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麸子
《本草纲目》盐麸子

「释名」五倍、盐肤子、盐梅子、盐坏子、木盐、天盐、叛奴盐、酸桶。
「气味」(子)酸、咸、微寒、无毒。
「主治」生津、降火、化痰、润肺、滋肾,消毒、止痢、收汗,治风湿眼病。盐麸子的树白皮,以水煎服能杀蛔虫,其根白皮加醋煎浓汁含吞,能治骨鲠。有资料说,盐麸子的根能软鸡骨。盐麸子的叶上有虫寄生,即结成五倍子,说见虫部。
引用:《本草纲目》盐麸子
《证类本草》盐麸子

味酸,微寒,无毒。除痰饮瘴疟,喉中热结喉痹,止渴,解酒毒黄胆,飞尸蛊毒,寒热,痰嗽,变白,生毛发。
取子干捣为末食之,岭南人将以防瘴。
叶如椿,生吴、蜀山谷。子秋熟为穗,粒如小豆。上有盐似雪,食之酸咸止渴。一名叛奴盐,(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陈藏器云∶子主头风白屑效。日华子云∶盐麸叶上球子,治中蛊毒,毒药,同。
陈藏器云蜀人为之酸桶。《博物志》云∶酸桶,七月出穗,蜀人谓之主音,穗上有盐着,可人谓之为盐也。
引用:《证类本草》盐麸子

盐
- 盐
- 大盐
- 卤盐
- 绿盐
- 青盐
- 戎盐
- 食盐
- 盐肠
- 盐汤
- 光明盐
- 炼盐丸
- 青盐丸
- 盐半夏
- 盐豉丸
- 盐胆水
- 盐煎散
- 盐津丸
- 治盐哮方
- 茯苓戎盐汤
- 硫附盐矾丸
- 烧盐探吐方
- 乌头煮盐丸
- 开盐酱服药方
- 茯苓白术戎盐汤
- 载盐车牛角上土
- 猪腰青盐杜仲方
- 烧盐灶突墨擦牙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