者忌之。非属虚寒,概勿施用。
〔利〕辛温,入肺、胃、肾三经。温脾胃而止呕呃,理壅滞而消胀满,除 齿疳,发灰白痘。
〔修治〕八月采子曝干,方中多用雌者,为母丁香,即鸡舌香。若用雄者,颗小为丁香,须出去丁,盖乳子发人背痈也。不可见火。
引用:《本草害利》丁香
《本草经解》丁香

气温.味辛.无毒.主温脾胃.止霍乱壅胀.风毒诸肿.齿疳 .能发诸香.丁香气温.禀天春和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辛无毒.得地西方之金味.入手太阴肺经.气味俱升.阳也.丁香味辛入肺.芳香而温.肺太阴也.脾亦太阴.肺暖则太阴暖.而脾亦温.肺与大肠为表里.大肠属胃.所以主温脾胃也.霍乱.太阴寒湿症也.气壅而胀.肝邪乘土也.丁香辛温.故能散太阴寒湿.平厥阴胀气.所以主之也.风气通肝.风毒诸肿.风兼湿.湿胜而肿也.丁香气温.可以散肝风.味辛可以消湿肿也.齿疳 .阳明湿热生虫也.太阴与阳明为一合.丁香辛温太阴.则太阴为阳明行湿热.而齿疳 愈也.能发诸香者.丁香气味辛温.而有起发之力也.
【制方】
引用:《本草经解》丁香
《本草蒙筌》丁香

味辛,气温。属火,有金,纯阳。无毒。生交趾广州,收春前秋后。形有大小,名列雌雄。雄丁香如钉子长,雌丁香似枣核大。凡资主治,母者用多。专人肾胃二经,又走太阴肺脏。诸香能发,凡气善驱。口舌气,奔豚气殊功,且止噫忒气逆;翻胃呕,霍乱呕立效,兼除心腹冷疼。暖腰膝壮阳,杀疳 坚齿。治奶头绽裂,消虫毒胀膨。细末研成,犹有两治。妇人阴户常冷,纱囊盛纳阴内,旋使转温;老人拔去白须,姜汁和涂孔中,重生即黑。丁皮止齿痛验,根捣敷风肿良。
引用:《本草蒙筌》丁香
《本草求真》丁香

(香木)泄肺温胃暖肾止呃
丁香(专入肺胃肾)。辛温纯阳。细嚼力直下达。故书载能泄肺温胃暖肾。非若缩砂密功专温肺和中。木香功专温脾行滞。沉香功专入肾。而于他脏则止兼而及之也。是以亡阳诸症。一切呕哕呃逆反胃。并霍乱呕哕。心腹冷疼。并痘疮灰白。(诸症皆就胃寒论。)服此逐步开关。直入丹田。(逐步开关四字形容殆尽。)而使寒去阳复。胃开气缩。不致上达而为病矣。(张璐曰。呃逆宜辨寒热。若寒热不辨。用药立毙。凡声之有力而连续者。虽有手足厥逆。大便必坚。定属大热。下之则愈。万举万全。若胃中无实火。何以激搏其声逆上而冲乎?
其声低怯而不能上达于咽喉。或时郑声。虽无厥逆。定属虚寒。苟非丁附。必无生理。若胃中稍有阳气。何至声音低怯不前也?盖胃中有火则有声。无火则声怯。误以柿蒂芦根辈治之。仓扁不能复生矣。)此为暖胃补命要剂。故逆得温而逐。而呃自可以止。若止用此逐滞。则木香较此更利。但此热症忌用。有雌雄二种。雌即鸡舌香。力大。若用雄。去丁盖乳子。畏郁金火。
引用:《本草求真》丁香
《本草图经》丁香

丁香图片,出交广南蕃,今惟广州有之。木类桂,高丈余,叶似栎,凌冬不凋;花圆细黄色;其子出枝,蕊上如钉子,长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谓之母丁香。二月、八月采子及根。又云∶盛冬生花子,至次年春采之。
引用:《本草图经》丁香
《本草新编》丁香

