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泉
《本草经集注》玉泉

味甘,平,无毒。主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利血脉,治妇人带下十二病,除气癃,明耳目。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轻身长年。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一名玉札,生蓝田山谷,采无时。(畏款冬花。)
蓝田在长安东南,旧出美玉,此当是玉之精华,白者质色明澈,可消之为水,故名玉泉。
今人无复的识者,惟通呼为玉尔。张华又云∶服玉用蓝田珏玉白色者,此物平常服之,则应神仙。有人临死服五斤,死经三年,其色不变。古来发冢见尸如生者,其身腹内外,无不大有金玉。汉制,王公葬,皆用珠襦玉匣,是使不朽故也。炼服之法,亦应依《仙经》服玉法,水屑随宜,虽曰性平,而服玉者亦多乃发热,如寒食散状。金玉既天地重宝,不比余石,若未深解节度,勿轻用之。(《新修》三页,《大观》卷三,《政和》八二页)
引用:《本草经集注》玉泉
《本草衍义》玉泉

经云∶生蓝田山谷。采无时。今蓝田山谷无玉泉。泉水,古今不言采。又曰∶服五斤。古今方,水不言斤。又曰∶一名玉札。如此则不知定是何物。诸家所解,更不言泉,但为玉立文。陶隐居虽曰可消之为水,故名玉泉。诚如是,则当言玉水,亦不当言玉泉也。盖泉具流布之义,别之则无所不通。《易》又曰∶山下出泉蒙,如此则诚非止水,终未臻厥理。
今详泉字乃是浆字,于义方允。浆中既有玉,故曰服五斤。去古既远,亦文本脱误也。采玉为浆,断无疑焉。且如《书》篇尚多亡逸,况《本草》又在唐尧之上,理亦无怪。谓如“蛇含”,《本草》误为“蛇全”。《唐本注》云∶全字乃是舍字,陶见误本改为含,尚如此不定。后有“铁浆”,其义同此。又《道藏经》有“金饭玉浆”之文,唐李商隐有“琼浆未饮结成冰”之诗,是知玉诚可以为浆。又荆门军界有玉泉寺,中有泉,与寻常泉水无异,亦不能治病。寺中日用此水。又西洛有万安山,山腹间有寺曰玉泉。尝两登是山,质玉泉之疑,寺僧皆懵不能答。寺前有泉一派,供寺中用。泉窦皆青石,与诸井水无异。若按别本注∶玉泉,玉之泉液也,以仙室玉池中者为上。如此则举世不能得,亦漫立此名,故知别本所注为不可取。又有燕玉出燕北,体柔脆,如油和粉色,不入药,当附于此。
引用:《本草衍义》玉泉
《名医别录》玉泉

