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
- 土茯苓合剂
- 土茯苓猪骨汤
- 土茯苓通淋止痛汤
- 茯苓饼
- 茯苓丹
- 茯苓粉
- 茯苓膏
- 茯苓糕
- 茯苓煎
- 茯苓酒
- 茯苓面
- 茯苓散
- 茯苓苏
- 茯苓酥
- 茯苓汤
- 茯苓丸
- 茯苓饮
- 茯苓圆
- 茯苓粥
- 白茯苓散
- 白茯苓汤
- 白茯苓丸
- 赤茯苓煎
- 赤茯苓散
- 赤茯苓汤
- 赤茯苓丸
- 赤茯苓饮
- 大茯苓汤
- 大茯苓丸
- 茯苓饼子
- 茯苓皮汤
- 茯苓术散
- 茯苓饮子
- 茯苓煮散
- 艾煎茯苓散
- 八制茯苓丸
- 白术茯苓散
- 白术茯苓汤
- 白术茯苓丸
- 半夏茯苓汤
- 半夏茯苓丸
- 奔豚茯苓汤
- 补肾茯苓丸
- 补药茯苓散
- 参附茯苓汤
- 参麦茯苓粥
- 柴胡茯苓汤
- 辰砂茯苓丸
- 沉香茯苓丸
- 川连茯苓汤
- 垂命茯苓丸
- 大豆茯苓散
- 大黄茯苓丸
- 大圣茯苓散
- 导水茯苓汤
- 丁香茯苓汤
- 防风茯苓汤
- 防己茯苓汤
- 防已茯苓汤
- 茯苓安心汤
- 茯苓白术散
- 茯苓白术汤
- 茯苓半夏汤
- 茯苓半夏丸
- 茯苓贝母汤
- 茯苓补心汤
- 茯苓菖蒲丸
- 茯苓川芎汤
- 茯苓大黄汤
- 茯苓大枣粥
- 茯苓导水汤
- 茯苓地黄汤
- 茯苓二陈汤
- 茯苓分气饮
- 茯苓甘草汤
- 茯苓甘露饮
- 茯苓钩藤汤
- 茯苓桂枝汤
- 茯苓厚朴汤
- 茯苓琥珀散
- 茯苓琥珀汤
- 茯苓琥珀丸
- 茯苓黄连丸
- 茯苓黄耆汤
- 茯苓建中汤
- 茯苓椒目丸
- 茯苓蠲暑饮
- 茯苓开胃散
- 茯苓理中汤
- 茯苓利膈汤
- 茯苓六合汤
- 茯苓麻黄汤
- 茯苓木通汤
- 茯苓内托散
- 茯苓前胡汤
- 茯苓人参散
- 茯苓戎盐汤
- 茯苓渗湿汤
- 茯苓升麻汤
- 茯苓生化汤
- 茯苓石膏汤
- 茯苓石脂汤
- 茯苓四逆汤
- 茯苓苏子丸
- 茯苓天麻汤
- 茯苓调血汤
- 茯苓调中散
- 茯苓菟丝丸
- 茯苓五皮散
- 茯苓五味丸
- 茯苓陷胸汤
- 茯苓消气丸
- 茯苓杏仁煎
- 茯苓造化糕
- 茯苓燥湿汤
- 茯苓泽泻汤
- 茯苓正气散
- 茯苓栀子散
- 茯苓钟乳丸
- 茯苓茱萸丸
- 茯苓猪肾汤
- 茯苓煮鸡肝
- 茯苓佐经汤
- 浮萍茯苓丸
- 附子茯苓汤
- 固齿茯苓散
- 桂枝茯苓汤
- 桂枝茯苓丸
- 厚朴茯苓汤
- 胡麻茯苓面
- 琥珀茯苓膏
- 琥珀茯苓丸
- 黄连茯苓丸
- 黄耆茯苓散
- 黄耆茯苓汤
- 加减茯苓汤
- 加减茯苓丸
- 加味茯苓汤
- 加味茯苓饮
- 金箔茯苓散
- 经效茯苓汤
- 橘皮茯苓汤
- 橘皮茯苓丸
- 巨胜茯苓丸
- 葵子茯苓散
- 理中茯苓汤
- 鲤鱼茯苓汤
- 芡实茯苓粥
- 人参茯苓酒
- 人参茯苓丸
- 人参茯苓粥
- 水肿茯苓煎
- 葶苈茯苓丸
- 茵陈茯苓汤
- 知母茯苓汤
- 治痰茯苓丸
- 白茯苓陈皮丸
- 半夏茯苓饮子
- 补肝白茯苓散
- 赤小豆茯苓汤
- 二物茯苓粉散
- 茯苓车前子饮
- 茯苓车前子粥
- 茯苓菊花浸酒
- 茯苓小泽泻汤
- 淮南子茯苓散
- 山药茯苓包子
- 八味茯苓补心汤
- 白术茯苓干姜汤
- 半夏茯苓陈皮汤
- 补虚人参茯苓丸
- 柴胡芍药茯苓汤
- 茯苓参甘厚朴汤
- 茯苓橘皮杏仁汤
- 茯苓杏仁甘草汤
- 茯苓栀子茵陈汤
- 桂枝茯苓当归汤
- 桂枝茯苓人参汤
- 加减半夏茯苓汤
- 加味半夏茯苓汤
- 加味茯苓半夏汤
- 加味葵子茯苓散
- 调脉理中茯苓散
- 小半夏加茯苓汤
- 茯苓安肝定精神丸
- 茯苓四逆加半夏汤
- 茯苓四逆加石脂汤
- 桂枝加当归茯苓汤
- 半夏茯苓汤加丁香汤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 茯苓桂枝参甘耆附麻黄汤
- 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汤
-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
《中国药典》:土茯苓

【拼音名】Tǔ Fú Línɡ
【英文名】RHIZOMA SMILACIS GLABRAE
【来源】本品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
【性状】本品略呈圆柱形,稍扁或呈不规则条块,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cm,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或灰褐色,凹凸不平,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有的外皮现不规则裂纹,并有残留的鳞叶。质坚硬。切片呈长圆形或不规则,厚1~5mm,边缘不整齐;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可见点状维管束及多数小亮点;质略韧,折断时有粉尘飞扬,以水湿润后有黏滑感。无臭,味微甘、涩。
【鉴别】本品粉末淡棕色。淀粉粒甚多,单粒类球形、多角形或类方形,直径8~48μm,脐点裂缝状、星状、三叉状或点状,大粒可见层纹;复粒由2 ~4 分粒组成。草酸钙针晶束存在于黏液细胞中或散在,针晶长40~144μm,直径约5μm。石细胞类椭圆形、类方形或三角形,直径25~128μm,孔沟细密;另有深棕色石细胞,长条形,直径约50μm,壁三面极厚,一面菲薄。纤维成束或散在,直径22~67μm。具缘纹孔导管及管胞多见,具缘纹孔大多延长成梯状。
【炮制】除去杂质;未切片者,浸泡,洗净,润透,切薄片,干燥。
【性味】甘、淡,平。
【归经】归肝、胃经。
【用法用量】15~60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土茯苓

【出处】《滇南本草》
【拼音名】Tǔ Fú Línɡ
【别名】禹余粮,白余粮(陶弘景),革禹余粮(《本草拾遗》),刺猪苓(《本草图经》),过山龙、硬饭(《朱氏集验医方》),仙遗粮(《滇南本草》),土萆薢(《本草会编》),冷饭团(《卫生杂兴》),山猪粪、山地栗、过冈龙(《纲目,),山牛(《本经逢原》),冷饭头(《生草药性备要》),山归来(《有用植物图说》),久老薯(《广西中兽医药植》),毛尾薯(《中药材手册》),地胡苓、狗老薯、饭闭根,硬饭头薯(《广西中药志》),土苓(《四川中药志》),山遗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狗朗头、尖光头(《常用中草药彩色图
【来源】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的根茎。秋末冬初采挖,除去芦头及须根,洗净泥沙,晒干,或切片晒干。
【原形态】攀援状灌木。根茎块根状,有明显结节,着生多数须根。茎无刺。单叶互生;革质,披针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6~20厘米,宽1.2~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形,全缘,下面常被白粉,基出脉3~5条;叶柄长1~2厘米,略呈翅状,近基部具开展的叶鞘,叶鞘先端常变成2条卷须。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腋生,花序梗极短;小花梗纤细,基部有多数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花小,白色,直径约4毫米;花被裂片6,2轮;雄花的雄蕊6,花丝较花药短,退化雌蕊缺;雌花的退化雄蕊线形,子房上位,3室,柱头3歧,稍反曲。浆果球形,直径6~8毫米,红色。花期7~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生长于山坡、荒山及林边的半阴地。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主产广东、湖南、湖北、浙江、四川、安徽等地,此外福建、江西、广西、江苏等地亦产。