丁香,有雌、雄之分,其实治病无分彼此。味辛,气温,纯阳,无毒。入肾、胃二经,又走太阴肺脏。善祛口舌溃烂,伐逆气殊功。止噫呃气逆、翻胃呕吐、霍乱,除心腹冷疼,暖腰膝,壮阳。杀疳 ,坚齿。治奶头绽裂,消虫毒膨胀。亦有旋转天地之功,直中阴经之病,尤宜可用之,但不可用之于传经之伤寒也。
世人重母丁香,而轻公丁香,不知何故?谓母丁香能兴阳道也。夫丁香而曰母,其属阴,可知阴不能助阳,亦明矣。丁香公者易得,而母者难求,此世所以重母丁香也。舍易而求难,世人类如是夫。
引用:《本草新编》丁香
《本草衍义》丁香
《本草易读》丁香

辛,温,无毒。入手太阴、足少阴、阳明。温脾胃而止霍乱,辟邪恶而杀虫 ;消 癖而除发灰白之痘疮,除虚寒之呕哕。虚寒呕逆者,急服之。有实火者,忌服。
生东海及昆仑。二三月花开,紫白色。七月成实,小者为公丁香,大者为母丁香云。
小儿吐乳,同陈皮煎服。(验方第一。)
小儿吐泻。同上。(第二。)
一切呕逆,虚寒,同
引用:《本草易读》丁香
《本草择要纲目》丁香

(鸡舌香与丁香同种.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击破有顺理而解为两向如鸡舌故名.乃是母丁香也.)
【气味】
辛温无毒.纯阳.入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经.(方中多用雌者力大.膏煎中若用雄须去丁.盖乳子发人背痈也.不可见火.)
【主治】
温脾胃.止霍乱壅胀.风毒诸肿.齿疳 .能发诸香.风 骨槽劳臭.杀虫.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五痔.治冷气冷劳.反胃鬼疰蛊毒.杀酒毒.消 癖.疗肾气奔豚气阴痛腹痛.壮阳暖腰膝.疗呕逆甚验.去胃寒.理元气.气血盛者勿服.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等症.必运气在寒水司天之际.又值严冬郁遏阳气.故用大辛热之剂发之者也.若不分气血虚实寒热经络.一概骤用.其杀人也必矣.
引用:《本草择要纲目》丁香
《本经逢原》丁香

一名鸡舌香
辛温无毒。有子而大者曰母丁香,去蒂及子用。忌见火。
发明 丁香辛温入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经。温胃进食,止呕定泻,虚冷下痢白沫之要药。干霍乱不吐不下及呕逆不止,厥冷脉沉者,并宜服之;胃寒肝虚,呃逆呕哕,在所必用。但渴欲饮水,热哕呃逆,不可误投。小儿痘疹不光泽,不起发,气虚灰白,或胀或泻或渴或气促,表里俱虚之证并宜加用。凡胃逆呕吐者,健胃消痰药中加三五粒甚效。不宜多用,但其性易于僭上,过用则损肺伤目,非属虚寒者概不可施。丁皮即丁香树皮,似筒桂皮而坚浓,色深紫,较之肉桂味稍枯,气稍滞,专治一切心腹冷气,腹胀恶心,泄泻虚滑,水谷不消,及齿痛诸证。方家用代丁香,今舶上人每以伪充肉桂,不可不辨。
引用:《本经逢原》丁香
《得配本草》丁香

畏郁金。忌火。
辛,热。入足阳阳经气分。泄肺邪,温胃气,杀酒毒,除冷泻。得五味子,治奔豚。配甘蔗、姜汁,治干呕。气血盛,火盛呕,口气盛,三者禁用。(脾有郁火,溢入肺中,失其清和之气,而秽浊之气上行,则发为口气。)
引用:《得配本草》丁香
《海药本草》丁香

按《山海经》云∶生东海及昆仑国。三月、二月花开,紫白色。至七月方始成实,大者如巴豆,为之母丁香;小者实为之丁香。主风疳 ,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树皮亦能治齿痛。(《大观》卷十二页42,《政和》页307,《纲目》页1363)
引用:《海药本草》丁香
《雷公炮炙论》丁香
《雷公炮制药性解》丁香