引用:《名医别录》玉泉
《神农本草经》玉泉

味甘平。
主五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久服耐寒暑(《御览》引耐字多作能,古通),不饥渴,不老神仙。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一名玉札(《御览》引作玉浓,初学记引云,玉桃,服之长生不死,《御览》又引云,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临死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则朼疑当作桃),生山谷。
《吴普》曰:玉泉,一名玉屑,神农岐伯雷公,甘;李氏,平。畏冬华,恶青竹(《御览》),白玉朼如白头公(同上,事类赋引云,白玉体如白首翁)。
案《周礼》玉府:王斋,则供食玉。郑云:玉是阳精之纯者,食之以御水气。
郑司农云:王斋,当食玉屑。《抱朴子·仙药》云:玉可以乌米酒,及地榆酒,化之为水,亦可以葱浆,消之为炲,亦可饵以为丸,亦可烧以为粉,服之,一年以上,入水不沾,入火不灼,刃之不伤,百毒不犯也。不可用已成之器,伤人无益,当得璞玉,乃可用也,得于阗国白玉尤善,其次有南阳徐善亭部界界中玉,及日南,卢容水中玉,亦佳。
引用:《神农本草经》玉泉
《吴普本草》玉泉
《新修本草》玉泉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利血脉,疗妇人带下十二病,除气癃,明耳目。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轻身长年。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一名玉札。生蓝田山谷,采无时。
畏款冬花。蓝田在长安东南,旧出美玉,此当是玉之精华,白者质色明澈,可消之为水,故名玉泉。今人无复的识者,惟通呼为玉尔。张华又云,服玉用蓝田谷玉白色者;此物平常服之,则应神仙,有人临死服五斤,死经三年,其色不变。古来发冢见尸如生者,其身腹内外,无不大有金玉。汉制王公葬,皆用珠襦玉匣,是使不朽故也。炼服之法,亦应依《仙经》
服玉法,水屑随宜,虽曰性平,而服玉者亦多乃发热如寒食散状。金玉既天地重宝,不比余石,若未深解节度,勿轻用之。
〔谨案〕玉泉者,玉之泉液也,以仙室玉池中者为上,其以法化为玉浆者,功劣于自然液也!
引用:《新修本草》玉泉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玉泉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百疾,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利血脉,疗妇人带下十二病,除气癃,明耳目。日华子云∶治血块。《仙经》云∶三十六水法中,化玉为玉浆,称为玉泉。服之长年不老,功劣于自然泉液。一云∶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
《证类本草》玉泉

(玉泉_图片)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利血脉,疗妇人带下十二病,除气癃,明耳目。
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轻身长年。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一名玉札。生蓝田山谷。采无时。(畏款冬花。)
陶隐居云∶蓝田在长安东南,旧出美玉,此当是玉之精华,白者质色明澈,可消之为水,故者,唯通呼为玉尔。张华又云∶服玉用蓝田 (音角)玉白色者;此物平常服之,则应神仙。
有人临死服五斤,死经三年,其色不变。古来发冢见尸如生者,其身腹内外,无不大有金玉。汉制,王公葬,皆用珠 玉匣,是使不朽故也。炼服之法,亦应根据《仙经》服玉法,水屑随宜。虽曰性平,而服玉者亦多乃发热,如寒食散状。金玉既天地重宝,不比余石,若未深解节度,勿轻用之。今按∶别本注云∶玉泉者,玉之泉液也。以仙室玉池中者为上。
今《仙经》三十六水法中,化玉为玉浆,称为玉泉。服之长年不老,然功劣于自然泉液也。一名玉液,一名琼浆。臣禹锡等谨按日华子云∶玉泉治血块。
图经文具玉屑条下。
别说云∶谨按《图经》说仪州栗玉,乃黄石之光莹者,凡玉之所以异于石者,以其坚而有理,火刃不可伤为别尔。
今仪州黄石,虽彼人强名栗玉,乃轻小,刀刃便可雕刻,与阶州白石同体而异色,恐不足继诸玉类。
衍义曰∶玉泉,《经》云∶生蓝田山谷。采无时。今蓝田山谷无玉泉。泉水,古今不言采。又曰∶服五斤。古今方,水不言斤。又曰∶一名玉札。如此则不知定是何物。诸家所解,更不隐居虽曰可消之为水,故名玉泉。诚如是,则当言玉水,亦不当言玉泉也。盖泉具流布之义,别之则无所不通。《易》又曰∶山下出泉蒙。如此则诚非止水,终未远,亦文本脱误也。采玉为浆,断无疑焉。且如书篇尚多亡逸,况《本草》又在唐尧之上,理亦无怪。谓草》误为蛇全。《唐本》注云∶全字乃是合字,陶见误本改为含,尚如此不定。后有铁浆,其义同此。又《道藏经》有金饭玉浆之文,唐·李商隐有琼浆未饮结成冰之诗,是知玉诚可以为浆。又荆门军界有玉泉寺,中有泉,与寻常泉水无异,亦不能治病。寺中日用此水。又西洛有万安山,山腹间有寺曰玉泉。尝两登是山,质玉泉之疑,寺僧皆懵不能答。寺前有泉一派,供寺中用。泉窦皆青石,与诸井水无异。若按别本注玉泉,玉之泉液也,以仙室玉池中者为上。如此则举世不能得,亦漫立此名,故知别本所注为不可取。又有燕玉出燕北,体柔脆,如油和粉色,不入药,当附于此。
引用:《证类本草》玉泉
《千金翼方》玉泉

