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
《本草纲目》槟榔

「释名」宾门、仁频、洗瘴丹。
「气味」苦、辛、温、涩、无毒。
「主治」
1、痰涎为害。用槟榔为末,每服一钱,开水送下。
2、口吐酸水。用槟榔四两、桔皮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一匙,空心服,生蜜汤调下。
3、伤寒胸闷。用槟榔、枳实,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黄连煎汤送下。
7、大小便秘。用槟榔为末,蜜汤调服二钱。或以童便、葱白同煎服亦可。
8、小便洒痛。有用面煨槟榔、赤芍药各半两为还想,每取三钱,以灯心水煎好,空心服下。一天服二次。
9、肠寄生虫。用槟榔十多枚,研为末,先以水二升半煮槟榔皮至一升,调末一匙,空心服。经一天,有虫排出,如未排尽,可再次服药。又方:槟榔半两,炮过,研为末,每服二钱,以葱、蜜煎汤调服。
10、口吻生疮。用槟榔烧过。研末,加轻粉敷搽。
11、耳出脓。用槟榔末吹耳内。
引用:《本草纲目》槟榔
《本草备要》槟榔

泻气,行水,破胀,攻坚
苦温破滞,辛温散邪。泻胸中至高之气,使之下行。性如铁石,能坠诸药至于极下。攻坚去胀,消食行痰,下水除风,杀虫醒酒。
治痰癖症结,瘴疠疟痢,水肿香港脚(香港脚冲心,尤须用之,童便、姜汁温酒调服)。治大、小便气秘,里急后重(同木香用,木香能利气)。过服则损真气(岭南多瘴,以槟榔代茶,其功有四∶醒能使醉,醉能使醒,饥能使饱,饱能使饥。然泄脏气,无瘴之地忌用)。
鸡心尖长,破之作锦纹者良(程星海曰∶阴毛生虱,也鲜良方,以槟榔煎水洗,即除。
又方,以心红擦之亦好)。
引用:《本草备要》槟榔
《本草便读》槟榔

槟榔图片
破至高之气.消积消痰.攻下极之邪.入肠入胃.杀虫截疟.味则辛苦而温.降气宽胸.性则坚刚而峻.香港脚沉寒可引导.瘴邪蓄饮藉消除.(槟榔有两种.一种形尖长.谓之尖槟榔.又名鸡心槟榔.一种形圆扁.谓之大腹槟榔.即大腹子也.性味主治虽同.而尖者为胜.其性苦辛而温.其质坚刚而峻.降一切气.破一切滞.气降则痰行水消.滞破则积除食化.由是推之.则疝气香港脚均可愈.胸膈可宽.虫患瘴毒尽除耳.此物专主降气.凡一身脏腑之气.凝滞不宣者.皆可用之.不必拘拘乎入肠与胃也.)
引用:《本草便读》槟榔
《本草乘雅半偈》槟榔

(别录中品)
右迁环位,槟榔两得之矣。岁次玄枵,月旅蕤宾,五月律也。
【气味】苦辛涩温,无毒。
【核】曰∶出南海、交州、广州,及昆仑,今领外州郡皆有。子状非凡,木亦特异。初生似笋,渐积老成,引茎直上,旁无枝柯,本末若一,其中虚,其外坚,皮似青桐而浓,节似菌竹而概。大者三围,高者九丈。叶生木端,似甘蕉棕榈辈。条分岐破,三月叶中起房,刺若棘,遂自折裂。擢穗缀实,凡数百枚,大似桃李,至夏乃熟,连壳收贮,入北者,灰煮焙干,否则易于腐败。真罗山疏云∶一种山槟榔,名 子,生日南,木似棕榈而小,与槟榔同状。一丛十余干,一干十余房,一房数百子。子长寸许。五月采之,味近甘苦。一种猪槟榔,大而味涩,核亦大,即大腹子也。修事用白槟,存坐稳正,心坚锦文者最佳。刮去底,胜瘴也。
先人云∶无枝直上,此从甲而乙,从乙而丙,生长炎方,色白味涩,谓有金气杂之,西南偏隅故也。故其气前往,有右迁之象焉。又云∶气胜机速,四气咸宜。然于脾土为最亲切,运用迭行,尸虫何地安立耶?又云∶性与物反,上者能使之下,下者能使之上;又不是径上,亦不是径下。
【 】曰∶说文云∶向阳者槟;向阴者榔。雷公云∶头圆矮毗者榔;形尖紫文者槟。则槟与榔,各以其形而为向道矣。盖槟谐宾。书云∶寅宾日出,道阳使丽养万物也。志云∶蕤宾律名,道阴使续养万物也。是槟独为升阳之兆,升阴之始矣。而榔谐郎;郎者亭署,言花秀房中,子结房外,其擢穗似黍,其缀实似谷,亭亭若署列之犹郎耳。顾本大者三围,干高者九丈,末不小,本不大,下不倚,上不倾,干直概节,外劲中空,叶丛木上,房系叶下,步其林则寥朗,芘其阴则萧疏,与竟直上行者不同类。谓其概节如候,渐积而成允升者也。
故高者抑之,如奔豚之上逆,香港脚之冲心,忽忽眩冒而巅疾也。下者举之,如泻利之后重,清气之下沉,胸痛引背,下则两胁 满也。有余者平之,如水饮之留癖,症瘕之坚积,胸腹痞满燥实也。不足者辅之,如脏形之劳极,三焦之 阖,脾土萎黄,饮食不能为肌肤也。阖者开之,如脏腑之壅滞,窍节之窒塞,五膈反胃,水谷不纳也。开者阖之,如飧泄之肠 ,吐呕之涌逆,霍乱自汗,烦闷欲死也。醉者醒之,惺然顿释也。醒者醉之,熏然颊赤也。饥者饱之,充然气盛也。饱者饥之,豁然气散也。乃若杀三虫,驱伏尸,灭寸白,逐诸虫伏匿百骸,致病久不瘥,变生惊奇形证者,道以丽继万物之生阳,反乎向晦幽深之死阴耳。
引用:《本草乘雅半偈》槟榔
《本草从新》槟榔

