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三棱
《中药大辞典》:黑三棱

【拼音名】Hēi Sān Lénɡ
【来源】为黑三棱科植物黑三棱的干燥块茎。
【性味】苦、平、无毒。
【功能主治】1、症瘕鼓胀,用三棱根切一石,加水五石煮成三石,去渣,再煮,得汁三培。隔水明显成膏,浓如稠糖。每天早晨服一小匙,酒送下。又方:荆三棱、青皮、陈皮、木香各半两,肉豆蔻、槟榔各一两,硇砂二钱,共研为末,加糊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姜汤送下。
2、痃癖(胁下坚块如石)。用荆三棱(炮)一两、川大黄一两,共研为末,加醋熬成膏。每日服一匙,空心服,生姜、桔皮汤送下。
3、小儿气癖。用三棱煮汁给授乳的母亲吃,也把少量给小儿吃。小儿新生百日及十岁以下,无论 热痃癖等,服此药都有效。
4、反胃恶心,药食不下。用荆三棱(炮)一两、生丁香三分,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开水送下。
5、乳汁不下。用荆三棱三个,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洗奶(乳房),取汁出为度。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黑三棱

【出处】三棱始载于《本草拾遗》,涉及的种类较多。
1.《开宝本草》所谓形如鲫鱼而体重的为“京三棱”,是指黑三棱科植物;而所谓形如乌梅而体轻的“黑三棱”,却是指莎草科植物(Scirpus yagara Ohwi)。
2.《纲目》云:“三棱多生荒废陂池湿地,春时丛生,夏秋抽高茎,茎端复生数叶,开花六七枝,花皆细碎成穗,黄紫色,中有细子。其叶茎花实俱有三棱。”所指及附图均为本种。
【拼音名】Hēi Sān Lénɡ
【别名】三棱、泡三棱。
【来源】药材基源:为莎草科植物荆三棱的块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cirpus yagara Ohwi[Scirpus maritimus C.B.Clarke]
采收和储藏:秋季采挖,除去根茎及须根,洗净,或削去外皮晒干。
【原形态】荆三棱,多年生草本,高70-120cm。匍匐根茎粗而长,顶端生球状快蔓。秆高大,粗壮,锐三棱形。叶秆生;叶片线形,长20-40cm,宽5-10mm,稍坚挺,叶鞘长达20cm。叶状苞片3-5,长于花序;聚伞花序不分枝;小穗卵状长圆形,锈褐色,长10-18mm,宽5-8mm,密生多数花;鳞片长圆形,长约8mm,有1脉,背面上部有短柔毛,先端略有撕裂状缺刻,有长2-3mm的芒;下位刚毛6,几与小坚果等长,有倒刺;雄蕊3,花药线形,长约4mm;花柱细长,柱头3,少为2。小坚果三棱状倒卵形,长约3mm,熟时黄白色或黄褐色,表面有细网纹。花、果期5-7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生于湖、河浅水中和水湿地。
资源分布: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西南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河南、湖北等地。
【性状】1.性状鉴别:块茎呈近球形,长2-3.5cm,直径2-3cm,表面棕黑色,凹凸不平,有少数点状须根痕;去外皮者下端略呈锥形,黄白色或灰白色,有残存的根茎疤痕及未去净的外皮黑斑,并有刀削痕。质轻而坚硬,难折断,入水中漂浮于水面,稀下沉。碎断面平坦,黄白色或棕黄色。气微,味淡,嚼之微辛、涩。以个大、坚实者为佳。
2.显微鉴别:2.1.块茎横切面:皮层为通气组织,多被削去,偶有残存。近内皮层外侧有2-3层厚壁细胞环带,棕色或暗棕色,细胞壁木化。内皮层细胞增厚呈马蹄形。中柱鞘纤维1列或成束与小型维管束相间排列,中柱薄壁细胞类多角形,含微小的淀粉粒,直径不及lμm,维管束周木型或外韧型,在薄壁组织中散有分泌细胞。
2.2.粉末特征:灰棕色。
2.2.1.厚壁细胞单个散在、两个并列或成片,黄棕色、绿棕色、黄绿色或淡黄色,多呈长条形,少数类圆形或长圆形,边缘多不规则波状凹凸或有短分枝,有的较平整,长15-216μm,直径7-34μm,壁厚4-16μm,非木化或微木化,纹孔细小,孔沟短而密,壁极厚者胞腔不明显。
2.2.2.木化薄壁细胞呈类长方形或长椭圆形,两端平钝或斜尖,长77-125μm,直径14-32μm,壁厚4-7μm,连珠状。
2.2.3.导管傍薄壁细胞呈长条形,长18-180μm,直径5-18μm,壁厚2-4μm,连珠状,微木化。
2.2.4.分泌细胞呈类圆形,直径23-36μm,壁稍厚,内含棕色物。
2.2.5.薄壁细胞呈多角形或类圆形,直径22-81μm,壁厚2-5μm,非木化,有的可见纹孔及孔沟。
2.2.6.木纤维多成束,黄色,细长,末端渐尖,长72-288μm,直径7-18μm,壁厚3-5μm,微木化,孔沟较稀疏。另可见内皮层细胞和梯纹、网纹导管。
【化学成份】含白桦脂醇(betulin)和甘露醇(mannitol)。
【性味】味辛;苦;性平
【归经】肝;脾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4.5-9g。
【注意】体虚、血枯经闭及孕妇禁服。
1.《陕甘宁青中草药选》:“脾虚无瘀滞者忌用,孕妇禁用。”2.南药《中草药学》:“体虚者忌用。”
【各家论述】论黑三棱功用特点了:李时珍:“三棱能破气散结,故能治诸病。其功可近于香附而力峻,故难久服。按戴原礼《证治要诀》云:有人病症癖腹胀,用三棱、莪茂,以酒偎煎服之,下一黑物如鱼而愈也。”(《纲目》)
【备注】【集解】1.《本草图,经》:“今三棱,荆湘江淮水泽之间皆有。叶如莎草,极长,茎三棱如削,大如人指,高五六尺,茎端开花,大体皆如莎草而大,生水际及浅水中。苗下即魁,其傍有根横贯,一根则连数魁,魁上发苗。采时断其苗及横根,形扁长如鲫鱼者,三棱也。根末将尽,一魁末发苗,小圆如乌梅者,黑三棱也。又根之端钩屈如爪者,为鸡爪三棱。皆皮黑肌白而至轻。三者本一物,但力有刚柔,各适其用。因其形为名,如乌头、乌喙,云母、云华之类,本非两物也。今人乃妄以凫茨、香附子为之。又本草谓京三棱,形如鲫鱼,黑三棱形如乌梅而轻。今红蒲根至坚重,刻削而成莫知形体,又叶扁茎圆,不复有三棱处,不知何缘名三棱也。今三棱皆独傍引二根,无直下很。其形大体多亦如鲫鱼。”2.《救荒本草》:“黑三棱,旧云河、陕、江、淮、荆、襄间皆有之。今郑州贾峪山洞水边亦有。苗高三四尺,叶似菖蒲叶而厚大,背皆三棱剑脊,叶中撺葶,葶上结实,攒为刺球,状如楮挑样而尖,颗瓣甚多。其颗瓣形似草决明子而大,生则青,熟则红黄色。根状如乌海而颇大,有须,蔓延相连,比京三棱体微轻。其葶味甜,根味苦,采嫩葶剥去粗皮、渫熟。油盐调食。”
【摘录】《中华本草》

