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

檀香檀香
目录
《中国药典》檀香
《中药大辞典》檀香
《中华本草》檀香
《本草纲目》檀香
《本草纲目》檀香
《本草备要》檀香
《本草便读》檀香
《本草撮要》檀香
《本草蒙筌》檀香
《本草择要纲目》檀香
《得配本草》檀香
《汤液本草》檀香
《药笼小品》檀香
《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檀香
《证类本草》檀香
《中药学》檀香
《冯氏锦囊秘录》檀香
《医学入门》檀香
中药功效分类

《中国药典》:檀香

【拼音名】Tán Xiānɡ

【英文名】LIGNUM SANTALI ALBI

【别名】白檀、白檀木

【来源】本品为檀香檀香属植物檀香Santalum album L.树干的心材。

【性状】本品为长短不一的圆柱形木段,有的略弯曲,一般长约1m,直径10~30cm。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光滑细腻,有的具疤节或纵裂,横截面呈棕黄色,显油迹;棕色年轮明显或不明显,纵向劈开纹理顺直。质坚实,不易折断。气清香,燃烧时香气更浓;味淡,嚼之微有辛辣感。

【鉴别】(1)本品横切面:导管单个散在,偶有2~3个联合,木射线由1~2列径向延长的细胞组成,木纤维与纤维管胞无明显区别,木薄壁细胞单个散在或数个联结,有的含草酸钙方晶,导管、射线细胞、木薄壁细胞内均可见油滴。

(2)取本品[含量测定]项下的挥发油,加乙醚制成每1ml 含10μl 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檀香醇对照品,加乙醚制成每1ml 含5μl的溶液(或用印度檀香的挥发油加乙醚制成每1ml 含10μl 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醋酸乙酯(85:1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溶液(取对二甲氨基苯甲醛0.25g ,溶于冰醋酸50g 中,加85%磷酸5g与水20ml,混匀),在80~9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蓝色斑点。

【含量测定】取本品刨花(厚1mm )30g,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Ⅹ D)测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3.0%(ml/g) 。

【炮制】除去杂质,镑片或锯成小段,劈成小碎块。

【性味】辛,温。

【归经】归脾、、心、肺经。

【用法用量】2~5g。

【贮藏】置阴凉干燥处。

【摘录】《中国药典》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大辞典》:檀香

【出处】《别录》

【拼音名】Tán Xiānɡ

【别名】旃檀(竺法真《罗浮山疏》),白檀(陶弘景),白檀香、黄檀香(《本草图经》),真檀,裕香(《纲目》)。

【来源】为檀香科植物檀香的心材。全年可采。采得后切成小段,除去边材(制造檀香器具时,剩下的碎材,亦可利用)。

【原形态】常绿小乔木,高6~9米。具寄生根。树皮褐色,粗糙或有纵裂;多分枝,幼枝光滑无毛。叶对生;革质;叶片椭圆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长3.5~5厘米,宽2~2.5厘米,先端急尖或近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苍白色,无毛;叶柄长0.7~1厘米,光滑无毛。花腋生和顶生,为三歧式的聚伞状圆锥花序;花梗对生,长约与花被管相等;花多数,小形,最初为淡黄色,后变为深锈紫色;花被钟形,先端4裂,裂片卵圆形,无毛;蜜腺4枚,略呈圆形,着生在花被管的中部,与花被片互生;雄蕊4,与蜜腺互生,略与雌蕊等长,花药2室,纵裂,花丝线形;子房半下位,花柱柱状,柱头3裂。核果球形,大小似樱桃核,成熟时黑色,肉质多汁,内果皮坚硬,具3短棱。种子圆形,光滑无毛。

本植物心材中的树脂(檀香泥)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野生或栽培。分布印度、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及印度尼西亚等地。我国台湾亦有栽培。主产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地。

【性状】分黄檀香和白檀香两种。多呈圆柱形或微扁;挺直,少数微有弯曲,常锯成长短不等之段,一般长50~100厘米,直径10~20厘米。表面淡黄棕色,放置日久则颜色较深,外表光滑细致,可见细长的纵裂隙。两端平截面整齐,截断面圆形或微扁圆形,具细长裂隙,呈放射状排列,并可见锯断痕迹。质致密而坚实,极难折断,碎块折断后呈刺状。具异香,燃烧时更为浓烈,味微苦。黄檀香色深,味较浓;白檀香质坚,色稍淡。制造器具后剩余的碎材,称为檀香块,大小形状,极不规则,表面光滑碗稍粗糙,色较深,有时可见年轮,呈波纹状。纵劈后,断面纹理整齐,纵直而具细沟。以色黄,质坚而致密、油性大,香味浓厚者为佳。

