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
《中药大辞典》:酱

【出处】《别录》
【拼音名】Jiànɡ
【来源】系用面粉或豆类,经蒸罨发酵,加盐、水制成的糊状物。
【化学成份】酱以大豆或面粉为主要原料,每100克酱的一般化学组成如下:
㈠豆瓣酱
水分39克,蛋白质20.9克,脂肪11.2克,碳水化物2克,灰分24.9克,钙245毫克,磷174毫克,铁16.1毫克,硫胺素0.06毫克,核黄素0.78毫克,尼克酸2.1毫克。
㈡甜面酱
水分47克,蛋白质5.8克,脂肪1.2克,碳水化物37克,灰分6.3克,钙32毫克,磷104毫克,铁5.7毫克。
酱是酱油的主要组成部分,故酱油所含成分亦即酱的成分。因此,酱的成分可概括如次:含氮物质有蛋白质、多肽、肽。氨基酸有酪氨酸、胱氨酸、丙氨酸、亮氨酸、脯氨酸,天冬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组氨酸、谷氨酸等;此外,尚有腐胺、尸胺、腺嘌呤、胆碱、甜菜碱、酪醇、酪胺和氨。糖类以糊精、葡萄糖为主,也含少量戊糖、戊聚糖。大豆约含18%脂肪,在制酱过程中,基本上无变化,故酱中所含脂肪,基本上都存于豆瓣中。酱中所含酸类,其挥发者有甲酸、乙酸、丙酸等;不挥发者有乳酸、琥珀酸、曲酸等。其他有机物有乙醇、甘油、维生素、有机色素等;无机物除多量的水、食盐外,尚有随原料带入的硫酸盐、磷酸盐、钙、镁、钾、铁等。
【性味】咸,寒。
①《别录》:"味咸酸,冷利。"
②宁原《食鉴本草》:"味威甘,平,无毒。"
③《纲目》:"面酱咸;豆酱甜;酱豆油、大麦酱、麸酱皆咸甘。"
【归经】入胃、脾、肾经。
①《本草求真》:"入肾。"
②《本草再新》:"入脾、肺、肾三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少阴经。"
②《日华子本草》:"杀一切鱼、肉、菜蔬、草毒;并治蛇、虫、蜂、虿等毒。"
③《纲目》:"酱汁灌入下部,治大便不通;灌耳中,治飞蛾虫蚁入耳;涂猘犬咬及汤火伤灼未成疮者有效;中砒毒,调水服。"
④《本草汇言》:"祛时行暑热、疠毒、瘴气。"
⑤《本草求真》:"解肾热邪。"
【注意】《随息居饮食谱》:"痘痂新脱时食之则瘢黑。"
【附方】①治百药、百虫、百兽之毒损人者:豆酱,水洗去汁,以豆瓣捣烂一盏,白汤调服。再以豆瓣捣烂,敷伤损处。(《方脉正宗》)
②解轻粉毒(服轻粉口破者):以三年陈酱,化水,频漱之。(《濒湖集简方》)
④治人卒中烟火毒:黄豆酱一块。调温汤一碗灌之。(《本草汇言》)
⑤治疬疡:酱汁研石硫黄作泥,以生布揩破,敷疡上。(《救急方》)
⑥治妊娠下血:豆酱二升。漉去汁,熬令燥,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古今录验方》豆酱散)
⑦治妊娠尿血:豆酱一大盏(微焙令干),生干地黄二两。上捣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粥饮调下一钱服之。(《海上方》)
⑧治手足指掣痛不可忍:酱清和蜜,温涂之。(《千金方》)
【各家论述】《本草经疏》:"按酱之品不一,惟豆酱陈久者入药,其味咸酸冷利,故主除热、止烦满及汤火伤毒也。能杀一切鱼、肉、菜蔬,蕈毒,《本经》云杀百药毒者误也。又有榆仁酱,味辛美,杀诸虫,利大小便,心腹恶气;芜荑酱主疗相同。"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酱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1. 陶弘景:酱多以豆作,纯麦者少,今此当是夏者,亦以久久者弥好。又有肉酱、鱼酱,不入药用也。
【拼音名】Jiànɡ
【英文名】a thick sauce made from soya beans, flour etc.
