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瑁
《本草纲目》玳瑁

「气味」(甲)甘、寒、无毒。
「主治」
1、预解痘毒。用生玳瑁、生犀角各磨汁一合,和匀,取半合温服。一天服三次。在痘疮流行时服此,病未发则内消,病已发则减轻。
引用:《本草纲目》玳瑁
《本草衍义》玳瑁
《本经逢原》玳瑁

甘寒无毒。入药生者良。
发明 玳瑁入心主血,有解毒解热之功。故苏颂以之磨汁服解蛊毒。《日华》破症瘕结,消痈毒,止惊痫。士良疗心风,解烦热,行血气,利大小肠。时珍治伤寒热结狂言,解毒清热之功,等于犀角,同犀角解痘毒。痘疮黑陷,乃心热血凝,用生犀、玳瑁磨汁,入猪心血少许,紫草汤调服,则热解血和而陷豆起矣。但虚寒而陷者勿用。
引用:《本经逢原》玳瑁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玳瑁
《证类本草》玳瑁

(玳瑁_图片)
寒,无毒。主解岭南百药毒。俚人刺其血饮,以解诸药毒。大如帽,似龟,甲中有纹。生岭南海畔山水间。(今附)
臣禹锡等谨按陈士良云∶玳瑁,身似龟,首觜如鹦鹉。肉,平。主诸风毒,行气血,去胸膈中风痰,镇心脾,逐邪热,利大小肠,通妇人经脉。甲壳亦似肉,同疗心风邪,解烦热。
日华子云∶破症结,消痈毒,止惊痫等疾。
图经曰∶玳瑁,生岭南山水间,今亦出广南。盖龟类也。唯腹、背甲皆有红点斑纹,其大者有如盘。入药须生者乃灵,带之亦可以辟蛊毒。凡遇饮食有毒,则必自摇动,死者则不能,神矣。昔唐嗣薛王之镇南海,海人有献生玳瑁者,王令揭取上甲二小片,系于左臂,欲以辟毒。玳瑁甚被楚毒,复养于使宅后池,伺其揭处复生,还遣送旧处,并无伤矣。今人多用杂龟筒作器皿,皆杀取之。又经煮拍,生者殊不易得。顷有自岭表罢官,得生玳瑁畜养且久,携以北归,北人多有识者。又有一种 ,亦玳瑁之类也。其形如笠,四足缦胡无指,其甲有黑珠,纹彩亦好,但薄而色浅,不任作器,唯堪贴饰耳。今人谓之 皮,不入药用。
陈藏器云∶大如扇,似龟,甲有纹,余并同。杨氏产乳∶疗中蛊毒。生玳瑁以水磨如浓饮,服一盏即解。
衍义曰∶玳瑁,治心经风热,生者入药,盖性味全也。既入汤火中,即不堪用,为器物者矣,与生熟犀其义同。
引用:《证类本草》玳瑁
《中药学》玳瑁

【性味与归经】甘,寒。入心、肝经。
【临床应用】用于热病烦躁,神昏谵语,惊痫,以及中风阳亢等症。
本品既能清热解毒,又能平肝定惊,故对温热病或急惊风阳亢火盛所致的壮热、神昏、谵语、痉厥,以及中风阳亢的症候,均可应用。临床上常与牛黄、麝香、冰片、朱砂等药配合用于热病神昏、痉厥等症;与石决明、羚羊角、钩藤等药配合用于中风阳亢之症。
【处方用名】明玳瑁、玳瑁片(镑片或研粉用)
【一般用量与用法】一钱至三钱,煎服。或研粉配入丸散。
引用:《中药学》玳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