黑三棱
三棱
- 三棱【中草药图片】
- 三棱【中药大全】
- 三棱《本草便读》
- 三棱《本草分经》
- 三棱《本草求真》
- 三棱《本草易读》
- 三棱《本草易读》
- 三棱《本草择要纲目》
- 三棱《本草择要纲目》
- 三棱《雷公炮制药性解》
- 三棱《汤液本草》
- 三棱《药鉴》
- 三棱《药鉴》
- 三棱《玉楸药解》
- 三棱《中药炮制》
- 京三棱《本草撮要》
- 京三棱《本草蒙筌》
- 京三棱《本草图经》
- 京三棱《本草图经》
- 京三棱《冯氏锦囊秘录》
- 京三棱《顾松园医镜》
- 京三棱《医方考》
- 京三棱《医学入门》
- 京三棱《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京三棱《证类本草》
- 京三棱《证类本草》
- 荆三棱【本草纲目】
- 荆三棱【本草纲目】图文版
- 荆三棱【中药大全】
- 荆三棱【中药图谱】
- 荆三棱《本草备要》
- 荆三棱《本草乘雅半偈》
- 荆三棱《本草乘雅半偈》
- 荆三棱《本草从新》
- 荆三棱《本草纲目》
- 荆三棱《本经逢原》
- 荆三棱《得配本草》
- 荆三棱《药笼小品》
- 荆三棱《药笼小品》
- 荆三棱《中药学》
- 三棱草【中药大全】
- 三棱煎【方剂大全】
- 三棱煎《妇人大全良方》
- 三棱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三棱散【方剂大全】
- 三棱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三棱汤《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三棱丸【方剂大全】
- 三棱丸《博济方》
- 三棱丸《博济方》
- 三棱丸《是斋百一选方》
- 三棱针《中医词典》
- 草三棱根《证类本草》
- 京三棱方【方剂大全】
- 京三棱散【方剂大全】
- 京三棱散《妇人大全良方》
- 京三棱汤【方剂大全】
- 京三棱丸【方剂大全】
- 荆三棱散【方剂大全】
- 三棱煎丸【方剂大全】
- 三棱煎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三棱煎圆【方剂大全】
- 三棱马尾【中药大全】
- 小三棱煎《博济方》
- 小三棱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鳖甲三棱丸【方剂大全】
- 柴胡三棱饮【方剂大全】
- 陈米三棱丸【方剂大全】
- 醋煮三棱丸【方剂大全】
- 二香三棱丸【方剂大全】
- 厚朴三棱丸【方剂大全】
- 京三棱煎丸【方剂大全】
- 荆三棱煎丸【方剂大全】
- 六味三棱丸【方剂大全】
- 木香三棱丸【方剂大全】
- 三棱消积丸【方剂大全】
- 三棱消积丸《内外伤辨》
- 三棱消积丸《脾胃论》
- 三棱消积丸《脾胃论》
- 三棱针疗法【器具技法】
- 三棱针疗法《中医刺灸》
- 三棱针疗法《中医刺灸》
- 宣明三棱汤《仁术便览》
- 沉香三棱煎丸【方剂大全】
- 京三棱鳖甲丸【方剂大全】
- 三棱、莪术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三棱、莪术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三棱种植技术【中药种贮】
- 三棱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别】
- 活血化瘀药之三棱【中药基础】
- [针灸]三棱针疗法【中医针灸技术】
- 隐斜视的三棱镜矫正【五官眼科斜视】
- 三棱镜是怎么矫正斜视的【五官眼科斜视】
- 排卵期子宫出血方三温经三棱煎【月经病偏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