【性状】土茯苓,又名:红土苓。干燥根茎为不规则块状,略呈扁圆柱形而弯曲不直,多分歧,有结节状隆起,长约5~15厘米,直径约2~5厘米。表面土棕色或棕色,粗糙,常有刀伤切口及侧根残余部分,上端具茎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粗糙,有粉性,淡棕色。气微,味甘淡。土茯苓片为长形薄片,大小不等,厚约1~3毫米。边缘不整齐,淡棕色或淡黄色;表面光滑(薄片)或稍粗糙(厚片)。中间略具维管束点,仔细观察时可见砂砾样的光亮。纵切片常见花纹。导管不规则,富粉质,微有弹性,用水润湿后,手摸之有光滑感。以淡棕色、粉性足、纤维少者为佳。
【炮制】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换水1次,春、秋每2日换水1次,冬季可3日换水1次,防止发臭,以泡透为度,捞出切片,及时干燥。
【性味】甘淡,平。
①《本草图经》:"味甘,性凉,无毒。"
②《滇南本草》:"性平,味苦微涩。"
③《纲目》:"甘淡,平,无毒。"
【归经】入肝、胃经。
①《纲目》:"为阳明本药。"
②《本草通玄》:"入胃、肝二经。"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二经。"
【功能主治】解毒,除湿,利关节。治梅毒,淋浊,筋骨挛痛,脚气,疔疮,痈肿,瘰疬。
④《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⑥《生草药性备要》:"消毒疮、疔疮,炙汁涂敷之,煲酒亦可。"
⑦《本草再新》:"祛湿热,利筋骨。"
⑧《陆川本草》:"治脚气。"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O.5~1两。外用:研末调敷。
【注意】肝肾阴亏者慎服。
①《万氏家抄方》:"不犯铁器。"
②《纲目》:"服时忌茶。"
③《本草从新》:"肝肾阴亏者勿服。"
【附方】①治杨梅疮毒:土茯苓一两或五钱,水酒浓煎服。(《滇南本草》)
②治杨梅风十年二十年,筋骨风泡肿痛:土茯苓三斤,川椒二钱,甘草三钱,黑铅一斤,青藤三钱。将药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赤水玄珠》)
③治血淋:土茯苓、茶根各五钱。水煎服,白糖为引。(《江西草药》)
④治风湿骨痛,疮疡肿毒:土茯苓一斤,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滓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⑤治风气痛及风毒疮癣:土茯苓(不犯铁器)八两。石臼内捣为细末,糯米一斗,蒸熟,白酒药造成醇酒用,酒与糟俱可食。(《万氏家抄方》土茯苓酒)
⑥治大毒疮红肿,未成即滥:土茯苓,为细末,好醋调敷。(《滇南本草》)
⑦治瘰疬溃烂:冷饭团,切片或为末,水煎服。或入粥内食之,须多食为妙。忌铁器、发物。(《积德堂经验方》)
⑧治皮炎:土茯苓二至三两。水煎,当茶饮。(《江西草药》)
⑨治妇人红崩、白带:土茯苓,水煨,引用红沙糖治红崩,白沙糖治白带。(《滇南本草》)
⑩治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肚子大,烦躁爱哭,啼哭无声,不想吃东西,大便失调,皮肤粗糙:土茯苓三钱,野棉花根三钱。研细末,加猪肝二两与水炖服,或米汤冲服。(《草医草药简便验方汇编》)
⑾治瘿瘤:土茯苓五钱,金锁银开、黄药子各三钱,白毛藤五钱,乌蔹莓根、蒲公英各四钱,甘草、金银花各二钱,煎服。(《浙江民间中药》)
【临床应用】①防治钩端螺旋体病
㈠预防:每日1两,1次或2次煎服,每周连服3日,共服5周。2000余人服药结果表明,服药组与未服药组发病率之比为1:5.58。㈡治疗:土茯苓2两(病情重而体质较好者可用至5两),甘草3钱,水煎每日2次分服。同时可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对高热、重症者给葡萄糖液及维生素丙,个别有出血倾向者加用激素。治疗18例均愈,16例于服药2~3剂、3例于服药4~5剂后症状消失。平均住院时间3.6天。或用土茯苓4两,地榆、青蒿、白茅根各1两煎服。每日1~3剂,热退后每日1剂,4次分服。同时配合对症处理,如镇静、止血、补液等。治疗14例,失败4例。其中血培养阳性者9例,5例治愈,4例失败。治愈病例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在1~7日内,主要症状随体温下降而逐渐减轻或消失,大部分病人头痛、身痛、球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血痰等均于1~2天内消失。治疗中少数病例出现恶心、呕吐等反应。
②治疗梅毒
据早年临床观察报告,以土茯苓为主,配合银花、甘草,或配合苍耳子、白藓皮、甘草,或配合忍冬藤、蒲公英、马齿苋、甘草。煎服.治疗现症梅毒及隐性梅毒,其血清阴转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现症梅毒的治愈率为50%左右。对晚期麻痹性痴呆,不仅脑脊液康、华氏反应转阴,而且精神症状亦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对于小儿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芩1.5~2两,水煎,2~3次分服,以10~20天为一疗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2~8两的,疗程有长达2个月的。
③其它
㈠防治麻疹:预防用100%煎液内服,3岁以下每日30~50毫升,3~6岁50~60毫升,分3次服,连服3日。或制成注射液行肌肉注射。以上剂量亦可作为治疗之用。㈡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每日用4~8两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肠,7天为一疗程。㈢治疗急慢性肾炎:每日3两,水煎,分3次服。退肿作用较好,肚后,小便增加。亦有用于治疗肾盂肾炎、肾结核的报道。㈣治疗须淋巴结核:每日用鲜品1斤,水煎分2次服。
【备注】下列几种同属植物的根茎在少数地区亦作土茯苓使用:
①暗色菝葜,产四川,又称白土苓。
②无刺菝葜,其根茎在西藏作土茯苓用,在云南则为红萆薢,参见"红萆薢"条。
③防已叶菝葜,产西藏。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华本草》:土茯苓

【出处】出自《滇南本草》。陶弘景:南人又呼平泽中有一种藤,叶如菝葜,根作块有节,似菝葜而色赤,根形似薯蓣,谓为禹余粮。言昔禹行山乏食,采此以充粮,而弃其余。此云白余粮也。生池泽。
【拼音名】Tǔ Fú Línɡ
【英文名】Glabrous Greenbrier Rhizome, Rhizome of Glabrous Greenbrier
【别名】禹余粮、白余粮、草禹余粮、刺猪苓、过山龙、硬饭、冷饭团、仙遗粮、土萆薢、山猪粪、山地栗、过冈尤、山牛、冷饭头、山归来、久老薯、毛尾薯、地胡苓、狗老薯、饭团根、土苓、狗朗头、尖光头、山硬硬、白葜、连饭、红土苓、山奇良
【来源】药材基源:为百合科植物土茯苓及暗色菝葜的根茎。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Smilax glabra Roxb. 2.Smilax lanceaefolia Roxb.var.opaca A.DC.[S.opaca(A.DC.)Norton]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采挖,洗净浸漂,切片晒干;或放开水中煮数分钟后,切片晒干。
