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

目录
《中药大辞典》白芥子
《中华本草》白芥子
《外治方》白芥子
《本草备要》白芥子
点击打开目录
《本草便读》白芥子
《本草从新》白芥子
《本草撮要》白芥子
《本草分经》白芥子
《本草分经》白芥子
《本草害利》白芥子
《本草害利》白芥子
《本草经解》白芥子
《本草求真》白芥子
《本草新编》白芥子
《本草易读》白芥子
《本草择要纲目》白芥子
《本经逢原》白芥子
《得配本草》白芥子
《雷公炮制药性解》白芥子
《药笼小品》白芥子
《药性切用》白芥子
《玉楸药解》白芥子
《中药学》白芥子
《外科全生集》白芥子
《冯氏锦囊秘录》白芥子
《顾松园医镜》白芥子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大辞典》:白芥子

【出处】《唐本草》

【拼音名】Bái Jiè Zǐ

【别名】辣菜子(《中药志》)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的种子。夏末、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白芥"条。

【生境分布】主产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陕西、山西等地。以安徽、河南产量为大。

【性状】种子呈圆球形,直径1.1~2.5毫米,较黄芥子为大。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光滑。在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及一暗色小点状的种脐。种皮脆薄易压碎,剥去后有薄膜状的胚乳粘着于种皮内表面。胚黄白色,袖质,二子叶相叠,并于中脉处折起呈马鞍状,胚根亦折转而藏于其间。气无,味先觉油样而后微酸,继感辛辣。以个大、饱满、色白、纯净者为佳。

【化学成份】白芥子白芥子甙、芥子碱、芥子酶、脂肪、蛋白质及粘液质。白芥子甙经芥子酶水解,产生异硫氰酸对羟基苄酯(白芥子油),酸性硫酸芥子碱及葡萄糖。酸性硫酸芥子碱经碱性水解可生成芥子酸和胆碱

【炮制】炒白芥子:原药簸尽杂质,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即得。

【性味】辛,温。

药性查药: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平性

药味查药:甘味苦味辛味酸味咸味涩味淡味

①《品汇精要》:"味辛,性温,无毒。"

②姚可成《食物本草》:"辛,热。"

③《本经逢原》:"辛,温,微毒。"

【归经】入肺、经。

①《雷公炮制药性解》:"入肺、胃二经。"

②《本草新编》:"入肝、脾、肺、胃、心与包络之经。"

【功能主治】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①《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口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②陶弘景:"御恶气暴,毒肿流四肢疼痛。"

③孙思邀:"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下七粒。"

④《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

⑤《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⑥《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⑦《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

⑧《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3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

①《本草经疏》:"肺经有热,与夫阴虚火炎,咳嗽生痰者,法在所忌。"

②《本经逢原》:"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附方】①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看何证多,则以所主者为君,余次之。每剂不过三钱,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②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凋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三钱,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

③治翻胃,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

④治伤寒后,肺中风冷,失音不语:白芥子五合(研碎)。用酒煮令半热,带热包裹熨项颈周延,冷则易之。(《圣济总录芥子酒熨方)

⑤治臂痛牵引背胛,或辍或作,由荣卫循行失度,痰滞经络,或似瘫痪:真白芥子、木鳖子各三两(麸炒),没药(另研)、桂心木香各半两。上为末,每服一钱,温酒下。(《妇人良方白芥子散

⑥治湿脚气肿疼无力:白芥子、芸薹子蓖麻子木鳖子(去壳)、白胶香各一两,胡桃五枚(去壳)。上六味,一处捣三千杵,成膏。每用皂子大,摩疼处。(《圣济总录芥子膏

⑦治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简方》)

⑧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本草权度》)

⑨治牙痛:白芥子、舶上莎罗、芸薹子各一两。捣细罗为散。每用一字,如患左边疼,即吹右鼻中,如患右边,即吹左鼻中,仍先净洗鼻中,吹药。(《圣惠方》白芥子吹鼻散

【临床应用】①治疗慢性气管炎

用10%或20%的白芥于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次选2~3穴,每穴注射0.5~1毫升,每日1次,7~10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3~4天。再行第二个疗程。取穴:喘息型以膻中、定喘、肺俞、天突为主,单纯型以天突、中腑、肺俞为主。交替应用。149例患者经1~2疗程,其中单纯型70例,临床治愈10例,显效19例,好转24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75.7%;喘息型79例,临床治愈11例,显效29例,好转2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84.9%。另据157例哮喘型患者的观察结果,有效率为75.8%,显效率为35%。本药对慢性气管炎主要症状和体征的消减都有一定的作用,但从见效的快慢和好转的程度来看,以平喘作用较好,多数患者治疗后痰易吐出,随之气喘明显减轻,以后咳嗽逐步减轻,但无明显消炎作用。

②治疗膝部肿痛

取白芥子(或黑色芥菜子)2两研末,用烧酒黄酒调成糊状,包敷患处,干了就换,以局部发泡为度。治疗两例,均有效。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功效分类

《中华本草》:白芥子

【出处】出自《唐本草》。

【拼音名】Bái Jiè Zǐ

【英文名】White Mustard Seed

【别名】辣菜子

【来源】药材基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 alba L.的种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inapis alba L.