味甘辛,性温无毒,入肺脾胃肾四经。主口气腹痛,霍乱反胃,鬼疰蛊毒,及肾气奔豚气,壮阳暖腰膝,疗冷气,杀酒毒,消?癖,除冷劳。有大如山茱萸者,名母丁香,气味尤佳。
按∶丁香辛温走肺部,甘温走脾胃。肾者,土所制而金所生也,宜咸入之。果犯寒?,投之辄应,倘因火症,为祸勿轻。陈藏器云∶拔去白须,姜汁调涂孔中,重生即黑。
雷公云∶凡使有雌雄,雄颗小,雌颗大,似枣核,方中多使。雌力大,膏煎中用雄。若用须去了,盖乳子发人背痈也。
引用:《雷公炮制药性解》丁香
《汤液本草》丁香

气温,味辛,纯阳。无毒。入手太阴经、足阳明经、少阴经《象》云∶温脾胃,止霍乱,消 癖,气胀反胃,腹内冷痛,壮阳,暖腰膝,杀酒毒。
《珍》云∶去胃中之寒。
《本草》云∶主温脾胃,止霍乱,壅胀,风毒诸肿,牙齿疳 。能发诸香。能疗反胃,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消 癖,除冷劳。
《液》云∶与五味子、广术同用,亦治奔豚之气,能泄肺,能补胃,大能疗肾。
引用:《汤液本草》丁香
《药鉴》丁香

气温味辛,纯阳无毒,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三经。温脾胃,止霍乱。消 癖,气胀翻胃。
腹内冷痛,壮阳暖腰。去胃寒,定呕酸,杀酒毒。与五味子同用,亦治奔豚之气。能泄肺,能补胃,大能疗肾,极能止泄。痘家内热禁忌。畏郁金。
引用:《药鉴》丁香
《药笼小品》丁香
《玉楸药解》丁香

味辛,气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温燥脾胃,驱逐胀满,治心腹疼痛,除腰腿湿寒,最止呕哕,善回滑溏,杀虫解盅,化块磨坚,起丈夫阳弱,愈女子阴冷。
丁香辛烈温燥,驱寒泻湿,暖中扶土,降逆升陷,善治反胃肠滑、寒结腹痛之证。
用母丁香。雄者为鸡舌香。
引用:《玉楸药解》丁香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丁香

味辛,温,无毒。主温脾胃,止霍乱,壅胀,风毒诸肿,齿疳 ,能发诸香。其根疗风热毒肿。《蜀本》云∶母丁香疗呕逆甚验。《药性论》云∶臣。能主冷气腹痛。日华子云∶治口气反胃,鬼疰蛊毒及疗肾气,奔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治冷气,杀酒毒,消癖,除冷劳。
《证类本草》丁香

(丁香_图片)
味辛,温,无毒。主温脾胃,止霍乱拥胀,风毒诸肿,齿疳 。能发诸香。其根部风毒肿。生交、广、南蕃。二月、八月采。
今注按广州送丁香图,树高丈余,叶似栎叶。花圆细,黄色,凌冬不凋。医家所用,唯用根子如钉,长三、四分,紫色。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俗呼为母丁香。可入心腹之药尔。
以旧本丁香根注中,有不入心腹之用六字,恐其根必是有毒,故云不入心腹也。又按陈藏器本草云∶丁香于其母丁香,主变白,以生姜汁研,拔去白须涂孔中,即异常黑也。(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母丁香,击之则顺理而折两向,疗呕逆甚验。药性论云∶丁香,臣。
能主冷气腹痛。日华子云∶治口气反胃,鬼疰蛊毒,及疗肾气、贲豚气,阴痛,壮阳暖腰膝,治图经曰∶丁香,出交、广,南蕃,今唯广州有之。木类桂,高丈余,叶似栎,凌冬不凋。
花圆细,黄色。其子出枝,蕊上如钉子,长三、四分,紫色。其中有粗大如山茱萸者,谓之母丁香。二、八月采子及根。又云∶盛冬生花、子,至次年春采之。
海药∶按《山海经》云∶生东海及昆仑国。二月、三月花开,紫白色,至七月方始成实,大者如巴豆,为之母丁香。小者实,为之丁香。主风疳 ,骨槽劳臭,治气,乌髭发,杀虫,疗五痔,辟恶去邪,治奶头花,止五色毒痢,正气,止心腹痛。树皮亦能治齿痛。雷公云∶凡使,有雄雌。雄颗小,雌颗大,似 枣核。方中多使雌,力大。膏煎中用雄,若欲使雄,须去疔盖乳子,发人背痈也。圣惠方治桑蝎蜇人。用丁香末,蜜调涂之。千金方治干霍乱,不吐不下方∶丁香十四枚末,以沸汤一升和之。顿服,不瘥更作服。梅师方治乳头裂破,捣丁香末敷之。又方治妒乳,乳痈。取丁香捣末,水调方寸匕服。又方治崩中昼夜不止。取丁香二两,以酒二升,取半分服。《外台秘要》方同。简要济众治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
丁香一两,干柿蒂一两,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一钱,煎人参汤下,无时服。
衍义曰∶丁香,日华子云∶治口气。此正是御史所含之香。治胃寒及脾胃冷气不和。有大者名母丁香,气味尤佳。为末缝纱囊如小指,实末,纳阴中,主阴冷病,中病便已。
引用:《证类本草》丁香
《中药学》丁香