【原形态】1.土茯苓 攀援灌长,长1-4mm。茎光滑,无刺。根状茎粗厚、块状,常由匍匐茎相连接,粗2-5cm。叶互生;叶柄长5-15(-20)mm,约占全长的3/5-1/4,具狭鞘,常有纤细的卷须2条,脱落点位于近顶端;叶片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长6-12(-15)cm,宽1-4(-7)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钝,下面通常淡绿色。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通常具10余朵花;雄花序总花梗长2-5mm,通常明显短于叶柄,极少与叶柄近等长,在总花梗与叶柄之间有1芽;花序托膨大,连同多数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莲座状,宽2-5mm,花绿白色,六棱状球形,直径约3mm;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圆形,宽约2mm,兜状,背面中央具纵槽,内花被片近圆形,宽约1mm,边缘有不规则的齿;雄花靠合,与内花被片近等长,花丝极短;雌花序的总梗长约1cm,雌花外形与雄花相似,但内花被片边缘无齿,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6-8mm,熟时黑色,具粉霜。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 2.暗色菝葜 本种与土茯苓的区别在于:叶片卵状披针形,背面无白粉,干时不呈青灰色,叶脉在上面凸起。雄花序的总花梗通常在5mm以上,雄花蕾圆柱状。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1.生长于海拔1800m以下的林下、灌木丛中、河岸或山谷中,也见于林缘与疏林中。 2.生长于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灌丛或山坡阴处。
资源分布:1.分布于甘肃(南部)、长江流域以南以及台湾、海南、云南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
【栽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干旱和荫蔽。砂质壤土或粘壤土均可栽培。 栽培技术 用种子繁殖,春季播种。生长期应经常松土除草,苗高30cm左右,应搭架以利藤蔓攀援。
【性状】性状鉴别 根茎近圆柱形,或不规则条块状,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cm,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凹凸不平,突起尖端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有时外表现不规则裂纹,并有残留鳞叶。质坚硬,难折断。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中间微见维管束点,并可见沙砾样小亮点(水煮后依然存在)。质略韧,折断时有粉尘散出,以水湿润有粘滑感。气微,味淡、涩。以断面淡棕色、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下皮为3-5列黄棕色细胞,排列紧密,壁较厚,木化,有的具壁孔。皮层散有大形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中柱薄壁细胞径向延长;散列有限外韧型维管束,中心分布较密;木质部常有两个大导管及数个小导管;韧皮部含少量纤维。薄壁细胞含大量淀粉粒。
【化学成份】根茎中含落新妇甙(astilbin),黄杞甙(engeletin),3-O-咖啡酰莽草酸(3-O-caffeoylshikimic acid),莽草酸(shikim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葡萄糖(glucose)。
【药理作用】1.抗肿瘤作用1.1对大鼠膀胱化学致癌的影响 实验动物雌Wistar大鼠,体重70-110g,致癌剂N-J基一N(4-羟丁基)亚硝胺(BBN),实验时以20%乙醇将BBN原液配成36%的溶液。正常对照组:在乙醚浅麻醉下,单纯以溶剂(20%乙醇)0.25ml经导管ig,每周2次,共12wk。病理对照组:36%BBN溶液0.25ml(90mg)ig,每周2次,共12wk、每只鼠BBN总剂量2.16g。土茯苓组:BBN处理同病理对照组,以每lkg含120g土茯苓干粉的饮食饲养。至wk30实验结束,处死动物,取膀胱、输尿管、肾盂,肾、肝和脾作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土茯苓组对BBN膀胱肿瘤的发生无明显抑制作用,而且发生了较多的鳞状细胞型肿瘤,因此在使用本品防治膀胱肿瘤时,应持慎重态度。
1.2对黄曲霉毒素B1致大鼠肝癌作用的影响 取性Wistar大鼠,8wk龄,ipAFB1(280ug/kg,6次/wkx2)作肝癌启动动剂。2wk后,施以促癌程序:给含0.015%2-乙酰氨基芴(2AAF)饲料2wk,在wkl末,切除大鼠肝中叶和左外侧叶。10d后,断颈处列大鼠,肝脏取材作r-谷氨酰转肽酶(r一GT)染色。大鼠从注射AFB1前10d起,至停注AFB1后3d止,进食含受试物饲料。结果,大鼠肝癌前病变r一GT染色阳性肝细胞灶,土茯苓组(饲料中含377.7g/kg)的病灶也稍少,且显着小于对照组。提示土茯苓对预防肝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对棉酚的解毒作用 采用土茯苓水煎剂(剂量:每鼠每日相当生药1g和0.5g两种),土茯苓稀醇制剂(剂量:相当生药1g和2g),土茯苓粗黄酮(剂量:50mg和100mg),土茯苓多糖(剂量:0.5ml和1.0ml),硫酸亚铁(剂量8mg),每组用药3d后分别igl次纯棉酚650mg/kg、850mg/kg和100mg/kg,观察解毒作用。结果,土茯苓水煎剂、稀醇制剂和粗黄酮均具有拮抗急性和亚急性棉酚中毒(P<0.05,P<0.001和P<0.001)。一般棉酚中毒时可用硫酸亚铁拮抗,但能影响抑精作用。土茯苓稀醇提取物在拮抗棉酚毒性的同时不影响棉酚对雄性大鼠的抑精作用。
【鉴别】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1g,加水10ml,在60度水浴上加热10min,滤过,滤液作以下试验。①取滤液2ml,置带寒试管中,用力振摇1min,产生多数蜂窝状泡沫,放置10min,泡沫不明显减少。(检查皂甙)②取滤液2ml置试管中蒸干,加醋酐0.5ml,再沿试管壁加浓硫酸,两液面交界呈紫红色环。(检查皂甙) (2)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5g,加乙醇50ml,于水浴中回流1h,放冷,滤过。滤液回收乙醇,残渣加稀硫酸20ml,回流水解3h,放冷,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氯仿液,用少量水洗去残存的酸,脱水后,蒸去氯仿。残渣加少量已烷溶解,作供试液。以薯蓣皂甙元、替告皂甙元作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7.5%硝酸银薄板上,以氯仿-乙酸乙酯(9:1)展开。用饱和磷钼酸的乙醇溶液喷雾后,于110度烘5min显色,供试品色谱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蓝色斑点。
【炮制】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换水1次,春、秋每2日换水1次,冬季可3日换水1次,防止发臭,以泡透为度,捞出切片,及时干燥。
【性味】甘淡;平