泻气行水、破胀攻坚.
苦温破滞.辛温散邪.泻胸中至高之气.使之下行.性如铁石.能坠诸药.至于下极.
攻坚去胀.消食行痰.下水除风.醒酒杀虫.治痰癖症结.瘴疠疟痢.水肿香港脚.(香港脚冲心者、尤须用之、童便姜汁、温酒调服.)大小便气秘.里急后重.(或同木香调气、或同黄芩、枳壳宽肠.)坠诸气至于下极.气虚下陷者.所当远避.岭南多瘴、以槟榔代茶、损泄真气、所以居人多病少寿.)鸡心尖长.破之作锦纹者良.(阴毛生虱、煎水洗之、即除.)忌火.耳出脓、槟榔末吹之、游丹从脐起者、槟榔末、醋调敷之.)
引用:《本草从新》槟榔
《本草撮要》槟榔

味苦辛.入手足阳明经.功专宣利脏腑壅滞.得枳实治伤寒痞满.得木瓜治香港脚冲心.得橘皮治金疮恶心.得木香调气.得黄芩、枳壳宽肠. 耳出脓为末吹之.游丹从脐起者以醋调末涂之.阴毛生虱.煎水洗即效.气虚下陷者勿服.
引用:《本草撮要》槟榔
《本草分经》槟榔
《本草害利》槟榔

〔害〕能坠诸气,至于下极,气虚下陷者,所当远避。如脾胃虚,虽有积滞者不宜用。
下利非后重者不宜用。心腹痛无留结及非虫积者勿用。疟非山岚瘴气者不宜用。凡病属阴阳两虚,中气不足,而非肠胃壅滞,宿食胀满者,悉在所忌。多食亦发热。岭南多瘴,以槟榔代茶,损泄真气,所以居人多病少寿。
〔利〕苦辛温,入脾、胃、大肠三经。降至高之气,疏后重之急,攻痰癖,去肿胀,消食积而治疟,疗香港脚而杀虫,辛能破气,苦能杀虫。
〔修治〕浸透切片,近时方药,亦有以火煨焙用。然出生白槟榔,须本境可得,若他处者,必经煮熏,安得生者耶?
引用:《本草害利》槟榔
《本草经解》槟榔

气温.味苦辛涩.无毒.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伏尸.疗寸白.槟榔气温.禀天春升之木气.入足厥阴肝经.味苦辛涩无毒.得地南火西金之燥味.入手少阴心经、足阳明燥金胃经、手阳明燥金大肠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足阳明为水谷之海.气温则行.味辛则散.故主消谷逐水.手阳明为传导之官.消化不尽.则水谷留滞.变成痰癖.槟榔温辛.具消谷之才.苦泄有下降之德.所以主之也.三虫伏尸寸白.皆湿热所化之虫也.辛则散.涩则燥.苦则杀虫.故主以上诸虫也.
【制方】
槟榔同川莲、扁豆、莲肉、橘红、红曲、白芍、乌梅、葛根、枳壳.治痢下后重.同雷丸、使君子、白芜荑、芦荟、肉蔻、胡黄连.治小儿疳蛔.同楝根、鹤虱、锡灰、苡仁根、贯仲、乌梅.治一切寸白虫.同茅术、草果、青皮、甘草.治瘴疟.
引用:《本草经解》槟榔
《本草经集注》槟榔