【来源】药材基源:为用大豆、蚕豆、面粉等作原料,经蒸罨发酵,并加入盐水制成的糊状食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beans
【化学成份】酱以大豆或面粉为主要原料,每100g酱的一般化学组成如下;①豆瓣酱:水分39g,蛋白质20.9g,脂肪11.2g,碳水化合物2g,灰分24.9g,钙245g,磷174mg,铁16.1mg,硫胺素(thiamine)0.05mg,核黄素(ribofla -vine)0.78mg,烟酸(nicotinic acid)2.1mg。②甜面酱:水分47g,蛋白质5.8g,脂肪1.2g,碳水化合物37g,灰分6.3g,钙32mg,磷104mg,铁5.7g。酱的成分可概括如次:含氮物质有蛋白质,多肽(polypep-tides),肽(peptides)。氨基酸有酪氨酸(turpsine),胱氨酸(cystine),丙氨酸(alanine),亮氨酸(leucine),脯氨酸(proline),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赖氨酸(lysine),精氨酸(arginine),组氨酸(histid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等;此外,尚有腐胺(putrescine),尸胺(cadaverine),腺嘌吟(adenine),胆碱(choline),甜菜碱(betaine),酪醇(turpspol),酪胺(tyramine)和氨。糖类以糊精、葡萄糖为主,也含少量戊糖、戊聚糖。大豆约合18%脂肪,在制酱过程中,基本上无变化,故酱中所含脂肪,基本上都存在于豆辩中。酱中所含酸类,其挥发者有甲酸、乙酸、丙酸等;不挥发者有乳酸(lact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曲酸(kojic acid)等。其他有机物质有乙醇,甘油,维生素,有机色素等;无机物除多量的水、食盐外,尚有随原料带入的硫酸盐、磷酸盐、钙、镁、钾、铁等。
【性味】咸;甘;平
【归经】胃;脾;肾;肺经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调敷;或化汁涂。内服:适量,汤饮化服。
【注意】《随息居饮食谱》:痘痂新脱时食之则癜黑。
【附方】①治百药、百虫、百兽之毒损人者: 豆酱,水洗去汁,以豆瓣捣烂一盏,白汤调服。再以豆瓣捣烂,敷伤损处。(方脉正宗》)②解轻粉毒(服轻粉口破者): 以三年陈酱,化水,频漱之。 (《濒湖集简方》)③治汤火烧灼未成疮: 豆酱汁敷之。(《肘后方》)④治人卒中烟火毒: 黄豆酱一块。调温汤一碗灌之。(《本草汇言》)⑤治疠疡: 酱汁研石硫磺作泥,以生布楷破,敷疡上。(《救急方》)⑥治妊娠下血: 豆酱二升。漉去汁,熬令燥,末,酒服方寸匕,日五、六服。 (《古今录验方》豆酱散)⑦治妊娠尿血: 豆酱一大盏(微焙令干),生干地黄二两。上捣罗为末,每于食前,以粥钦调下一钱服之。 (《海上方》)⑧治手足指掣痛不可忍: 酱清和蜜,温涂之。(《干金方》)
【各家论述】1.《别录》:主除热,止烦满,杀百药、热汤及火毒。
2.《日华子本草》:杀一切鱼、肉、菜蔬、蕈毒;并治蛇、虫、蜂等毒。
3.《纲目》:酱汁灌入下部,治大便不通;灌耳中,治飞蛾虫吸入耳;涂犬咬及汤火伤灼未成疮者有效;中砒毒,调水服。
4.《本草汇言》:祛时行暑热、病毒、瘴气。
5.《本草求真》:解肾热邪。
【摘录】《中华本草》

- 《本草纲目》酱
- 《本草从新》酱
- 《本草撮要》酱
- 《本草分经》酱
- 《本草蒙筌》酱
- 《本草图经》酱
- 《本草衍义》酱
- 《海药本草》酱
- 《雷公炮炙论》酱
- 《名医别录》酱
- 《食疗本草》酱
- 《食疗本草》酱
- 《食物疗法》酱
- 《新修本草》酱