【药用】桃金娘科乔木丁香EugeniacaryophyllataThunb.的花蕾或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归肺、胃、脾、肾经。
【临床应用】1.用于呃逆,呕吐等症
丁香温中散寒,善于降逆,故为治胃寒呃逆、呕吐的要药。治呃逆,常与降气止呃的柿蒂配伍;治呕吐,可与降逆止呕的半夏同用。
2.用于脘腹疼痛
丁香又能温肾助阳,以治肾虚阳萎、寒湿带下等症,可与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肉苁蓉等同用。
此外,丁香外用有温通散寒、消肿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阴疽、跌打损伤等症,常与肉桂等分,研末同用。
【处方用名】丁香公丁香(生用,花蕾)母丁香鸡舌香(生用,果实)
【一般用量与用法】2--5g,煎服。
【按语】1.丁香性味辛温,气味芳香,温中焦而降胃气,善治呃逆、呕吐;暖下焦而助肾阳,可治阳萎宫冷之症。
2.丁香虽能温中降逆,能治脾胃不和之症,然有特殊香气,有些病员服后有不适应的反应,故当视人而投治。
【方剂举例】丁香柿蒂汤(《证因脉治》):丁香、柿蒂、人参、生姜。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引用:《中药学》丁香
《中药学》丁香

【药用】本品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树的花蕾或果实。
【性味与归经】辛,温。入肺、胃、脾、肾经。
【功效】温中降逆,温肾助阳。
【临床应用】1.用于胃腹冷痛、呃逆、呕吐等症
丁香温中散寒,善于降逆,故为治胃寒呃逆、呕吐的要药。治呃逆,常与降气止呃的柿蒂配伍;治呕吐,可与降逆止呕的半夏同用。如遇胃热呕呃,因本品性温,则不宜应用。
2.用于肾阳不足,及寒湿带下等症
丁香又能温肾助阳,以治肾虚阳萎、寒湿带下等症,可与附子、肉桂、小茴香、巴戟天、肉苁蓉等同用。
此外,丁香与肉桂等分,共研细末,名丁桂散。外用有温经通络、活血止痛的作用,可用于阴疽、跌打损伤等症。
【处方用名】丁香、公丁香(药用花蕾,功效较佳,晒干用。)、母丁香(药用果实,功效较弱,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五分至一钱五分,煎服。
【方剂举例】丁香柿蒂汤(《证因脉治》):丁香、柿蒂、人参、生姜。治久病呃逆,因于寒者。
引用:《中药学》丁香
《外科全生集》丁香
《冯氏锦囊秘录》丁香