味辛,温,无毒。主治消谷,逐水,除痰 ,杀三虫,去伏尸,治寸白。生南海。
此有三、四种∶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涩,核亦大;尤大者,名楮槟榔,作药皆用之。又小者,南人名 子,世人呼为槟榔孙,亦可食。(《新修》一三四页,《大观》卷十三,《政和》三一九页)
引用:《本草经集注》槟榔
《本草蒙筌》槟榔

味辛、苦,气温。味浓气薄,降也,阴中阳也。无毒。岭南州郡,俱各有生。形类鸡心尖长,性如铁石沉重。存坐正稳,中实不虚。破有锦纹,此品方妙。逐水谷,阴痰 ,止心痛,杀三虫。治后重如神,坠诸气极下。专破滞气下行,若服过多,又泻胸中至高气也。
(谟)按∶槟榔服之,苦以破滞气,辛以散邪气。久服则损真气,多服则泻至高之气。
较诸枳壳、青皮,此尤甚也。夫何岭南烟瘴之地,平居无病之人,朝夕如常猛噬?云∶可辟除山岚瘴气之疾。习以成俗,至今为然。吾儒有仕于彼者,亦随其俗而噬之,使一身冲和胃气,竟常被其耗析矣。正所谓非徒无益而反害之,因习之弊,死而无悔者焉!罗谦甫曰∶无病服药,如壁里安鼠,诚哉是言也!尝闻用药如用兵,朝廷不得已而行之,以御寇尔。若无寇可平,而无故发兵,不惟空费粮饷,抑且害及无辜。戒之!戒之!
引用:《本草蒙筌》槟榔
《本草求真》槟榔

槟榔(专入肠胃)辛苦而温。书何言其至高之气。彼独能泻。使之下行以至于极。以其味苦主降。性如铁石之重。故尔有坠下之力耳。是以无坚不破。无胀不消。无食不化。无痰不行。无水不下。无气不除。无虫不杀。(如阴毛住虱。用此煎水以洗。)无便不开。(凡开二便药内。多有用此。)故凡里急后重。(同木香用。)岚瘴疠疟。(如达原饮治疫用此。)并水肿脚气。酒醉不醒。无不因其苦温辛涩之性。以为开泄行气破滞之地耳!至书所云饱能使之饥。醉能使之醒者。以其能下气也。饥能使之饱。醒能使之醉者。以槟榔必用 叶裹嚼。叶气味辛温。得此能除中外之气。以散瘴疠之邪也。(岭南瘴地。多以槟榔代茶。)然非瘴之地。不可常服。恐其能泄真气耳!鸡心尖长。劈之作锦纹者良。(时珍云。峤南地热。四时出汗。人多黄瘠。食之则脏气疏泄。一旦病瘴。不敢发散攻下。岂尽气候所致?槟榔盖亦为患。殆未思耳。又朱晦庵槟榔诗云。忆昔游南日。初尝面发红。药囊知有用。茗碗讵能同。蠲疾收殊效。修真录异功。三彭如不避。縻烂七非中。亦以其治疾杀虫之功。而不满其代茶之俗也。)
引用:《本草求真》槟榔
《本草图经》槟榔

槟榔图片,生南海,今岭外州郡皆有之。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无枝,皮似青桐,节如桂竹;叶生木巅,大如 头,又似甘蕉叶;其实作房,从叶中出,旁有刺若棘针,重叠其下;一房数百实,如鸡子状,皆有皮壳,肉满壳中,正白。味苦、涩,得扶留藤与瓦屋子灰同咀嚼之,则柔滑而甘美。岭南人啖之,以当果实。其俗云∶南方地温,不食此无以祛瘴 。其实春生,至夏乃熟,然其肉极易烂,欲收之,皆先以灰汁煮熟,仍火焙熏干,始堪停久。此有三、四种∶有小而味甘者,名山槟榔;有大而味涩核亦大者,名猪槟榔;最小者名 子。
其功用不说有别。又云尖长而有紫纹者名槟,圆而矮者名榔。槟力小,榔力大。今医家不复细分,但取作鸡心状,存坐正稳,心不虚,破之作锦纹者为佳。其大腹所出,与槟榔相似,但茎、叶、根、干小异,并皮收之,谓之大腹槟榔。或云槟榔极难得真者,今贾人货者多大腹也。
引用:《本草图经》槟榔
《本草新编》槟榔