采收和储藏:春播于 7-8月采收,秋播于5月中、下旬采收,待果实大部分出现黄色时割下全株,后熟数日,选晴天晒干,脱出子粒,簸除杂质即可入药,每1hm2产7500kg左右。

【原形态】白芥 一年生或二年生粗壮草本,高40-120cm。茎直立,具纵棱,上部多分枝,被散生白色硬毛。叶互生。质薄,具柄;茎基部叶片大头现状裂或近全裂,宽椭圆形或卵圆形,长6-15cm,宽2-3cm,顶裂片大。有侧裂片l-3对,边缘具疏齿;茎生叶较小,具短柄,向上裂片数渐少。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牛;萼片小4,绿色,直立,披针形或长圆形.基部具爪;雄蕊6,4长2短,长雄蕊长8.5-9.5mm,短雄蕊长6-6.5mm;雌蕊l,子房长柱形,长9-10mm,密被白争长刺毛。长角果圆柱形长2-2.5cm,密被白色硬刺毛,果瓣在种子间缢缩成念珠状,角果先端具扁平剑形的喙。种子近球形,淡黄色。花期4-6月,果期5-7月。

【生境分布】原产于欧洲。我国辽宁、山西、新疆、山东、安徽、四川、云南多有栽培。

【栽培】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1.气候土壤: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宜。

2.整地:在土壤干湿度适度,表土略呈白色时,深耕耙细,至播种前翻耕耙细整平,开设排水沟。育苗移栽的并须作好苗床,以1.4-1.5m宽为宜。

3.苗高3-4cm时,即行匀苗补苗。除草三次。并结合施肥。人畜粪2000-4000斤/亩。

4.种植:在寒露与霜降时,直播或移栽。

5.病虫害防治:对菌核病及白锈病,除在播种时以盐水浸种预防外,初期查喷洒波尔多液,并拔除病株后,撒石灰消毒

【性状】性状鉴别 种子近球形,直径2-2.5mm。表面淡黄白色,光滑,在放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一端具一圆形淡褐色的种脐,浸水中膨胀,去种皮可见2片肥厚的子叶,油质,相互纵向折叠,胚根包藏于其间。气微,味辛辣,粉碎湿润后,有特殊的辛烈臭气。以粒大、饱满、色黄白、纯净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子横切面:最外为1列切向延长的表皮粘液细胞,其外壁向外特化成粘液层;下皮1-2列细胞,壁薄;栅状细胞1列,其内壁和侧壁的胞1列,其内壁和侧壁的 l/2处增厚,外壁菲薄;色素细胞呈颓废状。内胚乳为1列类方形或长方形的细胞,内含糊粉粒,其下方为颓废细胞层。于叶发达,细胞内含糊粉粒和油滴。

【化学成份】种子含芥子油甙(glucosinolate),内有白芥子甙(sialbin)。还含脂肪油,芥子酶,芥子碱(siapine)和赖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组氨酸(histidine)等氨基酸。又含4-羟基苯甲酰胆碱(4-hydroxy benzoylcholine),4-羟基苯甲胺(4-hydroxy benzylamine)。

【药理作用】1.抗菌作用:本品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酵母菌、20种真菌及数十种其它菌株均有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或阳性细菌的有效抑菌浓度为1:10(2)-3×10(2)。白芥子水浸液在试管内对堇色毛菌、许兰氏黄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抗真菌作用。黄芥子甙水解产生甙元芥子油亦具杀菌作用。

2.刺激作用:白芥子甙,本身无刺激作用,遇水后经芥子酶的作用生成挥发性油(白芥子油)。芥子油的主要成分异硫氰酸烯丙酯具刺鼻辛辣味及刺激作用。能使皮肤发红、温暖,甚至引起水泡。

【毒性】本品所含的异硫氰酸苄酯对小鼠、豚鼠、大鼠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76-107,68及72mg/kg,口服的LD50分别为134,81及128mg/kg。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约1g,置硬质试管内,加固体氢氧化钠1粒,酒精灯上灼热,融熔,放冷,加水2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lml,加5%盐酸酸化,即有硫化氢产生,遇新制的醋酸铅试纸,显有光泽的棕黑色。(检查异硫氰甙类)(2)取亚硝基铁氰化钠1小粒,置白瓷板上,加水l-2滴使溶解,加上述样品滤液1-2滴,显紫红色。(检查异硫氰甙类)

【炮制】炒白芥子:原药簸尽杂质,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即得。

【性味】辛;温

药性查药: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平性

药味查药:甘味苦味辛味酸味咸味涩味淡味

【归经】肺;肝;脾;胃;心包经

【功能主治】化痰逐饮;散结消肿。主咳喘痰多;胸满胁痛肢体麻木关节肿痛;湿痰流注;阴肿毒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治喘咳宜敷贴背部肺俞、心俞、膈痰饮

【注意】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且多食昏目、泄气、伤精。

【各家论述】1.《别录》:发汗,主胸膈痰冷上气,面目黄赤。又醋研敷射工毒。

2.陶弘景:御恶气暴风,毒肿流四肢疼痛。

3.孙思邈:治咳嗽胸胁支满,上气多唾者,每日温酒吞七粒。

4.《医学入门》:利胸膈痰,止翻胃吐食,痰嗽上气,中风不语,面目色黄,安五脏,止夜多小便。又治扑损瘀血

5.《纲目》:利气豁痰,除寒暖中,散肿止痛。治喘嗽反胃,痹木脚气,筋骨腰节诸痛。

6.《现代实用中药》:捣烂如泥,外用作皮肤刺激引赤药。

7.《药材资料汇编》:功能暖胃,增进食欲,并可为中毒后之催吐剂。

8.《东北药植志》:大量用可作麻醉剂。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拼音索引:b
打赏中医宝典

相关记载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功效分类

白芥子 知识

中药功效分类

白芥

中药功效分类

芥子

中药功效分类

芥子 知识

中药功效分类

相关中药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主治

相关方剂

    【中医宝典】网站地图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