禀纯阳之气以生,故味辛,气温,无毒。气浓味薄,升也,阳也。入足太阴、足阳明经,辛温而升,所以温脾胃而散中宫之结滞也。若呕吐由于火热者,切忌误用。
丁香治亡阳诸症,一切气逆,翻胃奔豚,霍乱呕哕,心腹冷痛,暖腰膝壮阳,治乳头绽裂,纳阴户作冷能温,祛寒开胃,善治呃逆,寒中阴经,痘疮灰白,雄者颗小为丁香,雌者颗大为母丁香,入药最胜。
主治(痘疹合参) 脾胃受寒,吐泻腹胀,不食厥冷,痘白者宜之,丁香温能救里,官桂温能发表,故并用以治表里沉寒之症。
按∶丁香,祛寒开胃之剂,同柿蒂止呃,同黄连乳汁点目,此得辛散苦降之妙,有火者忌服。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丁香
《医学入门》丁香

丁香辛热快脾胃,止呕逆乱泄肺秽,入肾壮阳暖膝腰,风肿牙疳及冷痹。
形似钉,纯阳。无毒。入手太阴、足阳明、少阴经。主温脾胃,快积滞,消 癖,杀酒毒,善止翻胃呕吐,干湿霍乱,心腹冷痛,泻肺寒咳逆上气、口气,补肾壮阳,治腰疼膝冷,风毒诸肿及齿疳 骨槽。《液》云∶与五味子、莪术同用,亦治奔豚气,兼疗五痔、五色毒痢、鬼疰蛊毒,乌须杀虫,能发诸香。雄者颗小,煎膏中用之,去丁盖,免发背痈;雌者颗大,如枣核,谓之母丁香,味佳力大,故《局方》多用之,单方疗妇人阴冷痛,取雌者为末,缝纱袋中,纳阴内,中病即已。
引用:《医学入门》丁香

