粳米

目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粳米
《中药大辞典》粳米
《中华本草》粳米
《本草备要》粳米
点击打开目录
《本草从新》粳米
《本草撮要》粳米
《本草分经》粳米
《本草经解》粳米
《本草经解》粳米
《本草蒙筌》粳米
《本草求真》粳米
《本草思辨录》粳米
《本草衍义》粳米
《本草易读》粳米
《本草择要纲目》粳米
《长沙药解》粳米
《得配本草》粳米
《名医别录》粳米
《食疗本草》粳米
《食物疗法》粳米
《汤液本草》粳米
《新修本草》粳米
《药性切用》粳米
《药征续编》粳米
《饮食须知》粳米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粳米
《证类本草》粳米
《千金翼方》粳米
《冯氏锦囊秘录》粳米
《服食导饵》粳米
《饮膳正要》粳米
《中医饮食营养学》粳米
《医学入门》粳米
中药功效分类

《全国中草药汇编》:粳米

【拼音名】Jīnɡ Mǐ

【别名】白米

【来源】禾本科粳米Oryza sativa L.,以种子入药。

【生境分布】全国各地。

【用法用量】0.3~1两。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大辞典》:粳米

【出处】《别录》

【拼音名】Jīnɡ Mǐ

【别名】大米(《滇南本草》),硬米(《本草求原》)。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的种仁。

【原形态】稻(《诗经》),又名:稌(《诗经》),嘉蔬(《礼记》),水稻。

一年生草本。秆直立,丛生,高约1米左右;中空,有节,有分蘖。叶具叶鞘,叶鞘无毛,与节间等长或下部者较长;叶舌膜质而较硬,披针形,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长8~25毫米,幼时具明显的叶耳;叶片线形,扁平,长30~60厘米,宽6~15毫米;粗糙,叶脉明显。圆锥花序疏松,成熟时向下弯垂,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长圆形,长6~8毫米;每小穗仅具1花,不育花外稃锥刺状,无毛;可育花外稃硬纸质,具5脉,遍被细毛或稀无毛,无芒或有芒;内稃3脉,亦被细毛;鳞被2枚,卵圆形,长约1毫米;雄蕊6,花药长约2毫米,花丝细弱;子房长圆形,光滑,花柱2枚,柱头羽毛状,有时有第三枝退化的花柱。颖果矩圆形,平滑,淡黄色、白色。种子具明显的线状种脐。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水生或陆生。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化学成份】约含75%以上的淀粉,8%左右的蛋白质,0.5~1%的脂肪。尚含有少量B族维生素;维生素的含量因稻子的种类和种植地点而异。脂肪部分含有酯型胆甾醇和自由胆甾醇,菜油甾醇,豆甾醇,谷甾醇,甘油一、二、三酯,磷酯,廿四酰基鞘氨醇葡萄糖,自由脂肪酸。尚含有乙酸、延胡索酸、琥珀酸、甘醇酸、柠檬酸和苹果酸等多种有机酸,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单糖。

【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应用自然长菌化陈年(3年以上)的糯木粽子,剔去其发黑者,80℃焙干,磨粉,做成水混悬液、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给小鼠接种腹水型肝癌后,每天灌服水混悬液或皮下注射水或乙醇提取液,连续10天,对于腹水型肝癌小鼠的腹水生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77.6%、56.4%和52.1%。在腹水涂片上看到用药组的癌细胞退变现象都较对照组为着,肉眼观察,对照组腹腔内肿瘤生长较给药组广泛,粘连情况也较严重。但接种癌细胞后11天,对照组与用药组动物死亡情况并无明显差异。

【性味】甘,平。

药性查药: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平性

药味查药:甘味苦味辛味酸味咸味涩味淡味

①《别录》:"味苦,平,无毒,"

②《千金·食治》:"味辛苦,平,无毒。生者冷,燔者热。"

③《七卷食经》:"味甘,微寒。"

④《纲目》:"北粳:凉,南粳:温,赤粳:热,白粳:凉,晚白粳:寒,新粳:热,陈粳:凉。"

【归经】《本草求真》:"入脾、经。"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除烦渴止泻痢

①《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

②《千金·食治》:"平气,长肌肉。"

③孟诜:"温中,益气,补下元。"

④《日华子本草》:"壮筋骨,补肠胃。"

⑤《滇南本草》:"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⑥《纲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炒米汤益胃除湿。"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

【注意】《纲目》:"炒米汤不去火毒,令人作渴。"

【附方】①治霍乱狂闷,烦渴吐泻无度,气欲绝者:淡竹沥一合,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盏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匀顿服之。(《圣济总录竹沥饮