味甘,平,无毒。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安魂魄,长肌肉,益气,利血脉。疗妇人带下十二病,除气癃,明耳目。久服耐寒暑,不饥渴,不老,神仙,轻身长年。人临死服五斤,死三年色不变。一名玉札。生蓝田山谷,采无时。
引用:《千金翼方》玉泉
《医学入门》玉泉

玉乃石之精,天地重宝;泉者,玉之泉液。一云∶玉消为水,故名玉泉。味甘平,无毒。主五脏百病,柔筋强骨,长肉益气,利血脉,安魂魄,明耳目,耐寒暑,久服轻身不老,兼治妇人带下十二病,除气癃血块等症,畏款冬花。
引用:《医学入门》玉泉

玉泉
玉
- 玉
- 璧玉
- 青玉
- 玉伯
- 玉膏
- 玉米
- 玉明
- 玉散
- 玉屑
- 玉英
- 玉簪
- 玉竹
- 白玉丹
- 白玉膏
- 白玉散
- 白玉髓
- 白玉汤
- 碧玉丹
- 碧玉散
- 赤玉散
- 合玉石
- 红玉散
- 琼玉膏
- 琼玉青
- 胜玉膏
- 乌玉丹
- 香玉散
- 玉饼子
- 玉尘散
- 玉池散
- 玉带膏
- 玉粉丹
- 玉粉散
- 玉红膏
- 玉壶丸
- 玉肌散
- 玉井泉
- 玉井散
- 玉井水
- 玉兰花
- 玉龙膏
- 玉龙散
- 玉露散
- 玉露丸
- 玉麦须
- 玉米须
- 玉磨茶
- 玉女煎
- 玉女英
- 玉盘散
- 玉仁膏
- 玉容茶
- 玉容散
- 玉容丸
- 玉蕊丹
- 玉枢丹
- 玉蜀秫
- 玉蜀黍
- 玉蜀粟
- 玉霜膏
- 玉霜丸
- 玉屑膏
- 玉屑散
- 玉屑丸
- 玉钥匙
- 玉液散
- 玉液汤
- 玉液丸
- 玉簪根
- 玉贞散
- 玉真散
- 玉真汤
- 玉真丸
- 玉芝茶
- 玉芝丸
- 玉竹茶
- 玉烛散
- 玉烛汤
- 玉箸散
- 金玉连环
- 连翘玉茶
- 玉参焖鸭
- 玉华白丹
- 玉兰花茶
- 玉米须龟
- 玉米须饮
- 玉屏风茶
- 玉屏风散
- 玉蜀根叶
- 玉屑面膏
- 玉簪花根
- 玉竹薄茶
- 玉竹猪心
- 白玉夹纸膏
- 本事玉真散
- 扁鹊玉壶丹
- 菠萝玉竹茶
- 陈氏玉龙汤
- 固齿白玉膏
- 化痰玉壶丸
- 回阳玉龙膏
- 介宾玉女煎
- 金锁玉连环
- 秘传玉锁丹
- 宁嗽琼玉散
- 麝香玉线子
- 神应黑玉丹
- 生肌红玉丹
- 万应红玉膏
- 洗面玉容散
- 仙人玉壶丸
- 消瘤碧玉散
- 玉斛润咽茶
- 玉肌还少散
- 玉容肥皂丸
- 玉山韩光方
- 玉屑面脂方
- 玉屑无忧散
- 玉燕投怀膏
- 玉液上清丸
- 珠玉二宝粥
- 加味玉屏风散
- 令女玉门小方
- 张走马玉霜丸
- 铁瓮先生琼玉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