- 丁香
- 丁香 知识
- 白丁香
- 丁香膏
- 丁香根
- 丁香蓼
- 丁香散
- 丁香汤
- 丁香丸
- 丁香油
- 丁香油 知识
- 丁香圆
- 母丁香
- 小丁香
- 野丁香
- 紫丁香
- 丁香饼子
- 丁香煮散
- 扁鹊丁香散
- 丁香半夏丸
- 丁香草果散
- 丁香豆蔻散
- 丁香化癖散
- 丁香胶艾汤
- 丁香烂饭丸
- 丁香脾积丸
- 丁香柿蒂散
- 丁香柿蒂汤
- 丁香温气汤
- 丁香乌梅丸
- 丁香五套丸
- 丁香止痛散
- 丁香茱萸汤
- 人参丁香散
- 理中加丁香汤
- 丁香柿蒂竹茹汤
丁香
香
- 香
- 艾香
- 车香
- 沉香
- 枫香
- 膏香
- 耕香
- 茴香
- 藿香
- 甲香
- 降香
- 兰香
- 茅香
- 蜜香
- 木香
- 瓶香
- 乳香
- 麝香
- 石香
- 松香
- 檀香
- 香菜
- 香茶
- 香橙
- 香豉
- 香附
- 香菇
- 香蕉
- 香菌
- 香栾
- 香苗
- 香墨
- 香蒲
- 香肉
- 香茹
- 香薷
- 香团
- 香蕈
- 香油
- 香芋
- 香圆
- 香橼
- 香子
- 熏香
- 衙香
- 芸香
- 艾纳香
- 安息香
- 暗香汤
- 白胶香
- 白茅香
- 白檀香
- 百和香
- 必栗香
- 参香散
- 沉香茶
- 沉香木
- 沉香散
- 沉香丸
- 陈香橼
- 川木香
- 大茴香
- 滴乳香
- 兜木香
- 兜纳香
- 二香散
- 返魂香
- 芬积香
- 枫香脂
- 枫脂香
- 附香饮
- 甘松香
- 广藿香
- 广木香
- 桂香散
- 桂香汤
- 桂香丸
- 怀香子
- 茴香酒
- 茴香散
- 茴香汤
- 茴香丸
- 茴香粥
- 藿香茶
- 藿香梗
- 藿香散
- 藿香汤
- 藿香丸
- 藿香叶
- 藿香粥
- 鸡舌香
- 集香散
- 集香丸
- 降真香
- 揭被香
- 金香附
- 九香虫
- 橘香散
- 兰香散
- 冷香汤
- 冷香饮
- 莲香茶
- 零陵香
- 硫黄香
- 龙脑香
- 马蹄香
- 茅香花
- 迷迭香
- 妙香散
- 妙香丸
- 木香饼
- 木香茶
- 木香散
- 木香汤
- 木香丸
- 排草香
- 佩香茶
- 蒲香茶
- 七香丸
- 青木香
- 清远香
- 乳头香
- 乳香膏
- 乳香散
- 乳香丸
- 三香丸
- 上沉香
- 麝脐香
- 麝香膏
- 麝香煎
- 麝香散
- 麝香丸
- 麝香圆
- 生香膏
- 湿香方
- 术香散
- 苏合香
- 檀香散
- 檀香汤
- 天香散
- 天香饮
- 土藿香
- 五香散
- 五香汤
- 五香丸
- 细香茶
- 夏香茶
- 香参散
- 香参丸
- 香茶饼
- 香豉汤
- 香椿叶
- 香蒂饮
- 香粉膏
- 香附饼
- 香附茶
- 香附米
- 香附散
- 香附子
- 香葛根
- 香菇汤
- 香瓜丸
- 香桂散
- 香藿茶
- 香鲫膏
- 香甲散
- 香姜散
- 香胶散
- 香荆散
- 香橘饼
- 香橘饮
- 香壳丸
- 香蔻饮
- 香棱丸
- 香连丸
- 香楝酒
- 香灵丸
- 香木类
- 香平散
- 香朴茶
- 香朴散
- 香朴汤
- 香朴丸
- 香朴饮
- 香脐散
- 香清饼
- 香穹丸
- 香茸丸
- 香薷茶
- 香薷煎
- 香薷散
- 香薷穗
- 香薷汤
- 香薷丸
- 香薷饮
- 香鼠散
- 香苏茶
- 香苏散
- 香苏汤
- 香苏饮
- 香夏茶
- 香芎散
- 香银丸
- 香油方
- 香玉散
- 香圆煎
- 香圆皮
- 香橼浆
- 香橼叶
- 香枣丸
- 小茴香
- 小甲香
- 辛香散
- 星香散
- 星香汤
- 星香丸
- 芎香茶
- 熏陆香
- 衣香方
- 异香散
- 郁金香
- 芸香草
- 詹糖香
- 枳香茶
- 煮香汤
- 紫檀香
- 安息香丸
- 白沉香散
- 白前香茶
- 橙香饼儿
- 翠皮香蕉
- 大沉香丸
- 大藿香散
- 大七香丸
- 大麝香丸
- 大香甲散
- 大香连丸
- 丁沉香丸
- 杜仲香茶
- 葛香菖茶
- 茴香煎丸
- 茴香腰花
- 茴香腰子
- 藿石香茶
- 鸡舌香散
- 鸡舌香汤
- 九香虫粉
- 龙脑膏香
- 罗芸香草