【化学成份】心材含挥发油(白檀油)3~5%。油含α-檀香萜醇和β-檀香萜醇90%以上,檀萜烯、α-檀香萜烯和β-檀香萜烯、檀萜烯酮、檀萜烯酮醇及少量的檀香萜酸、檀油酸、紫檀萜醛。

【炮制】用水浸泡,镑片或劈碎,晾干。

【性味】辛,温。

①《日华子本草》:"热,无毒。"

②《珍珠囊》:"甘苦。"

③《汤液本草》:"气温,味辛,无毒。"

【归经】入脾,胃、肺经。

①《汤液本草》:"入手太阴,足少阴、阳明经。"

②《本草通玄》:"脾,肺。"

③《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经。"

【功能主治】理气和胃。治心腹疼痛噎膈呕吐,胸膈不舒。

①陶弘警:"消肿。"

②《本草拾遗》:"主心腹霍乱中恶杀虫。"

③《日华子本草》:"治心痛霍乱。肾气腹痛,浓煎服;水磨敷外肾并腰肾痛处。"

④《珍珠囊》:"引气上升,进食。"

⑤《纲目》:"治噎膈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浆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

⑥《本草备要》;"调脾胃,利胸膈,为理气要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钱;或入丸、散。外用:磨汁涂。

【注意】《本草汇言》:"如阴虚火盛,有动血致嗽者,勿用之。"

【附方】①治心腹诸痛,属半虚半实者:丹参一两,白檀香、砂仁各一钱半。水煎服。(《医学金针》丹参饮

②治心腹冷痛:白檀香三钱(为极细末),干姜五钱。泡汤调下。

③治噎膈饮食不入:白檀香一钱五分,茯苓橘红各二钱。俱为极细末,人参汤调下。

④治阴寒霍乱:白檀香、霍香梗、木香肉桂各一钱五分。为极细末。每用一钱,炒姜五钱,泡汤调下。(②方以下出《本草汇言》)

⑤解恶毒肿:白檀香、沉香各一块,重一分,槟榔一枚。上三味各于砂盆中以水三盏细磨取尽,滤去滓,银石铫内煎沸,候温,分作三服。(《圣济总录》檀香饮)

【各家论述】①李杲:"檀香能调气而清香,引芳香之物上行至极高之分,最宜橙橘之属,佐以姜、枣,将以葛根豆蔻缩砂益智通行阳明之经,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中,同为理气之药。"

②《本草述》:"白檀之用,在洁古云引胃气上升,进饮食,而时珍所谓治噎膈食,不几能升者又能降乎?东垣所说,白檀调气在胸膈之上,处咽嗌之间,而《日华子》更言煎服止心腹痛、霍乱、肾气痛,是则其调气不止在上焦而已也。总之,元气根于肾,畅于脾胃,统于肺,由下而升,即得从上而降,盖原其所自始,义固如是;而胸膈之上,咽喉之间,乃主气之肺,其所治在斯耳。第白檀功用,尽于东垣散冷气一语,如弘景消风热肿毒,亦即阳气之不能达于阴者,所郁聚为热风,是热之所化耳,无二义也,非谓其治冷又治热也。"

③《本草求真》:"白檀香,熏之清爽可爱,凡因冷气上结,饮食不进,气逆上吐,抑郁不舒,服之能引胃气上升。且能散风辟邪,消肿住痛,功专入脾与肺,不似沉香力专主降,而能引气下行也。"

【摘录】《中药大辞典》

中药功效分类

《中华本草》:檀香

【出处】出自《名医别录》。

1.《本草拾遗》:白擅,树如檀,出海南。

2.《本草图经》:檀香有数种,黄、白、紫之异,今人盛用。

3.《纲目》:檀香,今岭南诸地亦留有之。树叶留似荔枝,皮青色而滑泽。

【拼音名】Tán Xiānɡ

【别名】旃檀、白檀、檀香木、真檀

【来源】药材基源:为檀香科植物檀香树干的心材。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antalum album L.