槟榔,味辛、苦,气温,降,阴中阳也,无毒。入脾、胃、大肠、肺四经。消水谷,除痰癖,止心痛,杀三虫,治后重如神,坠诸气极下,专破滞气下行。若服之过多,反泻胸中至高之气。善消瘴气,两粤人至今噬之如始。古人疑其耗损真气,劝人调胃,而戒食槟榔。此亦有见之言,然而非通论也。岭南烟瘴之地,其蛇虫毒瓦斯,借炎蒸势氛,吞吐于山巅水溪,而山岚水瘴之气,合而侵人,有立时而饱闷晕眩者。非槟榔口噬,又何以迅解乎。天地之道,有一毒,必生一物以相救。槟榔感天地至正之气,即生于两粤之间,原所以救两粤之人也。
况此物降而不升,虽能散气,亦不甚升,但散邪而不散正,此两粤之人所以长服而无伤。至身离粤地,即不宜长服,无邪可散,自必损伤正气矣。
或问槟榔乃消瘴之物,似宜止治瘴气,何以治痢必须?曰∶槟榔虽可治痢,亦只宜于初起,而不宜于久痢也。痢无止法,用槟榔,所以下其积秽也,故初起之痢断须用之。痢久则肠中无积秽之存,若仍如初痢之治法,则虚者益虚,而痢者益痢矣,是久痢断不可用槟榔也。然吾以为初痢亦不可纯用槟榔,用当归、白芍为君,而佐之槟榔,则痢疾易痊,而正气又复不损,实可为治痢之权衡也。
或疑槟榔去积滞,即宜独用之,何以反佐之以当归?当归虽补犹滑,以助其攻也。何以更用白芍之酸收,偏能奏功哉。不知槟榔必得补以行其攻也。夫积滞之不行也。由于气血之干涸。倘徒用槟榔以攻其积滞,则气血愈伤,而瘀秽愈阻而不通,故必须当归以生气血,则大肠自润,有可通之机。然而,肝木克脾,木旺则火旺,火旺必烁干气血。当归所生,不足以济其所克,故必须益之芍药以平肝,则肝不克脾,而芍药酸中又能生血,以助当归之润,故同群共济,以成槟榔之功,然则收之,正所以能其攻也。
引用:《本草新编》槟榔
《本草衍义》槟榔
《本草易读》槟榔

苦,辛,温,涩。无毒。降气消谷,逐水豁痰,生肌止痛,除烦破症。疗香港脚之胀满,治泻痢之后重,解二便之气秘,除肿胀之气水。杀寸白而逐三虫,疗诸疟而御瘴疠。下一切气,除诸般风。大腹子治同。
岭南、交广诸处皆有之。木高五七丈,正直无枝,皮似青桐,节似桂枝。叶生木端,似芭蕉出,旁有刺如棘针。一房数百实,皆有皮壳。
痰涎为害,末服之。(验方第一。)
醋心吐水,方同上,蜜汤下。(第三。)
伤寒痞满,同枳实为末,黄连汤下。(第四。)
伤寒结胸,酒煎服。(第五。)
蛔厥腹痛。同上。腹痛脉浮洪,是虫痛也。(第六。)
寸白虫病,末服之。(第七。)
引用:《本草易读》槟榔
《本草择要纲目》槟榔

【气味】
苦辛温涩无毒.沉而降.阴中阳也.
【主治】
消谷逐水.除痰 .逐三尸寸白.治腹胀.利水道.疗泻痢后重心腹诸痛.大小便闭.御瘴疠.大抵苦以破滞.辛以散邪.槟榔能泻胸中至高之气使之下行.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极.故治诸气后重如神也.岭表之俗.多食槟榔.取其能祛瘴疠.但有瘴则宜服之.南方人亦相习而食.宁不损正气而有开门延寇之祸乎.凡入药亦宜慎重.不可僭用.
引用:《本草择要纲目》槟榔
《本经逢原》槟榔

苦辛温无毒。
发明 槟榔泄胸中至高之气,使之下行;性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极。故治冲脉为病,逆气里急,及治诸气壅腹胀后重如神。胸腹虫食积滞作痛,同木香为必用之药。其功专于下气消胀,逐水除痰,杀虫治痢,攻食破积,止疟疗疝,香港脚瘴疠。若气虚下陷人及膈上有稠痰结气者得之,其痞满昏塞愈甚。又凡泻后、疟后、虚痢切不可用也。闽广瘴毒之乡人常食此,必以 叶裹嚼之。所云饱能使之饥,醉能使之醒者,以其能下气也。云饥能使之饱,醒能使之醉者,以 叶辛温能开发中外之气,以散瘴疠之邪也。
引用:《本经逢原》槟榔
《得配本草》槟榔