- 木通香茶
- 木香饼子
- 木香见丸
- 木香连茶
- 木香煮散
- 青木香藤
- 青木香丸
- 砂木香丸
- 苏合香丸
- 酥香鹌鹑
- 透体香丸
- 五香兔肉
- 香附芎茶
- 香菇豆酱
- 香栾皮汤
- 香薷荷茶
- 香薷竹茶
- 小茴香酒
- 小茴香丸
- 小茴香粥
- 小木香散
- 小七香丸
- 小麝香丸
- 小香连丸
- 小煮香汤
- 熏衣香方
- 白术沉香散
- 白术木香散
- 冰糖炖香蕉
- 沉香白牙散
- 沉香鳖甲散
- 沉香豆蔻丸
- 沉香茯苓茶
- 沉香滚痰丸
- 沉香化滞丸
- 沉香降气散
- 沉香降气汤
- 沉香降气丸
- 沉香开膈散
- 沉香鹿茸丸
- 沉香升气汤
- 沉香顺气散
- 沉香桃胶散
- 沉香天麻丸
- 沉香温胃丸
- 沉香香附茶
- 沉香至珍丸
- 沉香猪肚丸
- 陈氏木香散
- 赤芍香附茶
- 大黄香蒲汤
- 大香甲丸散
- 大效香砂丸
- 豆蔻香连丸
- 二香定痛散
- 焚香透膈散
- 蜂蜜香油汤
- 附子茴香散
- 蛤蟆芸香草
- 黄连香薷饮
- 茴香金铃丸
- 藿香安胃散
- 藿香安胃汤
- 藿香半夏散
- 藿香良姜茶
- 藿香苓术茶
- 藿香平胃散
- 藿香石膏茶
- 藿香养胃汤
- 藿香正气散
- 加味香连丸
- 加味香苏散
- 金宫香口茶
- 韭叶芸香草
- 没药乳香散
- 梅香春意足
- 木香白术散
- 木香槟榔茶
- 木香槟榔散
- 木香槟榔丸
- 木香当归散
- 木香豆蔻丸
- 木香分气丸
- 木香归芍茶
- 木香化滞汤
- 木香金铃丸
- 木香楝子散
- 木香流气饮
- 木香木瓜茶
- 木香乳没茶
- 木香砂煎丸
- 木香顺气汤
- 木香顺气丸
- 木香调气散
- 木香通气饮
- 木香通真散
- 木香乌荆丸
- 木香吴萸茶
- 木香枳术丸
- 七制香附丸
- 羌活藿香茶
- 羌活香薷茶
- 芹菜炒香菇
- 青木香浴汤
- 青皮茴香茶
- 人参藿香散
- 人参藿香汤
- 人参木香散
- 如神木香丸
- 乳香趁痛散
- 乳香定痛散
- 乳香定痛丸
- 乳香黑虎丹
- 乳香硫黄散
- 乳香没药丸
- 乳香善应膏
- 乳香宣经丸
- 乳香应痛丸
- 三七沉香茶
- 三物香薷饮
- 三香定痛饮
- 三增茴香丸
- 莎草香附子
- 上好香茶饼
- 麝香大戟丸
- 麝香鹿茸丸
- 麝香绵灰散
- 麝香轻粉散
- 麝香天麻丸
- 麝香杏仁散
- 麝香玉线子
- 神妙沉香丸
- 神圣香姜散
- 神圣香茸散
- 神授香苏散
- 神效参香散
- 神效麝香散
- 神应乳香丸
- 十味香薷饮
- 十叶香薷饮
- 水煮木香丸
- 顺气木香散
- 顺气木香丸
- 顺气术香散
- 四味香薷饮
- 檀香汤膏子
- 调中沉香汤
- 葶苈木香散
- 五物香薷饮
- 五香触痛丸
- 五香连翘散
- 五香连翘汤
- 五香麻黄汤
- 五香枳实汤
- 香附薄荷茶
- 香附地榆茶
- 香港脚总治
- 香菇蜂蜜晶
- 香菇烧菜花
- 香菇蒸带鱼
- 香菇蒸鲤鱼
- 香蕉柏仁茶
- 香薷运水茶
- 香薷止痢茶
- 香砂和中汤
- 新加香薷饮
- 鱼香离笋丝
- 郁金木香茶
- 张氏橘香散
- 真方木香散
- 正气天香散
- 栀子香豉汤
- 治香港脚方
- 紫苏香梗茶
- 白附子香连丸
- 沉香荜澄茄散
- 沉香荜澄茄汤
- 沉香鳖甲煮散
- 胡黄连麝香丸
- 江公谟集香汤
- 鹿茸香菇菜心
- 茉莉花木香茶
- 烧石子茴香散
- 麝香苏合香丸
- 天雄沉香煎丸
- 香砂六君子汤
- 八正散加木香汤
- 大圣通神乳香膏
- 东垣木香顺气散
- 绀珠正气天香散
- 庚字沉香消化丸
- 木香干姜枳术丸
- 生脉散加香薷方
- 四制香附丸验方
- 治赤白痢木香丸
- 治风湿香港脚方
- 治香港脚神效方
- 安息香闻香起马方
- 朱砂酸枣仁乳香散
-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 归脾汤去木香加丹皮山栀方
- 济生归脾汤去木香加丹皮麦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