【归经】肝;胃;脾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60g。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肝肾阴虚者慎服。
【各家论述】1.《本草汇编》:病杨梅毒疮,药用轻粉,愈而复发,久则肢体拘挛,变为痈漏,延绵岁月,竟致废笃。惟锉土萆薢三两,或加皂甙、牵牛各一钱,水六碗,煎三碗,分三服,不数剂多瘥。盖此疾始由毒气干于阳明而发,加以轻粉燥烈,久而水衰,肝挟相火,来凌脾土,土属湿,主肌肉,湿热郁蓄于肌腠,故发为痈肿,甚则拘挛,《内经》所谓湿气害人皮肉筋骨是也。土萆薢甘淡而平,能去脾湿,湿去则营卫从而筋脉柔,肌肉实而拘挛痈漏愈矣。初病服之不效者,火盛而湿未郁也。此药长于去湿,不能去热,病久则热衰气耗而湿郁为多故也。
2.《纲目》:土茯苓,有赤白二种,入药用白者良。按《中山经》云,鼓镫之山有草焉,名曰荣草,其叶如柳,其本如鸡卵,食之已风,恐即此也。......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风湿,脾胃健则营卫从,风湿去则筋骨利。
3.《本草正义》: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其解水银、轻粉毒者,彼以升提收毒上行,而此以渗利下导为务,故专治杨梅毒疮,深入百络,关节疼痛,甚至腐烂,又毒火上行,咽喉痛溃,一切恶症。
4.《本草拾遗》:草禹余粮,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不饥。......调中止泄。
7.《纲目》:健脾胃,强筋骨,去风湿,利关节,止泄泻。治拘挛骨痛;恶疮痈肿。解汞粉、银朱毒。
10.《本草再新》:祛湿热,利筋骨。
11.《陆川本草》:治脚气。
14.《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治风湿性关节炎,腹痛,消化不良,膀胱炎。
【临床应用】1.治疗梅毒及隐性梅毒,其血清阴转率在90%上下。其中晚期现症梅毒的治愈率为50%左右。对晚期麻痹性痴呆,不仅脑脊液康、华氏反应转阴,而且精神症状亦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对于小儿先天性梅毒性口腔炎效果亦佳。用量:成人每日用土茯苓1.5-2两,水煎,2-3次分服,以10-20日为1疗程。但亦有每日量用至2-8两的,疗程有长达2个月的。
2.预防用100%煎液内服,3岁以下每日30-50ml,3-5岁50-60ml,分3次服,连服3日。或制成注射液行肌肉注射。以上剂量亦可作为治疗之用。
3.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每日用4-8两煎服,或再以煎液作保留灌肠,7日为1疗程。
4.治疗急慢性肾炎:每日3两,水煎,分3次服。退肿作用较好,服后小便增加。亦有用于治疗肾盂肾炎、肾结核的报道。
5.治疗颈淋巴结核:每日用鲜品1斤,水煎分2次服。
【摘录】《中华本草》
《全国中草药汇编》:土茯苓

【拼音名】Tǔ Fú Línɡ
【别名】冷饭团、红土苓、山猪粪、毛尾薯、山遗粮、山奇良
【来源】为百合科菝葜属植物土茯苓(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块根根状茎。
【原形态】多年生攀援灌木,茎无刺。根状茎横生于土中,细长,生多数须根,每隔一段间距生一肥厚的块状结节,块根根状茎5~15厘米,直径2~5厘米,深入土中可达1米余,质颇坚实,外皮坚硬,褐色,凹凸不平,内面肉质粉性,黄白色,密布淡红色小点。单叶互生,革质,长圆形至椭圆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圆或楔形,全缘,表面绿色,下面有白粉,主脉3条显著,细脉网状;叶柄长1~2厘米,托叶变为2条卷须。7~8月间开小白花,花单性,雌雄异株,为腋生伞形花序,花序梗极短,长1~3毫米,小花梗纤细,长1~1.7厘米,基部有多枚宿存的三角形小苞片。花被裂片6,二轮;雄蕊6,花丝较花药短;子房上位,3室,柱头3,稍反曲。浆果球形,熟时紫红色,外被白粉。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林小、路旁丛林及山谷向阳处。分布于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等地。
【栽培】喜温暖环境,耐干旱和荫蔽。宜选砂质壤土或粘壤土栽种。种子繁殖,春节播种,覆土2~3分。生长期间应经常松土和除草。苗高1尺左右,应搭架,以利藤蔓攀援。
【制法】全年可采挖,洗净浸漂,切片晒干或放开水中煮数分钟后,切片晒干。
【化学成份】根状茎含3种皂甙及鞣质、树脂、淀粉等。皂甙元为薯蓣皂甙元与1分子葡萄糖和2分子鼠李糖结合组成。又据报道,土茯苓尚含有生物碱、微量挥发油、六碳糖类、甾醇、油酸及亚油酸等。
【性味】甘、淡、平。
【用法用量】0.3~2两。
【附方】1、预防钩端螺旋体病:土茯苓、鱼腥草、夏枯草、海金沙、车前草、大青、贯众、马兰各3钱。流行季节,每天1剂,煎水当茶饮。
2、钩端螺旋体病:土茯苓2两、甘草3钱,水煎服,每日1剂。病情较重而体质较好者,土茯苓可加至5两。若高热、症重者可适当静脉注射葡萄糖液及维生素C。
3、慢性期布鲁氏菌病:土茯苓1两,防风1钱,木瓜、没药、当归各3钱,金银花4钱。水煎,早晚各服1次,每日1剂。10天为一个疗程。隔5~7天继续服第二个疗程。
【备注】1、蓝果土茯苓Smilax glabra Roxb. var. concolor (C. H. Wright) Wang et Tang与正种极相似,主要区别点为茎上密被青褐色小斑点,叶柄较长,果熟时为蓝褐色而非红色。根状茎性状和功效与正种同。分布于浙江和江西等省。
2、暗色土茯苓(白茯苓)Smilax lanceaefolia Roxb. var. opaca A. DC.形态特征为茎常有刺;叶片卵状披针形,下面无白粉,两面均为绿色,干后淡绿;花序梗较长(1~2厘米或更长),基部具鞘状苞片,花被外形棒状;果熟时黑色。四川以根状茎作“白土苓”入药,功效亦相似。
3、卵叶土茯苓Heterosmilax japonica Kunth根状茎粗壮坚实,呈不规则块状,黄褐色。茎粗壮光滑。叶互生,叶片卵状长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先端急尖,基部微心形,叶柄基部以上有2卷须。花单性,异株,小,排成伞形花序;花被管状,3齿裂;雄蕊3,花丝连接成1管;子房上位,3室。浆果球形。本品在四川部分地区叫白土苓或铁架子土茯苓。台湾称此为土茯苓或白萆薢。宁夏地区使用的土茯苓,多为此种。
④菝葜Smilax china L.[S. japonica (Kunth) A. Gray]其根状茎在广东、四川、贵州、浙江、江苏等省有作白土茯苓或白土苓用的。本品应称菝葜,不可混称土茯苓。(形态与功效,参阅菝葜项下)
⑤粉菝葜Smilax glauco-china Warb.根状茎在江苏镇江地区称鲜土苓,其形态与功效均类似菝葜,不应作土茯苓用。
【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本草纲目》土茯苓
- 《本草备要》土茯苓
- 《本草便读》土茯苓
- 《本草乘雅半偈》土茯苓
- 《本草从新》土茯苓
- 《本草撮要》土茯苓
- 《本草分经》土茯苓
- 《本草分经》土茯苓
- 《本草求真》土茯苓
- 《本草易读》土茯苓
- 《本草择要纲目》土茯苓
- 《本经逢原》土茯苓
- 《得配本草》土茯苓
- 《滇南本草》土茯苓
- 《滇南本草》土茯苓
- 《中药炮制》土茯苓
- 《药笼小品》土茯苓
- 《药性切用》土茯苓
- 《玉楸药解》土茯苓
- 《中药学》土茯苓
- 《外科全生集》土茯苓
- 《冯氏锦囊秘录》土茯苓
相关记载
- 《中药学》:土茯苓
- 《本草纲目》:土茯苓
- 《中药炮制》:土茯苓
- 《本草备要》:土茯苓
- 《冯氏锦囊秘录》:土茯苓
- 《本草乘雅半偈》:土茯苓
- 《得配本草》:土茯苓
- 《本草分经》:土茯苓
- 《本草分经》:土茯苓
- 《本草择要纲目》:土茯苓