苦、辛、温。入手足阳明经气分。泄胃中至高之气,坠诸药至于下极,达膜原而散疫邪。
治泻痢,破滞气,攻坚积,止诸痛,消痰癖,杀三虫,除水胀,疗瘴疟。得童便,治香港脚上冲。(或入姜汁。)得橘皮,治金疮呕恶。配良姜,治心脾作痛。配麦冬,治大便秘及血淋。配枳实、黄连,治伤寒痞满。
鸡心状正稳心不虚,破之作锦纹者为佳。勿见火,煎汤,洗毛发生虱。疟非瘴气,气虚下陷,似痢非痢者,禁用。
引用:《得配本草》槟榔
《海药本草》槟榔

谨按《广志》云∶生南海诸国。树茎叶根干,与大腹子异耳。又云如棕榈也,叶茜似芭蕉状。陶弘景云∶向阳曰槟榔,向阴曰大腹。味涩,温,无毒。主奔豚诸气,五鬲气,风冷气,宿食不消。《香港脚论》云∶以沙牛尿一盏,磨一枚,空心暖服,治香港脚壅毒,水肿浮气。秦医云∶槟榔二枚,一生一熟捣末,酒煎服之,善治膀胱诸气也。(《大观》卷十三页11,《政和》页319,《纲目》页1305)
引用:《海药本草》槟榔
《雷公炮炙论》槟榔

雷公云∶凡使,取好存坐稳、心坚、文如流水、碎破内容如锦文者妙;半白半黑并心虚者,不入药用。凡使,须别槟与榔。头圆、身形矮毗者是榔;身形尖、紫文粗者是槟。槟力小,榔力大。
凡欲使,先以刀刮去底,细切。
勿经火,恐无力效。若熟使,不如不用。
引用:《雷公炮炙论》槟榔
《雷公炮制药性解》槟榔

味辛甘涩,性温无毒,入胃大肠二经。主消谷逐水,宣脏利腑,攻坚行滞,除痰癖,杀三虫,却伏尸,疗寸白,攻香港脚,解诸蛊。坠药性如铁石,治浓重如奔马,见火无功。
按∶槟榔甘温之品,宜于胃家,沉阴之性,宜于大肠。考诸功验,取其下坠,非取其破气,广闽多服之者,盖以地暖淫蒸,居民感之,气亦上盛,故服此以降之尔。尖长者,快锐速效。
雷公云∶凡使存坐稳正坚实不虚者,心坚有锦纹者妙。半白半黑,并心虚者,不入药用。
凡修事即头圆矮毗者为榔,身形尖紫纹者为槟,榔力小,槟力大,欲使先以刀刮去底,细切,勿经火
引用:《雷公炮制药性解》槟榔
《名医别录》槟榔
《食疗本草》槟榔
《中药炮制》槟榔

『来源』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干燥成熟种子。
『常用名』花槟榔、花大白、大白、海南子、花太白。
『产地』华南各地均产。
『采收季节』10月至第2年元月采收。
『炮制方法』洗净灰尘,按气温情况换水浸泡,以免发臭,泡透为止,捞起滤干水份,切横片或刨片,放通风处凉干。炒槟榔取药片放入锅内,用文火炒至变色取出,炒后缓和性能,以助消化及消积行水作用。
『用量』3~9克。
『贮存』装木箱内加盖。
引用:《中药炮制》槟榔
《汤液本草》槟榔

气温,味辛、苦,味浓气轻,阴中阳也。纯阳,无毒。
《象》云∶治后重如神。性如铁石之沉重,能坠诸药至于下极。杵细用。
《心》云∶苦以破滞,辛以散邪,专破滞气下行。
《珍》云∶破滞气,泄胸中至高之气。
引用:《汤液本草》槟榔
《新修本草》槟榔

味辛,温,无毒。主消谷,逐水,除痰 ,杀三虫,去伏尸,疗寸白。生南海。
此有三、四种∶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涩,核亦大;尤大者,名楮者,南人名纳子,俗人吸为槟榔孙,亦可食。
〔谨案〕槟榔, 者极大,停数日便烂。今入北来者,皆先灰汁煮熟,仍火熏使干,始堪停久,其中仁,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道,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生交州、爱州及昆仑。
引用:《新修本草》槟榔
《药鉴》槟榔

气温,味苦辛,无毒,降也,阴也。坠诸药下行,故治里急后重如神,取其坠也,必兼木香用之。补遗谓破滞气,泄胸中至高之气,由其性沉重,坠气下行,则拂郁之气散,至高之气下矣。又曰能杀寸白虫者,非能杀虫也,以其性下坠,故能逐虫下行也。
引用:《药鉴》槟榔
《药笼小品》槟榔

尖长如鸡心者。
苦辛温。
能破滞散邪,泻胸心至高之气,使之下行,攻坚去积,消食行痰,遂水杀虫,堕诸气至于下极。
气虚下陷者,所当远避。
虽能辟瘴,耗损真气,多食少寿。
更有花纹者,只可行滞消食阴囊生虱,煎汤洗之,即除。
引用:《药笼小品》槟榔
《药性切用》槟榔
《饮食须知》槟榔

