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巴
《本草便读》葫芦巴

引用:《本草便读》葫芦巴
《本草蒙筌》葫芦巴

味苦、气温。纯阳。无毒。《本经》云∶乃番国萝卜子也。原本产诸胡地,今亦莳于岭南。春月生苗,夏间结子。子作细荚,至秋采收。得桃仁、大茴香,治膀胱疝气效;(三味麸炒,各等分,研末,半以酒糊丸,半为散,每用五七十丸,盐汤下,散以热米饮调下,与丸子相间,空心服,日各一、二服,即效。)得硫黄、黑附子,疗肾脏虚冷佳。驱胀满腹胁中,退青黄面颊上。
引用:《本草蒙筌》葫芦巴
《本草衍义》葫芦巴

引用:《本草衍义》葫芦巴
《本草择要纲目》葫芦巴
《得配本草》葫芦巴

引用:《得配本草》葫芦巴
《雷公炮制药性解》葫芦巴

引用:《雷公炮制药性解》葫芦巴
《汤液本草》葫芦巴
《证类本草》葫芦巴

(葫芦巴_图片)
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 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出广州并黔州。春生苗,夏结子,子作细荚,至秋采。今人多用岭南者。
(新定)
今据广州所供图画,收附草部下品之末;而或者云∶葫芦巴,蕃萝卜子也。当附芦菔之次。
补骨脂,徐表《南州记》云∶是韭子也,亦不附于菜部。今之所附,亦其比也。
图经曰∶葫芦巴,生广州,或云种出海南诸蕃,盖其国芦菔子也。舶客将种莳于岭外亦生,然不及蕃中来者真好。春生苗,夏结子,作荚,至秋采之。今医方治元脏虚冷气为最要。
然《本经》不着,唐以前方亦不见者,盖是出甚近也。与附子、茴香、硫黄、桃仁尤相宜,兼治膀胱冷气。
衍义曰∶葫芦巴,《本经》云∶得 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尝合,唯桃仁麸炒,各等分,半以酒糊丸,半为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盐酒下。散以热米饮调下,与丸子相间,空心服。日各一、二服。
引用:《证类本草》葫芦巴
《中药学》葫芦巴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豆科植物葫芦巴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苦,大温。入肾经。
【功效】温肾阳,逐寒湿。
【临床应用】用于肾脏虚冷,命门火衰,疝气,偏坠,寒湿脚气等症。
本品能补命门之火,壮元阳而治虚冷,对肾脏虚寒、命门火衰,可与附子、硫黄配合,作丸剂服;治小肠疝气、寒湿脚气,与小茴香等配伍应用。
【处方用名】葫芦巴、胡芦巴,(晒干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
【方剂举例】葫芦巴丸《和剂局方》:葫芦巴、小茴香、巴载天、川乌、楝实、吴萸。治小肠疝气。
【文献摘录】《嘉佑本草》:「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得怀香子、桃仁,治膀胱气,甚效。」
《本草纲目》:「治冷气疝瘕,寒湿脚气。」
引用:《中药学》葫芦巴
《冯氏锦囊秘录》葫芦巴

葫芦巴
葫
葫芦
芦
- 芦
- 瓠芦
- 黎芦
- 藜芦
- 漏芦
- 芦菔
- 芦根
- 芦荟
- 芦火
- 芦笋
- 爪芦
- 白芦根
- 参芦散
- 皋芦叶
- 胡芦巴
- 胡芦芭
- 藜芦膏
- 藜芦根
- 藜芦丸
- 漏芦茶
- 漏芦散
- 漏芦汤
- 芦根茶
- 芦根汤
- 芦根饮
- 芦荟茶
- 芦荟散
- 芦荟丸
- 芦君茶
- 芦麦茶
- 芦中虫
- 木黎芦
- 木藜芦
- 人参芦
- 消芦散
- 郁芦茶
- KT芦叶
- 大芦荟丸
- 芦荟星茶
- 芦火竹火
- 奶油芦笋
- 生芦根粥
- 葱白芦根汤
- 当归芦荟丸
- 江中采出芦
- 九味芦荟丸
- 藜芦甘草汤
- 漏芦连翘汤
- 芦根代茶饮
- 芦根竹茹粥
- 芦荟夏术茶
- 芦荟消疳饮
- 芒果芦根茶
- 木通漏芦茶
- 千金漏芦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