- 《本草撮要》:土茯苓
- 《外科全生集》:土茯苓
- 《药性切用》:土茯苓
- 《本草便读》:土茯苓
- 《本草求真》:土茯苓
- 《本经逢原》:土茯苓
- 《本草从新》:土茯苓
- 《药笼小品》:土茯苓
- 《玉楸药解》:土茯苓
土茯苓
- 土茯苓【本草纲目】
- 土茯苓【本草纲目】图文版
- 土茯苓【中草药图片】
- 土茯苓【中药图谱】
- 土茯苓《本草备要》
- 土茯苓《本草便读》
- 土茯苓《本草乘雅半偈》
- 土茯苓《本草乘雅半偈》
- 土茯苓《本草从新》
- 土茯苓《本草撮要》
- 土茯苓《本草分经》
- 土茯苓《本草分经》
- 土茯苓《本草纲目》
- 土茯苓《本草求真》
- 土茯苓《本草易读》
- 土茯苓《本草易读》
- 土茯苓《本草择要纲目》
- 土茯苓《本草择要纲目》
- 土茯苓《本经逢原》
- 土茯苓《得配本草》
- 土茯苓《冯氏锦囊秘录》
- 土茯苓《外科全生集》
- 土茯苓《药笼小品》
- 土茯苓《药笼小品》
- 土茯苓《药性切用》
- 土茯苓《玉楸药解》
- 土茯苓《中药炮制》
- 土茯苓《中药学》
- 白土茯苓【中药大全】
- 土茯苓茶《茶饮保健》
- 土茯苓合剂【方剂大全】
- 土茯苓简介【中药基础】
- 土茯苓炖猪骨【偏方】
- 土茯苓炖猪骨【食物解毒偏方】
- 土茯苓猪骨汤【方剂大全】
- 土茯苓猪骨汤《食物疗法》
- 土茯苓(光菝)《滇南本草》
- 土茯苓(光菝)《滇南本草》
- 土茯苓真假识别【中药鉴别】
- 土茯苓(金荞麦)《滇南本草》
- 土茯苓(金荞麦)《滇南本草》
- 土茯苓的鉴别方法【中药鉴别】
- 土茯苓通淋止痛汤【方剂大全】
- 土茯苓与粉萆薜的饮片鉴别【中药鉴别】
土茯苓 知识
- 土茯苓的功效【中医知识】
- 土茯苓莲藕汤【中医知识】
- 土茯苓外治方【中医知识】
- 土茯苓治病验方【中医知识】
- 土茯苓与粉萆薜的饮片鉴别【中医知识】
- 用药指征 姜良铎用土茯苓经验(1)【医案心得】
- 土茯苓配“二草”治肺癌 姜良铎用土茯苓经验(4)【医案心得】
- 土茯苓配防风白芷治乙肝 姜良铎用土茯苓经验(2)【医案心得】
- 土茯苓配制大黄仙鹤草治肠澼 姜良铎用土茯苓经验(3)【医案心得】
- 土茯苓配生苡仁白花蛇舌草治痤疮 姜良铎用土茯苓经验(5)【医案心得】
茯苓
- 茯苓【本草纲目】
- 茯苓【本草纲目】图文版
- 茯苓【中草药图片】
- 茯苓【中药】
- 茯苓【中药大全】
- 茯苓【中药图谱】
- 茯苓《本草备要》
- 茯苓《本草便读》
- 茯苓《本草乘雅半偈》
- 茯苓《本草乘雅半偈》
- 茯苓《本草崇原》
- 茯苓《本草崇原》
- 茯苓《本草从新》
- 茯苓《本草撮要》
- 茯苓《本草分经》
- 茯苓《本草分经》
- 茯苓《本草分经》
- 茯苓《本草分经》
- 茯苓《本草纲目》
- 茯苓《本草害利》
- 茯苓《本草经集注》
- 茯苓《本草经解》
- 茯苓《本草经解》
- 茯苓《本草蒙筌》
- 茯苓《本草求真》
- 茯苓《本草思辨录》
- 茯苓《本草思辨录》
- 茯苓《本草图经》
- 茯苓《本草图经》
- 茯苓《本草衍义》
- 茯苓《本草易读》
- 茯苓《本草易读》
- 茯苓《本经逢原》
- 茯苓《顾松园医镜》
- 茯苓《雷公炮炙论》
- 茯苓《雷公炮炙论》
- 茯苓《名医别录》
- 茯苓《千金翼方》
- 茯苓《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茯苓《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 茯苓《汤液本草》
- 茯苓《吴普本草》
- 茯苓《新修本草》
- 茯苓《药鉴》
- 茯苓《药鉴》
- 茯苓《药笼小品》
- 茯苓《药笼小品》
- 茯苓《药征》
- 茯苓《药征》
- 茯苓《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茯苓《长沙药解》
- 茯苓《长沙药解》
- 茯苓《证类本草》
- 茯苓《证类本草》
- 茯苓《中药学》
- 白茯苓《得配本草》
- 白茯苓《冯氏锦囊秘录》
- 白茯苓《雷公炮制药性解》
- 白茯苓《外科全生集》
- 白茯苓《药性切用》
- 白茯苓《医学入门》
- 白茯苓《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赤茯苓【本草纲目】
- 赤茯苓【中药大全】
- 赤茯苓《本草崇原》
- 赤茯苓《本草分经》
- 赤茯苓《本草分经》
- 赤茯苓《本草害利》
- 赤茯苓《外科全生集》
- 服茯苓《千金翼方》
- 服茯苓《千金翼方》
- 服茯苓《饮膳正要》
- 茯苓饼【方剂大全】
- 茯苓饼【健体活血偏方】
- 茯苓饼【膳食养生】
- 茯苓茶《茶饮保健》
- 茯苓丹【方剂大全】
- 茯苓粉【方剂大全】
- 茯苓膏【方剂大全】
- 茯苓糕【方剂大全】
- 茯苓煎【方剂大全】
- 茯苓酒【方剂大全】
- 茯苓酒《饮膳正要》
- 茯苓面【方剂大全】
- 茯苓面《医学入门》
- 茯苓皮【本草纲目】
- 茯苓皮【中药大全】
- 茯苓皮《本草崇原》
- 茯苓散【方剂大全】
- 茯苓散《妇人大全良方》
- 茯苓散《妇人大全良方》
- 茯苓散《明目至宝》
- 茯苓散《普济本事方》
- 茯苓神《本草害利》
- 茯苓苏【方剂大全】
- 茯苓酥【方剂大全】
- 茯苓汤【方剂大全】
- 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汤《冯氏锦囊秘录》
- 茯苓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汤《仙传外科集验方》
- 茯苓丸【方剂大全】
- 茯苓丸《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丸《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丸《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丸《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丸《冯氏锦囊秘录》
- 茯苓丸《冯氏锦囊秘录》
- 茯苓丸《冯氏锦囊秘录》
- 茯苓丸《妇人大全良方》
- 茯苓丸《普济本事方》
- 茯苓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茯苓丸《外科理例》
- 茯苓丸《医方论》
- 茯苓丸《医学心悟》
- 茯苓饮【方剂大全】
- 茯苓饮《金匮悬解》
- 茯苓圆【方剂大全】
- 茯苓粥【方剂大全】
- 茯苓粥【偏方】
- 茯苓粥《医学入门》
- 白茯苓散【方剂大全】
- 白茯苓散《妇人大全良方》
- 白茯苓汤【方剂大全】
- 白茯苓丸【方剂大全】
- 白茯苓丸《汤头歌诀》
- 白茯苓丸《汤头歌诀》
- 白茯苓丸《医方论》
- 赤茯苓煎【方剂大全】
- 赤茯苓散【方剂大全】
- 赤茯苓散《冯氏锦囊秘录》
- 赤茯苓汤【方剂大全】
- 赤茯苓丸【方剂大全】
- 赤茯苓饮【方剂大全】
- 大茯苓汤【方剂大全】
- 大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大茯苓丸【方剂大全】
- 饵茯苓方《备急千金要方》
- 服茯苓赋《苏沈良方》
- 服茯苓赋《苏沈良方》
- 服茯苓说《苏沈良方》
- 服茯苓说《苏沈良方》
- 茯苓包子《保健药膳》
- 茯苓包子《保健药膳》
- 茯苓包子《食物疗法》
- 茯苓贝梨【食物解毒偏方】
- 茯苓饼子【方剂大全】
- 茯苓蚕茶《茶饮保健》
- 茯苓粉粥《保健药膳》
- 茯苓粉粥《保健药膳》
- 茯苓膏方《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皮汤【方剂大全】
- 茯苓术散【方剂大全】
- 茯苓酥方《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酸奶【膳食养生】
- 茯苓小方【药物养生】
- 茯苓饮子【方剂大全】
- 茯苓饮子《仁术便览》
- 茯苓煮散【方剂大全】
- 黄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黄茯苓汤《仙传外科集验方》