味苦辛涩,性温。头圆矮平者为榔,形尖紫纹者为槟。槟力小,榔力大。
勿经火。若熟使,不如不用。鸩鸟多集槟榔树上,其外皮即大腹皮也。宜根据法洗制,方可用之。槟榔得扶留藤、瓦垄子灰同咀嚼之,吐去红水一口,则柔滑甘美。多食则发热,勿同橙橘食。
引用:《饮食须知》槟榔
《玉楸药解》槟榔

味苦、辛,涩,气温,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降浊下气,破郁消满,化水谷之陈宿,行痰饮之停留,治心腹痛楚,疗山水瘴疠。
槟榔辛温,下气破滞,磨坚行瘀,败陈宿之气,亦有用之良材。若气虚作满,则损正益邪,不能奏效矣。
引用:《玉楸药解》槟榔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槟榔

《证类本草》槟榔

(槟榔_图片)
味辛,温,无毒。主消谷逐水,除痰癖,杀三虫、伏尸,疗寸白。生南海。
陶隐居云∶此有三、四种。出交州,形小而味甘。广州以南者,形大而味涩。核亦有大者,名猪槟榔。作药皆用之。又小者,南人名 子,俗人呼为槟榔孙,亦可食。唐本注云∶槟榔生者极大,停数日便烂。今人北来者,皆先灰汁煮熟,仍火熏使干,始堪停久。其中仁主腹胀,生捣末服,利水谷道。敷疮,生肌肉止痛。烧为灰,主口吻白疮。生交州、爱州及昆仑。臣禹锡等谨按药性论云∶白槟榔,君,味甘,大寒。能主宣利五脏六腑拥滞,破坚满气,下水肿,治心痛,风血积聚。广志云∶木实白槟榔树,无枝略如柱,其颠生 而秀,生棘针,重叠其下,彼方珍之,以为口实。陈藏器云∶ 子,小槟榔也。生收火干,中无人者,功劣于槟榔。顾征《广州记》云∶山槟榔,形小而KT 细。 子,土人呼为槟榔孙。日华子云∶槟榔,味涩。除一切风,下一切气,通关节,利九窍,补五劳七伤,健脾调中,除烦,破症图经曰∶槟榔,生南海。今岭外州郡皆有之。大如桄榔,而高五、七丈,正直无枝,皮似青桐,节如桂竹。叶生木巅,大如 头,又似甘蕉叶。其实作房,从叶中出,旁有刺若棘针,重叠其下。一房数百实,如鸡子状,皆有皮壳。肉满壳中,正白。味苦涩,得扶留藤与瓦屋子灰同咀嚼之,则柔滑而甘美。岭南人啖之以当果实。其俗云∶南方地温,不食此无以祛瘴疠。其实春生,至夏乃熟。然其肉极易烂。欲收之,皆先以灰汁煮熟,仍火焙熏干,始堪停久。此有三、四种,有小而味甘者,名山槟榔。有大而味涩核亦大者,名猪槟榔。最小者名 子。其功用不说有别。又云∶尖长而有紫纹者名槟,圆而矮者名榔,槟力小,榔力大。
今医家不复细分,但取作鸡心状、有坐正稳心不虚、破之作锦纹者为佳。其大腹所出,与槟榔相似,但茎、叶、根、干小异,并皮收之,谓之大腹槟榔。或云∶槟榔难得真者,今贾人货者,多大腹也。
海药∶谨按《广志》云∶生东海诸国。树、茎、叶、根、干与大腹小异耳。
又云∶如棕榈也。叶茜似芭蕉状。隐弘景云∶向阳曰槟榔,向阴曰大腹。味涩,温,无毒。
主贲豚诸气,五膈气,风冷气,宿食不消。《香港脚论》云∶以沙牛尿一盏,磨一枚,空心暖服,治香港脚壅毒,水肿浮气。秦医云∶槟榔二枚,一生一熟,捣末。酒煎服之,善治膀胱诸气也。食疗∶多食发热,南人生食。闽中名橄榄子。所来北者,煮熟、熏干将来。雷公云∶凡使,取好存坐稳、心坚纹如流水,碎破内纹如锦纹者妙。半白半黑并心虚者,不入药用。
凡使须别槟与榔,头圆身形矮 者是榔,身形尖紫纹粗者是槟。槟力小,榔力大。欲使先以刀刮去底,细切。勿经火,恐无力效。若熟使,不如不用。圣惠方∶治口吻生白疮。用二枚烧灰细研,敷之妙。又方∶治胎动腰痛抢心,或有血下。用一两为末,非时水煮葱白浓汁,调下一钱匕。外台秘要∶若香港脚,非冷非热,老人、弱人胀满者。槟榔仁为末,以槟榔壳汁或茶饮、或豉汁中调服方寸匕,甚利。经验方治金疮。白槟榔、黄连少许为末,敷之即瘥。梅师方∶治醋心。槟榔四两,桔皮二两,细捣为散。空心生蜜汤下方寸匕。孙真人食忌∶治呕吐。以白槟一颗,煨,桔皮一分,炙为末。水一盏,煎半盏服。斗门方治腰重痛。用槟榔为末,酒下一钱。又方∶治本藏气。以鸡心槟榔,小便浓磨半个服。或用热酒调一钱匕,效。
简要济众治诸虫在脏腑久不瘥。槟榔半两炮,捣为末。每服一钱至二钱,葱、蜜煎汤调下,空心服。又方∶治香港脚冲心。白槟榔一个,鸡心大者为末,用童子小便,生姜汁,温酒共半盏调,只作一服,无时服。广利方治香港脚冲心,致闷乱不识人。白槟榔十二分,为末。分三服,空心暖小便五大合调服,日再服。御药院治痰涎。槟榔为末,白汤点一钱。齐民要术槟榔下气及宿食,白虫,消谷,痰饮。
衍义曰∶槟榔,二书所说甚详。今人又取尖长者入药,言其快锐速效。屡尝试之,果如其说。
引用:《证类本草》槟榔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槟榔
《中药学》槟榔