- 《新修本草》酱
- 《饮食须知》酱
- 《证类本草》酱
- 《千金翼方》酱
- 《千金翼方》酱
- 《冯氏锦囊秘录》酱
- 《饮膳正要》酱
- 《医学入门》酱
相关记载
- 《本草纲目》:酱
- 《雷公炮炙论》:酱
- 《千金翼方》:酱
- 《千金翼方》:酱
- 《食物疗法》:酱
- 《饮膳正要》:酱
- 《新修本草》:酱
- 《新修本草》:酱
- 《食疗本草》:酱
- 《海药本草》:酱
- 《本草衍义》:酱
- 《本草蒙筌》:酱
- 《饮食须知》:酱
- 《冯氏锦囊秘录》:酱
- 《医学入门》:酱
- 《本草图经》:酱
- 《证类本草》:酱
- 《名医别录》:酱
- 《本草分经》:酱
- 《本草撮要》:酱
- 《本草从新》:酱
酱
- 酱【本草纲目】
- 酱【本草纲目】
- 酱【本草纲目】图文版
- 酱《本草从新》
- 酱《本草撮要》
- 酱《本草分经》
- 酱《本草纲目》
- 酱《本草蒙筌》
- 酱《本草图经》
- 酱《本草图经》
- 酱《本草衍义》
- 酱《冯氏锦囊秘录》
- 酱《海药本草》
- 酱《雷公炮炙论》
- 酱《雷公炮炙论》
- 酱《名医别录》
- 酱《千金翼方》
- 酱《千金翼方》
- 酱《食疗本草》
- 酱《食物疗法》
- 酱《食物疗法》
- 酱《新修本草》
- 酱《新修本草》
- 酱《医学入门》
- 酱《饮膳正要》
- 酱《饮食须知》
- 酱《证类本草》
- 酱《证类本草》
- 败酱【本草纲目】
- 败酱【本草纲目】图文版
- 败酱【中药大全】
- 败酱《本草便读》
- 败酱《本草乘雅半偈》
- 败酱《本草乘雅半偈》
- 败酱《本草崇原》
- 败酱《本草崇原》
- 败酱《本草从新》
- 败酱《本草撮要》
- 败酱《本草分经》
- 败酱《本草分经》
- 败酱《本草纲目》
- 败酱《本草经集注》
- 败酱《本草蒙筌》
- 败酱《本草图经》
- 败酱《本草图经》
- 败酱《本草易读》
- 败酱《本草易读》
- 败酱《本草择要纲目》
- 败酱《本草择要纲目》
- 败酱《得配本草》
- 败酱《冯氏锦囊秘录》
- 败酱《雷公炮炙论》
- 败酱《雷公炮炙论》
- 败酱《名医别录》
- 败酱《千金翼方》
- 败酱《神农本草经》
- 败酱《汤液本草》
- 败酱《吴普本草》
- 败酱《新修本草》
- 败酱《药性切用》
- 败酱《药征续编》
- 败酱《药征续编》
- 败酱《医学入门》
- 败酱《长沙药解》
- 败酱《长沙药解》
- 败酱《证类本草》
- 败酱《证类本草》
- 豆酱《本草求真》
- 豆酱《本草求真》
- 酱瓜【中药大全】
- 酱瓜《本草求真》
- 酱瓜《本草求真》
- 酱头【中药大全】
- 蒟酱【中药大全】
- 酸酱《神农本草经》
- 酸酱《医学入门》
- 甜酱《药性切用》
- 败酱草【全草类中药】
- 败酱草【中药大全】
- 败酱草《本经逢原》
- 败酱草《中药学》
- 败酱茶《茶饮保健》
- 败酱散【方剂大全】
- 败酱汤【方剂大全】
- 败酱汤《备急千金要方》
- 败酱饮【方剂大全】
- 豆酱散【方剂大全】
- 隔酱灸《中医词典》
- 酱归茶《茶饮保健》
- 酱明茶《茶饮保健》
- 蒟酱叶【中药大全】
- 芜荑酱【本草纲目】
- 芜荑酱【中药大全】
- 岩败酱【中药大全】
- 榆仁酱【本草纲目】
- 榆仁酱【中药大全】
- 白花败酱【中药图谱】
- 败酱冰茶《茶饮保健》
- 败酱草膏【方剂大全】
- 败酱草散【方剂大全】
- 败酱治病《趣味中医》
- 败酱治病《趣味中医》
- 灌耳酱汁【方剂大全】
- 黄花败酱【中药图谱】
- 酱〈温〉《食疗本草》
- 酱蜜涂方【方剂大全】
- 狭叶败酱【中药大全】
- 香菇豆酱《保健药膳》
- 香菇豆酱《保健药膳》
- 异叶败酱【中药图谱】
- 御酱铁雀《保健药膳》
- 御酱铁雀《保健药膳》
- 败酱草简介【中药基础】
- 败酱归芍茶《茶饮保健》
- 败酱秦皮茶《茶饮保健》
- 苓薏败酱汤【方剂大全】
- 木耳红枣酱《保健药膳》