- 艾煎茯苓散【方剂大全】
- 艾煎茯苓散《医方考》
- 八制茯苓丸【方剂大全】
- 白赤、茯苓《本草择要纲目》
- 白术茯苓散【方剂大全】
- 白术茯苓汤【方剂大全】
- 白术茯苓汤《医方考》
- 白术茯苓丸【方剂大全】
- 半夏茯苓汤【方剂大全】
- 半夏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半夏茯苓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半夏茯苓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半夏茯苓汤《医方考》
- 半夏茯苓丸【方剂大全】
- 奔豚茯苓汤【方剂大全】
- 补肾茯苓丸【方剂大全】
- 补药茯苓散【方剂大全】
- 参附茯苓汤【方剂大全】
- 参麦茯苓粥【方剂大全】
- 柴胡茯苓汤【方剂大全】
- 车前茯苓茶《茶饮保健》
- 辰砂茯苓丸【方剂大全】
- 沉香茯苓茶《茶饮保健》
- 沉香茯苓丸【方剂大全】
- 川连茯苓汤【方剂大全】
- 川连茯苓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垂命茯苓丸【方剂大全】
- 大豆茯苓散【方剂大全】
- 大黄茯苓丸【方剂大全】
- 大圣茯苓散【方剂大全】
- 当归茯苓散《妇人大全良方》
- 导水茯苓汤【方剂大全】
- 丁香茯苓汤【方剂大全】
- 防风茯苓汤【方剂大全】
- 防己茯苓汤【方剂大全】
- 防己茯苓汤《金匮悬解》
- 防己茯苓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防己茯苓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防已茯苓汤【方剂大全】
- 防已茯苓汤《伤寒杂病论》
- 茯苓安心汤【方剂大全】
- 茯苓白术茶《茶饮保健》
- 茯苓白术散【方剂大全】
- 茯苓白术汤【方剂大全】
- 茯苓白术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半夏汤【方剂大全】
- 茯苓半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茯苓半夏丸【方剂大全】
- 茯苓贝母汤【方剂大全】
- 茯苓补心汤【方剂大全】
- 茯苓补心汤《备急千金要方》
- 茯苓补心汤《仁术便览》
- 茯苓补心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菖蒲丸【方剂大全】
- 茯苓赤芍茶《茶饮保健》
- 茯苓川芎汤【方剂大全】
- 茯苓大黄汤【方剂大全】
- 茯苓大枣粥【方剂大全】
- 茯苓导水汤【方剂大全】
- 茯苓地黄汤【方剂大全】
- 茯苓二陈汤【方剂大全】
- 茯苓分气饮【方剂大全】
- 茯苓分气饮《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甘草汤【方剂大全】
- 茯苓甘草汤《伤寒括要》
- 茯苓甘草汤《伤寒寻源》
- 茯苓甘草汤《伤寒寻源》
- 茯苓甘草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茯苓甘草汤《医方考》
- 茯苓甘草汤《医方论》
- 茯苓甘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甘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甘草证《医学摘粹》
- 茯苓甘露饮【方剂大全】
- 茯苓钩藤汤【方剂大全】
- 茯苓桂枝茶《茶饮保健》
- 茯苓桂枝汤【方剂大全】
- 茯苓厚朴汤【方剂大全】
- 茯苓琥珀散【方剂大全】
- 茯苓琥珀汤【方剂大全】
- 茯苓琥珀丸【方剂大全】
- 茯苓黄连丸【方剂大全】
- 茯苓黄耆汤【方剂大全】
- 茯苓建中汤【方剂大全】
- 茯苓椒目丸【方剂大全】
- 茯苓蠲暑饮【方剂大全】
- 茯苓开胃散【方剂大全】
- 茯苓理中汤【方剂大全】
- 茯苓利膈汤【方剂大全】
- 茯苓六合汤【方剂大全】
- 茯苓麻黄汤【方剂大全】
- 茯苓木通汤【方剂大全】
- 茯苓内托散【方剂大全】
- 茯苓前胡汤【方剂大全】
- 茯苓人参散【方剂大全】
- 茯苓戎盐汤【方剂大全】
- 茯苓戎盐汤《金匮悬解》
- 茯苓戎盐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山药茶《茶饮保健》
- 茯苓渗湿汤【方剂大全】
- 茯苓渗湿汤《冯氏锦囊秘录》
- 茯苓渗湿汤《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茯苓升麻汤【方剂大全】
- 茯苓升麻汤《医学心悟》
- 茯苓生化汤【方剂大全】
- 茯苓石膏汤【方剂大全】
- 茯苓石脂汤【方剂大全】
- 茯苓四逆汤【方剂大全】
- 茯苓四逆汤《删补名医方论》
- 茯苓四逆汤《伤寒括要》
- 茯苓四逆汤《伤寒寻源》
- 茯苓四逆汤《伤寒寻源》
- 茯苓四逆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茯苓四逆汤《医宗金鉴》
- 茯苓四逆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苏子丸【方剂大全】
- 茯苓苏子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天麻汤【方剂大全】
- 茯苓调血汤【方剂大全】
- 茯苓调中散【方剂大全】
- 茯苓菟丝丸【方剂大全】
- 茯苓五皮散【方剂大全】
- 茯苓五味丸【方剂大全】
- 茯苓夏姜茶《茶饮保健》
- 茯苓陷胸汤【方剂大全】
- 茯苓消气丸【方剂大全】
- 茯苓消肿茶《茶饮保健》
- 茯苓杏仁煎【方剂大全】
- 茯苓造化糕【方剂大全】
- 茯苓燥湿汤【方剂大全】
- 茯苓泽泻汤【方剂大全】
- 茯苓泽泻汤《金匮悬解》
- 茯苓泽泻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泽泻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正气散【方剂大全】
- 茯苓栀子散【方剂大全】
- 茯苓止利茶《茶饮保健》
- 茯苓钟乳丸【方剂大全】
- 茯苓茱萸丸【方剂大全】
- 茯苓猪肾汤【方剂大全】
- 茯苓煮鸡肝【方剂大全】
- 茯苓佐经汤【方剂大全】
- 浮萍茯苓丸【方剂大全】
- 附子茯苓汤【方剂大全】
- 枸杞茯苓茶【偏方】
- 固齿茯苓散【方剂大全】
- 桂枝茯苓汤【方剂大全】
- 桂枝茯苓丸【方剂大全】
- 桂枝茯苓丸《金匮悬解》
- 桂枝茯苓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桂枝茯苓丸《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厚朴茯苓汤【方剂大全】
- 胡麻茯苓面【方剂大全】
- 琥珀茯苓膏【方剂大全】
- 琥珀茯苓丸【方剂大全】
- 黄连茯苓丸【方剂大全】
- 黄耆茯苓散【方剂大全】
- 黄耆茯苓汤【方剂大全】
- 加减茯苓汤【方剂大全】
- 加减茯苓丸【方剂大全】
- 加味茯苓汤【方剂大全】
- 加味茯苓饮【方剂大全】
- 金箔茯苓散【方剂大全】
- 经效茯苓汤【方剂大全】
- 橘皮茯苓汤【方剂大全】
- 橘皮茯苓丸【方剂大全】
- 巨胜茯苓丸【方剂大全】
- 葵子茯苓散【方剂大全】
- 葵子茯苓散《金匮悬解》
- 葵子茯苓散《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理中茯苓汤【方剂大全】
- 鲤鱼茯苓汤【方剂大全】
- 莲子茯苓糕《保健药膳》
- 莲子茯苓糕《保健药膳》
- 葡萄茯苓茶《茶饮保健》
- 芡实茯苓粥【方剂大全】
- 芡实茯苓粥《保健药膳》
- 芡实茯苓粥《保健药膳》
- 全生茯苓散《仁术便览》
- 人参茯苓酒【方剂大全】
- 人参茯苓汤【补气补血偏方】
- 人参茯苓丸【方剂大全】