【药用】本品为棕榈科植物槟榔的成熟种子。
【性味与归经】辛、苦,温。归胃、大肠经。
【功效】杀虫,消积,行水。
【临床应用】1.用于多种肠寄生虫疾病。
槟榔杀虫,作用广泛,可用于多种肠寄生虫,如绦虫、蛔虫、姜片虫、蛲虫等,而以治绦虫、姜片虫疗效较佳,尤以猪肉绦虫最有效可使绦虫全虫瘫痪,如配合番瓜子同用,较果更为显着。对蛔虫、蛲虫也有驱除作用。同时,本品并有泻下作用,是一种较好的驱虫药,可单独使用。
2.用于食积气滞、脘腹胀痛、大便不爽等症。
槟榔行气消积作用较为显着,一般认为有“破气”的功能,对于脘腹胀痛、大便无爽泻痢后重等气滞病症,常配合枳实、木等同用。
3.用于脚气、水肿等症。
槟榔又有行气利水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为治脚气疼痛的要药,常可配合木瓜、吴茱萸等同用;对于水肿实证,又可配合商陆、木通、泽泻等利水消肿药同用。
此外,本品还可用于疟疾,常配合常山、草果等应用。近时并用于血吸虫病。
【处方用名】槟榔、大槟榔、大腹子(晒干,打碎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单用杀绦虫、姜片虫,剂量可至五钱至一两。
引用:《中药学》槟榔
《千金翼方》槟榔
《瘴疟指南》槟榔

岭表之俗.多食槟榔.盖谓瘴疟之作.率由饮食过度.气痞痰结.而槟榔最能下气.消食去痰.故土人狃于近利.而暗于远害.此谓北人之饮酥酪塞北地寒.食酥酪肤理缜密.一旦病疫.当汗则寒塞而汗不得出.南方地热.食槟榔不得.槟榔味辛.能下泄元气.大泄胸中至高之气.久食槟榔.脏气疏泄.一旦病瘴.元气已自虚羸.故不能堪.所以南方多体瘠色黄.夫岂全是气候所致.盖亦槟榔为患.殆不思耳.
引用:《瘴疟指南》槟榔
《外科全生集》槟榔
《冯氏锦囊秘录》槟榔

得天地之阳气,地之金味,故味辛,苦,气温,无毒。入手足阳明经,故能消化羁留,而下肠胃有形之物耳。夫足阳明为水谷之海,手阳明为使道之官,二经相为贯输,以运化精微者也,二经病。则痰癖虫积生焉,辛能破滞,苦能杀虫,故主治如神耳。气虚诸症所切忌焉。
槟榔,逐水谷。除痰癖,止心疼,杀三虫,破积滞,辟瘴疟,堕诸气,治后重,专破滞气下行,泄胸中至高之气。苦辛气温,性最重堕,善破有形之结滞,易伤元气而伐真阴,故即疟疾肠癖,非初起有余者不可轻用。
主治(痘疹合参) 痘家利药中暂用,以能堕诸药,至于极下,故香港脚门用之也。
然似痢非痢贯脓,痘后虚症忌之。
按∶槟榔下气,性如铁石,故破滞而治后重如神,岭表多食槟榔,盖瘴 之作率因食积,此能消食下气故也。南方地温,腠肤不密,食之脏腑疏泄,一旦病瘴,而不可救,岂非伐气之祸欤!若气虚下陷,似痢非痢者尤禁之。
引用:《冯氏锦囊秘录》槟榔
《冷庐医话》槟榔