- 木耳红枣酱《保健药膳》
- ?(音矩)酱《证类本草》
- ?(音矩)酱《证类本草》
- 花生酱治失眠【其他类偏方】
- 菊花京酱肉丝【膳食养生】
- 开盐酱服药方《回生集》
- 败酱草治扁平疣【中药偏方秘方】
- 寒凉药之败酱草【中药基础】
- 金钱败酱茵陈茶《保健药膳》
- 金钱败酱茵陈茶《保健药膳》
- 霉酱色苔舌总论《伤寒舌鉴》
- 霉酱色苔舌总论《伤寒舌鉴》
- 蒜酱来消除蛲虫【中药用法】
-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剂大全】
- 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悬解》
- 薏苡附子败酱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银翘红酱解毒汤【方剂大全】
- 败酱草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别】
- 败酱草的炮制方法【中药炮制】
- 橘皮酱预防多种病【中医食疗药食同源】
- 咽部苹果酱样结节【症状大全】
- 养生酱菜风行日本【中医养生偏方】
-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伤寒杂病论》
-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医宗金鉴》
- 薏苡仁附子败酱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油盐酱醋也可养生【膳食养生】
- 黑米酱排的养生做法【膳食养生】
- 尿色酱红或呈酱油色【症状大全】
- 番茄制酱更适合老人食用【老年饮食】
- 糖米油盐酱醋茶美容之谜【中医食疗美容食疗】
- 吃酱油会使疤痕颜色加深?【皮肤病痤疮】
- 过半数酱腌菜含高倍致癌物【肿瘤癌症常识】
- 麻酱拌茄子治疗“少白头”【中医食疗美容食疗】
- 孕前食芝麻酱可防胎儿畸形【准备怀孕】
- 据媒体报道养生酱菜风行日本【中医养生偏方】
-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推论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推论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酱 知识
- 败酱片【中医知识】
- 蒟酱的功效【中医知识】
- 乌梅败酱方【中医知识】
- 紫草败酱汤【中医知识】
- 花生酱治失眠【中医知识】
- 菊花京酱肉丝【中医知识】
- 如何购买酱油【中医知识】
- 败酱草治病验方【中医知识】
- 酱油优劣的判断【中医知识】
- 夏季忌生食酱油【中医知识】
- 小儿拉“果酱”【中医知识】
- 怎样选购酱卤肉【中医知识】
- 酱菜能调理肠道吗?【中医知识】
- 油盐酱醋亦影响药效【中医知识】
- 自制红果酱能降血脂【中医知识】
- 凉拌菜最好用佐餐酱油【中医知识】
- 品味鱼子酱享受尊贵美食【中医知识】
- 糖米油盐酱醋茶美容之谜【中医知识】
- 重用败酱草治前列腺增生【医案心得】
- “少白头”麻酱拌茄子治疗【中医知识】
- 酱油真的是不健康食品吗?【中医知识】
- 麻酱拌茄子治疗“少白头”【中医知识】
- 鱼油酱油可降低心脏病风险【中医知识】
- 据媒体报道养生酱菜风行日本【中医知识】
- 每天三碗酱汤驱除乳癌利健康【中医知识】
- 烧烫伤应急不能依赖牙膏和酱油【中医知识】
- 含植物固醇的蛋黄酱能降低胆固醇【中医知识】
- 彩印托盘纸有毒直接蘸酱吃薯条不安全【中医知识】
- 美研究表明花生酱混合物可治儿童营养不良【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