- 人参茯苓粥【方剂大全】
- 人参茯苓粥《重楼玉钥》
- 水肿茯苓煎【方剂大全】
- 葶苈茯苓丸【方剂大全】
- 外台茯苓饮《医宗金鉴》
- 茵陈茯苓汤【方剂大全】
- 茵陈茯苓汤《医方考》
- 知母茯苓汤【方剂大全】
- 知母茯苓汤《仁术便览》
- 知母茯苓汤《外科理例》
- 指迷茯苓丸《删补名医方论》
- 指迷茯苓丸《时方歌括》
- 指迷茯苓丸《医方考》
- 指迷茯苓丸《医宗金鉴》
- 治痰茯苓丸【方剂大全】
- 治痰茯苓丸《是斋百一选方》
- 竹沥茯苓茶《茶饮保健》
- 白茯苓陈皮丸【方剂大全】
- 半夏茯苓汤方《伤寒杂病论》
- 半夏茯苓饮子【方剂大全】
- 半夏加茯苓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补肝白茯苓散【方剂大全】
- 赤茯苓(附)《本草崇原》
- 赤小豆茯苓汤【方剂大全】
- 二物茯苓粉散【方剂大全】
- 二物茯苓粉散《备急千金要方》
- 防己茯苓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白赤)《本草择要纲目》
- 茯苓(茯神)《本草新编》
- 茯苓(茯神)《本草新编》
- 茯苓、茯神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茯苓、茯神解《医学衷中参西录》
- 茯苓车前子饮【方剂大全】
- 茯苓车前子粥【方剂大全】
- 茯苓车前子粥【健体活血偏方】
- 茯苓甘草汤方《伤寒论》
- 茯苓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甘草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菊花浸酒【方剂大全】
- 茯苓皮(附)《本草崇原》
- 茯苓戎盐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四逆汤方《伤寒论》
- 茯苓四逆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四逆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五味子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茯苓小泽泻汤【方剂大全】
- 茯苓泽泻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泽泻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真假识别【中药鉴别】
- 桂枝茯苓丸方《伤寒杂病论》
- 桂枝茯苓丸方《医宗金鉴》
- 桂枝茯苓丸证《临证实验录》
- 桂枝茯苓丸证《临证实验录》
- 淮南子茯苓散【方剂大全】
- 黄连茯苓汤方《伤寒杂病论》
- 葵子茯苓散方《医宗金鉴》
- 栝蒌茯苓汤方《伤寒杂病论》
- 麻黄茯苓汤方《伤寒杂病论》
- 山药茯苓包子【方剂大全】
- 山药茯苓包子《保健药膳》
- 山药茯苓包子《保健药膳》
- 泻利药之茯苓【中药基础】
- 张真君茯苓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良方》茯苓散《普济本事方》
- 《外台》茯苓饮《删补名医方论》
- 八味茯苓补心汤【方剂大全】
- 白术茯苓干姜汤【方剂大全】
- 白术茯苓干姜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半夏茯苓陈皮汤【方剂大全】
- 半夏加茯苓汤方《医宗金鉴》
- 补虚人参茯苓丸【方剂大全】
- 柴胡芍药茯苓汤【方剂大全】
- 茯苓病虫害防治【中药种贮】
- 茯苓参甘厚朴汤【方剂大全】
- 茯苓大枣山药粥【健胃补肾偏方】
- 茯苓大枣山药粥【偏方】
- 茯苓的炮制方法【中药炮制】
- 茯苓橘皮杏仁汤【方剂大全】
-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剂大全】
- 茯苓杏仁甘草汤《金匮悬解》
- 茯苓杏仁甘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栀子茵陈汤【方剂大全】
- 茯苓种植新方法【中药种贮】
- 桂枝茯苓当归汤【方剂大全】
- 桂枝茯苓人参汤【方剂大全】
- 加减半夏茯苓汤【方剂大全】
- 加味半夏茯苓汤【方剂大全】
- 加味茯苓半夏汤【方剂大全】
- 加味葵子茯苓散【方剂大全】
- 莲子赤豆茯苓羹【偏方】
- 莲子茯苓糕养生【膳食养生】
- 人参茯苓生姜粥《保健药膳》
- 人参茯苓生姜粥《保健药膳》
- 湿气重 喝茯苓【膳食养生】
- 苏辙疗疾用茯苓【中医文化中医八卦】
- 调脉理中茯苓散【方剂大全】
- 小半夏茯苓汤方《医宗金鉴》
-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剂大全】
- 小半夏加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小半夏加茯苓汤《备急千金要方》
- 小半夏加茯苓汤《金匮悬解》
- 小半夏加茯苓汤《删补名医方论》
- 小半夏加茯苓汤《汤头歌诀》
- 小半夏加茯苓汤《汤头歌诀》
- 小半夏加茯苓汤《医方论》
- 小半夏加茯苓汤《医学心悟》
- 小半夏加茯苓汤《医宗金鉴》
- 白术茯苓厚朴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安肝定精神丸【方剂大全】
- 茯苓白术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白术戎盐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的种植和加工【中药种贮】
- 茯苓酒二(眩晕)【百病药酒】
- 茯苓四逆加半夏汤【方剂大全】
- 茯苓四逆加石脂汤【方剂大全】
-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与薏苡仁异同【中药鉴别】
- 桂枝加当归茯苓汤【方剂大全】
-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伤寒杂病论》
- 小柴胡加茯苓汤方《伤寒杂病论》
- 治疗虚劳—茯苓酒【偏方】
- 半夏茯苓汤加丁香汤【方剂大全】
- 茯苓车前子粥治带下【带下病偏方】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剂大全】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括要》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寻源》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伤寒寻源》
- 茯苓桂枝甘草白术证《医学摘粹》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剂大全】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伤寒括要》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伤寒寻源》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伤寒寻源》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医方考》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金匮悬解》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芝麻相配治痔疮【部位养生】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剂大全】
- 桂枝茯苓丸的新用途【妇科妇科用药】