医书槟榔治瘴,川广人皆喜食之,近则他处亦皆效尤,不知其性沉降,破泄真气,耗损既久,一旦病作不治,莫识受害之由。嗜之者,终无所警也。余按∶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有云∶川广人皆食槟榔,食久,顷刻不可无之,无则口舌无味,气乃秽浊。尝与一医论其故,曰∶槟榔能降气,亦能耗气,肺为气府,居膈上,为华盖,以掩腹中之秽,久食槟榔,则肺缩不能掩,故秽气升闻于辅颊之间,常欲啖槟榔以降气,实无益于瘴,彼病瘴纷然,非不食槟榔也。此论槟榔之害,最为切要,知非特无瘴之地不可食也。嗜槟榔者其鉴之。(炳章)按∶按榔种类甚多,有大腹槟榔,海南按槟榔,鸡心槟榔、枣儿槟榔,闽粤人所嗜食下,然此消补并施法也。
引用:《冷庐医话》槟榔
《中医饮食营养学》槟榔

【基原】为槟榔科植物槟榔的成熟种子。
【异名】又叫橄榄子、槟榔仁、大腹子。
【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效】杀虫、破积、下气、行水。
【应用】
1. 用于驱杀绦虫、姜片虫、蛔虫、蛲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其中对猪肉绦虫尤为有效,并有泻下作用,有助于驱除虫体,为驱虫食疗佳品。常用食疗方如槟榔散:槟榔10克炮为末,葱、蜜煮汤调服,用于诸虫在脏腑久不愈者。(《圣惠方》) 南瓜子槟榔:南瓜子粉30克,调以白糖,用槟榔30克煮汤调食,用于姜片虫、绦虫、蛔虫。
2. 用于食积气滞、腹胀便秘可配伍陈皮、砂仁等同用。常用槟榔粥:槟榔10克研末,粳米适量,调以砂糖,煮粥食。用于小儿疳积羸瘦。
3.用于水肿、脚气肿痛,可选槟榔赤豆大蒜汤:槟榔、赤小豆、大蒜,煮汤食。
用于防治疟疾:槟榔茶,槟榔煮汤代茶饮。
【使用注意】
单用驱虫量可至60~120克,煎煮应浸泡数小时,且以陈者为佳。脾虚便溏及体质虚弱者不宜食用。
【按语】
本品为调气健胃养生食品。适用于气机不畅体质,小儿预防肠道寄生虫病,过食肥腻或体胖者,常用养生方如槟榔粥。
引用:《中医饮食营养学》槟榔
《顾松园医镜》槟榔

〔辛苦温,入胃、大肠二经。见火无功。〕宣脏腑壅滞,疗心腹疼痛。〔辛温能散结破滞故也,若无壅滞,及非因虫痛者勿用。〕降至高之气,似水投石;〔譬降气下行之速也,故结胸痞满亦用之。〕疏后重之急,如骥追风。疟疾与痰癖偕收,〔疟无痰食不成,最能下气消食祛痰,故二症皆用。〕香港脚与杀虫并选。〔能坠诸药,至于下极,专破滞气下行,故治香港脚冲心,亦主奔豚膀胱诸气之病。以其味苦,又能杀虫。〕气虚下陷者忌用。。
引用:《顾松园医镜》槟榔
《医学入门》槟榔

槟榔辛苦善调中,下气坠药杀三虫,消谷逐水除痰癖,疟痢香港脚与诸风。
槟榔,男子之称,故向阳者为槟榔,向阴者为大腹子。无毒。降也,阴也。又云阴中阳也。调中健脾,散滞气,泻胸中至高之气,止呕吐醋心,逐出寸白虫,消谷逐水,除痰癖,祛瘴疟。治痢里急后重如神,香港脚冲心。治诸风、诸积、诸气。以其性沉,有若铁石之重,故能坠降诸药下行。闽广多服之者,盖以地暖郁蒸气多,居民藏之,气亦上盛,故服此以降之耳。槟榔,白者味辛,多散气;赤者味苦、涩,杀虫。生时甚大易烂,用灰汁煮熟焙干,始堪停久。尖长有紫纹者名槟,力小;圆而矮者名榔,力大。今不复分,但取鸡心正稳、中实如锦纹者佳。刀刮去底,细切。急治生用,经火则无力;缓治略炒,或醋煮过。
引用:《医学入门》槟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