②治赤痢热躁: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蜡纸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普济方》)

③治受胎未足,初生无皮,色赤,但有红筋:早白米粉扑之。(《圣济总录》)

【各家论述】①宁原《食鉴本草》:"粳米,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与早熟米及各土所产亦白大小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耳。"

②《本草蒙筌》:"粳米,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少阴证,桃花汤每加,取甘以补正气也;竹叶石膏汤频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入手太阴,亦同甘草用者,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

③《纲目》:"梗稻六、七月收者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晚粳。北方气寒,粳性多凉,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粳性多温,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淡,阳中之阴也。所以淡渗下行,能利小便,又张耒《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④《本草经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本经》益气止烦止泄,特其余事耳。"

⑤《随息居饮食谱》:"粳米甘平,宜煮粥食,功与籼同,籼亦可粥而粳较稠,粳亦可饭而籼耐饥。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强食亦能致病戕生,患停饮者不宜吸粥。痧胀霍乱虽米汤不可入口,以其性补,能闭塞隧络也。故贫人患虚证,以浓米饮代参汤。至病人、产妇粥养最宜,以其较籼为柔,而较糯不粘也。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泻者忌之。又有一种香粳米,自然有香,亦名香珠米,煮粥时加入之,香美异常,尤能醒胃。凡煮粥宜用井泉水,则味更佳也。"

【备注】稻的类型很多,按米粒的粘性不同,可分为粳稻、籼稻、糯稻等种。粳稻植株较矮,秆硬,叶幅狭,谷粒较短圆,米的粘性较强,胀性小。籼稻植株较高,秆软,叶幅宽,谷粒细长,米的粘性差,胀性大。糯稻在以上二种类型中都有,其米粒中含有多量糊精,粘性最强,胀性小。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功效分类

《中华本草》:粳米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1.《药性裁成》:粳米造饭, 用荷叶煮汤者宽中芥菜叶者豁痰,紫苏叶行气解肌薄荷叶清热淡竹叶者避暑。造粥则白粥之外,入茯苓酪者清上实下,薯蓣粉者理胃,花椒汁者辟LAN瘴,姜、葱、鼓汁者发汗,与夫古方羊肾猪肾之类无非药力也。

【拼音名】Jīnɡ Mǐ

【英文名】Rice

【别名】白米、粳粟米稻米、大米、硬米

【来源】药材基源:为禾本科植物稻(粳稻)去壳的种仁。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Oryza sativa L.

采收和储藏:秋季颖果成熟时,采收,脱下果实,晒干,除去稻壳即可。

【原形态】稻 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直立,丛生,高约1m左右。叶鞘无毛,下部者长于节间;叶舌膜质而较硬,披针形,基部两侧下延与叶鞘边缘相结合,长5-25mm,幼时具明显的叶耳;叶片扁平,披针形至条状披针形,长30-60cm,宽6-15cm。圆锥花序疏松,成熟时向下弯曲,分枝具角棱,常粗糙;小穗长圆形,两侧压扁,长6-8mm,含3小花,下方两小花退化仅存极小的外稃而位于1两性小花之下;颖极退化,在小穗柄之顶端呈半月形的痕迹;退化外稃长3-4mm,两性小花外稃,有5脉,常具细毛,有芒或无芒,内稃3脉,亦被细毛;鳞被2,卵圆形,长1mm;雄蕊6;花药长2mm;花柱2枚,筒短,柱头帚刷状,自小花两侧伸出。颖果平滑。花、果期6-10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

资源分布: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水稻的栽培区。

【性状】性状鉴别 呈扁椭圆形,长3-4mm,宽2-3mm。一端圆钝;另端有胚脱落而稍歪斜。表面浅白色,半透明,光滑。质坚硬,断面粉性。气微,味甘。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类白色。单粒淀粉圆球形,4-12边形,直径2-4μm,脐点、层纹均不明显;复粒淀粉由2-8(-30)个分粒组成。

【化学成份】约含75%以上的淀粉(starch),8%左右蛋白质(protein),0.5%-1¥脂肪(fat),另含少量B族维生素B1、B2、B6等。脂肪部分主要为胆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谷甾醇(sitosterol),一、二、三酰甘油(monoglyceride,diglyceride,triglyceride),磷脂(phospholipids),还含有二十四酰基鞘氨醇葡萄糖(N-lignoceryl sphingosylglucose),自由脂肪酸(free fatty acid)。尚含乙酸(acetic acid),延胡素酸(fumar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羟基代乙酸(glycolic acid),枸橼酸(cit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等15种有机酸,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麦芽糖(maltose)等单糖和双糖。