采收和储藏:原产地植后30~40年采伐,锯成段,砍去色淡的边材,心材干燥入药。

【原形态】常绿小乔木,高约10m。枝具条纹,有多数皮孔和半圆形的叶痕;小枝细长,节间稍肿大。叶片椭圆状卵形,膜质,长4-8cm,宽2-4cm,先端锐尖,基部楔形或阔楔形,多少下延,边缘波状,稍外折,背面有白粉,中脉在背面突起,侧脉约10对;叶柄细长,长1-1.5cm。三歧聚伞式圆锥花序腋生或顶生,长2.5-4cm;苞片2枚,钻状披针形,长2.5-3mm,早落;总花梗长2-5cm;花梗长2-4mm;花长4-.5mm,直径5.6mm;花被管钟状,长约2mm,淡绿色;花被4裂,裂片卵状三角形,内部初时绿黄色,后呈深棕红色;雄蕊4,外伸;花盘裂片卵圆形,长约1mm;花柱长3mm,深红色,柱头浅3(-4)裂。核果长1-1.2cm,直径约1cm,外果皮肉质多汁,成熟时深紫红色至紫黑色,先端稍平坦,宿存花枝基多少隆起,内果皮具纵棱3-4条。花期5-6月,果期7-9月。

【生境分布】生态环境:野生或栽培。

资源分布:分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和南亚等地。我国台湾、广东、海南、云南有引种。

【栽培】生物学特性 半寄生性树种,喜热带、亚热带气候。能耐0~2℃的低温,遇短期霜冻,能安全越冬。在海拔600~1000m丘陵山地、年雨量600~2000mm、年平均气温10~35℃之间适宜生长。喜光,不耐荫蔽,较耐干旱,忌积水。在酸性红壤、黄壤或河边冲积砂质壤上均生长良好,忌粘土,在干燥多石砾的土壤上生长缓慢,但心材含油量高;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上生长迅速,但心材质量差。栽培技术 檀香除本身根系吸收营养外,还需要纤细的小根产生吸盘吸附寄生植物的根部,从而吸取营养。我国可选择寄主催吐萝芙木长春花儿茶、台湾相思树、栀子、南洋檀、楠皮木、紫珠木棉诃子、厚树皮、山大颜等。主要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法。9~11月,采摘粒大、饱满、紫红色的成熟果实作种,采回后立即用清水洗去果皮,种子阴干后用(50~100)X10(-6)赤霉素浸种24h然后砂藏催芽,待次年春季,气温回升时播种,可促进种子发芽。幼苗出现真叶时,必须把幼苗分别移栽于预先种有寄生植物的盆内3~4月定植,按行株距4mX4m或5cm×5m开穴,穴径60cm,穴深50cm,每穴施腐熟有机肥。定植时将苗连同寄主带上团栽入穴内,覆土压实。

田间管理 栽培后要有一定荫蔽。要经常保持植株周围土壤疏松湿润,培育1~2年内要浅松土,忌深翻。每年施肥2~3次,以人畜粪为主。檀香和寄主植物有缺株应及时补苗,寄生植物生长过旺,需进行修剪侧枝,促进主干生长。

【性状】性状鉴别 心材圆柱形,有的略弯曲,长50-100cm,直径10-20cm。表面淡灰黄色,光滑细密,有时可见纵裂纹,有刀削痕。横切面棕色,显油迹;纵向劈开纹理顺直。质坚实,不易折断。气清香,味微苦。燃烧时香气浓烈。

以体重质坚、显油迹、香气浓郁而持久、烧之气香者为佳。

显微鉴别 粉末特征:淡黄棕色。

①含晶厚壁细胞类长方形或长方形,直径约至45μm,壁厚,于角隅处特厚,木化,层纹隐约可见,胞腔内含草酸钙方晶;含晶细胞位于纤维旁,形成晶纤维。②草酸钙方晶多面形、鱼类方形、鱼尾状双晶及膝状双晶等,直径22-42μm。③韧型纤维直径14-20μm,壁厚约6μm,具单纹孔。④纤维管胞少数,切向壁有具线纹孔,纹孔口斜裂缝状或相交成十字形。⑤具缘纹孔导管直径约至64μm,含红棕色或黄棕色分泌物。③木射线宽l-3列细胞,壁稍厚,具单纹孔。此外,有时可见管状分泌细胞,内贮红棕色及黄棕色分泌物。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粉末燃烧时,有浓郁檀香气。

