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粉
《中国药典》:松花粉

【拼音名】Sōnɡ Huā Fěn
【英文名】POLLEN PINI
【来源】本品为松科植物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花粉。春季花刚开时,采摘花穗,晒干,收集花粉,除去杂质。
【性状】本品为淡黄色的细粉。体轻,易飞扬,手捻有滑润感。气微,味淡。
【鉴别】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椭圆形,长45~55μm,直径29~40μm,表面光滑,两侧各有一膨大的气囊,气囊壁有明显的网状纹理,网眼多角形。
【性味】甘,温。
【归经】归肝、脾经。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撒敷患处。
【贮藏】置干燥处,防潮。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松花粉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Sōnɡ Huā Fěn
【来源】为松科植物马尾松或其同属植物的花粉。4~5月开花时,将雄球花摘下,晒干,搓下花粉,除去杂质。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松节"条。
【生境分布】主产浙扛、江苏、辽宁、吉林、湖北等地。
【性状】干燥松花粉为淡黄色的细粉末,用扩大镜观察,呈均匀的小圆粒。体质轻飘,易飞扬,手捻有滑润感,不沉于水。气微香,味有油腻感。以黄色、细腻、无杂质、流动性较强者为佳。
【化学成份】含油脂及色素等。
【炮制】筛去杂质,晒干或烘干。
【性味】甘,温。
①《本草衍义》:"味淡。"
②《纲目》:"甘,温,无毒。"
【归经】《本草经解》:"入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浸酒或调服。外用:干掺或调敷。
【注意】《本草衍义补遗》:"多食发上焦热病。"
【附方】①治风眩头旋肿痹,皮肤顽急:松树始抽花心(状如鼠尾者佳,蒸细,切)二升,用绢囊裹,入酒五升,浸五日,空腹饮三合,再服大妙。(《元和纪用经》松花酒)
②治酒毒发作,头痛目眩,或咽喉闭闷,或下利清水,日数十行,形神萎顿:松花一两(焙),陈皮五钱,川黄连五钱,甘草二钱。俱微炒磨为末,与松花和匀。每早晚各服二钱,白汤调服。(《本草汇言》)
③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便秘:松花粉一钱,冲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④治久痢不止,延及数月,缠绵不净:松花每服三钱,食前米汤调下。(《本草汇言》)
⑤治婴儿湿疹:松花粉一钱,炉甘石粉一钱,鸡卵黄三个。先将鸡卵煮熟,去白取黄,再放金属小锅煎熬,即有卵黄油析出,取油去渣,用此油调松花粉、炉甘石粉涂患部,一至三次(已化脓者无效)。(《健康报》1955年10月28日)
⑥治尿布皮炎:松花粉撒布患处。(《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⑦外伤出血:松花粉外敷伤口。(《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各家论述】《本草经解》:"松花,味甘益脾,气温能行,脾为胃行其津液,输于心肺,所以润心肺也。益气者,气温益肝之阳气,味甘益脾之阴气也。风气通肝,气温散肝,所以除风。脾统血,味甘和脾,所以止血也。可酿酒者,清香芳烈,宜于酒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松花粉
松花粉 知识
松花
- 松花【本草纲目】
- 松花【中药大全】
- 松花《本草崇原》
- 松花《本草分经》
- 松花《本草分经》
- 松花《本草经解》
- 松花《本草经解》
- 松花散方【方剂大全】
- 松花(附)《本草崇原》
- 松花淡菜粥【方剂大全】
- 松花浸酒方(痹证)【百病药酒】
- 松花蛋好吃但不宜多食【膳食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