【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应用自然长菌风化陈年(3年以上)的糯米粽子,剔去其发黑者,80℃焙干,磨粉,做成水混悬液、水提取液及乙醇提取液。给小鼠接种腹水型肝癌后,每天灌服水混悬液或皮下注射水或乙醇提取液,连续10天,对于腹水型肝癌小鼠的腹水生成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分别为77.6%、56.4%和52.1%。在腹水涂片上看到用药组的癌细胞退变现象都较对照组为着。肉眼观察,对照组腹腔内肿瘤生长较给药组广泛,粘连情况也较严重。但接种癌细胞后11天,对照组与用药组动物死亡情况并无明显差异。

【鉴别】理化鉴别 取粉末2g,加水4ml,置研钵中研磨,静置片刻后吸取上清液,滤过,滤液供试。 (1)取上述水提取液,点于滤纸上,喷洒茚三酮试剂,在100℃左右烘箱中放置1-2min,斑点呈紫色。 (2)取上述水提取液,点于滤纸上,喷洒苯胺-邻苯二甲酸试剂,105℃烘5min,呈现棕色斑点。(3)取上述水提取液,加1滴碘-碘化钾溶液,显紫蓝色。

【性味】甘;平

药性查药:寒性热性温性凉性平性

药味查药:甘味苦味辛味酸味咸味涩味淡味

【归经】脾;胃;肺经

【功能主治】补气健脾除烦渴;止泻痢。主脾胃气虚;食少纳呆;倦怠乏力;心烦口渴泻下痢疾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30g;或水研取汁。

【注意】《食疗本草》:“新熟者动气,常食干饭,令人热中,唇口干;不可和苍耳食品店之,令人卒心痛;不可与马肉同食之,发痼疾。”

【附方】①治霍乱狂闷,烦渴,泻无度,气欲绝者: 淡竹沥一台,粳米一合(炒,以水二盏同研,去滓取汁)。上二味,和匀顿服之。(《圣济总录竹沥饮)②治赤热躁: 粳米半升。水研取汁,入油瓷瓶中,蜡纸封口,沉井底一夜,平旦服之。 (《普济方》)③治受胎未足,初生无皮,色赤,但有红筋: 早白米粉扑之。 (《圣济总录》)

【各家论述】1.宁原《食鉴本草》:粳米, 即今之白晚米,惟味香甘,与早熟米及各土所产赤白大小异族四、五种,犹同一类也,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耳。

2.《本草蒙筌》:粳米,伤寒方中,亦多加入,各有取义,未尝一拘。少阴证,桃花汤每加,取甘以补正气也;竹叶石膏汤频用,取甘以益不足焉;白虎汤入手太阴,亦同甘草用看,取甘以缓之,使不速于下尔。

3.《纲目》:粳稻六、七月收者为早粳,止可充食:八、九月收者为迟粳,十月收者为晚粳。北方气寒,粳性多凉,八、九月收者,即可入药;南方气热,粳性多温,惟十月晚稻气凉,乃可入药。按罗天益《宝鉴》云,粳粟米粥气薄味谈,阳中之阴也。所以谈渗下行,能利小便。又张耒《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

4.《本草经疏》: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无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本经》益气止烦止泄,特其余事耳。

5.《随息居饮食谱》:粳米甘平,宜煮粥食,功与籼同,籼亦可粥而粳较稠,粳亦可饭而籼耐饥。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患停饮者不宜啜粥。痧胀霍乱虽米汤不可入口,以其性补,能闭塞隧络也。故贫人患虚证,以浓米饮代参汤。至病人、产妇粥养最宜,以其较籼为柔,而较糯不粘也。炒米虽香,性燥助火,非中寒便泻者忌之。又有一种香粳米,自然有香,亦名香珠米,煮粥时加入之,香美异常,尤能醒胃。凡煮粥宜用并泉水,则味更佳也。

6.《别录》:主益气,止烦,止泄。

7.《千金·食治》:平胃气,长肌肉

8.孟诜:温中,益气,补下元。

9.《日华子本草》:壮筋骨,补肠胃。

10.《滇南本草》:治诸虚百损,强阴壮骨,生津明目,长智。

11.《纲目》:粳米粥:利小便,止烦渴,养肠胃。炒米汤:益胃除湿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拼音索引:j
打赏中医宝典

相关记载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功效分类

粳米 知识

中药功效分类

相关中药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主治

相关方剂

拼音:J 相关书籍

    【中医宝典】网站地图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