- 野茯苓的采挖及加工【中药种贮】
- 益寿延年中药之茯苓【药物养生】
- 长寿饮食秘方茯苓粥【长寿秘诀】
- 白术茯苓半夏枳实汤方《伤寒杂病论》
- 百合贝母茯苓桔梗汤方《伤寒杂病论》
- 半夏厚朴茯苓生姜汤方《伤寒杂病论》
- 地黄黄柏茯苓栝蒌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伤寒论》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伤寒论》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医宗金鉴》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医宗金鉴》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伤寒杂病论》
-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医宗金鉴》
- 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伤寒杂病论》
- 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剂大全】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伤寒括要》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伤寒寻源》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伤寒寻源》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证《医学摘粹》
- 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伤寒杂病论》
- 健脾方茯苓大枣山药粥【补气补血偏方】
- 桔梗甘草茯苓泽泻汤方《伤寒杂病论》
- 面色萎黄—人参茯苓酒【偏方】
-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医宗金鉴》
- 小柴胡加茯苓白术汤方《伤寒杂病论》
- 早点——茯苓糕(饼)《趣味中医》
- 早点——茯苓糕(饼)《趣味中医》
- 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治梦中遗泄,茯苓散。《苏沈良方》
- 治梦中遗泄,茯苓散。《苏沈良方》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桂枝参甘耆附麻黄汤【方剂大全】
- 茯苓桂枝甘草生姜浮萍汤【方剂大全】
- 茯苓四逆汤、干姜附子汤《医述》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伤寒论》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伤寒杂病论》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伤寒杂病论》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医宗金鉴》
-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剂大全】
- 黄连阿胶半夏桃仁茯苓汤《伤寒杂病论》
- 肩背伛偻—茯苓菊花浸酒【偏方】
- 参附养荣汤去茯苓加炮姜方《临症验舌法》
- 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品种不同 功效有差异【中药基础】
- 茯苓酥秘方(华佗茯苓酥)《华佗神方》
- 茯苓用药部位不同功用不一【中药基础】
- 桂枝茯苓枳实芍药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删补名医方论》
- 桂枝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方《伤寒杂病论》
-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删补名医方论》
- 桂枝汤去芍药加茯苓白术汤《医宗金鉴》
-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金匮悬解》
- 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人参地黄龙骨牡蛎茯苓汤方《伤寒杂病论》
- 增白养颜药膳方-茯苓贝梨【中医食疗美容食疗】
- 左归饮去茯苓加花粉归地方《临症验舌法》
- 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四逆证十五 太阳一百六《伤寒悬解》
- 莲子、茯苓、芡实属养胃佳品【膳食养生】
- 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方《伤寒杂病论》
- 女性增白养颜药膳-茯苓贝梨【膳食美容】
- 女性增白养颜药膳-茯苓贝梨【中医食疗美容食疗】
- 女性增白养颜药膳-茯苓贝梨【中医养生偏方】
- 幼儿腹泻食疗方-茯苓大枣粥【中医食疗儿科食疗】
- 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 茯神 茯苓皮 药用异同【医药诗词】
- 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妇女带下病食疗方-茯苓车前子粥【中医食疗妇科食疗】
- 脾胃气虚食疗方-茯苓大枣山药粥【中医食疗儿科食疗】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证十五 太阳八十五《伤寒悬解》
- 茯苓蒸鳜鱼 癌症患者放化疗后的最佳饮食【肝胆外科】
-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四十六 方见《伤寒·太阳》《金匮悬解》
茯苓 知识
- 茯苓【中医知识】
- 茯苓圖片【中医知识】
- 茯苓小方【中医知识】
- 茯苓的功效【中医知识】
- 茯苓治斑秃【中医知识】
- 桂枝茯苓丸【中医知识】
- 茯苓药粥益心脾【中医知识】
- 苏辙疗疾用茯苓【中医知识】
- 药食两用话茯苓【中医知识】
- 中药养生话茯苓【中医知识】
- 滋补佳品话茯苓【中医知识】
- 茯苓的采收和加工【中医知识】
- 茯苓食疗保健两法【中医知识】
- 茯苓与薏苡仁异同【中医知识】
- 太子參茯苓豬骨湯【中医知识】
- “红楼”美食话茯苓【中医知识】
- 从北京的茯苓饼说起【中医知识】
- 茯苓健脾利湿宁心神【中医知识】
- 桂枝茯苓丸方证特征【医案心得】
- 花旗参西瓜皮茯苓汤【中医知识】
- 野茯苓的采挖及加工【中医知识】
- 《本经》茯苓功效释义【中医知识】
- 茯苓的抗癌效果不一般【中医知识】
- 茯苓双花黄柏汤治淋病【中医知识】
- 茯苓多糖具有抗衰老作用【中医知识】
- 桂枝茯苓丸治前列腺肥大【医案心得】
- 松木蔸茯苓“钱”景看好【中医知识】
- 茯苓品种不同 功效有差异【中医知识】
- 增白养颜药膳方-茯苓贝梨【中医知识】
- 《红楼梦》里的茯苓霜是啥?【中医知识】
- 茯苓的副作用-茯苓中毒解救【中医知识】
- 女性增白养颜药膳-茯苓贝梨【中医知识】
- 幼儿腹泻食疗方-茯苓大枣粥【中医知识】
- 茯苓(Fuling)Poria【中医知识】
- 妇女带下病食疗方-茯苓车前子粥【中医知识】
- 脾胃气虚食疗方-茯苓大枣山药粥【中医知识】
- 养颜健脾老松华——引出柳五芳官姐妹情的茯苓霜【中医知识】
- SPA-120水溶性茯苓多糖在保健食品中的应用【中医知识】
- 茯苓伪品——假茯苓块(Jiafulingkuai)【中医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