品质标志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规定: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3. 0%(ml/g)。

本品含水分不得过12.0%。

【化学成份】心材含挥发油(白檀油)3-5%。油含A檀香萜醇和β-檀香萜醇(α-,β-Santalol)90%以上,檀萜烯(Santene)、α-檀香萜烯和β-檀香花烯(α-,β-Santalene)、檀萜烯酮(Santenone)、檀萜烯酮醇(Santenone alcohol)、及少量的檀香萜酸(Santalic acid)、檀油酸(Teresantalicacid)、紫檀萜醛(Santal aldehyde)。树干、枝和根的心材含挥发油(白檀油)1.6%-6%;根部心材产油率达10%,茎部心材次之。挥发油的主成分为α-及β-檀香醇(α-,β-santalol),达90%以上;并含α-及β-檀香烯(α-,β-santalene)、檀烯(santene)、檀萜酮(α-santenone)、α-檀萜醇(α-santenol)、檀香酮(santalone)、檀香酸(santalic acid)、檀油酸(teresantalic acid)、异戊醛isovaleraldehyde)、檀油醇(teresantalol),以及三环准檀香醛(tricycloekasantal)。本部分另含檀香色素(santalin)、去氧檀香色素(deoxysantalin)及银槭醛(sinapyl aldehyde)、松柏醛(阿魏醛,coniferyl aldehyde,ferulaldehyde)、紫丁香醛(syringic aldehyde)、香荚醛(vanillin)。另报道国产檀香木含挥发油量高达10%,通常为2.5%-5%,云南引种7年的小树出油率较低(1.52%),侧枝更低(0.51%)。用GC-MS测定了含量较低的各组分,在20个化合物中,12个是已知化合物,如三环准檀香醛、α-檀香烯、α和β-檀香醇、α和β-檀萜醇,以及反-α-佛手烯(trans-α-berg-amotene)、香榧醇(nuciferol)及α-姜黄烯(α-curcumene)等。

【药理作用】增强胃肠蠕动,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檀香油之抗菌作用不强,对伤寒杆菌之酚系数在0.1以下。能减轻无效的咳嗽;过量可引起胃、肾、皮肤刺激。用于小便困难,可改善症状。对大鼠饲喂0.5-2g/kg,数日后,可使尿路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减少60%。檀香油的抑菌浓度为1 :64000-1:128000,对痢疾杆菌亦有效;1:32000 浓度对鸟型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无作用。檀香油尚有利尿作用,麻痹离体兔小肠,对兔耳皮肤有刺激作用。

【炮制】用水浸泡,镑片或劈碎,晾干。

【性味】辛;性温

【归经】脾;胃;肺经

【用法用量】内服: 煎汤, 1.5-3g,后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磨汁涂。

【注意】《本草汇言》:如阴虚火盛,有动血致嗽者,勿用之。

【附方】①治心腹诸痛,属半虚半实者:丹参一两,白檀香、砂仁各一钱半。水煎服。(《医学金针》丹参饮)②治心腹冷痛:白檀香三钦(为极细末),干姜五钱。泡汤调下。③治噎膈饮食不入:白檀香一钱五分,茯苓、橘红各二钱。俱为极细末,人参汤凋下。④治阴寒霍乱:白檀香、藿香梗木香肉桂各一钱五分。为极细末。每用一钱,炒姜五钱,泡汤调下。(②方以下出《本草汇言》)⑤解恶毒风肿:白檀香、沉香各一块,重一分,槟榔一枚。上三味各于砂盆中以水三盏细磨取尽,滤去滓,银石铫内煎沸,候温,分作三服。(《圣济总录》檀香饮)

【各家论述】1. 陶弘景:消风肿。

2.《本草拾遗》:主心腹霍乱,中恶杀虫

3.《日华子本草》:治心痛,霍乱。肾气腹痛,浓煎服;水磨敷外肾并腰肾病处。

4.《珍珠囊》:引胃气止升,进食。

5.《纲目》:治噎膈吐食。又面生黑子,每夜以浆水洗拭令赤,磨汁涂之。

6.《本草备要》:调脾胃,利胸膈,为理气要药。

【摘录】《中华本草》

中药拼音索引:t
打赏中医宝典

相关记载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功效分类

檀香 知识

中药功效分类

相关中药

中药功效分类

中药主治

相关方剂

拼音:T 相关书籍